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中會遇到的「八障」與「八觸」

2021-02-09 打坐仙翁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打坐仙翁,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精彩圖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學習打坐冥想,傳統古法養生。

參禪同修定是兩回事,參禪是禪宗一個用功的方法,當然離不開打坐,我們先講修定,即使參禪開悟了,大徹大悟了的人,學問怎麼好,智慧怎麼高,乃至神通具備,能不能得定,這是個問題,這才是個大話頭,值得一參。換句話說,禪宗所講的言下頓悟,一下就開悟了,還要不要修持,能不能得定。這個修定的功夫就是《大學》上所講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個定靜的功夫,在教理上與事實上,我們先要認識兩個方面。首先是修定的八個障礙:憂、喜、苦、樂、尋(覺)、伺(觀)、出息、入息。為什麼不能得定?譬如我們靜坐,坐在這裡,為什麼不能真達到那個靜的境界?當然睡覺不是靜,睡覺是生活動態之一,不算靜,真達到了定靜的境界不是睡覺,可是也不像現在這樣亂七八糟地在思想,那個才是定。

我們有心理的障礙,心中還有事有煩惱,不是東想西想壞事就是好事。心理的現狀歸納起來,不是憂就是喜,譬如說現在想靜一下,不曉得靜不靜的下來,這個心理狀態就是憂;或者靜坐一下,好像不錯,這下有點甜頭了,覺得蠻好,已經在那裡亂了,這是喜的心理狀態。苦與樂,這個腿子受不了痛苦,或者哪裡氣脈走通了很享受,苦樂的狀態一半是生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憂喜完全是心理狀況。

 

尋、伺就是覺、觀,漢代以後翻譯是「覺觀」,唐代翻譯成「尋伺」,是心理的狀態、感覺,思想能夠知覺的。「尋」,就是自己頭腦裡、心理上專門找一個東西,自己也不曉得找些什麼,一直在思想不能停留。「伺」呢,還有個等待的心理狀態,譬如有時候你們下了課站在門外愣在那裡,同學過來問你「幹什麼?」「啊,沒有啊!」你真的沒有,可是你愣住了,那個心理狀態是「伺」。

「尋、伺」是整個身心兩方面偏重於心理、精神方面,障礙我們不能得定。後兩個嚴重了,鼻子要呼,還要吸,不能得定,換句話說,真得定,鼻子呼吸幾乎停止了。所以不出息、不入息、不尋不伺、不憂不喜、不苦不樂;這八個障礙拿掉才能定。這是一。

 

第二,我們打坐一定會踫上的,八觸:動、癢、輕、重、冷、暖、澀、滑。這是簡單的歸類,打坐初步學定,不管你盤腿不盤腿,真的進入靜定的狀態,你的身心一定起變化,這個變化在佛學的名詞叫八觸。觸就是交合、接觸的意思,色、聲、香、味、觸,觸與受兩個相對應,觸受是什麼?拿現在話講就是交感,像電視的插頭一樣,插不對電線要燒焦爆了,插對了就通電,都是觸的現象。所以真的靜坐,坐對了以後,普通還做不到耶,多坐一下定住了,八觸就來了。

 

「動」,分好多種,覺得身體內部氣動了,不過氣動了也要分清楚哦!在臺灣有位同學現在已經當教授了,當年也來打七,坐在一起打坐,晚上小參報告,就是每一天修持用功下來,當眾作一個心得報告。他的報告很有趣,他說:「我今天下午坐了好幾堂,氣脈通了,一直在腰裡動,通過來,通過去,好難過,不過我曉得氣脈通了,後來慢慢通到腿上了,然後到小肚子那裡,搞了半天,原來是只蟑螂在裡頭。」(眾笑)。現在在我們那裡還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所以動觸,真的氣脈動了以後,過去叫打神拳,你坐在這裡自己慢慢地都動起來了,沒有意識哦!然後這邊轉三圈,那邊動兩下,一般人以為特異功能來了高興得很,這是生命的作用發動了,自己意識定不住的時候就有動的現象,不是什麼上帝給你,也不是菩薩在你身上,也不是鬼也不是神,這是生理必然的反應。

