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用一生踐行醫者仁心

2020-12-20 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北大有著「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兩彈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從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聯合研製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北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等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續引領時代進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當前北大正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北大新聞網特開設《初心•使命》專欄,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故事,以激勵北大師生弘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個人簡介:林巧稚,女,漢族,無黨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廈門人,生前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著名臨床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她對胎兒宮內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結核、滋養細胞腫瘤和其他婦科腫瘤進行研究,成功診治新生兒溶血症。她為新中國婦產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籌建北京婦產醫院,親手接生5萬多個孩子,帶頭主編科普讀物,為我國婦產科學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接班人,造福了億萬婦女兒童。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09年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卻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新生命,被尊稱為「萬嬰之母」。她稱自己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並將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她就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林巧稚。

做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1901年,林巧稚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給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靈巧而天真。5歲時,林巧稚的母親因患婦科腫瘤病故。親人去世的痛苦讓她樹立了一個終生理想:懷著平凡的愛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醫生的林巧稚,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從此開始了54年的從醫生涯。

為了挑戰女性不能拿手術刀的偏見,為了那些對婦產科疾病一無所知的中國婦女,她毅然選擇了那時被許多人看不起的婦產科。在這裡,孕婦臨產的時候,林巧稚總是握著她們的手,幫她們擦去臉上的汗珠。時任協和婦產科主任的美國人惠特克不屑地說:「林大夫,你以為拉拉產婦的手,給產婦擦擦汗就能成為教授嗎?」而就是這一握手、一擦汗,讓病人無條件信任、信賴她。數十年後,林巧稚已成為國內婦產科首屈一指的專家,而她仍會握著產婦的手,給她們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動和成就完美地闡釋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醫生。

2016年9月22日,82歲的劉燕給林巧稚寫了一封遲到52年的感謝信。信中這樣寫道:「人還沒進病房,笑聲先來了:『胖姑娘在哪裡?快抱給我看看!』一位女護士將我剛剛出生的女兒從嬰兒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頭,滿心喜悅,不由得親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臉蛋。」當時,劉燕剛剛痛失丈夫,協和醫護人員對女兒的愛和關心,使她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時間轉瞬而逝,一天,劉燕在電視上偶然看到關於林巧稚的報導,當年情境再次浮現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發,於是,就有了這封遲到52年的感謝信。劉燕的故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半個多世紀裡,林巧稚親手接生了5萬多個孩子,許多父母給孩子起名為「念林」「懷林」「敬林」,以表達對她的敬愛和紀念。

林巧稚

七天七夜,成功搶救「新生兒溶血症」患兒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婦的求助信:「我是懷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沒活成,其中的後三胎,都是出生後發黃夭折的。求你伸出熱情的手,千方百計地救救我這腹中的嬰兒……」

作出新生兒溶血症的診斷並不難,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病的患者並沒有被治癒的先例。超出能力範圍,貿然接診可能會面臨許多風險,林巧稚本可以拒絕,但她遍查資料,徹夜難眠,茶飯不思,最後決定試一試。

孩子出生很順利,可是不到三個小時,就出現了全身黃疸,生理指標也越來越糟。林巧稚冒著風險決定,給新生兒進行全身換血。換血開始,擠滿了醫護人員的手術室裡鴉雀無聲。林巧稚先把聽診器在自己手心捂熱,再輕輕貼到嬰兒胸前,同時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輸血速度。終於,嬰兒的膚色由黃轉紅。她決定做第二次換血。三天後,第三次換血。

孩子全身黃疸明顯消退——成功了!整整七天林巧稚沒有離開孩子身旁,大膽的判斷和精良的醫術讓這個嬰兒成為有記錄以來中國首例成功的新生兒溶血症手術患者。

堅持「預防為主」,推動中國婦女健康普查

林巧稚總是說:「醫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線,真正的第一道防線是在預防上,在對廣大正常生活的婦女進行普查普治上。」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婦女的生活衛生習慣及疾病的調查,讓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負責組織了大規模子宮頸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帶領自己的團隊克服思想、物質上的困難,走門串戶逐人檢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使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時期,林巧稚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婦女宮頸塗片檢查,這種檢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價值。她曾主編《家庭衛生顧問》《家庭育兒大全》《農村婦幼常識問答》等科普讀物,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夠從中受益。

林巧稚

1965年,年過花甲的她,仍然活躍在農村巡回醫療的第一線。在湖南湘陰農村,白髮蒼蒼的她仍步伐輕快,在關公潭、新泉等村鎮坎坷不平、多雨泥濘的田埂上來回奔走。她走到哪裡,哪裡就聽得見「林老」的親切稱呼。

