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海底撈大企業病突顯!

2021-02-14 北大縱橫

訂閱「北大縱橫」,與千位諮詢師零距離

==============================

 

海底撈過去的優點,在大發展時代,都成了大企業病中的癥結。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海底撈的成功來自張勇的善良、草根、義氣,他的問題,也源自於此。從本文中可以看出,海底撈的大企業病、制度流程、內部公平、文化水平這些都是這一路走來海底撈即將面臨的嚴峻問題。

 

授權,海底撈的核心文化。

 

又是一個1800字的長答案,感謝耐心看完的人。

 

兩年前,我買了一本書,叫《海底撈你學不會》,作者黃鐵鷹。

 

看完之後,我買了50本,送給我很多做密集勞動型行業的老闆朋友們,希望他們能學學海底撈。

 

剛才翻開柜子看看,還剩7本。

 

所有的服務甚至產品,都會被模仿。君不見三星輸了官司,騰訊遭人白眼?

 

手機及網際網路尚且如此,何況小小海底撈。

 

一個企業能被模仿的是產品和服務,不會被抄襲的是企業文化

 

文化才是魂。有人說,企業文化是洗腦,是宗教,甚至是傳銷。我說,沒錯,企業是要為股東創造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給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為員工帶來回報和機會的地方,所以企業不是政府,企業的首腦永遠不會民選,董事會或股東授權企業領導人管理公司,由他來帶領企業。洗腦,無可厚非。

 

扯遠了,說海底撈。

 

授權

 

開題說海底撈的核心是授權,這是其企業文化的一大核心。

 

海底撈的授權到了什麼程度?

 

海底撈的服務員,有權給任何一桌客人免單。對了,是服務員不是經理,是免單也不是免一兩個菜品。送菜、送東西之類的就更別提了。請查一下網上那些「人類已經不能阻止海底撈了」這個關鍵詞吧,段子太多了。

 

楊小麗是跟著張勇打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海底撈的第一副總。當年海底撈走出簡陽的第一站,是西安,店長就是楊小麗。有一天,張勇講述到,楊小麗給他打來電話,興奮的說:張哥,我們有車了。張勇問,什麼車?楊小麗說,一輛小麵包車,剛買的。張勇就傻了,一家剛剛異地開分店的小火鍋店,店長買了一輛車,竟然沒跟老闆請示。張勇卻也完全沒怪罪她,後來,這也就成了海底撈的文化。

 

這種授權,如何不讓員工有主人感?

 

待遇

 

待遇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餐飲行業大多包吃包住,但很多餐飲企業服務員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裡的夥飯。海底撈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區,雖然擠一點,但是檔次是高的。房間還有電腦,有wifi。海底撈的服務員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飯也不在店裡,是由阿姨做菜。

 

有人說海底撈培訓好啊,先培訓標準再上崗。可你們知道嗎,海底撈的新員工培訓,包括如何使用ATM機,包括如何乘坐地鐵:買卡、充值等等。這家企業,在幫助自己的員工,多數都是農民,去融入一個城市。

 

這種待遇,如何不讓員工心存感激?

 

真誠

 

海底撈真是一個奇怪的企業。作為餐飲行業最常考核的指標(KPI),比如利潤、利潤率、單客消費額、營業額、翻臺率,這些都不考核。張勇說,我不想因為考核利潤導致給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衛生間的拖把沒毛了還繼續用。

 

那麼他們考核什麼?考核客戶滿意度、員工積極性、幹部培養。

 

這三個指標,作為一個做了很多年管理工作的人,我實在想不出他們是如何解決內部公平問題的。但是我知道,今天你看到的海底撈員工真誠的微笑,就來自於這裡。

 

海底撈不考核翻臺率,但是海底撈的員工比誰都重視翻臺率。回到開頭的那句話,企業文化才是魂,所有的利潤和翻臺率,都是附加的、隨之而來的、不重要的。

 

這種真誠,如何不讓員工有積極性?