「動」有各種的,所以許多有特異功能的人,動到眼睛,眼睛可以透視東西,動到耳朵,聽不見的聲音能夠聽見,是真的,換句話說,沒有什麼稀奇,這是生命本有的功能。但是了解了這個道理,到那個時候,反而要不使它動,把它關閉掉,不然,你用到這一面去就糟了,整個的道啊、佛啊就不能完全圓滿的成功。

「動」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所以一般說練氣功,練什麼任督二脈打通、奇經八脈打通,那不過是動的一種,有時候真的動得好,生命的功能發起來,人真的可以懸空,這也是一種動態,生命的功能是有無比潛力的。

 

「癢」,發癢,譬如說身上長瘡,瘡是什麼?從娘胎裡頭所帶來不乾淨的業氣,都排洩出來了,會長許多的瘡,不容易治好。現在科學醫學進步了,我們過去看到有些苦修的老和尚,身上長瘡,到處爛了又沒有藥,很痛苦,可是他們真了不起,自己把自己看空了,不在乎,可我們看了真難受。所以發癢,身上會長瘡,爛了的也有,各種各樣的怪病都會來,在佛法裡頭講,這是生命業氣之所生,包括父母的業氣,所以說要修持變化氣脈,就是儒家講變化氣質,這一句話是科學的哦!氣與質,質是物理的、生理的,硬要把自己的身體修到脫胎換骨轉化了,變化氣質。

 

這都只是簡單地講,每個人經歷的個案過程不一樣的。「輕」,修行到了某一個階段,有時候覺得身體,譬如兩個腿不能走路了,腰也動不了,我自己也有經驗,到了四十多歲爬樓梯,兩個腳抬不起來,但是我知道這是用功的過程,我就不在乎;還有一個階段,一個多月裡拿一張紙都拿不住,可是我一點都不怕,所以要懂得原理去實踐的。我還有經驗告訴你們,我有時候走路感覺到自己倒轉來,我的頭在走路,腳在上面,我也不在乎,就看怎麼樣把我「弄死」,既然要實驗嘛,修行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這個道理中去實驗。

 

所以道家有兩句話我很欣賞,「若要人不死,除非死個人」,很有道理,你要修到生命不死長生不老,除非你以準備死了的決心去修。有些同學又怕這樣又怕那樣,「唉唷!我發暈了。」「唉唷!我冷起來。」「唉唷,老師啊!怎麼得了。」我說:「怎麼樣?」「唉唷!我留鼻水,打坐好幾天都不好啊。」所以給人家叫老師,是天下最倒楣的事,這裡不通那裡不通都來問你,其實原理很簡單,只要搞懂了。

 

「輕」,有時候身體非常輕,「重」有時候身體拖不動,不要怕,這都是修行的過程,等於開車、走路一樣,都是道路兩旁的環境、景色,不是目的地,不要怕。「冷、暖」,有時候怕風,打坐感覺好像冷,有時候冬天卻可以穿一件衣服,都非究竟,都是身體氣質變化的現象、過程。「澀、滑」,有時候身體乾枯了,皮膚都乾燥,像木頭一樣,有時候皮膚潤滑得像嬰兒的肉體一樣。

 

譬如修持安那般那假使你修好了,八觸的反應作用馬上就出現,身體的變化就很大,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走了,身體上的感受都不是。

 

——整理自《南禪七日》

 

 

你打起坐來,一定碰到感覺特別強烈,感覺叫做觸受,佛學裡觸就是瑜珈,瑜珈中文舊的翻譯是「相應」,要是我現在翻譯,要翻成「交感」。物理世界,生理跟心理的交感,物理跟精神的交感、反應,就是瑜珈。打坐修禪定就是修瑜珈。身瑜珈是面對交感觸受,簡單分類有八種:冷、暖、輕、重、柔、粗、澀、滑,分析起來內容多了。

