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經濟學者石磊:原本想當詩人,後對經濟產生興趣

2021-01-09 澎湃新聞
石磊 視覺中國 資料圖

「高考的意義在於將複雜事情的不確定性因素減少,讓許多資源和人才走上正軌,實現更大的效用和發展。」

從當學生到教學生,見證高考走過40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石磊有很多感慨。

1979年,他從一名給地方文化局寫詩歌,「想當詩人」的文藝青年,變成了「五個志願全填文學」的安徽高考生,想通過高考走上專業化的文學道路。

當年數學成績優秀的他隨後被安徽大學經濟系錄取,並在經濟學領域發掘了興趣。

從事經濟學研究、教學數十年後,他依然覺得慶幸,「比起所有人茫然、不知所向,高考提供了可以為之奮鬥的目標。」

地方詩人

1976年,石磊高中畢業,剛剛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那一年,他18歲,給地方文化局寫詩歌,偶爾在報紙上發表一些作品,對生活沒抱太多希望,希望用文藝來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

出身於地主家庭,成分不好意味著包括他在內的很多知識青年幾乎不可能被推薦成為工農兵學員,繼而進入高校學習。

他每天作詩,隨心所欲,但是找不到切實的人生目標,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直到得知高考恢復,跟周圍很多人一樣,他剛開始都只有茫然和好奇,「這麼多年都沒有高考的訓練,不知道高考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眼前的路越發清楚,他漸漸意識到,未來改變命運的道路似乎只有一條。「一旦有了高考這個之後,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我不需要靠別人,不需要靠完全不確認的東西,只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高考恢復第3年,他終於下定決心暫停了文化局的工作,和幾個高中同學在外面租房子複習,迎接當年的考試。

備考過程中,他一度非常忐忑,不知道原先學的內容在高考用不用得上,因此還走了一些彎路。

「當時複習地理,以為地理就是地球物理的簡稱,我買了李四光編寫的十六開的《地質力學概論》,講地球的物質結構。教書的祖父問起我的複習情況,看到我讀的那本,他大吃一驚,趕緊從中學裡借來一本地理教科書,當時離高考只剩下兩個月了。」所幸,臨時抱佛腳也有用處,最後在滿分100的地理考試中,他還是拿了89分。

1979年,全國高考首次統一在7月7、8、9日三天進行。

高考第二天就遇到了暴雨天,狂風大作。考前下發通知,要求每個考生自帶磚頭壓考卷。

「好不容易寫的試卷怎麼能被風颳走呢?我們每人兜裡揣著好幾塊磚頭,考試時把卷子四個角都壓著。」石磊記得,因為考場的課桌崎嶇不平,不僅準備了磚頭,他還自帶了桌板。「買了那種又大又平的油畫畫板,背著進考場。」

那一年高考,全國錄取率約為6.1%,安徽省錄取率大約僅為3%。

填報志願時,他的五個志願裡面全填的是文學。他就此解釋為「當時的青年人都有一股強烈的國家情懷,經歷了很多,積澱下來了這些思想情緒」。

不過,由於數學成績優異,他最終被安徽大學經濟系錄取,也從此意外走上了經濟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之路。

經濟學專業學生

「經濟學不難,而且有很多有趣的東西,並不是單純地談財富,教人怎麼變富有,而且還涉及到很多關於中國經濟的問題。」

進入大學,石磊很快對自己的專業產生了興趣。「要改變中國低效率的狀況,一是要把中國問題搞清楚,二是要掌握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工具。」

那時,經濟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現在大有不同。

如今復旦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生只用學一個學期的《資本論》,在當時,則要花3個學期研讀。而現在課堂上重點教授的《西方經濟學》,由於缺乏教西方經濟學的老師,當時只能通過學說史和流派介紹來代替。

雖然高考恢復後,正式的教育軌道暢通,但教師數量嚴重短缺,結構不完善,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也是實際的難題。

「高考恢復後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教師歸隊。回到高校對老師們來說,也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非常有教學熱情。」石磊記得,給自己教《資本論》的老師原來就在巢湖農村的中學教語文和政治,能大段背誦《資本論》裡的內容。

上課時,老師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完整,也會和學生一起自學。

「比如發展經濟學這門課程,我們就捧著武漢大學劉滌源、傅殷才這批國外學成歸來的老先生編的教材,大多還是未出版的油印本。」

彼時,國內學界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學主要持批判的態度,但與「文革」時期壓根不開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已有了一定的課程和教材設置。石磊記得,那時的教材每章節結尾都會加一段批評,老師上課時也是這樣。「但我們也就是通過這些教材學習到了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知識。」

學校後來還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外籍教師開設課程。同學們的英語不好,就專門配備了翻譯。雖然大家聽得不是很懂,但也算接觸了地道的西方經濟學研究思路。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們的自學能力也加強了。