「做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林巧稚家裡的電話一直放在床頭,醫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著電話等消息。她曾說過:「我的唯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我隨時隨地都是值班醫生。」

年逾古稀,她開始忘事,經常忘記說過的話和安排過的事情,東西也會忘記放在哪裡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卻又記得比誰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屬推開了婦產科辦公室的門說:「我想找個人,前天住進來的,不知在哪個病房。」有人回答:「這裡不是病房,你去護士站打聽。」那人剛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請你等一等。」她打聽了一下病人的年齡和病症,立刻告訴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囑咐得一點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腦血栓入院治療。纏綿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堅持參與《婦科腫瘤》的編寫。50餘萬字的著作,濃縮了林巧稚畢生對婦科腫瘤的探索和研究,記載了她為醫學事業所盡的最後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彌留之際,她仿佛又回到了緊張的手術臺前,喊道:「快拿來!產鉗、產鉗……」護士拿來一個東西塞在她手裡,幾分鐘後,她的臉上露出了平靜安詳的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這便是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這樣寫道:「她是一團火焰、一塊磁石。她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極其豐滿充實地度過的。」

本文刊載於《光明日報》2019年9月18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白衣戰士」守初心擔使命踐行醫者仁心
    顯然是怕的,但是他們有他們的信仰,有他們的初心,有他們的使命,有他們的堅守,所以,他們也是不怕的,勇於在疫情的一線行走,勇於在危機的時刻披上「鎧甲」,走上戰場,用行動去踐行他們的醫者仁心,為生命護航。懷揣「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聽令出徵」。對於醫生而言,哪裡有患者,哪裡就是戰場。疫情的出現,患者的出現,呼喚更多的醫護人員。成千上萬的白衣戰士緊緊集結在各級黨組織的旗幟下,聽令出徵!
  • 「萬嬰之母」林巧稚:一生嫁給婦產科,醫者便該仁心
    原來,面對突發事件,林巧稚表現出的沉著冷靜和難得的愛心,正是一名醫生應具備的優良品質,這打動了考場外的考官,因而將她破格錄取。林巧稚因此與醫學結緣。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一個普通教師家庭。這規定很不人性化,但林巧稚為了熱愛的工作,狠心結束了一段剛剛萌芽的戀愛,從此與婚戀「絕緣」,把自己「嫁」給了婦產科——走上一生救治婦女、接生嬰兒的行醫之路。林巧稚給人治病,靠的不僅僅是高超的醫術,還有她滿滿的愛心。
  • 惠和精彩石刻I惠和影雕作品被林巧稚紀念館收藏
    12月23日,「惠和影雕」傳承人李雅華老師為紀念林巧稚118周年誕辰,細心雕琢近一個月光陰的兩幅精美影雕作品被鼓浪嶼毓園林巧稚紀念館收藏。惠和影雕懷以仰慕之情、精誠之心,以不朽之藝術,永遠懷念「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
  • 【暖新聞·江西2020】他用無私善舉踐行醫者仁心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這是孫思邈《大醫精誠》裡的一句話,也是李志峰的座右銘。工作中,他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默默踐行著一名醫師的職責;業餘時間,他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將醫者愛心播撒在需要的土壤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又選擇逆向而行,主動請纓衝鋒到抗疫一線。
  • 懸壺濟世「寶芝林」醫者仁心「黃飛鴻」
    說起懸壺濟世、醫者仁心。這八個字也許是對行醫之人最高的評價了吧,所謂懸壺濟世意思就是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的一個詞語。何為醫者仁心意譽為醫技普濟眾生世人之功。所有人都知道黃飛鴻的武術造詣算的上是出神入化了,但是黃飛鴻的醫術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也是很厲害的,當時被成為「忍者仁心」這也是對他醫術的最高評價。黃飛鴻自認也是受之無愧。
  • 宜昌最美家庭 |顏家娥:醫者仁心 夫妻攜手比翼飛
    宜昌最美家庭 |顏家娥:醫者仁心 夫妻攜手比翼飛 2020-01-13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科醫生鄒再軍:堅守崗位,踐行醫者仁心
    鄒再軍介紹:「現在醫共體覆蓋了全區的鄉鎮衛生院,像急性腹痛、闌尾炎、普通外傷等常見、突發疾病,村民來到家門口的衛生院就能得到緊急救治,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既爭取了治療時間、讓病人少跑路,又減少了治療費用、降低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普通外科醫生鄒再軍始終堅守崗位嚴陣以待。