 

「冷、暖」,打起坐來有時候發冷,你就曉得裡頭有毛病了。有時候一身流汗,火燒一樣發暖。「輕、重」,有時打坐坐久了,兩腿或身體酸痛脹麻,好像得病一樣,甚至有水腫,兩個腿都腫脹走不動了,以為有病了,趕快找醫生。一找醫生,就看出來很多毛病,其實都不是。有時候覺得哎喲!這一次坐下來真好啊,身體好輕靈啊,好舒服啊!自己以為工夫有進步了,這些不過是個變化。這是講現象哦!所以修行哪裡那麼容易啊!你要注意,發生任何的現象,同你的男女飲食,或者其他受風受寒等等,都有關係。

 

滑、澀,有時候身體很靈活,甚至打起坐來感覺皮膚都變細嫩潤滑了。有時候身體動不了,古人用這個澀,現在就是像塞車那個塞。有時候「柔」軟,柔是柔,軟是軟,柔是比較柔和,軟像嬰兒一樣。有時覺得「粗」,粗糙硬化了,有時覺得身體有些地方變細了,有時覺得懶洋洋的。

有些同學一輩子緩慢,懶洋洋的,已經散了。他從小就是這樣,這是他的業報,自己不肯努力。緩就是像弓箭一樣不肯拉緊,永遠放在那裡。有些人看到他身體就可以看到他的個性。你看那兩個老闆,個子大大的,胖胖的,但是並不緩,辦起事來很快,這是個性問題。有時性急,你覺得神經都繃緊了。有時候力量強起來,雖然沒有練過武功,打坐下來,覺得威力無比;有時覺得實在沒力氣,變成很差,不行了。

 

我告訴大家,我在四十多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忽然兩個指頭連一張紙都拿不住了,拿到筆不會寫字,我說完了。我忽然對自己哈哈一笑,我說我不上你的當。還有,快五十歲時,我上樓梯都走不上去了,我就站在樓梯的中間,就這樣定住,心想就這樣走了,還一定要躺下來死嗎?等一下氣脈走通了,一樣地走上去。所以要認識自己的生命,這些都告訴你。

 

有時為什麼拼命要喝水呢?以為生病了,得糖尿病了。這只是生理工夫進步的變化。有時肚子發脹,什麼都不想吃;有時吃很多仍覺得餓;有時發悶;有時發癢,全身癢,連骨頭中心都癢起來;身上發黏,或者喜歡動,或者喜歡靜。加上老、病、疲勞、愛休息,這些生理現象的變化就有那麼多。

 

假設現在講生命科學,一個一個的問題,可以做多少醫學的題目!這個學問有那麼大,都是從地水火風變出來的,變相生滅,從能觸的功能來的,所以發生了感覺。結果我們打起坐來做工夫,統統跟著剛才上面講的感受走,算一算一共三十幾個。這還是簡單的,佛經上面有,我再重新歸納過來。我們生命一天二十四個鐘頭,統統上當受騙,都在這個感受裡頭轉。

 

這一次聽過課以後,自己碰到那個現象不要忘了。那麼去看醫生可以嗎?可以,西醫也好,中醫也好,你去請教高明醫生。如果你說是打坐做工夫出來的,醫生不懂你這一套,他也不聽你的,他照現象來給你治病,反正醫生說什麼病,你作參考就行了。

 

一切的疾病都由四大變化來的,簡單講有三十幾種感受作用。一般佛學家,不大管這些東西的,只講空啊、有啊,唯識、般若啊、三止三觀啊,哲學思想搞了半天,不曉得幹什麼!所以要我來研究佛學,做一輩子哲學教授,我不幹!尤其辦學院的,這些根本也不教,每個佛學院培養出來的,也不懂真正的佛學,更不懂真正的佛法要點。

 

所以這三十幾種感受,好好去體會,每一個都是醫學上的大題目,是四大的變化,是生理物理的變化,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我們身體都被它轉動。要想不聽它轉動,只有安那般那,把那中間的重點「息」看住,不跟這些現象走才行。你說頭痛,痛得要死好不好!最後是死嘛,除死以外還有什麼大事啊?死的不過是這個肉體。而真正的生命,等於房子蓋起來,虛空還是存在,沒有減少;房子壞了拆掉了,那個虛空也沒有增加啊!

