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國》致敬民族精神 業界期待詩歌更普及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發言。 羅曼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馬海燕)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另一檔詩歌類節目《詩·中國》繼續引領螢屏。由《詩刊》社、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向民族精神致敬——《詩·中國》創作研討會」11日在北京舉行。30餘位詩人、媒體人、專家、學者對於詩歌成為電視節目選題、進而帶動大眾關注表示讚賞。

《詩·中國》自今年10月13日起在安徽衛視每周日晚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位列同時段第三。該節目圍繞「向民族精神致敬」,第一季推出8期8個主題「中國之戀」「青春之歌」「壯志凌雲」「英雄本色」「巾幗芳華」「鄉愁流韻」「守望家園」「夢想之光」,為觀眾呈現56首詩作名篇,並綜合運用朗誦、訪談、紀錄片等多種形式,講述詩歌背後的故事,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作為嘉賓參與了《詩·中國》的錄製。他說,中國詩歌文化源遠流長,該節目不僅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次致敬,也是在當代對詩歌傳統的成功續接。通過對詩歌進行電視化的表達,營造了一種「在場感」,在詩歌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讓詩歌文化得以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中國文聯副主席胡佔凡發言。 羅曼 攝

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禹成明介紹說,《詩·中國》將詩的故事分為三個類型:一是詩人的故事,二是詩歌本身的故事,三是與詩歌相關聯的故事。在內容呈現上,節目採用多種藝術形式如朗誦、吟唱、京韻大鼓、元曲、崑曲等來展現詩歌意境,傳遞詩歌蘊含的情感、歷史、文化。

專家們也為節目的進一步打磨提出了意見,譬如拓展選題空間,增加詩歌作品的體量,朗誦方式可再斟酌,提升節目的原創性、親和力,增加競賽環節等。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向雲駒建議,今後的節目可以強化詩歌內容的專業性,提升專業深度;而在詩歌的選擇上,可以增加一些現代詩歌、少數民族詩歌和民間歌謠;在主題上可以更豐富一些,如增加愛情主題、「一帶一路」主題等。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蒲劍說,詩歌是一種很高級的寫作,電視在傳播時如何與高雅藝術結合一直是一個課題。過去有電視散文、電視小說、電視詩,那時候就是簡單的畫面配朗誦。時代發展到今天,需要用更吸引當下年輕人的方式。

「弘揚優秀文化是詩歌類電視節目的宗旨。」中國文聯副主席胡佔凡表示,《中國詩詞大會》解決了記憶問題,接下來要解決懂詩、寫詩的問題。他建議明確節目定位,處理好作品欣賞和講故事的比重、古典和現代的比重等,把節目打造成品牌。(完)