  • 市立醫院白衣天使為愛擼袖,詮釋醫者仁心
    市立醫院白衣天使為愛擼袖,詮釋醫者仁心 2020-08-01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巧稚:萬嬰之母,醫德傳世
    這個福建女孩名叫——林巧稚。中國婦產科醫學奠基人,臨床54年間接生5萬餘名嬰孩,被譽為「萬嬰之母」。醫者仁心每一個由林巧稚接生嬰兒的出生牌上,都寫有一串英文: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寶貝)。可她卻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個嫁給了婦產科的女人。
  • 有種精神叫醫者仁心!
    【有種精神叫醫者仁心】連貫動作一氣呵成,有力有效,專業;治病救人無暇他顧,用心用情,專注。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西城紅場室外,一名男子突然倒地,身體抽搐,自主呼吸和脈搏停止。哈醫大附屬第三醫院醫生項丞剛好路過,立即上前施救。
  • •踐行者】「做醫生, 就是做好事」 一家四代百年傳承醫者仁心
    【中國夢•踐行者】「做醫生, 就是做好事」 一家四代百年傳承醫者仁心金羊網  作者:文聰  2019-08-16 莫浩聰說:「我一直記著
  • 《醫者仁心》熱播 引發醫學專業人士關注
    故事  展現醫療問題  《醫者仁心》講述了一家公立三甲醫院一年多裡發生的故事:老院長即將退休,雄心勃勃的副院長武明訓即將接任,請回美國著名心臟外科醫生鍾立行助陣。醫院接二連三出事。故事一開始,鍾立行所在的醫院就陷入了麻煩。
  • 以醫者仁心,承生命之重!2020「榮耀醫者」名單揭曉
    是你們以生命護生命,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尊醫重衛,不能止於疫情。「敬佑生命·榮耀醫者」活動,也只是拉開了「尊醫重衛」大幕的一角,要在社會上呈燎原之勢,還需要我們獲獎的優秀醫生能夠帶動整個醫學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懈怠、持續奮戰,以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優良醫風,繼續當好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健康中國的推動者、醫者仁心的踐行者。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醫者仁心,吾輩頓首》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中學組徵稿展示:作品:《醫者仁心,吾輩頓首》作者:王一彤  臨沂第三中學高一四班指導教師:任治蘭醫者仁心,吾輩頓首僅太平不易之元,桃花紫荊競芳之月,無可奈何之日,弟子於家中,僅以流水之源,群山之巔,沁芳之泉,其三者雖微,聊以達誠中信,以此文示在外戰之醫護,致聖敬。
  • 她一生未婚,無兒無女,卻公認是中國最偉大的「母親」,萬嬰之母
    一、自幼立志從醫,力排眾議赴協和上世紀的中國國力微薄,醫學發展並不樂觀,醫學人才及技術稀缺,而林巧稚卻憑一己之力成為了行業內的領軍人物。那時的婦產一科素有「南梁北林」的說法,便是指廣州的梁毅文與北京的林巧稚。
  • 張達:把「醫者仁術,醫者仁心」當做畢生追求
    從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明白作為一名醫者,只有不計得失的真誠付出才能得到尊重和認可,才能讓自己無私的人格魅力煥發出職業的風採!他就是張達,中共黨員,西安市第三醫院醫教部部長,副主任醫師,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陝西省青年科技協會副秘書長,陝西省第十屆青聯委員。  他曾在吳階平微創中心、諾道夫微創中心工作3年,從事普通外科臨床工作十餘年,擅長普通外科多種微創手術。
  • 媒體報導| 罕見的是病,常見的是醫者仁心
    媒體報導| 罕見的是病,常見的是醫者仁心 2020-08-31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度回顧 | 醫者仁心,不辱使命
    醫衛事業, 向來是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充滿愛心的光榮事業。 翻開中華民族的醫學史, 「醫者仁心」「醫道無私」的理念世代相傳。
  • 別以「醫者仁心」對醫生進行道德綁架
    視頻一出便引起了部分網友的不滿,更有網友嘲諷:「胃口真好」「醫者仁心」「直接去服務區吃點火鍋多好」。(11月18日 鳳凰網)與這條新聞相似的還有前幾天醫生做完手術後「豪飲」一瓶葡萄糖水的視頻。同樣,大量質疑聲紛紛湧向這瓶葡萄糖水的費用歸屬問題。
  • 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
    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尼瑪澤仁  張 林這部紀錄片站在理性、尊重的認知角度上,通過一個個具體感人的故事,對當前醫療體制下醫患之間的矛盾痛點答疑釋惑,為醫者仁心的詮釋寫下生動註腳。紀錄片中,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朱良付樸實的話語道出很多醫生遭遇到的現實矛盾,「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責任沒有盡到,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