 

尊重

 

尊重不僅僅來自待遇,不僅僅是讓他們住得好吃得好,而是尊重每一個想法。現在被諸多火鍋店抄襲的眼鏡布、頭繩、塑料手機套,這樣的一個個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沒有什麼文化的服務生。並且,這一個個點子,就如此複製到了每一家店面。

 

廖一梅說愛情:我這一輩子,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了解。我曾經把這句話翻譯到職場來:對於一個職業人,這一輩子,遇到高薪,遇到高職位,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老闆的尊重和了解。

 

這種尊重,如何不讓員工有成就感?又如何不讓員工有創造力?

 

承諾

 

在海底撈有個說法,叫「嫁妝」。一個店長離職,只要任職超過一年以上,給8萬塊的嫁妝,就算是這個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給。

 

張勇解釋:因為在海底撈工作太累,能幹到店長以上,都對海底撈有貢獻,應該補償。

 

他說,如果是小區經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給20萬;大區經理走,送一家火鍋店,大概800萬。

 

海底撈至今十幾年的歷史,店長以上幹部上百,從海底撈拿走嫁妝的,只有三個人。

 

這種承諾,如何不讓員工有忠誠度?

 

然後,講一個段子。

 

海底撈剛進北京的時候,租第一個店面就被騙了。整整300萬,是張勇帳上所有的現金。對方背景強勁,這筆錢完全追不回來。

 

張勇說,當時負責的主管經理急得好幾天吃不下飯,張勇都不敢給他打電話。後來聽說這群人要找黑社會解決騙子,他才給主管經理打了電話。

 

他說,你們就值300萬?幹點正經事吧。(大體是自己不要犯法去幫公司追錢的意思)

 

他說,他心疼,但是他不怨員工,將心比心,是他自己去辦也會受騙。

 

張勇有一次被問到,有今天的成功,是因為什麼。

 

張勇答,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善良吧。

 

結尾,我想講一個另外一家企業的小故事。

 

順豐,有一次我媽給我寄快遞,兩千八百多公裡,次日早晨就到了。

 

因為順豐經常給我送快遞,那個大姐也比較熟絡,我順口說了一句:真快啊。

 

大姐接話到:那是,你也不看看是誰在送。

 

她講這句話的時候,眼睛閃光,下巴微翹。

 

這種自信的表情,我在海底撈的員工臉上也見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來說說海底撈的壞。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海底撈的成功來自張勇的善良、草根、義氣,他的問題,也源自於此。

 

從嫁妝問題說起

 

有些朋友評論到,嫁妝的事,張勇失言過。是的,有一次某個店長自己辭職後,在對面又開了一家火鍋店,並且帶走了所有的大廚二廚大堂二堂的。張勇此時失言了。書中輕描淡寫,但是卻透出來,這樣的草根企業,講義氣多過契約。因為你跟我對著幹,所以你是不講義氣,你不講義氣,我便可以不履行諾言。這種思維,就是小農思維了。

 

海底撈出身寒微,從偏遠的簡陽,一路走來,已經成了中國最大的火鍋店。但是變大之後,種種問題就會來。

 

大企業病

 

在投資問題上,唔,投資問題就是開新店啦,海底撈奉行一個準則:是否投資新店,取決於人力資源是否跟得上。而且,只要是某個店長拓展的新店,這個店長就負責管理這個店,然後相關的管理人員也都是他的徒弟組成。

 

這種模式的優勢有,1,提高店長的拓展積極性;2,保證管理品質。

 

而缺點也顯而易見,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根本跟不上海底撈的發展速度。這還不說,可能存在的企業山頭文化。

 

海底撈開店前十年,開了6家店,後6年,開了50家。

 

這種規模的膨脹速度,人員發展怎麼辦?

 

制度與流程

 

所有的企業在高速發展的時候,都會遇到人力資源瓶頸。

 

解決的辦法,大部分老闆會選擇在制度和流程上下功夫。我學麥當勞可以吧?所有都標準化,我只操心投資就可以了。可是,海底撈你學不會,麥當勞又是誰都能學會的?

 

制度流程是什麼?是告訴你,這個盤子要洗三遍,你就好好洗三遍就對了。但是這樣,不就是放棄了海底撈原來的優勢了麼?員工的主動性在哪裡?

