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天!太陽系內發現公轉周期最短小行星

2020-12-13 人民網

  科技日報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導,美國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了一顆不尋常的巖石小行星2019 LF6,其直徑約1公裡,公轉周期約為151天,是迄今發現小行星中一年時間最短的。

  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團隊利用帕洛馬山天文臺的「Zwicky瞬變設施」(ZTF)成功鎖定了這顆阿迪娜(Atira)小行星。阿迪娜小行星指其近日點和遠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內的小行星。從地球上看去,這類小行星的行蹤被耀眼的陽光掩蓋,導致它們極難被發現。阿迪娜小行星的觀測窗口非常短,僅有日落前後約20至30分鐘,此時ZTF相機可以掃描太陽周圍而不至於被強烈的眩光「閃瞎眼睛」。迄今為止,科學家僅在太陽系內發現20顆這種小行星。

  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學者葉泉摯(音譯)說:「針對小行星的系統觀測30年前就已經開始,但2019 LF6始終沒有被發現,主要原因就在於它的運行軌道非常奇特。」

  通常來說,絕大部分小行星的運行軌跡都處於太陽系黃道面上,但2019 LF6和今年2月發現的2019 AQ3的軌道平面卻明顯偏離黃道面。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它們在過去受到金星或水星的引力幹擾所致。

  葉泉摯希望可以發現更多阿迪娜小行星。他期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擬議的「近地物體相機(NEOCam)」任務可以找到距離太陽更近的小行星。NEOCam將獲取小行星的紅外線或熱量特徵。

  他說:「因為阿迪娜小行星比其他小行星更接近太陽,也更溫暖,因此,它們在紅外線中更亮。NEOCam位於太空中,具有位置和紅外線觀測能力的雙重優勢,比地面望遠鏡更容易找到這些小行星。」

(責編:趙竹青、呂騫)

推薦閱讀

「海水稻」春播育秧時值春耕時節,三亞南繁種質資源材料陸續送到青島,正式拉開春播育秧工作的序幕。不同的是,這裡種上了「海水稻」。【詳細】

長徵火箭 300次發射的背後4月20日晚10時41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載著第四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完成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發射;此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發射。【詳細】

