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2020-12-25 科學網

 

本報訊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這些共生微生物已經成為人體的一部分,在許多正常生理功能和幾乎所有疾病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過去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於共生細菌,而對共生病毒的病理、生理功能研究還非常缺乏。

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作為腸道黏膜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對維持腸道黏膜平衡有著重要作用。該項工作發現共生病毒對於維持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的穩態發揮重要作用,減少共生病毒會導致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顯著減少。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共生病毒產生的核糖核酸,可被腸道固有層內的抗原呈遞細胞表達的固有免疫受體識別,並進一步通過誘導抗原呈遞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5(IL-15),從而維持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存活和增殖。最後,該項工作還發現腸道共生病毒對上皮內淋巴細胞穩態的維持有助於抑制腸道組織損傷和炎症發生。

該研究率先揭示了腸道共生病毒在腸道免疫穩態維持中的作用,並闡明了機制,提示腸道共生病毒失衡可能會誘發腸炎、腸癌等疾病。(楊凡)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19-0513-z

《中國科學報》 (2019-10-2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第三種免疫方式 黏膜也能抵禦病毒侵害
    本報訊(記者張雪梅)如果免疫力下降,人體就容易患病,過去認為,人體的免疫系統存在兩種免疫方式———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而在最近舉行的「黏膜免疫與感染性疾病研討會」上,有專家提出:除以上兩種形式外,人體還有著另一免疫方式,那就是黏膜免疫。
  • 益生菌與腸道黏膜免疫
    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也是生物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方面要「養家餬口」,另一方面又要「保家衛國「。腸道黏膜面積龐大,它的結構和功能構成了強大的黏膜免疫系統,加之在腸道中生存著大量的微生物菌群,致使外源細菌和病毒很難突破這道防線而對生物體產生危害,所以,人們認識到腸黏膜與健康至關重要。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水產動物腸道功能介紹及腸道菌群的作用
    水產動物腸道菌群主要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組成,可分為3部分:1)最裡層緊貼腸壁的專性厭氧菌為腸道優勢菌群,與宿主是共生關係,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等,具有營養和免疫調節作用;2)中間層的兼性厭氧菌,多為條件致病菌,與宿主共棲,為腸道非優勢菌群,如: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等。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共生菌群可調節病毒感染抗性
    共生菌群可調節病毒感染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3:59:55 美國哈佛醫學院Dennis L.
  • 母乳餵養嬰兒或可抑制腸道病毒生長—新聞—科學網
    但是,你是否注意過數十億與這些細菌相關的病毒呢? 研究人員發現,新生兒似乎並未攜帶任何此類病毒,但其出生後第一個月內,腸道就迅速成為數十億病毒的樂園。研究人員在《自然》報告稱,病毒群落的形成則取決於嬰兒是否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可調控新生兒病毒群落的逐步形成。 過去的十多年中,大量關於腸道菌群(微生物群)的研究表明,它們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酵母多糖對免疫功能的作用機理
    諸多研究表明,其不僅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還能促進生長、抗病毒、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免疫器官發育等多種生物學功能。細胞內Ca2+激活蛋白酶C(PKC),與DAG有協同作用,共同促進其他信息傳遞蛋白及效應蛋白活化,對細胞免疫功能其主要作用進而調節淋巴細胞的分裂增殖、促進T淋巴細胞分泌IL-2的釋放,介導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等,而研究表明多糖可引起巨噬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改變。
  • 寶寶腹瀉不要慌,用對方法才能呵護腸道健康
