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的金錢觀
文|魏蔻蔻(荷蘭TNO皇家自然科學院生物科學博士,現定居荷蘭,任醫藥產品研發及市場拓廣經理。業餘時間愛寫作,關注中西文化教育和思維差異,分享留學定居海外生活面面觀。)
以「小國大業」而聞名的荷蘭,其舉國文化就是「通商和賺錢」,荷蘭人絕不掩飾自己的愛財之心,賺錢之道。那麼,在荷蘭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個社會的影響下,荷蘭孩子的金錢觀念是怎樣的呢?
「再給你42歐元?對不起,我做不到。」
中國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決不讓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闖禍了,也不惜用金錢和自己的關係網,以確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風順。可在荷蘭,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讓自己的孩子受挫折,也少有父母會用錢來幫孩子擺平問題。
我一個荷蘭朋友18歲的女兒讀大學一年級,荷蘭大學的教科書不強制購買,學生可以選擇向圖書館借閱。這女孩為了複習方便,還是花了42歐元買了這本書,可在考試前一周她把書弄丟了,於是她決定向圖書館借書應付考試。
她預約在第二天上午十點前去圖書館拿書。考試季節需要借書的人很多,圖書館規定如果誰沒有在約定時間取書,那麼書會馬上順延給後一個預訂者。而她偏偏在取書的前一晚參加一個派對瘋到凌晨,第二天睡過頭,誤了取書的時間,趕去圖書館時,館存的書已經全部被別人借閱了。
於是她回家後,向爸爸再要42歐元,否則她沒書考試肯定過不了。她爸爸在聽完事情經過之後,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她。順便說一下,她爸爸可是個億萬級別的富豪,42歐元對於他來說完全不是事兒。他拒絕他女兒的理由是:「你把自己的書弄丟了,已經是三心二意不負責任的表現;而該去借書的時間你又錯過了,再一次不負責任,不遵守承諾。發生了兩次這樣的行為,你應該接受教訓,承擔後果。你還想指望別人幫你清理現場?」
當時我在邊上為孩子說話:「可孩子沒書考試就過不了,她已經知道錯了,就給她買書吧。」結果他對我也對著他女兒大聲表明態度:「她這次最壞的結果的只是過不了一次考試,可是她如果沒有承擔這個後果並且消化它,她以後就會過不了很多人生的關口。看起來只是一本42歐元的書,可是背後是比42歐元的書嚴重得多的責任感和規劃性問題。她今天這樣,覺得家人有能力為她承擔這『42歐元』,如果我們幫她,她今後可能因為缺乏責任感自律性,要承擔『4.2億歐元』的問題時,誰來管她?」
結果當然是沒有給孩子買書。孩子當晚哭了一場,很快就振作起來,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了:她和另外一個有書的同學談好,一起複習功課,當同學不用書而複習其他材料時,每天借給她看兩小時的書。每天兩小時的閱讀,無法讓她考到一個好成績,但是她至少考試及格了。我想她應該一輩子都會記得這次經歷。
孩子出生後就給辦銀行卡
和中國人一樣,荷蘭人喜歡存錢理財。荷蘭父母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帶著他們共同儲蓄理財,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孩子辦張銀行卡和一些長期理財的基金計劃,一般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就會教他們使用網絡銀行,和他們共同探討理財的計劃了。因此在荷蘭的家家戶戶裡,不難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電腦前梳理帳目、講解商議計劃、探討方案的情景。
當然在這個階段,孩子關心最多的是他們的零用錢該如何處理,是全部存起來,還是分成幾部分做不同用途?那麼父母會和他們一起分析利弊。有時,父母也會帶孩子一起去銀行諮詢理財計劃。
荷蘭的銀行,有很多約見客戶的小會議室,裡面都放著很多讓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財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類存錢罐、卡通圖解的理財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樣做一些排列組合,然後得到理財得失的答案。
等孩子到十二到十四歲,這張卡基本上就能交給孩子了。因為荷蘭的銀行卡都是一卡兩用,活期帳戶和儲蓄理財帳戶捆綁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帳戶提款或刷卡,可是儲蓄理財帳戶的錢是無法擅自動用的,這樣既保護了理財的延續性,又可以讓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錢。