 

就像你們戴眼鏡戴習慣了,呼吸系統鼻子這裡有兩個小的脈管被壓住了,旁邊兩鬂這裡也壓住。所以我十幾歲時有近視,我現在八九十歲了,反而看報紙不要眼鏡,一戴就難受,你們戴慣了不知道。譬如我坐在在這裡,我眼睛看前面這個方向,兩邊這樣大都看到了。你們戴眼鏡,只看這麼一點。所以要想恢復的話,自己打坐時要把眼鏡拿掉;戴假牙的最好也拿掉,神經就不緊張了。神經的放鬆最後統統在腦,不在肢體。全身所有的反應,最後是腦的問題。你看那個病人最後上氧氣,就是這個氣的問題嘛!所以你平常把這個氣先調好。

 

剛才講的觸受,酸、痛、脹、麻、癢等等,澀與滯同一個意義,就裡塞住了。譬如背部風大水大停留在那裡,如果人老了檢查這裡,關節疏鬆就來了。因為風大跟水大泡了這個地大,關節骨頭的功能被壓住了,工夫到了會打開的,打開的時候自然會跳動的,那是本身的功能發生氣脈振動。至於吃飽、吃多了以後打嗝,內行的人一聽,知道這是胃的問題;有些是腎臟肝臟的問題,打嗝的聲音都不同,所以叫「明師難遇」。知道的師父就讓他去發洩,他的病氣就出來了。

 

所以修行需要同參道友,內行的師兄弟招呼,不然算不定你入了定,別人以為你死了,放張紙或什麼在鼻孔上,覺得一點呼吸都沒有,就抬出去燒了。所以修行要有環境,很難的。剛才講的觸受,每一個都先吩咐你,你們在佛經上雖然看到,一眼就晃過去了,覺得很多餘,其實這個最重要。

 

走修行之路,要注意兩個重點的問題:飲食、男女。腸胃一定要清爽;男女性的關係,不能說叫你完全守戒,至少要做到清心寡欲,儘量減少,不然對於安那般那及你的身體會有影響。修氣要懂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這同中國的醫學有密切的關聯。而且要懂得印度乃至於傳到西藏密宗的三脈七輪。這不是理論哦,這是生命科學,都要認清楚,才知道自己的生命。

