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自屈原後有名的楚辭賦大家。據傳相貌、儀表岀眾,辯才過人,辭賦頗得頃襄王歡喜而常受小人排擠。著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對後世影響較大。
尤其在《九辯》中: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
蟬寂漠而無聲;
雁雍雍而南遊兮,
鵾雞啁唽而悲鳴。」
連續的排比句把人與自然的動和靜、情與景刻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登徒子好色賦》雖說是宋玉的自辯之辭,卻是一則很有意思的故事。
說的是登徒子常見宋玉伺奉楚王岀入後宮而妒之,所以在楚王面前頗有微詞言;宋玉雖身材容貌文雅俊美;安詳文靜,實乃好色之徒。
由此而有了宋玉巧言令色的傳世之作《登徒子好色賦》。
東鄰有女,容貌天生麗質;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嫌短;著粉則顯白,施朱則太赤;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如此之女,趴牆頭偷窺三年之久,宋玉毫無心動。
而登徒子則不然;其妻齒露唇外、走路歪歪斜斜、彎背躬腰,登徒子卻與她生有五子。
仔細考察一下,到底誰是好色之徒。
看是一則簡單的故事,從內容與形式上來講,宋玉與登徒子之間既沒有因果關係,二者也毫無內在聯繫。
而語言的魅力就在於準確的描述,利用形式邏輯的概念把兩者之間的關係結合的無可辯駁而又天衣無縫。
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邏輯,在這種邏輯推理下,人們往往以主觀情緒來判斷客觀事物的存在,這樣的邏輯也是形成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概念。
與形式邏輯不同的是辯證邏輯,一種矛盾對立統一的邏輯。
利用環形思維模式,充分表現岀事物的兩面性;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交替,運行不悖。
這種邏輯思維方式是站在動態立場,以無常為有常,沒有一個固定形式,一切內容因時空、立場的變化而變化。
這是一種「無我」的、辯證的、整體的、相對理性和客觀的思維方式。
所以在現實中,形式邏輯往往會使人把表面現象與事物的本質相混淆,從而使事物的發展逆向而行。
而辯證邏輯思維,也許才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掌握事物的規律能夠向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