 

當他店小的時候,他們可以不管制度流程考核看kpi和bsc,但是當他們發現員工發展的速度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速度之後,就又必須選擇制度和流程,而制度流程又和這個企業的文化格格不入。

 

如此,便是死循環。

 

內部公平

 

之前講海底撈的考核指標,客戶滿意度,員工敬業度,幹部培養。可這些指標又是如何測量的呢?海底撈不是房地產開發商抑或汽車製造商,他們無法請蓋洛普漢威特益普索這樣的調研公司來進行全覆蓋的客戶滿意度調研。那麼他們怎麼幹?靠領導巡店來看員工敬業度,靠看員工是否留下客戶手機號碼或者客戶下次來是否找你點單來衡量客戶滿意度等等。說簡單來,人治。

 

人治是海底撈年輕時的優勢,一如師徒制,但是當海底撈變得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它就成了劣勢。

 

人治,解決不了公平問題。面對高速發展的企業,人治當然很重要,但是它顯得無力,以至於管理者都會質疑自己,而去尋求流程制度一類的東西。

 

文化水平

 

硬傷。海底撈要求除了財務和工程口的人,都必須從服務員幹起。事實上,海底撈當家的,都是服務員出身。從楊往下的副總,沒有幾個高學歷。

 

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餐飲企業做大了,拋開績效考核和制度流程不談,要有供應鏈管理吧?要有中央廚房吧?要有物流吧?還有上市、融資這一類的事情,這是服務員能應付的來的?

 

張勇去長江讀了MBA,但之前他就是技校畢業而已,副總楊小麗,當時北京大區的經理袁華強,都是服務員出身。巡店、服務、採購甚至投資選店這種事不在話下,但是那些有技術含量的,能應付得來?

 

海底撈嘗試做大學生招聘,嘗試在服務員晉升過程中加入考試等等手段,這又扯倒之前店內部公平問題。老人們覺得這些大學生吃不苦,但是學歷高未來的發展好,而自己又應付不了考試;大學生又覺得服務員起點太低,不想和他們在同平臺競爭。所以,海底撈在進行大學校招之後,曾經出現過大批量學生兵辭職的事。

 

總之,海底撈過去的優點,在大發展時代,都成了大企業病中的癥結。

 

說了這麼多,個人神棍一下吧,我認為海底撈今天之病症,在於步子太大太快。說好聽了,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了;說難聽了,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如是海底撈不這麼急於海外市場拓展,甚至若是一年半載不開新店,紮實的做好幹部儲備、進修工作,我覺得這家企業會更優秀。

 

就像安西教練對流川楓說的:先做日本第一的高中生吧。海底撈今天也是,慢下來,先做中國最優秀的服務企業吧。

 

(來源:知乎)

 

