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教授: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2020-12-14 老歷史茶館

蔡元培道:"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頭等大事。教育興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將教育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一直以來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從幾十年前文盲居多到如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本科生隨處可見,這是很好的進步。但如今令人困惑的是,儘管中國的教育已經進步了許多,在很多學科上的競賽中國學生表現得也似乎比別國強很多,但不知為何,我國在某些方面的創新能力仍然無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中國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在一些國際知名的獎項上,中國獲得獎項的人數屈指可數,甚至大部分獲得國際獎項的漢族人都是"美籍華裔"這類早已出國許久的人才。

這樣的現象著實令人困惑,處於這樣的現狀,鄭強教授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不夠自信,對於學生們的教育花了太多的精力在學習他國語言上。

就比如英語,近年以來,英語這個學科在中小學教育已經成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從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開始便學習英語,國人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一度超過對漢語的重視程度。

基於此,鄭強教授認為:不會英語不代表就是文盲,英語已經耗竭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時間。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不可否認,在當初蘇聯稱霸時,國人選擇學習俄語,而當後來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英語成為國際語言後,國人又果斷選擇了學習英語。學習哪一門語言,是離不開國際局勢等因素的。

語言是為交流而存在,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重要。在我國發展水平還遠不如他國時,除了學習他國語言別無選擇。

學習英語在全球化的今天來看絕非壞事,對英語的學習,能夠使人們了解先進國家的文化,得以學習先進國家的技術。

而從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來看,選擇學習英語是沒有錯誤的。從改革開放前後國家派人才赴海外留學,再到如今留學人才歸來的待遇都可以看出,英語的學習是利於強國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離開文化的交流與學習,而這一切的前提都必須是對語言的掌握。

回歸母語文化

但鄭強教授的擔憂與觀點也並沒有錯誤。從當今來看,國人確是耗費了太多精力在英語的教育上。在初高中,英語這門學科十分重要,許多孩子在英語學習上所耗費的精力都是遠遠大於漢語學習的。

對於中國孩子來說,英語並非母語文化,要掌握英語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對語言的學習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走,最踏實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方法,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在應試教育的今天,高考中考早已成了千軍萬馬爭獨木橋的激烈競爭,為了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孩子怎樣學習似乎已經不在老師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大家注重得更多的是結果,是試卷上的分數。

而這樣的學習觀念在英語上則更甚,英語的學習在大多數學生眼中都是死記硬背,學生們為了取得好的成績而耗費精力學習英語,卻不是為了學習英語文化國家的思維方式而努力學習。

這就導致大多數學生學會了如何寫、如何讀、如何說英語,卻學不會英語的思維方式。或許這也就是為何儘管我國已經大力倡導學習英語,卻仍舊無法培養出大量創新型人才的原因。

以母語文化為自豪

那要如何破這樣的局面?鄭強教授認為應適當"輕視"英語的學習,更加重視自己的文化。這樣的言論若是放在改革開放初期,或許還並不能得到太多認同,但在中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的當今,這樣的觀念其實是十分正確的。

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就並不比任何文化差,在這過去的幾十年裡,國人耗費巨大精力學習先進文化,吸收別國精華,這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學的被忽視。

現在中國依然強大,中國在國際社會已經掌握了話語權,孔子學院遍布全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對當今的中國來說,是時候更加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了。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古往今來,中國無論是百家爭鳴時的儒學、法學,還是近代革命時期的革命文學、傷痕文學,這些都是十分值得國人驕傲的文化。

當今的學生們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去學習別國的語言文化,很多時候甚至已經忘了自己的根。這其實是一個十分令人擔憂的局面,因此,人們或許應當謹記鄭強教授的警告,應當重視自己的文化,將本國的文化精髓教育給孩子們,爭取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

當然,要重視母語文化並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外國語文化。須知,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不是單一性的,無論何種文化都應當學會與其他的文化交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相學習。

對於英語的教育,或許可以考慮適當改變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切實的學習到英語文化的思維,體會到英語文化的價值觀,培養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樣的語言教育才能夠使孩子們真正學以致用。

