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的起因,是在我們接觸大量來訪者時得到的反饋,9成以上指向過往的心理諮詢經歷。
反映之前接受心理諮詢沒有效果,同時來訪者自己也知道第一次諮詢沒效果很正常,可每次諮詢費用太高,只能因為經濟壓力中斷諮詢。
這個問題要從心理諮詢的約定俗成的行規說起。
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師都在強調一個主題:心理諮詢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在諮詢過程付出了勞動,理應得到報酬。
但是,從行業角度,來訪者是心理困擾的一方,一次高額消費得不到自己預期的結果,心理會遭受二次傷害,甚至不再接受他人幫助;
從商業角度,一個心理諮詢師不能在第一次諮詢時有信心讓來訪者相信自己可以療愈對方,這個錢拿得和「騙取」有什麼區別?
其實心理諮詢一次50分鐘的言語溝通,不論是用什麼輔助的工具手段,本質上來說還是5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諮詢本身起到的療愈效果非常有限。
最重要的是心理諮詢師要激發來訪者的行動力,要去行動,畫個重點線;
而且心理諮詢的療愈更多來自諮訪關係,而不是技術和經驗。
高額且不確定療愈效果的諮訪關係能好到哪裡去?
當然,心理諮詢師和自己的督導行動之間的諮訪關係不一樣,對普通的來訪者沒有參考價值。
那麼到底怎麼才能挑選到合適的心理諮詢師?
第一、市面上有良心的機構採取的是先諮詢後付費,他們願意承擔諮詢後來訪者拒絕付款的風險,有強烈諮詢意願的來訪者可以選擇這種機構前往諮詢;
第二、第一次諮詢後,如果你不能相信對方可以給予你幫助,就果斷中斷諮詢,再去嘗試意義不大,因為你們的諮訪關係非常糟糕;
第三、參加類似我們自己一個團隊正在做的一件事情,燃心互助營。通過先進技術,方式和理念,有始有終,有絕對嘗試後效果的創新的團體,還可以做到普惠,節省大量資源。
好比我們一個團隊,燃心互助營,有免費諮詢活動,有類似評估諮詢服務,僅幾十元都可接受,然後通過應合當下主流能接受,可實現,有監督反饋的模式。
當然除了理性之外,行業內也會出現反對和建設性意見的聲音。
別的團體研究較少,拿燃心互助營來舉例說下,當下一些驗證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燃心互助營採取初次諮詢免費或普惠來訪者評估的低價收費方式,遭到行業內從業者的反對和抨擊,動了誰的蛋糕?
燃心互助營的理念是採取行為激活訓練,幫助來訪者低成本療愈。
整個過程分三步:
第一步,有償或免費預約,接受初次諮詢,時間約在40-70分鐘,這個諮詢相當於市面上價值800左右的一次心理諮詢了,而且效果要高出平均值,來訪者也沒有經濟風險壓力。
初次諮詢,燃心的心理諮詢師會為來訪者提供諮詢後總結、療愈建議執行方案。如果來訪者同意接受諮詢師的方案會有部分可以直接不在需要額外付出並形成正向循環,我們也樂意展開長久關係和定期溝通;
還有一部分需要進入第二步或直接跳入第三步;
第二步,參加燃心線上互助營,接受初步的行為激活訓練,費用不過599元。15天後結業會獲得一次免費的心理諮詢服務,可以找自己的互助營班主任預約諮詢師的時間,諮詢師會根據來訪者的互助營表現,調整療愈方案。互助營可以重複參加,並且有機會獲得免費名額;
第三步,來訪者開始接受並執行諮詢師定製的療愈方案,其中包括與諮詢師建立長期穩定的諮訪關係,以及行為計劃的執行督導。
不按諮詢次數收費,按來訪者的個案計算費用,來訪者先支付50%,一個周期過後,問題解決再支付剩餘50%。
燃心互助營通過研究數據表明,20%的來訪者可以在初次諮詢後,因為個人的強大行動力在諮詢師的建議下完成自我救贖;
50%的來訪者可以通過互助營有明顯或徹底的情緒改善;
只有30%的來訪者需要進入第三步。
燃心互助營的全新心理危機幹預模式大大節省了來訪者的經濟壓力,關鍵是解除了來訪者的心理二次傷害風險。
今天寫這個主要是覺得行業墨守成規的東西太久,需要有一點改變,對於之前很多沒有得到幫助的來訪者,會不會對這個行業越來越失望,我們覺得是該做些什麼了。
當然我們力量有限,希望大家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來共同維護這個行業,更好的幫助到來訪者。
我們相信一小步不難,難得是一群人挽手而行。因為各行各業需要轉變的東西太多,阻力太大!
歡迎留言和私信,知無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