相關焦點

  • 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為365天。那太陽繞什麼公轉呢?周期又為多少?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由近到遠處於第三的位置,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365天。離太陽越近,公轉周期就會越短,像離太陽最近(大約距離太陽5970萬千米)的水星,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88天。而離太陽最遠(大約距離45億千米太陽)的海王星繞著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164年。
  • 公轉周期最短行星是否處在毀滅邊緣
    沃裡克大學的天文學家們觀測到一顆繞環繞恆星周期僅有18個小時的系外行星,這是同類行星觀測到的最短軌道周期。這意味著,這顆「熱木星」系外行星上的一年(一顆在大小和組成上與我們太陽系中的木星相似的氣態巨行星)在地球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就過去了。
  • 【宇宙科普】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大行星了,你知道吧?
    八大行星表面溫度對比另外,金星也為自轉周期最長,且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剛好相反的行星,相對於地球而言,其公轉一圈需243天,自轉一圈需224天,公轉與自轉周期相差不大,這意味著金星上過完一天,地球已是224
  • 科學家發現神秘「π星球」:公轉周期3.14天,還與地球同一個size
    天文學家熱切研究星球,渴望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與地球相近的行星,找到生命,甚至找到外星文明。近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體積與地球相近的「π星球」,它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被研究團隊暱稱為π星球。研究團隊將發現發布於《Astronomical Journal》。
  • 解碼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蠕動漂移
    不難發現,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處在蠕動漂移ing(或進動漂移)狀態中。其漂移速率約為每58年延後一天,周期約為21000年。由此倒推,中國農曆夏至日與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重合的時間為公元1250年(南宋期間),距今770年前。在這770年期間,地球公轉軌道遠日點由夏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同樣,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由冬至日延後蠕動漂移了13天左右。
  • 為何距離太陽越近,行星的公轉速度就越快?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由於角動量守恆的遠離,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軌道,基本上都處在同一個平面內(可能存在後來的天體撞擊,發生一定的偏折,但總體來說還是近似在同一平面的)。八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是不同的,我們的地球是1儒略年,也就是365.25天;而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公轉周期是87.97天左右;至於距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公轉周期在60327.62天左右,差不多是165年的時間,才能夠圍繞太陽轉一圈。而行星公轉周期的長短,除了和自身軌道的半徑——也就是和太陽距離的遠近有關,另一方面也要取決於行星的公轉線速度。
  • 美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
    新華社洛杉磯1月17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校研究團隊利用設在帕洛馬天文臺的巡天相機「茲維基瞬態觀測設備(ZTF)」,在太陽系內發現首顆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這顆被命名為「2020 AV2」的小行星直徑約1至3公裡,繞太陽系公轉軌道呈橢圓形,相對於太陽系平面傾角約15度,公轉周期約151個地球日。其運行軌道始終處於金星軌道內,在近日點時非常接近水星軌道。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首顆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被發現 命名「2020 AV2」
    美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新華社洛杉磯1月17日電(記者 譚晶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校研究團隊利用設在帕洛馬天文臺的巡天相機「茲維基瞬態觀測設備(ZTF)」,在太陽系內發現首顆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
  • 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的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
    在以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地心說,後來人們推翻了地心說,又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日心說,不過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不僅推翻了地心說、日心說等舊的宇宙認知,而且對太陽系的了解非常深入,如今我們已經知道太陽不是宇宙的中心,在太陽系中存在八大行星,這些行星攜帶著各自的衛星圍繞太陽進行公轉
  • 盤點太陽系最神秘的九大行星
    1、最奇怪的行星——天王星 至今為止,天王星為什麼在極地向太陽公轉,那是唯一知道「躺著」公轉的行星,嚴格來說,天王星是液態氣體行星,天王星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世界
  • 太陽系如此神奇:冥王星一年90581天!
    在自轉的同時,它還在繞著太陽公轉,公轉一圈大約是365天,這是一個地球年。而對於太陽系內部其它的天體來說呢?它們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有什麼區別呢?水星是太陽系內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它的公轉周期很短,繞著太陽一圈只需要約88個地球日,一個水星年相當於地球的一個季度。
  • NASA發現擁有兩顆恆星的雙恆星類太陽系系統
    ,它發現了一個新的類太陽系,其核心具有兩顆恆星。  據報導,該類似太陽系的星系系統叫做克卜勒(Kepler)太陽系,距地球4900光年,它有兩顆恆星,兩者互為軌道轉動,天文學上稱作雙子星體系。  該發現最令人興奮的地方在於它還擁有兩個環繞的行星。其中一顆行星竟佔據著所謂的適居帶(Goldilocks zone)上,該位置使得行星表面溫度適宜,能夠穩定地保存液態水以及孕育潛在的生命。
  • 為什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是一樣的?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為什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是一樣的?科學家給出了答案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現在知道了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在太陽系有8大行星,地球是排在太陽系第三的一顆行星,人類在地球上的時候,開始用望遠鏡來觀察月球,但是發現在一年之內,月球的表面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在宇宙中我們都知道每個行星都能夠自轉和移動,那麼為什麼月球就不能夠自轉呢?
  • 為什麼說水星是太陽系中最神秘的行星?真實的原因在這裡
    在2006年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上,冥王星正式宣告退位,離開了太陽系大行星的「寶座」。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的行列,直接導致一項「太陽系之最」的頭銜落在了水星的頭上——太陽系中體積最小的大行星。作為太陽系八大行星成員之一,水星不僅最小,而且還擁有幾個「最」——距離太陽最近、受到太陽的引力最強、溫差最大、「一年」時間(公轉周期)最短。
  • 地球公轉一圈是365天,太陽系公轉一圈是多少天?科學家給出答案
    地球公轉一圈是365天,太陽系公轉一圈是多少天?科學家給出答案人類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地球是圍繞太陽轉動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一年的時間是365天,於是有很多人非常好奇,太陽系公轉一圈的時間是多少,科學家根據天文測算出來,最開始的時候是從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為2.6萬光年,然後利用圓周率的方法來計算的,科學家計算出太陽的軌道是16.34萬光年,一光年大約是9.46萬億千米,也就是1.73億億億千米
  • 為什麼太陽系七大行星軌道都符合波得定律,只有海王星是個例外?
    太陽系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有八大行星,它們穩定繞著太陽公轉,它們的運動軌道應該也是符合宇宙最基本的天體運行規律。其中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軌道距離必然也是有某種規律,早在1766年的時候,德國一位中學教師戴維·提丟斯發現了一個簡單的幾何學規則,後來這個規則柏林天文臺的臺長波地歸納成了一個經驗公式,它就是波得定律。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太陽系發現新行星是公眾很感興趣的話題,但這幾年都有類似成果聲稱太陽系可能存在未知行星由於柯伊柏帶天體運行軌道與預期不符,有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系內 柯依伯帶以遠的區域內可能存在未知的大行星。由於這些區域又冷又暗,未知行星反射的太陽光極為微弱,要通過觀測確證未知行星非常困難。但未知行星一旦確 證,將改變太陽系的疆界,行星的定義可能又要重新修改,太陽系形成模型也要修改。
  • 太陽系八大行星名稱的來源
    星空自然也不能例外,就將發現的行星用金木水火土命名,至於各行星好像恰好是所對應的顏色,只能說是一種巧合。東方木,其帝太昊,其丞句芒,其神上為歲星。西方金,其帝少昊,其丞蓐收,其神上為太白。南方火,其帝炎帝,其丞朱明,其神上為熒惑。北方水,其帝顓頊,其丞玄冥,其神上為辰星。中央土,其帝黃帝,其丞后土,其神上為。——馬王堆《五星佔》其中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又稱為啟明。
  • 地球公轉一周365天,那麼太陽公轉一周要多久?答案有點顛覆
    地球公轉一周365天,那麼太陽公轉一周要多久?根據科學常識我們都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是365天,而且這個過程已經運行了46億年,那麼問題來了,太陽它的公轉周期又是多長呢?按理來說太陽是太陽系的恆星中心,一般情況下都是八大行星圍繞著它轉,理論上它是不動的,畢竟它是一顆恆星,但其實這只是一種相對的狀態,太陽每隔一段時間也需要完成自己的一個公轉周期,而它的旋轉對象就是整個銀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