——整理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若您喜歡,為仙翁點個哦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打坐時身體搖動如何對治(自發功的原理)
    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關注並轉發就有機會獲得價值880元的南懷瑾全集正版實體書有些人打坐時,身子會自然地搖動起來,那是因為身體裡頭有問題,氣在動,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搖動起來,趁現在還健康的時候開始煉,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開始,就來不及了。
  • 《記錄我的打坐經歷系列》之剛練氣功時的奇特反應,常人無法了解
    今天想和有緣人分享一下我剛練氣功那會出現的一些奇特反應。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充滿猶豫,對於了解打坐、了解氣功的人,都清楚人在安靜的條件下,身體會有一些特殊反應。但是對於沒接觸過這個領域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我所說的都是迷信,經不起推敲,也不符合科學常識。其實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具有兩面性,這也是陰陽相生的道理。
  • 在打坐中出現幻覺和幻境怎麼辦?樹立正確的知見則不必擔憂
    心裏面要有個知見:「打坐參禪中,任何境界出現都死不了人,那我看你要怎麼去變?隨你去變。」沒有這個知見,心不夠篤定,眼睛就會張開,看看有沒有真的變大。張開眼睛看的時候,發覺身體還是像平常樣,沒有變大。但是那種變大的觸覺還是繼續存在,心裡產生一種矛盾衝擊眼睛看沒有變大,身體的感覺是很大,這是一種幻觸,很奇怪的一種經驗。
  • 什麼時候打坐最好,打坐時間探討
    學習打坐冥想,傳統古法養生。對於初學打坐的朋友來說,往往會有這些困惑:什麼時間打坐、每次做多久合適……。如此會造成胃及消化道無法正常運轉,胃腸內容本來2~3時可排空的,此時便成3~4小時後才排空。久而久之,胃會受傷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時打坐最合乎時宜。
  • 在打坐中修習禪定
    打坐的開始開始打坐的時候,可以是坐在椅子上,這並不需要一定要盤腿。打坐的關鍵並非是身體的姿勢,而是在於直見本心。坐在椅子上,脊背挺直,雙手放在膝蓋上,就可以讓身體是一種自然、舒服的狀態。然後,就是要在內心上來打坐。個人的內在,依舊會有感知的存在,但這沒有妨礙。開始進入打坐的狀態,是要能夠回歸一切的源頭。
  • 打坐的時間控制 ,什麼時候打坐,打多久?
    吃飽飯時,血氣在胃部進行消化作用,且食物聚集在胃部,若此時打坐,腳一盤,血氣分散到腳部,手印一結,肩膀會有氣行走,血氣會集中到手去。如此會造成胃及消化道無法正常運轉,胃腸內容本來2~3時可排空的,此時便成3~4小時後才排空。久而久之,胃會受傷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時打坐最合乎時宜。
  • 在打坐中感悟「道」
    如果是想要如同先聖一般證悟「道」,那麼打坐也可以是有效的練習方式。在練習的過程中,意識是平靜與躁亂、清明與昏暗的混合狀態。隨著逐漸地精進,意識會變得越加地平靜和清明。如果能夠回歸寂靜的狀態,那麼是可以用「道心」來觀察「道」作用萬物的過程。打坐的練習,可以是簡單的。找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同時也要在內心清除邪欲妄想,然後就可以開始打坐。
  • 打坐中,如何才能讓自己進入禪定?
    很多人喜歡打坐,也希望自己能夠進入打坐的那種禪定之中。但是很多人經過了長期的打坐,似乎總也找不到進入禪定的「竅門」,心中有所不解。因為禪定是真正修行中的東西,所以,要想達到禪定,就必須知道修行的一些事情。
  • 打坐時怎樣入定
    (一)當看到景物、聽到聲音、嘗到滋味、聞到氣味、觸到環境、想到某件事時,心都會做出判斷和了別(了解分別),「這是一棵大樹」「這是一個女士在說話」「甜」「花香」「熱"「後悔」,如此等等。這些就是心對外境做出的判斷和了別。每個人都會很容易感受到這些。(二)為什麼又知道想法比較多呢?
  • 對打坐的十大錯誤認識 使人不願打坐 不敢打坐
    這會慢慢成為每個人的習性。同時,我們不願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我們擔心自己擁有的會失去,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緊張和焦慮。這也會慢慢成為每個人的習性。這就是,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每個人都會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煩惱的原因。到了中年,絕大部分人就會變得特別的焦慮,精神緊張,身體緊張,失眠多夢,內心煩惱不斷,痛苦不堪。