但技術性的課程還是缺老師。比如,會計學的老師自己做帳熟練,每天給學生發單據,但會計理論教得並不好。再比如,統計課的老師自己可能還沒有弄懂課本就要上課,「不像現在有一套以數理分析為基礎的統計分析工具和教材」。

石磊覺得,後來自己這一代經濟學研究者都受此影響,做數學分析和實證研究時感到受限。「我在當時算數學學得好的,但和現在我帶的幾個博士生相比,很多東西他們能做,但我就做不了。」

各個大學經濟學的差距也在此體現。他回憶,當時復旦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就由著名經濟學學者宋承先和他的弟子教授。由於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很了解,講解也就更透徹。「教育資源紮實與否也影響了各個學校後來的學科發展。」

2009年5月23日,上海,石磊在復旦大學相輝堂內做經濟分析報告。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落下的知識想辦法補回來」

上了大學之後,石磊感覺自己之前浪費了太多時間,外語等基礎性知識嚴重不足。但因為當時班級同學的起點都非常低,他意外地當了外語課代表。

大學公共英語教材從最簡單的「ABC」開始,而自己的英語基礎只停留在初高中老師教的口號標語。本來就喜歡背英語的他,把當課代表視作額外的學習動力。

學校教的是許國璋前四冊英語教材,他找來俞大絪主編的第五、第六冊,背起裡面的狄更斯、大小仲馬選集,「一課可能有一百多個不認識的單詞,我居然就硬著頭皮一篇篇背了下來。」

學校圖書館有一個外文書刊庫,他每周到圖書館借《北京周報》,管理員老先生看他來得勤,也只有他常來,本來只允許在館內閱讀的雜誌也讓他帶回去讀,每周看完後再來圖書館換下一期。

當時一本書要3、4塊,石磊的父親是冶金技術員,3、4塊相當於父親每月工資的十分之一。

每個月有17元助學金,其中14元是飯票和菜票,剩下的3元是生活補貼,加上父親每個月給的10元生活費,13元全部用來買雜誌和書了。「雖然錢不多,買書時從來沒心疼過。」

他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全部研讀一遍。他並不知道全集有多少本,只顧著讓書店配齊準備購買。書店老闆配全後通知他取書,到書店後才傻眼,整整四十九卷,兩大摞書!他趕緊讓同學把自行車騎來,又湊了些錢,把這疊書馱了回去。

上世紀80年代初,「薩特熱」興起,石磊和同學們也對此感到新鮮,「不論是哪個學科的同學,那會討論起問題時都像哲學家。」

除此之外,他還跟著哲學系的同學一起上課,讀黑格爾的《邏輯學》,「從頭到尾把西方哲學思想史聽了一遍。」

伴隨著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政策,國家當時處於思想活躍的狀態中,當時的青年學生普遍關心國家命運走向。1982年本科畢業時,石磊就將論文重點放在了中國人口政策上。

「我最後寫了《梅多斯世界體系理論及中國人口政策的價值走向》。這個題目現在來看都很高大上,也是那個年代非常前沿的問題。我運用的解決方法比較簡單,是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邏輯方法,只用了一點點統計數表,沒有用計量。」他回憶,自己論述了人口過多會造成糧食短缺、環境惡化、教育短缺等問題。

本科畢業後,石磊先去了幹部學校當教師。上課提到煤矸石當煤賣的例子,得罪了當時坐在教室裡的煤老闆。感覺個人發展受限的他隨後下定決心考研,去了西北大學。

「那裡條件艱苦,除了讀書也沒有什麼活動,單純的生活反而有助於學習。」他回憶起在西北大學的求學時光。

導師何煉成和劉承思教授每周三會組織一次學術討論,討論前一星期定好題目,學生們就在這段時間大量閱讀文獻。

每次討論從下午三點開始,到飯點了就到老師家吃飯,「氣氛融洽得很」。何煉成和劉承思教授帶出了一批學者,那時的西北大學也被稱為「經濟學家的搖籃」。

督促學生珍惜在校時光

1989年,石磊從西北大學離開,在上海社科院讀博士,隨後又被公派羅格斯大學,赴美進修一年。1993年,他到復旦做博士後研究,之後任教至今。從當年的經濟學專業學生,他逐漸成長為一名經濟學研究者和教育者。

受碩士導師的影響,石磊現在每周也會辦一次師門研討會,有專題性的公共政策討論,有研究進展匯報,還有文獻分發閱讀。「石老師非常忙碌,但我們有什麼新想法,只要提前電話或微信說一聲,一般很快就能見面。」學生梁凱鵬說。

