惠和精彩石刻I惠和影雕作品被林巧稚紀念館收藏

2020-12-18 廈門惠和石文化園

12月23日,「惠和影雕」傳承人李雅華老師為紀念林巧稚118周年誕辰,細心雕琢近一個月光陰的兩幅精美影雕作品被鼓浪嶼毓園林巧稚紀念館收藏。惠和影雕懷以仰慕之情、精誠之心,以不朽之藝術,永遠懷念「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

石刻見證歷史

走進恬靜美麗的毓園,印入眼帘的即是那兩株鄧穎超同志親手種植的南洋杉。1984年至今,樹木已然茁壯參天。時光流逝,林巧稚大夫的精神,已然植根中華沃土,鑄就一座歷史的不朽豐碑,影響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奏響新時代的奮進強音。

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和影雕代表性傳承人李雅華老師,深切有感於林巧稚大夫的高尚品德和大愛如天,此番特別創作影雕作品並贈予毓園林巧稚紀念館。一針一鑿,融進其精誠匠心,永恆記錄下這段珍貴的歷史時刻,生動真實地將當年植樹現場的老照片復刻於石上,立於樹旁,永久陪伴南洋杉,見證中國一個又一個「林巧稚式好醫生」的誕生。

大愛如天

總書記曾誇讚「惠和影雕」技藝為「在石頭上繡花」。此次,李雅華老師懷著對林巧稚大夫的感恩與懷念之情,運用影雕技藝,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林巧稚大夫誕辰118周年,永久銘刻大醫之魂,以石刻見證歷史,見證這位人民醫學家的醫者仁心。

「筆墨會散盡,照片會發黃,以至於很多事情會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希望可以用非遺影雕這門閩南傳統技藝,將林巧稚這位偉大醫者的音容笑貌永遠凝固鐫刻在石頭上,任憑歲月變遷,依然可以感動、鼓舞並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永遠緬懷、弘揚林巧稚的精神!」李雅華老師對記者道。

緬懷大愛

她,終身未嫁,無兒無女,

卻被尊稱「萬嬰之母」

她,在生命最後一刻仍喊著:

「快!拿產鉗來!」

她,憑一己之力,使中國嬰兒、

產婦死亡率降低了300%

她就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女院士

鼓浪嶼的女兒

——林巧稚

活動當天,廈門各地近200位來賓專程來到鼓浪嶼毓園林巧稚紀念館,隆重紀念我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人民醫學家、廈門人民的好女兒——林巧稚大夫118周年誕辰。

廈門多位著名書法家也以自己的方式, 用16米長卷緬懷這位偉大的女性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林巧稚一生淡泊名利,忠於祖國婦產醫學事業的真實寫照。此次的林巧稚肖像影雕作品,生動再現了這位偉大女性令人如沐春風的微笑。人間真情,大愛無疆。惠和影雕也將以自己的方式,讓這位為他人幸福、為祖國醫學事業奉獻終身的「生命天使」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相關焦點

