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4月20日報導 4月20日,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江口沉銀遺址)2017-2018年度水下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在眉山舉行,通報了二期水下考古取得的重大成果,這次發掘出土的文物可謂是琳琅滿目。令人驚喜的是,在本次發掘中,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地學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以下簡稱「探測團隊」)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為尋找沉銀有利儲集區做出了重要貢獻。
更重要的是,本次考古探測從總體上基本摸清了江口沉銀遺址分布範圍,確定了古河道的準確位置並掌握了文物分布規律。這將為制定後續的發掘計劃和劃定整個文物保護區的範圍進而加強文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3D藏寶圖」:電子科大「黑科技」給江口做CT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了解到,為「江口沉銀」水下考古提供科技支撐的探測團隊,由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牽頭,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勘探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282地質隊、重慶南江地質隊、四川省冶金水文隊、四川省地礦局106地質隊、勞雷工業有限公司、四川省冶金605地質隊、成都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共計10家地學領域的知名單位聯合組隊,形成了強大的科研力量。
儘管「江口沉銀」已經塵封370多年,但該團隊採用水上電阻率成像法、兩棲地質雷達、高精度磁法、頻率域電磁法等綜合探測技術,對超過10萬平方米的探測區域進行了掃描成像,確定了古河道的準確位置,並綜合河床基巖起伏狀況進行分析,為「沉銀有利儲集區」的劃定提供了有力證據,從而使二期水下考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測團隊在2017年「江口沉銀」一期考古工作中就積極參與,充分發揮電子信息技術優勢,在江口沉銀遺址區成功地開展了「CT」掃描試驗,製作出了第一版「3D藏寶圖」。在本次二期考古中,探測團隊進一步採用綜合探測方案,避免了單一技術手段在信息層面缺乏印證的缺陷,進一步提高了「3D藏寶圖」的精確度。團隊還開展了多源數據的綜合解譯與建模工作,使探測成果的可靠性有了極大提升。
去年底開始探測工作 助力江口二期考古發掘事半功倍
兵馬未動,探測先行。據介紹,2017年12月6日,團隊技術負責人周軍博士就帶領團隊駐紮江口鎮,展開大範圍的探測工作。2017年12月26日,圍堰施工正式啟動。2018年1月24日,考古發掘正式開始。探測團隊的「3D藏寶圖」為回答「從哪兒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答案。2018年4月20日,二期考古發掘正式結束,總體過程十分緊湊,但也十分順利。
據了解,本次探測的面積是2017年初的一期考古探測試驗面積的數十倍。
在汛期來臨之前,團隊在府南河口與岷江大橋下遊的工作區塊開展了大量試驗工作,並對接實際發掘情況對基巖結構、電磁感應異常的地方進行驗證。同時,在垂直河道的方向上設置若干條測線,以拓展「3D藏寶圖」所容納的區域範圍,並且進一步為「河床基巖結構模型」提供更多的細節特徵。
此次探測繪製的更大範圍的「3D藏寶圖」,幫助挖掘工作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在「3D地圖」的幫助下,考古發掘工作有的放矢,在100天的時間裡圓滿完成發掘任務。
給大地做CT 為水下考古提供了成功典範
目前,二期考古探測工作已經兵分兩路,考古挖掘工作將抓緊時間處理收尾工作,而探測團隊成員則返回各自的單位進行休整,並將抓緊時間處理此次探測採集到的大量數據。
「總體來說,探測任務還很艱巨,」周軍表示,目前預估的江口沉銀遺址範圍大約為100萬平方米,一期和二期發掘的面積只有數萬平方米,僅僅是江口遺址的一小部分。而且,沉銀遺址的保護任務十分緊迫,因此,探測團隊將持續跟進江口考古項目,爭取儘快為整個遺址區域測繪出高精度的「3D藏寶圖」。
「這次探測工作的研究思路與技術創新在江口沉銀考古探測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次工作中所採用的新思路和新技術對於江河、湖泊、淺海灘涂環境中的地下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與推廣價值。」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胡光岷教授說。
胡光岷表示,團隊將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起努力,把先進技術應用在水下考古工作中,並不斷總結經驗,開創「電子信息+考古」的新局面。在技術方面,要進一步開拓創新,提高地下探測的精度和效率,讓「給大地做CT」變得更加簡單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