相關焦點

  • 「我向共和國獻首詩」全國詩歌徵集活動在京開啟
    從農村到城市,從社區到校園,全國各地的詩歌活動豐富多彩,展現了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人要書寫我們的時代,見證人民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實踐。」吉狄馬加表示,「我向共和國獻首詩」是一個廣闊的題材,能讓詩人真正發揮創作才能,書寫具有我們這個時代史詩品格的作品,同時根植生活與人民,傳遞正能量。
  • 詩歌走向大眾 更要注重詩魂
    中國詩歌學會會長助理兼常務副秘書長大衛這幾年特別忙。他和中國詩歌學會的同事,頻繁穿梭於各地,為各地的詩歌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也見證了近幾年詩歌在華夏大地的復興。短短幾年時間,已有17個像太康一樣的地方,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城)」的稱號。
  • 心中有詩 就有遠方 第三屆中國詩詞教學大會將在長沙舉辦
    由此可見,語文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承載著我們國家豐富的歷史文化,也向無數中小學生傳達著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傳統。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等主辦,長沙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和北京夢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三屆中國詩詞教學大會」,就是為了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探尋符合學生成長需求和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規律。
  • 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將於9月舉辦,「中國詩歌童詩月」正式啟動
    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由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教師報、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蘭谿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以「風起錢塘 韻漾蘭江」為主題,將在今年9月舉辦。發布會上,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說,蘭溪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是「詩路錢塘」的重要節點城市。清代戲劇家李漁編寫的《笠翁對韻》,自成書以來一直是訓練兒童作詩對句的經典教材。在李漁故裡蘭溪舉辦童詩中國論壇再適合不過。他希望能以蘭溪為樣本,通過舉辦童詩中國論壇,培養新一代兒童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感和審美能力,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進中國詩歌教育。
  • 中國百年新詩中的軍旅詩歌丨挑燈看劍詩如鋒(下)
    事實上,軍旅詩歌可資借鑑與學習的精神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我認為當下的軍旅詩在學習借鑑與吸收上,存在以下「四個不夠」,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的古代經典詩歌、尤其是「邊塞詩」豐富的藝術精神和營養,學習、吸收與借鑑不夠,導致語言喪失了漢語的博雅情致;二是對新詩百年來經典詩歌的繼承與學習、吸收與借鑑不夠,導致軍旅詩歌的脈象不清,既不像中國詩又不像外國詩,這就是思想混亂導致的表達上的「失心症」;三是對中國多民族語言和歌謠的學習
  • 世界讀書日草堂千人誦詩致敬杜甫
    ()草堂誦詩向成都人的老鄰居致敬讀書破萬卷,吟詩最傳神。今天,杜甫草堂成了詩詞的海洋,超過四千名熱愛詩詞的朗誦者齊聚草堂,在世界讀書日這天,在杜甫千年前居住的地方,用杜甫的詩詞向成都人千年的老鄰居致敬。《客至》《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贈花卿》……下至三四歲的兒童,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一首首詩詞在草堂的亭臺樓閣、蒼松古柏內迴蕩。
  • 「為你讀詩」中國第二屆世界詩歌日音樂會在京舉行 給靈魂片刻自由
    3月20日「為你讀詩」中國第二屆世界詩歌日音樂會在北京舉行,同時本次活動也是「天橋藝術中心華人春天藝術節」的開幕音樂會。音樂會以「給靈魂片刻自由」為主題,並首次踐行「生態文學」理念,主張構建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係,從詩歌的角度以更廣闊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人們的焦慮和不安。
  • 陳超:不是這些詩人被洋人嚇倒,而是中國詩歌精神被戰敗了
    這一事實表明,中國詩人已經根本背叛了他們的前輩所篤愛的民族的文學史血緣,那些所謂的「新古典」詩人,骨子裡傾心的不是陶潛、王摩詰,而是瓦雷裡、斯奈德和默溫。不是這些詩人被洋人嚇倒,而是中國詩歌精神被戰敗了。在這樣的時代,詩人精神的蕭條與整體生存空間的世界位置是一致的。
  • 唐代詩歌體現了哪些精神?
    而整個唐朝,在時代意象的崛起、盛放、衰落的過程中,每一個詩人既有自己獨立的風格,同樣也被命運所裹挾,反映出同時期的詩歌面貌。 是詩人們組成了詩歌的形象,是詩人們塑造了大唐的盛世飛歌。 而題主居然問,唐代詩歌體現了哪些精神?
  • 推動當代詩歌發展 2020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成功舉辦世界詩歌譯介圓桌會