梁凱鵬目前博士研究生一年級在讀,正在做產業扶貧金融支持的研究,這正是石磊所期待的「與大政方針相關,能切實解決國家問題」的課題。

讀博期間,石磊養成了每天三四點起床的習慣,並保持至今。雖然他沒有要求學生們也這樣做,但仍時常督促他們珍惜在校時間,多做知識積累。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重點,在什麼階段就應該幹什麼事,讀書時心思不要太雜。」他還希望自己的學生能通過文獻閱讀的積累學習他人做研究的方法思路,又能在經濟學之外擴大閱讀面。

做學術需要耐心,也需要經濟基礎。「博士延期後拿不到學校補助,老師就會拿出自己的工資資助我們,希望我們能專注於研究。」梁凱鵬說。

從當學生到教學生,從培養研究生到參與學校管理,再看高考恢復四十年,石磊感慨頗多。

「高考的意義在於過程簡單化,把複雜事情的不確定性減少,讓許多資源和人才走上正軌,實現更大的發展和效用。」

2000年以後,教師隊伍建設也在大跨步前進。「各個高校都十分注重人才隊伍更新,大量引進人才,本校培養的能力也加強。」自己帶出的幾位博士生選擇了留校任教,他覺得這些學生「水平比我高,一代的確比一代強」。

不過,他依舊關注高考恢復後一些仍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教育結構和社會結構變遷相適應,也要反映學生的需求。和哈佛大學7000多門課相比,復旦2000多門的課程數量還是有差距的。」