  • 金磚國禮·惠和影雕|鼠年送鼠福,年禮來嘍
    我們一路向前滿懷憧憬人人都有一份美好的祈願或珍藏心中,或表露於口送給親友,留給自己用最美好的祝福祈願給傳統中國年增添一抹絢麗的色彩臨近歲末惠和影雕特別推出鼠年福禮作品惠和影雕秉承優秀傳統手工技藝,結合傳統中國年元素,推出五款特色年禮,包括鴻運鼠、吉祥鼠、福祿鼠、富裕鼠、納財鼠五款鼠年專「鼠」好禮,蘊含著新年紅紅火火的美好寓意,有它將更有年味。鴻運鼠——鼠首當紅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對傳統習俗的敬重始終未變。
  • 【方志四川•非遺】以刀為筆的周敏和他的霧山石刻
    1石刻故事 走進江油城區李白紀念館,照壁上一方巨型的霧山石刻作品《李白故裡勝跡圖》總是會吸引前來參觀的遊客駐足。為了拯救這門民間工藝,當時的江油縣人民政府於1979年將武都鎮的霧山石刻藝人鄧文請進李白紀念館,從事霧山石刻雕刻的同時,也招收學員進行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培訓。1982年,鄧文的兒子鄧國軍被招進李白紀念館。1983年,李白紀念館職工彭耘拜鄧國軍為師,學習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十多年後的1997年,周敏進入李白紀念館,成為鄧國軍的弟子。在這裡,他一幹就是二十多個年頭。
  • 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福建影雕
    俗話說:「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其中的繡石頭指的就是影雕。惠安影雕工藝大師的技藝就跟蘇杭繡花一樣,但繡花不是在順滑絲綢上,而是在堅硬的石頭上。要學會影雕這麼技藝,短則數年,長則半生,這門技藝既有投影光學同等的藝術效果,又能體現繪畫筆觸技法,獨具藝術神韻,無一不在考驗雕刻師的經驗。現如今,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影雕作為傳統的石雕工藝品,依然能綻放它的光彩,經久不衰。
  • 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林巧稚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學堂(女子小學校),之後,就讀於鼓浪嶼懷仁學校(鼓浪嶼女子高中)。3年後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    1914年,林巧稚加入基督教。    1921年,林巧稚考入協和醫學堂。
  • 五一去哪兒|大足石刻只開放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 實行分時段實名...
    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大足石刻研究院獲悉,五一假期(5月1日—5月5日),大足石刻景區只開放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北山石刻夜遊以及寶頂山石刻景區內的大足石刻博物館及聖壽寺(含廣大寺)等密閉場所暫不開放。
  • 《中國石刻書法精粹》8卷出版完畢
    2020年7月,由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賴非、楊勇、原旭東等專家和業務人員編著的《中國石刻書法精粹》第二輯出版,包括《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文殊般若波羅蜜經碑》《陳思王廟碑》等4卷,加上2019年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鐵山石頌》《岡山入楞伽經》《鐵山大集經》等4卷,此套書出版完畢。
  • 2020年惠安縣「明日菁英·智『惠』之行」青年人才成長之旅圓滿落幕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泉州市人才「港灣計劃」,加快集聚各類優秀人才步伐,引導青年人才對惠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實踐和思考,自覺把個人理想抱負和成長成才融入到惠安發展的各項事業中,近期,惠安縣委人才辦、團縣委聯合舉辦了2020年惠安縣「明日菁英·智『惠』之行」青年人才成長營。
  • 潘祖蔭的古埃及文石刻收藏
    中國埃及學學者研究曾關注到晚清學者重視古埃及文字的一些史實,但未注意到潘祖蔭亦曾委託駐外使節收集古埃及文石刻資料這一重要事件。根據葉昌熾的記載,潘祖蔭曾收藏古埃及文石刻。筆者與潘裕達先生(潘祖蔭五世孫)於2008年在國家圖書館發現了張蔭桓致潘祖蔭的兩封信札。此後,先後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發現了潘祖蔭舊藏古埃及石刻拓片實物。
  • 著名產科醫生林巧稚
    這是中國被視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醫生臨終前留下的最後兩句話。時間在1983年4月22日清晨。這一年,林巧稚82歲。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廈門鼓浪嶼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早年留學新加坡。林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家庭。13歲那年,林巧稚加入基督教會,成為了一名篤信上帝的基督徒。彼時的林巧稚就確立了一個理想:懷著非凡的愛做著平凡的事。1921年,林巧稚從廈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後考入有基督教背景的北京協和醫學堂。
  •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整體是由著名設計師劉家琨操刀。很適合建築系學生,和對石刻收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館內有1000多件石刻收藏,大多是東漢到北宋時間的石刻藝術品。「石刻藝術博物館」曲徑通幽,茂林修竹。怡然自得,適合發呆。館內非常的安靜,曲徑通幽,茂林修竹。怡然自得,適合發呆。小橋 流水 野林 精緻與粗曠相融。灰色的混泥土與透光玻璃組成一個個展館。石臺 水泥 地磚 戶外雕像滿滿的都是青苔。
  • 鍾南山的姑婆林巧稚接生過袁隆平,這是緣分嗎
    鍾南山的姑婆林巧稚竟然接生過袁隆平,神奇吧,世事有時候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兩個院士怎麼會有這麼一層鮮為人知的關係呢?這就要從中國婦產學科的奠基人,著名醫學家林巧稚說起了……林大夫那是大大的有名啊,據統計,林大夫從醫一生總計接生過5萬多名嬰兒,被人稱為「萬嬰之母」。
  • 江西九江黃庭堅紀念館、陶淵明紀念館以及鄱陽湖風景區遊記心得
    一、江西九江黃庭堅紀念館旅遊景點推薦修水縣的黃庭堅紀念館位於縣城南崖上,懸崖聳立在五裡江畔,它被古老的樹木、鳥和花所環繞,素有「七百裡秀江第一山」之稱。南山崖據說是黃庭堅氣讀書的地方,現在還有他的「佛像」、「雕刻家」摩崖石刻、人工栽植的重陽木、榕樹摩崖等遺物,以及他100多塊書法題詞,還有100多個書法和書法銘文。紀念館內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如門樓、溪山自在樓、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閣、順濟亭、冠雲亭、一翠亭等,另外還有石門、藏龍洞、荔枝崖、釣磯、摩崖題「佛」等名勝古蹟。
  • 青春勵志故事:林巧稚——婦產科學拓荒者
    林巧稚僅用了十分鐘就迅速處理了這起突發事件,但當她回到考場時,考試卻結束了,林巧稚很失落,她最有把握的英語科目竟然沒有答完。 她悶悶不樂地坐上了回廈門的火車,沒有了初來上海時的興奮和喜悅,有的只是和夢想失之交臂的惆悵。
  • 建築散步:司馬遼太郎紀念館(安藤忠雄作品)
    這周的晨間時間集中閱讀了部分生活類書籍,包括日本知名整理諮詢顧問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1、2》。書中有一句話促動了我——「整理過去的人生,可以讓以後的人生更加怦然心動」。於是,我決定逐漸整理自己的前半生。       先從2010年至2017年在日本留學的記憶開始吧。
  • 這個「六朝石刻闢邪」
    此石酷似一個把頭高高昂起的闢邪,仔細看,它和位於棲霞區的南朝梁桂陽簡王蕭融墓、梁武成康王蕭秀墓、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前的闢邪幾乎完全一樣。難怪有人看到後大驚失色地問水先生:「你們怎麼把國寶文物石刻闢邪給『拖』過來了?」水先生告訴記者,此巨石高4.2米、長5.4米、寬2.1米,全重達到了40噸。以這樣的尺寸和「體重」而論,它也超過了大部分六朝石刻。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目前,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已知年代最早的是烏石山唐大曆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這說明烏石山摩崖石刻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據文獻記載,從唐至今,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共有466段現,存279段。
  • 林巧稚:用一生踐行醫者仁心
    個人簡介:林巧稚,女,漢族,無黨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廈門人,生前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著名臨床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她對胎兒宮內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結核、滋養細胞腫瘤和其他婦科腫瘤進行研究,成功診治新生兒溶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