總之,就是和孩子的錢有關的事情,他們很早就參與規劃,而有了這些鍛鍊,孩子總會從似懂非懂逐漸形成一些金錢觀念並學會對金錢的管理,另外父母通過幾年和孩子的交流,對自己孩子的金錢處理和分配方式也會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蘭家庭的交流裡,家長不時把「慈善」理念灌輸給孩子。孩子們都很有同情心,在他們帳戶的每月花費裡,總有一部分是他們自願定期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和動物的,比如每月1歐元捐給非洲教育機構,讓女孩子也可以讀書;或50歐分捐給動物保護組織,可以讓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驢不負重勞動等等。孩子們也會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捐獻給宗教組織,用來幫助窮困的孩子。
讓孩子自己做活動預算表
荷蘭孩子對錢的態度是「務實和精細」的。我主要是指荷蘭小孩並沒有把從家人處取得經濟支持當成理所應當。
比如,從小學開始,荷蘭孩子的校慶活動都是孩子在老師家長的協助下自己組織,一般模式是家長和孩子互動的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活動的經費預算都是孩子通過團隊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師一般會指定3個小組來做預算,一個小組2-3個孩子,然後PK性價比最高的預算計劃來執行。為了被選上,孩子會嚴格根據活動流程制定一個最划算的詳盡計劃。活動如果需要請人編排舞蹈,搬運東西,孩子一般會找親友幫忙,但他們不會把家人給的錢當成「零成本」。對親友投入的時間,車馬費都會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回,因為我任職的營養公司有很多展會留下了不少飲料,我就贊助了老公侄兒校慶活動的所有飲品。後來我看到孩子在預算上清楚註明「所有飲品為xxx贊助,市值xxx歐元,請明年作預算的同學把這筆費用考慮在內。」
這種做法很理智,很現實,可想而知從小孩子們做預算的態度就是專業和明晰的。如果把親人的投入完全當成無償的,在經費預算上就會有偏頗,這種習慣和思維在成年後的職場上非常不利於實際項目的策劃和執行。
先自問擁有這件東西的三個理由
荷蘭父母並不把金錢和物質佔有進行直接關聯。如果孩子看到一個很貴的東西想買,有些中國父母會很生硬地拒絕:「那麼貴,沒錢買。」這種方式雖然直接,但有一個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會認為自己的願望無法達成完全是錢的原因,這樣的心態對以後的生活態度很不利。
而荷蘭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討對這件東西(如玩具,衣服)擁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們會問孩子:「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啊?」「你給我三個想擁有它的理由。」
在這種看似簡單的分析交流中,孩子會更理性地對待這個事物,對購買它的必要性也會有更明確的認識。這種思維方式和邏輯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和審視,分析和考量,對日後孩子做任何決定都有幫助。
一些童言無忌的孩子會看著廣告說:「我以後要送我女朋友鑽石戒指!」,國內的一些父母會馬上說:「你要送女朋友鑽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錢,想掙錢你就要好好讀書。」如此一來,還沒有分析該願望的實質和必要性,父母就把願望,和錢與學習成績簡單的掛鈎了,這樣雖然沒有全錯,但邏輯不完全成立,會給孩子誤導和壓力。
荷蘭的父母一般會這樣說: 「為什麼是鑽石呢?她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鑽石呀。送女朋友東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歡的,你要花時間和心思去了解她,發現她喜歡什麼再送。」
以談判契約的方式來獲取、分配和管理金錢是荷蘭人的強項,也影響著荷蘭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維習慣和對孩子的教育。荷蘭人看重錢,但不濫用錢,不誇大錢的力量,對金錢的態度是平和的,那麼孩子對錢的態度自然就能是理性的。
【作者註:本文由魏蔻蔻撰稿,2014年8月22日首發於微信公號少年商學院(YouthMBA),在微蔻上重發略有刪改。】
IM簡介
關於我們:
IMEnglish是一家具備創新精神的教育機構,我們致力於幫助中國學生成為具備國際化思維的自信溝通者。IM有來自世界各地最頂尖大學的R&D教學和研發團隊,自主研發IMCC課程體系備受關注。IM提出的ICL(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教學法,也在紐約大學的教育論壇上引起轟動。ICL的教學法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上都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英語課堂,正在接受IMCC課程學習的學員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驚人變化!他們自信,他們喜愛用英語表達自己,熱情地用英語探索世界!
怎樣聯繫我們:
想進一步了解ICL教學模式,了解IMCC課程的信息,第一時間了解IM最新動向,歡迎關注公眾微信imenglish。
也歡迎加我們微信:IMjiaoxuefuwu
北京市海澱區大鐘寺中坤廣場C座5層503
International Minds- 與世界溝通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