================================

點擊右上角圖標「…」,可

1.發送給朋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查看公眾(官方)帳號:關注往期內容

相關焦點

  • 澤遠口碑營銷:企業品牌出現危機怎麼能夠轉危為機?海底撈案例分析
    當我們企業品牌出現危機公關的時候,怎麼能夠借危機轉為機會呢? 下面澤遠營銷給大家分析下海底撈的危機公關處理案例,希望今後在我們企業品牌出現危機之時能夠有所借鑑。
  • 海底撈的培訓,你可能也學不會
    一次開班,大約會有 30-40 個學員,每個月大約會開 1-2 次課。講制度、講案例 很多企業規模做大後,在培訓時傾向於層層培訓。但是海底撈大學在建立的時候摒棄了這樣的模式,無論級別如何,店裡選的幹部苗子會統一集中起來培訓。
  • 《海底撈店長日記》:跟著優秀的企業,學習優秀的心態
    有位店長通過一部「日記」,把自己企業的「秘密」都抖摟了出來,這家企業就是被稱為服務好到「變態」的海底撈。直到今天看到這店長寫的日記,我們才看清他們光鮮外衣背後,內部的許多「苦澀」。這本日記中寫道,早在2009年時春節時,有一個大區就能花錢300000元,把整個溫泉度假村全包了下來,給員工過春節團拜會。
  • 海底撈訴河底撈商標侵權,海底撈居然輸了
    如果你有一個社恐朋友生日到了,帶他去海底撈過,他可能這輩子都忘不了你……在海底撈過生日到底有多尷尬?由此,「海底撈」認為,河底撈餐館使用的「河底撈」標識,與海底撈公司核准註冊的「海底撈」商標,為近似商標。而河底撈餐館使用「河底撈」商標,屬於飯店服務業中典型的商標使用行為,構成在相同服務上使用近似商標,侵犯了告海底撈公司的「海底撈」商標專用權。
  • 中國企業扶貧故事 | 海底撈「養大」的孩子,教育幫扶從幼兒園到大學
    作為一家國際連鎖餐飲企業,海底撈也有相應的用工需求。於是,早在2015年,海底撈業務公司「嗅才招聘」就開始與彌渡縣洽談勞務輸出事宜,2018年3月,雙方開啟政企合作,實施「海底撈用工輸出基地—彌渡」項目。截至2020年12月,共有超8000名彌渡籍員工到海底撈工作,且有超20%的彌渡籍員工走上門店經理、大堂經理等餐廳管理層崗位。
  • 海底撈恢復停業前的價格,這次漲價又復原對海底撈會帶來什麼?
    其實這也是海底撈當前的問題所在,作為中國火鍋產業的第一股,相對而言,海底撈他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畢竟大哥並不是那麼好當的。其次,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海底撈本身它吸引用戶的就並不是他的便宜,或者說高性價比海底撈一直都是一個性價比不高的企業,不過由於當前他正好處於了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漲價這兩點的風口浪尖,這才讓海底撈的漲價顯得那麼扎眼。但是我們看到海底撈實際上真正有名的,並不是因為它的價格優勢或者說他有多好的性價比,甚至於我們說海底撈的有名都不是因為他的火鍋到底是有多麼吸引人?
  • 中國企業扶貧故事|海底撈「養大」的孩子,教育幫扶從幼兒園到大學
    海底撈來彌渡縣招工 來源:海底撈解決超八千個就業崗位彌渡縣是雲南省的勞務輸出大縣,轄區內農村勞動力17.95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47萬人,常年在外務工6.59萬人。如何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彌渡縣將目光投向了可解決就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 豐巢、百度、海底撈、D&G危機公關案例分析
    借用一位網友的評論,公關本應是與企業內外部門溝通,達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目的。一次次火上澆油式的回應,豐巢公關究竟是要鬧哪樣? 面對這次票價的失誤事件,東航不推脫不卸責,坦率地承認問題,大氣地接納後果,以損失贏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展現了真正屬於大企業大品牌的品性與風範
  • 家族企業:海底撈「暴君」VS真功夫內亂
    而且,真功夫沸沸揚揚的家族內亂也跟海底撈無關。  這兩家中餐企業創業初始都帶有家族企業的成長痕跡:真功夫由蔡達標和他的前小舅子潘宇海一起創辦,各有50%的股份;海底撈由張勇和他的同學施永宏一起創辦,雙方也是股份均等。
  • 海底撈:一場被迫打響的商標保衛戰
    早先的典型案例包括,「大白兔」奶糖註冊了「大灰兔」「大黑兔」「大花兔」等一系列商標;阿里巴巴擁有「阿里爺爺」「阿里奶奶」「阿里叔叔」「阿里姐姐」「阿里妹妹」「阿里哥哥」「阿里弟弟」「阿里寶寶」等「阿里系」商標家族;星巴克註冊了「巴剋星」「巴星克」「星巴特」等商標,不一而足。
  • 設計中的標題如何突顯?
