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發言。 羅曼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馬海燕)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另一檔詩歌類節目《詩·中國》繼續引領螢屏。由《詩刊》社、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向民族精神致敬——《詩·中國》創作研討會」11日在北京舉行。30餘位詩人、媒體人、專家、學者對於詩歌成為電視節目選題、進而帶動大眾關注表示讚賞。
《詩·中國》自今年10月13日起在安徽衛視每周日晚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位列同時段第三。該節目圍繞「向民族精神致敬」,第一季推出8期8個主題「中國之戀」「青春之歌」「壯志凌雲」「英雄本色」「巾幗芳華」「鄉愁流韻」「守望家園」「夢想之光」,為觀眾呈現56首詩作名篇,並綜合運用朗誦、訪談、紀錄片等多種形式,講述詩歌背後的故事,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作為嘉賓參與了《詩·中國》的錄製。他說,中國詩歌文化源遠流長,該節目不僅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次致敬,也是在當代對詩歌傳統的成功續接。通過對詩歌進行電視化的表達,營造了一種「在場感」,在詩歌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讓詩歌文化得以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中國文聯副主席胡佔凡發言。 羅曼 攝
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禹成明介紹說,《詩·中國》將詩的故事分為三個類型:一是詩人的故事,二是詩歌本身的故事,三是與詩歌相關聯的故事。在內容呈現上,節目採用多種藝術形式如朗誦、吟唱、京韻大鼓、元曲、崑曲等來展現詩歌意境,傳遞詩歌蘊含的情感、歷史、文化。
專家們也為節目的進一步打磨提出了意見,譬如拓展選題空間,增加詩歌作品的體量,朗誦方式可再斟酌,提升節目的原創性、親和力,增加競賽環節等。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向雲駒建議,今後的節目可以強化詩歌內容的專業性,提升專業深度;而在詩歌的選擇上,可以增加一些現代詩歌、少數民族詩歌和民間歌謠;在主題上可以更豐富一些,如增加愛情主題、「一帶一路」主題等。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蒲劍說,詩歌是一種很高級的寫作,電視在傳播時如何與高雅藝術結合一直是一個課題。過去有電視散文、電視小說、電視詩,那時候就是簡單的畫面配朗誦。時代發展到今天,需要用更吸引當下年輕人的方式。
「弘揚優秀文化是詩歌類電視節目的宗旨。」中國文聯副主席胡佔凡表示,《中國詩詞大會》解決了記憶問題,接下來要解決懂詩、寫詩的問題。他建議明確節目定位,處理好作品欣賞和講故事的比重、古典和現代的比重等,把節目打造成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