  • 初學打坐,延長打坐時間和選擇打坐盤腿方式哪個更重要?
    ,如何選擇打坐姿勢00:46來自上果下空禪師學員問:師父,我散盤目前可以坐五十分鐘,單盤試過可以坐三十分鐘,但很辛苦,請問師父目前我應該採用哪一種方式?果空師父:打坐!單盤、散盤、雙盤都可以的,你用哪個動作最舒服,時間最長,你就用哪一個動作就好。一定要明白,打坐要坐住兩個小時紋絲不動,才會起作用,知道吧!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不管怎麼樣坐,你都能夠坐住兩個小時紋絲不動才行。所以你試著散盤坐兩個小時一動不動,你也做不到。你要做的是什麼呢?是要往兩個小時上坐。
  • 打坐的效果真的很神奇
    在佛教中,打坐,也叫做禪定;在道教中,打坐叫做靜坐,也叫入定;西方把打坐叫做冥想,而中國的佛道基本都講究在打坐中什麼都不要想,對個別靜不下心來的人,採取一念代萬念的做法,或者默念一些特點的經書口訣。我們還是來看看打坐的各種好處吧。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煩惱,去除主觀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進健康、修養身心的最佳方法。因為打坐,致心一處,使大腦入於靜定狀態,把散亂的心安定下來,心境達到清淨安祥,氣脈自然暢通。
  • 什麼是打坐?每天堅持打坐的人,身體不知不覺中能收穫一些好處
    我們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當中的一些人時常打坐來增加功力,雖然說我們打坐不能增加功力,但是卻可以起到修身養性的效果。每天堅持打坐的人,身體會在無形中收穫一些好處。每天堅持打坐,身體會收穫哪些好處?緩解壓力,很多人從一睜開眼睛開始,就已經感受到壓力,房貸、車貸以及工作中的壓力,往往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 打坐的幾種境界,到底什麼程度算是入定?
    打坐也叫入靜,也叫專注,專一。道家叫抱元守一,佛家叫坐禪入定。什麼程度才是入定,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可以簡單的說。入定之前一定是入靜。這裡面過去練功打坐的有一行話,叫久坐必有禪。很多領仙、修行的人一上來就追求入定,如果你能入定代表你已經修到一定果位了。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故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
  • 打坐中打噴嚏流鼻涕怎麼回事?
    那你在生活中,有的時候打個噴嚏,流個眼淚很正常的嘛。像你們現在正常生活呀,坐個幾十分鐘能怎麼樣啊?千萬不要這樣大驚小怪的,就是太嬌氣了,沒法修行的啊一會這兒癢了三下,一會那塊跳了兩下,一會這塊熱了一下,一會那兒冷了一下,打了一個噴嚏,打了一個哈欠,不得了了,咳嗽了一下,哎呀,這跟打坐得有多大關係呀?
  • 打坐吧!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每年有近萬名患有各種疾病的人就診,醫生除了給病人用藥外,還經常會教他們如何盤腿打坐,以消除精神上的壓力和煩惱。 據了解,試驗顯示,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系威斯曼中心大腦行為學試驗室曾經做過試驗,試驗對象是一組八位年齡在三十四至六十四歲之間的佛教徒,在過去的十五至四十年間,每天進行超過八個小時的打坐和冥想禱告。
  • 修生養性第一招:堅持早晚打坐半小時,會有哪些好處呢?
    導語:古人打坐是出於證道,如今現代人打坐則是為了身心健康。那麼每天堅持打坐身體會真的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嗎?從科學調查顯示,每天堅持打坐半小時,可增加大腦的活力,使身心放鬆,有助於提高自己的記憶力。堅持打坐也會給自己的心性上的調整,使自己下氣上行,六根清淨。
  • 打坐入門(一)
    安那般那數息法打坐重點是呼吸,呼吸主要在建立丹田契機,使丹田能成形。次要目的是攝受初學的粗心,不致於胡思亂想。其實此安那般那數息法在初學者言,比打坐姿勢來得重要。因丹田不成形,打坐就無進展,姿勢擺得好,也是只有腳痛的份,學習時間會拖得很長,耐力不足者即會退轉,不學了。
  • 打坐頭暈怎麼回事?
    果空師父:頭暈呢,如果你晃海的時候,低頭、閉眼睛了,或者是脖子和頭跟著晃了,有可能會暈。你自己去找一找原因,看跟這個有沒有關係。如果跟這個沒關係,就是你自身的毛病——由於氣血不足、高血壓、低血糖引起的,就趕快調整一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