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時候該給自由,什麼時候該狠狠管:4句話,告訴你答案!

2021-03-03 小樹媽媽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跟幾個朋友去餐廳吃飯,剛點完餐,一個朋友就說了一句:不好。

我問怎麼了,朋友指了指旁邊的餐桌。

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來,他們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著小酒閒聊。

朋友忌憚的應該是那桌的三個孩子,看起來最大的不過 6、7 歲的樣子,圍著餐桌瘋跑。

果然,那頓飯我們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鬧聲中度過。

期間有服務人員提醒過孩子的父母,建議孩子不要亂跑,以免在服務員上菜時燙傷孩子,孩子的父母也會叫孩子到身邊,說上一句:

你們幾個老實一會兒。

但顯然,對孩子的震懾力遠遠不夠。

後來那桌人終於買單走人,我們才落得個清靜。

朋友說:看看現在的孩子,我小時候哪敢這樣,長輩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況這麼大庭廣眾下吵吵鬧鬧,東奔西跑的呢。

另一個朋友馬上接口道:你可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現在的孩子可不是都這樣。我鄰居家的孩子,規矩定的可嚴了,食不言寢不語是最基本的,寫錯個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讓孩子重寫,小小的孩子臉上連個笑模樣都看不見,倒是寧願那孩子能瘋玩一會。

愛孩子和立規矩

從來不是單選題

其實,太過嚴厲或太過縱容孩子的父母,在我身邊都不少見。兩個陣營甚至互相認為對方在毀掉孩子。

嚴格派父母則認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溺愛派父母認為:

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圖片來源:電影《亨利之書》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

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太嚴格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民國年間,廣東一位省長寫過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書,書中寫到:

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聽起來很拗口,但理解起來卻不難。

比如牧牛場,周圍用鐵柵欄起來,牛在柵裡吃草喝水,東奔西跑,這叫做活潑,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柵外,就是放肆,不幹涉就不能了。

不準牛出柵,這就是規矩;

如果在柵裡,也不準它吃草喝水,也不準它東奔西跑,定要把動物裡的牛,變成植物裡的木頭,如此就是呆板了。

我們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卻是一樣的。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與教養,那這種愛就貽害無窮。

相反,如果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讓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和扼殺,那麼這種規矩就毫無作用。

家的本質是內心的歸宿,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和親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兒和同理心。

家是應該是港灣,而不是監獄。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

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有人把英語中的愛「love」進行拆分解讀:

E 代表 Excuse(寬容)

這種解讀對愛的解讀對待伴侶是合適的,其實對教育孩子也有幾分道理。

▍傾聽

在給孩子訂立規矩之前,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

最好是跟孩子進行一次充分的討論,而不是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進行控制。

比如孩子吃飯沒規矩,東挑西撿,用手抓著吃,又或者孩子總是剩下半碗飯。

家長完全可以耐心的詢問孩子是什麼原因,是因為食物不可口?不習慣用筷子?還是真的是因為吃不下了?

傾聽、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再給孩子制定規矩。

什麼時間開始吃飯、吃飯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如果再調整之後再吃飯沒規矩,再約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感恩

這裡不是指給孩子立規矩時需要一顆感恩的心,而是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都需要一顆感恩的心。

發自內心感謝孩子的到來,才能讓自己有勇氣與無數的瑣事和讓人崩潰的問題抗衡,才不會被自己情緒的魔鬼所左右,才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我們的管教。

前蘇聯教育家傑爾任斯基說過: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最喜歡愛她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他,當孩子看到並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

▍尊重

給孩子立規矩需要表達出你的尊重。

孩子做客的時候沒規矩、見到別人家的主人不打招呼、喜歡亂動別人家的東西、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理所當然的索要、在餐廳追逐打鬧、在圖書館大聲喧譁等等。

我們要尊重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這個年齡段愛玩愛鬧的特點,也要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尊重約定俗成的禮儀。

可以跟孩子訂立規矩,告訴孩子在這些場景、場所,我們要保證不影響他人。

圖片來源: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寬容

寬容不是溺愛,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允許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每個孩子都會有無知和調皮的時候,某一階段某些事情上的「沒規矩」,並不是天塌地陷般的災難,也非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品質和人格。

在孩子「不規矩」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之美,心悅誠服地接受。

在規則教育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和包容心,遠比強制力更能讓孩子學到守規矩。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規矩和愛的統一

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杜布森博士在《勇於管教》中有一段話談說規矩的: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

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再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我們終究無法陪伴孩子一生,終究有一天要目送他遠去。

如果說有什麼是我們能為他做,並且讓他受益終身的事情,那就是給孩子我們全部的愛,並教會他做人做事的規矩。

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

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是我們的責任。

規矩與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樹媽說:

文章之後,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咱們2月27號晚7點,要開啟保稅倉進口好物的直播了。