相關焦點

  • 鄭強教授:不要過於關注英語,更重視母語文化
    對於備受推崇的英語培訓來說,國學發展相對較弱,可能更多的家長認為,母語更好掌握,不必過早下苦功夫。浙大著名博士生導師鄭強教授曾指出: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鄭強教授認為,這是出於對中華文化的一種不自信。學校教育中,孩子們將太多精力放在他國語言上,從而忽略了自己的母語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在中小學,英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和學校,以及學生本人在英語上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
  • 外語不好的就是文盲?浙大教授鄭強:那是文盲說的
    最近,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鄭強教授在網上又火了。他提出了「把外語踢出高考」,「誰說不會外語就是文盲,英語耗費了我們青年多少寶貴的時光」等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他的個人言論得到了很多學生甚至是家長的高度認可,但是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傳播。那麼鄭強是何許人也呢?
  • 外語不好就是文盲嗎?鄭強教授:過高誇大英語分量,是不自信表現
    然而,在外語深受廣大家長重視的時候,在網絡上甚至還有聲音說「外語不好就是文盲」,這樣的結論聽上去怎麼覺得有些諷刺呢?英語雖然英語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將英語的地位過度放大。外語這門功課究竟有多重要?這是教育界備受關注的話題,最近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一番演講贏來了無數掌聲。
  • 英語退出高考?鄭強教授說過分重視英語學習,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
    鄭強教授最近關於英語的演講又火了:誰說的,外語不好就是文盲。為什麼我們社會如此重視英語學習,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總認為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總想著學會了外國的東西,就能夠提升自身的格調,對於自己的民族沒有什麼自信心。」 這話說得雖解氣但權哥不敢苟同,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讓強大的中國從此落於人後。著名思想家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朝時中國需要向西方學習,難道現在就不需要了嗎?學習英語並不代表,我們缺乏民族自信心。
  • 鄭強「不過分重視英語」被曲解,馬雲「給出」答案,不能拋棄英語
    近段時間,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在網絡上「很火」,不僅僅因為鄭教授的講座乾貨滿滿、幽默風趣,還因為鄭教授關於「不過分重視英語」的言論。鄭強教授可從未這樣說過。但很多人卻曲解了他的意思。對鄭強「不過分重視英語」的曲解網絡上對鄭教授言論曲解的無非有以下幾種:「英語過分佔用中國青少年經歷,應踢出高考」「祖國強大了,以後可以不用學習英語了」等等。
  • 鄭強教授談外語:過度重視外語,孩子們花在外語上的時間太多了!
    最近,盛傳要把英語踢出高考?還有人說這是鄭強教授說的! 但這個視頻中,鄭教授並不是說要把英語踢出高考。 他說,我們過分重視外語了,花的時間太多了。
  • 將英語踢出高考科目?鄭強教授強烈支持,你怎麼看?
    在我國,英語早在學生讀三年級的時候就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與語文,數學兩科並列成為最基本的三門課程。無論是在中考還是高考中,英語所佔的比重都是100%,並且分值還不低。但近日有人提出將英語踢出高考、研究生考試,得到了浙江大學的鄭強教授的強烈支持,你們怎麼看呢?
  • 鄭強教授:英語耗費了學生大量時間,還是文化滲透,呼籲踢出高考
    鄭強教授,作為國內最為知名的「憤青教授」,一向以敢說話,很愛國深受學生和網友的喜愛。此前,他曾就英語的必要性發表過觀點,他說:1、日本18年裡有18人拿了諾貝爾獎,但這些日本科學家也沒學過英語,照樣拿了諾貝爾獎。
  • 英語該不該踢出高考:看看浙大教授鄭強怎麼說
    鄭強教授對英語的觀點:1、外語重要,沒有外語就沒有鄭強教授的今天;2、外語分量過分誇大,是民族不自信的顯著表現;3、外語在人才評定中佔比很大;4、外語花費太多時間;5、文盲才會說:不會外語、外語不好是文盲。
  • 英語退出高考?鄭強教授:「缺乏民族自信」
    英語退出高考?鄭強教授:「缺乏民族自信」近日,網紅教授鄭強教授的觀點上了熱搜,他表示在高考中不應該把英語作為主科,應該降為副科。中國學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會花費大約6000小時在英語上。思想家魏源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不缺少民族自信心,缺少的是學習。因為自負高傲,清朝中國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經濟直接倒退200年,最終落於人後。清朝統治者忘記了中國人的智慧和自信,遺忘了中國謙遜的態度。中國高考英語佔比和語文數學一樣,國人總是認為英語學不好就是文盲,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認為?