另一個問題是公立大學為主的體制下優化投資、融資。他認為,依靠財政投資往往捉襟見肘。「如果投融資多元化,一部分在國家計劃內靠國家支持,一部分出於興趣的項目也能籌到資金來源,說不定就會有重大的成就和發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石磊:學生眼中的「石頭牙子」
    宜君縣彭鎮中心小學特崗教師 石磊 「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了,但是,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堂上這最後一點時間大學畢業後,當他得知自己的家鄉招聘特崗教師的時候,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讓他放棄原本能享受到的更好待遇,不顧親友反對,毅然地選擇報考宜君縣彭鎮中心小學特崗教師職位。石磊很順利地通過了特崗教師招考。
  • 後高考經濟:提升顏值買數碼產品 考生開啟「放鬆模式」
    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前落下帷幕,考生開啟「放鬆模式」,用「買買買」助推「後高考經濟」。
  • 湯敏:一名經濟學者的公平教育夢想
    「我來給大家講個小故事……」這是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經常用到的一個開場白。他說的,是一個鄉村學校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的故事;或者是,一位高職學生與北京大學學生一起上創業課程的故事。  從經濟跨界教育的這些年來,他不遺餘力地推廣並踐行著一個概念:慕課(MOOC)。
  • 石磊:紮根山區教育事業 立身煉志正師德
    「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了,但是,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堂上這最後一點時間,想一想自己在暑假的時候,都去哪裡玩耍了,給老師分享一下。」「好,老師,那我先來,」一名男孩在老師話音未落就舉起來右手,躍躍欲試。
  • 石磊:紮根山區教育事業,立身煉志正師德
    「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了,但是,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堂上這最後一點時間,想一想自己在暑假的時候,都去哪裡玩耍了,給老師分享一下。」「好,老師,那我先來,」一名男孩在老師話音未落就舉起來右手,躍躍欲試。記者來到宜君縣彭鎮中心小學二年級,課堂上正在和同學互動的老師正是特崗教師石磊。
  • 石磊
    出生年月:1992年1月12日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所在志願服務組織:郭明義愛心團隊青海青情援助分隊       主要服務項目:高考安保志願服務活動
  • 黃有光:經濟學者過高估計公共支出的成本
    網易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NO.045 經濟學者過高估計公共支出的成本非經濟學者通常會把一塊錢公共支出或稅收的成本算作一元。
  • 名師面對面 |石磊:標準化考試必有規律,考研也不例外
    一聽到這樣振奮人心的衝刺宣言,不由的回想到當年的中考和高考,如今,已經大學畢業的不少同學也紛紛加入了考研大軍。 曾經有網友很形象的對比過中高考和考研的區別:中高考是群體作戰,考研是孤軍奮戰。當然,除了這些外在的因素,內容也有很多不同。不過,但凡標準化的考試,都有規律可尋,考研也不例外。
  • 你遊學我考證 「後高考經濟」催生消費熱
    準考證變成「打折卡」 高考後消費市場火爆「憑準考證消費可以獲贈禮品」、「憑準考證可以參與優惠活動」……高考結束後,為吸引考生消費,準考證變成商家的「打折卡」。各餐飲、娛樂行業、數碼商城等都會各出奇招,瞄準考生這個規模龐大、消費能力驚人的群體。
  • 經濟學者解讀十九大後中國發展前景:創新是最重要關鍵詞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李正穹)2017年中國經濟以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趨勢持續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最新數據,前三季度中國順利超越6.5%的預期增長速度。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提升發展質量的挑戰。
  • 高考留學雙保險|廈大經濟學院海外留學本科班開放日助力高考後升學
    高考倒計時 6 天想要實現高考留學雙保險?想和廈大的老師自由交談?想借鑑學長姐的成長經驗? 其實你和夢想的距離並不遠曾與你站在相似起點的他們將設身處地的為你排憂解難廈大經濟學院海外留學本科班開放日速來pick!
  • 臺灣學者評張五常《經濟解釋》| 法律的經濟學教本
    參諸張五常所言,有名有姓(頁 743 ),而且是在私宅的餐後辯論,人數不可能多,其所言的十位應該比較可信。如果科斯定理如此簡單,有何意義呢?張五常說: 嚴格說來,科斯定律應該稱為科斯條件。很可惜,到今天經濟學者分析市場通常還是把這條件漠視了。科斯是說,買賣一個蘋果不要只看一個蘋果,而是要看蘋果擁有包含著的是些什麼權利。屬多此一舉嗎?
  • 經濟學者對話 | 歐洲足壇的金融監管
    北京大學芝加哥中心與芝加哥大學貝克爾-弗裡德曼經濟研究所聯合推出的「Critical Conversations with Economists」系列線上講座,以經濟學家對話的形式,探討和分析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經濟問題。
  • 經濟民俗學:傳統民俗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經濟能量
    民俗故事在旅遊經濟中意義重大白蛇和許仙相遇的斷橋是西湖遊人最多的景點之一,如果沒有白蛇傳的故事,很難想像西湖是否還有今天的熱鬧景象。民俗故事在旅遊經濟中的作用可見一斑。「學者在地方文化中應該起到引領作用。地方政府缺乏相關文化知識,落地能力強。但怎麼落地,就需要學者的研究。」蔣明智認為,在經濟民俗學中,學術研究和地方產業緊密結合,就能起到引領促進經濟的作用。
  • 諾獎得主斯賓塞與清華經管學院青年經濟學者座談
    Michael Spence)參加青年經濟學者下午茶活動現場首先,斯賓塞教授聽取了在座青年教師介紹各自的研究領域及課題進展。在聽完管理科學與工程系聞中教授關於電商平臺及其定價機制研究的介紹後,斯賓塞教授表示,中國在電商方面成長非常迅速,今年線上銷售總額已經超過了美國,中美各大電商平臺上都有很多的數據沉澱,從中一定有非常多有趣的結論有待發掘。
  • 石磊:農村金融一定要屬「農」 不要三心二意
    【導讀】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研究一季度經濟形勢,部署落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確定金融服務「三農」發展措施。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研究一季度經濟形勢,部署落實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確定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措施,決定延續並完善支持和促進創業就業的稅收政策。
  • 怎樣讓孩子對繪本故事產生興趣?
    所以很多寶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老師,到底怎樣才能提起孩子對繪本故事的興趣呢?所以今天小畫話就「怎樣讓孩子對繪本故事產生興趣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興趣,俗話說:「萬事始於興趣」。那麼興趣的培養和發現就變得非常重要。曾經有一位十分有心的孕媽媽,在寶寶還沒有出生之前她本人不但親自閱讀了大量的繪本故事書,並且善於繪畫的媽媽親自為還未出生的寶寶畫起了手繪繪本故事書,這就是今天在美國非常著名的一本淚目級的暢銷原創繪本故事書《SOME DAY》。
  • 高考結束了,「後高考經濟」來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季雨 文/攝)高考結束了,「後高考經濟」隨之而來。其實早在高考開始前,一些精明的商家已經嗅出商機,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訪南京的一些商家發現,有酒店推出了畢業聚餐套餐,有照相館推出了畢業小青春系列照片拍攝,有美容整形醫院、健身房推出了針對畢業生的套餐。
  • 生態工業園區:環境與經濟雙贏的解決方案
    此後,隨著生態工業園區的概念以及丹麥卡倫堡樣板的出現,美國、荷蘭、英國、日本和韓國等紛紛效仿並制定相關規劃,自覺地推動工業園區的生態化轉型,使生態工業園區在進入21世紀後呈現蓬勃之勢。石磊指出,類似於卡倫堡的產業共生現象在美國、英國、奧地利、日本、蘇聯以及中國的早期工業實踐中都能夠找到蹤跡。「之前人們對此熟視無睹,主要在於廢物交換等產業共生行為並非工業發展的主導性力量。隨著石油危機帶來能源成本的升高以及工業廢物引發環境問題的密集出現,企業間通過產業共生來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效果才引起廣泛關注。」
  • 高考熱點——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高考熱點——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隋唐時期的政治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③ 實行的均田制,租庸調製3.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中葉遭遇了「安史之亂」:叛亂平定後,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他們在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割據一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擁兵自重,獨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