之前給大家預告過,但因為受疫情影響只能延期。現在直播時間終於定下來了。

這些進口好物都是我親自進入保稅倉幫大家選的,因為保稅倉享受了國家的各種跨境稅收優惠政策,到手價特別便宜!直播一共有80多款國際大牌口碑化妝品、營養品、日用品。比如雅詩蘭黛眼霜、日本宙斯美容儀、資生堂紅腰子精華、美可卓藍胖子成人奶粉……樣樣都是必囤好物。還給大家準備了有道詞典筆、日本tomoni無線電動拖地機、筀影頭層牛皮高跟鞋、小CK的包包、C&C施華洛世奇水晶套裝……超多大獎免!費!送!直播時間是2月27號,也就是正月十六周六的晚上7:00。大家現在就可以點擊下面的圖片立即預約,以免錯過。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更多精彩原創,點擊圖片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由於成績上不去讀不成好大學開始著急。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 在孩子成長路上,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管得多了,擔心妨礙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害怕孩子會不獨立甚至可能走極端。管得少了,擔心孩子的壞習慣就此養成,害怕孩子以後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甚至影響整個人生。一邊是接納、信任、尊重和自由,一邊是約束、引導、規則和懲戒。他們之間似乎很矛盾,又似乎界限模糊。不過很多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和通用的法則,可以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更有效率一些。
  • 孩子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又管,你覺得這樣做對嗎?
    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該培養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的時候,父母以孩子太小為理由,不忍心約束孩子,只要孩子開心,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但是當孩子確定了習慣和性格以後,孩子就長大了,這個時候,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就開始進行幹預,但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
  • 什麼時候該給孩子零花錢?
    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現在的孩子很幸福,孩子愛吃的,家長一堆一堆往家買,玩的也是孩子要就給買,穿的更是,就怕自家孩子比別人差,一套一套的漂亮衣服。孩子就沒為花錢委屈過。那就有人問了,那還用給孩子零花錢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要給。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而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督促孩子學習,當你只會和孩子聊學習時,孩子便把內心那扇溝通的門對你關閉了。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孩子: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你操心。
  • 到底什麼時候該自由行,什麼時候又該跟團?
    還要告訴他們:我們今天啥時候攔到願意免費搭我們的車,就啥時候走。嗯,你們一定會感受到土耳其人有多熱情! 在她的帶領下,逐一造訪了很多平時根本去不到,即使去了也不知該吃什麼的隱藏小食肆,或是市場裡的小攤位。而最妙的是,嚮導跟他們有合作,所有店鋪都特供了菜單沒有的小份食物用於品鑑,因此那一天吃到的食物種類遠多過平時!
  • 李玫瑾: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管得緊,孩子自然成不了材
    上次就因為一點小事,小雪說了孩子兩句,結果孩子用絕食來威脅家人。最後家人沒有辦法,只能妥協了。從那之後家人也不敢太說孩子,生怕孩子又做出什麼過激的行為。其實現在很多家庭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該培養孩子性格和習慣的時候,家長以孩子小為由,不忍心去約束孩子,只要孩子開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等到孩子的習慣和性格定型之後,孩子也長大了這個時候家長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想要去幹涉可是孩子卻不聽家長的話。
  • 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是時候該給她立規矩了
    小侄女不高興了......覺得幼兒園裡不自由,不能玩滑滑梯。孩子的想法總是那麼天真簡單,覺得不自由就不想去了。1.理解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討論首先,我們作為大人作為家長。要對小朋友提出的問題表示理解和尊重,家長要和小朋友一起去分析問題,一起討論問題,確定一個正確的思路和答案。比如:為什麼老師不讓你玩滑滑梯呢?是因為下雨了,下雨出去玩是不是會感冒呀?是不是不安全呀?那你感冒了,可是要打針的哦。打針是不是很疼呢?
  • 培養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最佳時期,到底是什麼時候?
    經常會遇到家長問:「孩子要上小學了,我們該做點什麼?」要不要報個幼升小銜接班?是不是得提前給孩子學拼音和加減法?孩子跟不上課程該怎麼辦? 對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最常見是用在日常生活上,比如自己的襪子自己洗,自己的被子自己疊等等,意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意識。但小競覺得,這句話用在孩子的學習上同樣適合。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孩子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絕不能打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0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 為什麼說孩子該打就要打?教育專家給出最正的答案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1、優秀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管教的勇氣》裡有句話:「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男孩的行為,恰好就印證了這句話。小時候任性、不尊重長輩、蠻橫。長大後怎麼可能會有共情能力,怎麼會去心疼父母的不容易?
  • 你什麼時候能實現下班自由?
    什麼時候員工想回到生活卻被工作硬拽了回去?什麼時候能到點了說下班就下班?或許我們一起來討論下」下班自由「,你就有答案了。01什麼是「下班自由」XX自由的格式來自於「水果自由」,意思指錢多到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水果。
  • 教育孩子那麼複雜,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呢?
    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每位家長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操碎了心。小時候擔心孩子長不高沒營養,長大後擔心孩子在外受欺負。只要孩子在身邊,家長總是忍不住管東管西的,最後反倒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其實,只要管住這3條,孩子不成功都由不得你!
  • 養育孩子最大的悲哀: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拼命管
    表姐生了三個孩子,侄子最小,最搗蛋,然而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表姐和表姐夫一家對他是百依百順,從不約束。每次有人勸她,不要慣壞了孩子。她總是以孩子小為理由,不以為然。如今,侄子長大了,身上臭毛病一大堆,這時候表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管,可惜,為時已晚,孩子根本就不聽她的。
  • 實用英語:我該什麼時候握手
    我在和人會面的時候有個問題。   B: What is it? Maybe I can help.   什麼疑問?或許我能幫你。   A: I never know when to shake hands and when not to.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孩子放學後,不要只問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更要問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有什麼知識還不會;考試成績出來了之後,不要只問孩子考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陪著孩子分析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了,怎麼補救。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