  • 網紅教授鄭強說,學英語是浪費時間,如果你真信了,損失的是自己
    但發現鄭強教授所說的基本都是圍繞著一些熱點問題,比如留學,比如英語等等,其觀點並不十分新鮮,且也存在不少過激言論。 英語,鄭強教授是這麼說的,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學毫無用處的英語。英語不好就是文盲,誰說的?鄭強的答案是文盲說的。
  • 鄭強:中國對英語的重視,是民族極不自信的表現,網友:說得好!
    二、鄭強教授這樣認為,引發浙大學子熱烈掌聲然而就在前一陣子,火遍全網的浙江大學網紅教授鄭強(現為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卻表達出了自己的不同觀點。他認為現在人們把英語的地位抬得太高,甚至已經高過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學,這樣的教育真的是為孩子們好嗎?
  • 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浙大教授鄭強的觀點,俞敏洪表示反對
    關於英語是否被「踢出」高考的問題,是近些年來爭議很大的問題!陣營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將英語提出高考主科,代表人物是俞敏洪,他認為英語被「踢出」高考,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需要更多花更多的錢去上培訓班。
  • 鄭強教授,我認同您對英語的看法!但將英語踢出高考還為時尚早
    它的重要性也不應該被強調到「不會外語就是文盲」的層次上。國內的學生最起碼有一大半會英語卻不會說英語,他們仍然生活得很好;即便是那些對英語毫無知解的人,他們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但是,在我們認識到不應該過分注重英語重要性的時候,卻又出現了另一個極端——極其不重視英語,甚至還要將英語踢出高考!
  • 鄭強教授發布的關於英語,被過分誇大,是民族不自信的表現
    為什麼會發一個這樣的文章,因為昨天寫了一個動:鄭強教授說,過分重視英語是民族不自信的表現。如果取消高考英語,確實有很多人可能對其他學科有更好的時間去學習,畢竟步入社會後,英語用得很少。一天不到,有11.5萬的瀏覽。證明很多人都在關注這個事情。
  • 高考英語到底會不會變為副科?聽聽浙大的教授鄭強怎麼說的
    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演講在網際網路上流傳,他還提到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當談到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有60多年沒有出國的時候,鄭強教授就把話題轉到了「外語」問題上,他說了耗費了多少中國年輕人寶貴的時間去學習英語?人家已經60年沒有出國了,難道他們就不能獲得諾貝爾獎嗎?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誇大了英語在兒童成長中的分量,實際上,這是我們國家極度不自信的重要體現。我並不是說說外語不好,沒有外語,我也沒有今天的成就。
  • 外語不好就是文盲?這次,鄭強反對「過度」學英語遭怒批
    雖然說鄭強教授在專業成就方面非常突出,但他也經常因為自己敢怒敢批的言論而備受爭議,其中他反對「過度」學習英語言論,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批評吐槽。 這個言論是出現在鄭強教授的一次演講裡,當提及日本諾貝爾獎的時候,鄭強教授話鋒一轉,把矛頭直接指向了英語學習,他說「外語不好就是文盲,誰說的?文盲說的」。
  • 浙江大學教授鄭強,建議把英語「踢出」高考?是我們理解錯了
    另一邊是家長們「拼命」的給孩子進行英語早教啟蒙,對此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發表了他的觀點。 鄭強教授覺得現在很多人都把英語的地位看的太重,甚至已經超過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並不利。
  • 網紅教授鄭強去了太原理工,果然!太原理工分數線真的漲了
    但是如果你願意深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平時不在你法眼之內的大學,其實也有自己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傳承。這就好比一個你看不上的人,如果你坐下來和他仔細聊聊,就會發現他也會有自己豐富的人生故事,也會有震撼到你的地方。比起明星,普通人的故事更值得感嘆。比起名牌大學,普通大學也有自己的歷史。
  • 該不該把英語「踢出」高考?浙大教授鄭強「犀利」觀點,引發爭議
    兩種觀點一直各抒己見,迄今為止關於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話題,依然還有很多人的在討論。畢竟我們國家是教育大國,非常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即便是家中沒有學生或者是自己也不是學生的人,對於這個話題,也是興趣滿滿。該不該把英語「踢出」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