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成熟的時節,是村裡最忙碌的時候。在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營村金果豐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內,400多平方米的包裝車間裡,社員們會給大桃實施稱重、分級、套防護袋、分類包裝等工作。
「今年效益挺不錯的,晚桃下樹的時候,一個桃子賣四五元都不一定搶得到。」有著20多年種桃經驗的北京金果豐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社員賈寶順笑著對記者說。
賈寶順回憶,1998年平谷區鼓勵發展大桃產業。西營村共有1050畝農用地,其中700畝種上了桃樹。他家也承包了3畝桃園。那時候每家每戶都各種各的,各戶大桃品質良莠不齊。連續好幾年,村裡都遇到了「賣桃難」的問題。
西營村在發展大桃產業過程中發現,個體農戶傳統的種植與經營方式存在土地碎片化、人口老齡化、技術粗放化、銷售遲滯化、管理僵硬化等問題,出現了土地產出效益下降、「撂荒」現象嚴重、青年勞動力從事傳統農業耕種活動意願不強烈、種桃產業效益下降、村集體凝聚力降低等問題。
「這種一家一戶的粗放式種植方式,農戶一年的辛苦勞作僅能解決溫飽。這顯然不符合農村發展需要。」西營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王忠說。怎麼解決?2008年西營村集體從農戶手中收回部分土地,其中130畝以每年每畝1500元流轉給社會企業種植銀杏樹,每年遞增3%,收益的70%用於股東分紅,30%留作集體積累。
從2012年開始,在市、區、鎮各級部門的指導與幫助下,西營村進一步探索土地集體流轉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採用「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的三位一體經營機制,將果農手中的土地流轉回村集體,統一承包給合作社或企業經營,進行規模化、標準化、高端化果品種植;農戶以土地入股,還可進入合作社打工,能夠獲取土地流轉費、分紅、工資等多種收益。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西營村形成了以大桃為主,櫻桃、蘋果、梨等多種有機果品種植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全村1050畝耕地僅有30畝在個人手中,其他均流轉到村集體,流轉率達97.14%。
如今,在深圳、上海等城市的超市貨架上,經常能看到產自西營村的有機大桃。西營村桃品能打入高端消費市場,是綠色種植、品牌效益的功勞。「近幾年,大桃產業市場競爭激烈,唯有拿大桃的口感、質量說話。」北京金果豐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社長張海合說。
西營村在開展規模化果品種植過程中注重提升產品質量、打造果品品牌。他們對600多畝有機桃園進行整合,引進臺灣水蜜桃樹苗、澳優早油桃樹苗等苗木新品種,淘汰老雜桃樹高接換優,購買優質複合菌灌根提高土壤質量,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病蟲害防治等多項新技術。
「向科技要效益是一個必攻方向」,王忠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上。西營村在綠色防控、土壤改良、科技種植等方面沒少下功夫。除了設立科技小院,北京市科委還在西營村建立了「西營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站」,「這些農業專家可以說是手把手地傳授種桃技術,西營村的桃產業才能不斷升級,引進、栽培出了吸引消費者的新品種」。王忠說。
2019年,北京金果豐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還積極承接「平谷—拜耳 更好的大桃」種植示範項目,嚴格按照拜耳公司提供的「全程植保方案」進行果品生產管理,進一步提升果品安全生產係數。
桃產業發展壯大,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西營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種桃村,成為鄰近村子稱讚羨慕的對象。平谷區峪口鎮黨委書記劉堃說,西營村土地集約化管理的成功不僅是在區、鎮、村對土地管控的基礎上實現的,而且是平谷區積極探索「村地區管鎮主責」的一種重要體現。這種創新型土地利用新模式的探索更有利於發揮村內土地的最大效益,實實在在地為農民拓寬了增收渠道,也為全區的農村土地管理工作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制提供了可行的改革先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