    隨著中國當代文學的崛起,當代漢語詩歌亟待在更廣泛的範圍中發聲。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一方面就是為了創造中國當代新詩的輝煌,同時也希望推動世界詩歌掀起新的激流和浪潮。趙振江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石景山原創詩歌朗誦《致敬英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中共石景山區委宣傳部組織抗日戰爭老兵、全國勞動模範等先進人物代表朗誦原創詩歌《致敬英雄》,以此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 「相約2020·全國名家詩寫貴州脫貧攻堅詩歌朗誦會」在紫雲舉行
    6月16日,來自省內外的詩歌名家、學者相聚紫雲自治縣,共同開展了「相約2020·全國名家詩寫貴州脫貧攻堅」之「紫雲精氣神」大型公益文化活動,用詩歌書寫貴州脫貧攻堅的豐碩戰果,用聲音頌揚貴州決勝決戰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 【時文選粹】新時代詩歌需要中國風骨
    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與發揚「中國風骨」應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也是新時代語境下每位詩人需要思考的新課題。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詩歌界充斥著大量低俗、惡俗、粗俗、媚俗之作,擾亂了詩壇的審美秩序與標準,這些詩顯然缺乏「風骨」,正如楊四平所說:「新時代詩歌患上了比較嚴重的軟骨症。」因此,新詩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構「風骨」,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詩歌氣韻。
  • 鄭州五中舉行第二屆「中國夢」金秋詩會,詩和遠方讓少年情懷總是詩
    「中國夢」「我的夢」集體朗誦「我的夢」「中國夢」分組朗誦這是一場五中學子學習經典、向經典致敬的詩歌盛會,也是五中學子期待已久的自我展示舞臺和大好時機。此次詩會以「少年情懷總是詩」為主題,以「中國夢」為核心,意在寄予廣大學子愛上詩歌,徜徉在詩歌的世界中感受詩韻之美,懷揣夢想實現「中國夢」。本次詩會共有11個班級選送的11各參賽節目,主要分為青春、夢想、致敬祖國三個篇章。
  • 「第一朗讀者」 :詩歌作為一種生命形式
    難能可貴也是獨一無二的是,深圳「第一朗讀者」一直堅持原創,不模仿、不抄襲西方的藝術,用民族精神創造第一手藝術。從容說,「我們多年深入書城、學校、廣場、咖啡館等,堅持服務人民大眾,堅守藝術理想。如今已培養了幾十位導演、幾百位演員和千位在校學生、五十多位現代舞演員,多位歌手和音樂人、推出原創唱詩100多首、還有近60臺詩劇場」。
  • 2020年成都詩歌年度報告出爐:在危機中見證詩歌的溫暖與力量
    一年來,成都詩人展現強勁的創作實力,詩歌作品先後刊發於《詩刊》《人民文學》《民族文學》《星星》《詩選刊》《揚子江詩刊》《詩歌月刊》《詩潮》《草堂》《人民日報》《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等主流媒體。》首發式,第二屆西江河鄉村詩歌節,豐富多彩的詩歌活動,萃集國內外優秀詩人,凝聚詩歌精神,彰顯詩歌力量,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添磚加瓦。
  • 詩化,民族精神在美育中的升騰——《回族史詩》淺談
    先秦之前的詩歌,總匯成集,稱為《詩》或《詩三百》(實際上是305首),到了漢代,這305首詩的詩集被稱為《詩經》。以詩為經,並將其置於五經之首,這在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定位,歷史上才產生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這樣一批偉大的詩人,才有了唐代詩歌的輝煌時代。因此,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是當之無愧的。
  • 快訊|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詩刊》社發布《新時代詩歌遂寧...
    中國詩歌與世界詩歌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借鑑,貫穿著幾千年間、尤其是現代以來的文學歷史。新時代詩歌將保持開放的姿態和包容的胸懷,汲取外來詩歌營養、參與世界文學建構,不斷推動世界成果「引進來」和中國詩歌「走出去」。同時,新時代詩歌將進一步強調文化主體性,堅持立足本土、洋為中用,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體認本民族的精神特質,彰顯本民族的美學精神,發出詩歌的中國聲音。
  • 「傾聽」詩的味道——《詩·中國》來了!
    一個國家、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中國文化的主流莫過於文學,中國素有「詩國」之稱,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寥寥數筆,書盡人生。泱泱華夏四處飄蕩著詩的味道,並沁在每個國人的骨子裡成為民族的血脈,也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如約而至
    近3年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組委會策劃舉辦了「更有清流是汨羅」文學採風、中外詩人汨羅行、詩歌音樂會、屈原學會年會、溯源汨羅江、《楚辭》章句主題畫展、「香草美人獎」頒獎晚會等一波波預熱活動。其中,「更有清流是汨羅」文學採風活動就舉行了4次,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詩人、作家、學者,每期沿著汨羅江這條線路,拜謁屈原、杜甫,尋根詩祖詩聖,尋找一條江的文學史和精神史。這些預熱活動,將穿越迢迢時空的古典風雅的詩歌精神與詩意人生融入了現代生活,融入了來汨羅享受詩意之旅的中外遊客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