    當然還有更「溫柔」的處理方法,就是標題關鍵字加輔助元素,這該怎麼理解呢,下面通過案例看一下:這裡下劃線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突顯標題,提升設計感,但是也許會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下劃線會影響閱讀,在文章下面我會動手做個小案例;其實方法有很多種,一定要學會靈活運用!
  • 部分知名餐飲企業漲價 海底撈漲價多少最新海底撈西貝菜單價格
    近日,海底撈、西貝等漲價的消息引發熱議。有消費者表示可以接受,但也有消費者表示漲價後就不會去吃了。目前,餐飲企業一直在突圍、自救。各地政府部門也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消費。堂食剛剛放開,餐飲企業就漲價,難免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本來海底撈漲價漲得就有點多了,轉眼看了下西貝的外賣菜單,發現它也毫不遜色。」
  • 從海底撈開啟「智慧餐廳」,淺析科技創新型企業
    從適度授權、關懷管理、人力組織及創造發展等角度全面創新管理,成為了海底撈成功的重要基石。另外,海底撈的價值觀是「雙手改變命運「,首先要保證一個公平公正的企業環境;其次除了好的待遇和保障外,還要讓員工覺得自己有「發展空間」;然後還要給員工決策權和自主權,說白了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企業和員工只有一條心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 「海底撈」狀告「河底撈」,商標侵權案結果分析
    智慧財產權專利的維護,對於企業來說近幾年都是格外的重視。從過去幾年智慧財產權的案例中發現智慧財產權對於企業來說算的上是一筆無形資產,一旦企業發生智慧財產權的侵權,還被其他企業或者個人起訴。這可能會使該企業損失巨大。
  • 海底撈向何處走?
    來源:財經無忌君海底撈的問題,是所有中國餐飲企業都關心的問題。或許,稱之為「問題」有些嚴重了,海底撈所面臨的挑戰,更準確的說是作為餐飲界的傳奇和旗艦,它已經發展到了傳統餐飲企業的極限,傳統的經營理念似乎已經無法繼續支持和解決它的深層次創新了。
  • 海底撈快速複製受限 海底撈用人門檻變成「店等人」
    在餐飲行業,擁有71家店的海底撈算不上大型連鎖,但是它所面臨的標準化管理和後臺系統建設等問題,卻是中國服務型企業繞不過去的一道發展門檻。現在,海底撈麵臨著快速發展和海外擴張的兩大挑戰,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還能繼續下去嗎?通過員工實現企業價值,當員工成長跟不上企業發展速度時,海底撈該怎麼辦?
  • 海底撈試水外帶半成品炒菜
    海底撈針對這個問題推出了解決方案,並開始在北京地區門店進行新嘗試。11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海底撈在北京地區門店推出了半成品外帶產品,並配以「小清新」的包裝。這一嘗試被業內看做海底撈擴展供應鏈需求端的野心。  海底撈表示,這是目前海底撈在門店內針對會員推出的新服務,消費者可以將未吃完的菜品打包回家,海底撈方面則針對部分菜品設計了半成品產品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調料及製作食譜。
  • 用口碑營銷,「海底撈」真的贏了!
    對於企業來說,用戶口碑非常重要,好的口碑可以快速的引發產品銷售、企業盈利等。關於口碑營銷,創新營銷思維小編認為小米和海底撈的口碑營銷就做的相當不錯,尤其是海底撈!喜歡吃火鍋的朋友,應該都去過海底撈,其中的服務多少可以感受到一些,等餐過程中還帶有美甲服務,一個人吃火鍋還有娃娃陪伴,應該說是非常貼心。從這裡不難看出海底撈的核心就是口碑,口碑的核心就是超預期,對於海底撈來說,口碑永遠強 大與其他的。
  • 海底撈恢復原價並道歉 疫情中餐飲企業漲價是好選擇嗎
    近幾日,海底撈(6862.HK)漲價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大呼吃不起了。4月10日,海底撈在其官方微博公開道歉,表示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並宣布從即日起所有門店的菜品價格恢復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準。
  • 除了海底撈,張勇的另一企業頤海國際也市值千億
    港股複合調味品上市公司頤海國際已衝上了千億市值,距離另一家複合調味料企業海天味業差了3000多億。這已經是中國調味料領域唯二市值千億的公司。背靠海底撈這棵大樹,頤海國際幾乎毫無懸念地迅速趕超各大對手,成長為行業巨頭。海底撈與頤海國際的雙輪驅動,共同構成了「海底撈系」穩步前進的動力源。【伴生海底撈,搭上「海底撈」高速列車】頤海國際與海底撈是同一隻枝蔓上結出的兩個大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