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道:"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頭等大事。教育興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將教育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一直以來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從幾十年前文盲居多到如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本科生隨處可見,這是很好的進步。但如今令人困惑的是,儘管中國的教育已經進步了許多,在很多學科上的競賽中國學生表現得也似乎比別國強很多,但不知為何,我國在某些方面的創新能力仍然無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中國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在一些國際知名的獎項上,中國獲得獎項的人數屈指可數,甚至大部分獲得國際獎項的漢族人都是"美籍華裔"這類早已出國許久的人才。
這樣的現象著實令人困惑,處於這樣的現狀,鄭強教授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不夠自信,對於學生們的教育花了太多的精力在學習他國語言上。
就比如英語,近年以來,英語這個學科在中小學教育已經成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從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開始便學習英語,國人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一度超過對漢語的重視程度。
基於此,鄭強教授認為:不會英語不代表就是文盲,英語已經耗竭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時間。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不可否認,在當初蘇聯稱霸時,國人選擇學習俄語,而當後來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英語成為國際語言後,國人又果斷選擇了學習英語。學習哪一門語言,是離不開國際局勢等因素的。
語言是為交流而存在,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重要。在我國發展水平還遠不如他國時,除了學習他國語言別無選擇。
學習英語在全球化的今天來看絕非壞事,對英語的學習,能夠使人們了解先進國家的文化,得以學習先進國家的技術。
而從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來看,選擇學習英語是沒有錯誤的。從改革開放前後國家派人才赴海外留學,再到如今留學人才歸來的待遇都可以看出,英語的學習是利於強國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離開文化的交流與學習,而這一切的前提都必須是對語言的掌握。
回歸母語文化
但鄭強教授的擔憂與觀點也並沒有錯誤。從當今來看,國人確是耗費了太多精力在英語的教育上。在初高中,英語這門學科十分重要,許多孩子在英語學習上所耗費的精力都是遠遠大於漢語學習的。
對於中國孩子來說,英語並非母語文化,要掌握英語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對語言的學習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走,最踏實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方法,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在應試教育的今天,高考中考早已成了千軍萬馬爭獨木橋的激烈競爭,為了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孩子怎樣學習似乎已經不在老師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大家注重得更多的是結果,是試卷上的分數。
而這樣的學習觀念在英語上則更甚,英語的學習在大多數學生眼中都是死記硬背,學生們為了取得好的成績而耗費精力學習英語,卻不是為了學習英語文化國家的思維方式而努力學習。
這就導致大多數學生學會了如何寫、如何讀、如何說英語,卻學不會英語的思維方式。或許這也就是為何儘管我國已經大力倡導學習英語,卻仍舊無法培養出大量創新型人才的原因。
以母語文化為自豪
那要如何破這樣的局面?鄭強教授認為應適當"輕視"英語的學習,更加重視自己的文化。這樣的言論若是放在改革開放初期,或許還並不能得到太多認同,但在中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的當今,這樣的觀念其實是十分正確的。
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就並不比任何文化差,在這過去的幾十年裡,國人耗費巨大精力學習先進文化,吸收別國精華,這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學的被忽視。
現在中國依然強大,中國在國際社會已經掌握了話語權,孔子學院遍布全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對當今的中國來說,是時候更加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了。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古往今來,中國無論是百家爭鳴時的儒學、法學,還是近代革命時期的革命文學、傷痕文學,這些都是十分值得國人驕傲的文化。
當今的學生們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去學習別國的語言文化,很多時候甚至已經忘了自己的根。這其實是一個十分令人擔憂的局面,因此,人們或許應當謹記鄭強教授的警告,應當重視自己的文化,將本國的文化精髓教育給孩子們,爭取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
當然,要重視母語文化並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外國語文化。須知,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不是單一性的,無論何種文化都應當學會與其他的文化交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相學習。
對於英語的教育,或許可以考慮適當改變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切實的學習到英語文化的思維,體會到英語文化的價值觀,培養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樣的語言教育才能夠使孩子們真正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