    進入冬季,腹瀉的寶寶也多了起來,總結原因大致是以下三點: 1、感染:細菌、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真菌感染都可導致寶寶腹瀉。 2、飲食不當:造成腸道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瀉。 3、天氣變化:受涼可引起腹瀉。
  • 李蘭娟院士等專家在疫情中,多次強調腸道菌群的重要性!究竟是...
    與全身免疫反應相比較,呼吸道免疫反應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屬黏膜免疫反應的範疇,黏膜免疫系統是指廣泛分布於胃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體處的淋巴組織,是發揮局部免疫功能的主要場所,其中腸道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 肺部感染與腸道微生態的關係,推薦閱讀
    這就證明,通過口服補充有益的植物乳桿菌,不僅能調節肺部的免疫能力,同時,也能幫助肺臟抵抗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除了結核分枝桿菌,其他的病原體,比如病毒,在動物模型上也發現類似結果。感染病毒之後,動物的腸道微生物或感染部位的微生物會發生明顯變化。當對腸道微生物進行調整之後,相應的這些病毒會被抑制,病毒感染的症狀會減輕。現在,已經研究過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和鼻病毒,但是對冠狀病毒的研究很少。
  • 新冠病毒是這樣攻擊腸道的,已確認主要感染腸道上皮黏膜細胞
    腸道黏膜中的細胞死亡 長期以來,對Covid-19患者的觀察表明,新冠病毒不僅影響呼吸道和肺部如今,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的瑪特·拉默斯Mart Lamers和他的同事對人小腸類進行了研究:「人類小腸包含腸黏膜的所有細胞類型,這使它們成為檢查SARS-CoV-2腸感染的合適模型。」 結果他們發現,根據培養條件不同,一些在腸道細胞表面具有特別大量的ACE2受體,而另一些則較少。已知這些蛋白質可充當新冠病毒的停靠點和細胞中的「開門器」。
  • 免疫功能紊亂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標誌,怎麼維持免疫系統的...
    現在研究認為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組成人體的一個大的網絡系統,它們之間通過細胞因子、激素、神經遞質相互影響、相互調節,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中,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可能與這個網絡的平衡被打破有關,個人認為怎麼維持這個網絡的平衡是預防疾病的基礎。
  • 什麼是腸道病毒71型 4大因素導致腸道病毒
    什麼是腸道病毒71型?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那麼,腸道病毒的症狀有哪些呢?腸道病毒71型的治療是什麼?下面來了解一下吧。
  • 保護寶寶腸道健康,有效防範腸道病毒感染
    保護寶寶腸道健康,有效防範腸道病毒感染 時間: 2019-05-21 15:0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一樣,都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而且主要是由柯薩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常見由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等腸道病毒而引發。皰疹性咽峽炎則主要由柯薩奇A型引起,包括A1-6,810,22等亞型,EV71也可以引起皰疹性咽峽炎,但比較少。
  • 人體過敏研究進展:利敏舒益生菌可提高免疫調節功能,改善過敏性疾病
    而腸道菌群能夠參與到機體免疫應答機制當中,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過敏性疾病。 常見益生菌概況 益生菌是一種主要在腸道內使用的微生態製劑,主要以對人體有益的活菌組成,其主要來源於其細胞成分和DNA物質。在有關研究當中表明乳桿菌的細胞成分,脂磷壁酸以及脂蛋白均有免疫刺激性,可在免疫功能調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每個人的腸道都有一套病毒「指紋」
    對健康西方人腸道內病毒的分析還顯示,兒童和老年人之間病毒類型多樣性的低谷和巔峰反映了人一生中腸道細菌的變化。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科學家所研發的腸道病毒組資料庫(Gut Virome Database)識別出 33242 種人類腸道中獨有的病毒種群。像人類腸道中這樣的病毒集合稱作病毒組(virome)。
  • 夏季來襲 小心B族腸道病毒—新聞—科學網
    5月11日,廣東省衛健委官網發布消息稱,近期發生在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的感染事件已造成5名新生兒死亡,是由B族腸道病毒中埃可病毒11型引起的嚴重醫療事故。   「B族腸道病毒是兒童病毒性腦炎、腦膜炎的主要致病病原,但大多數B族腸道病毒的致病機制以及跨越血腦屏障機制尚不清楚,也尚無針對B族腸道病毒的特異性藥物和疫苗。」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病毒體與嬰兒及其腸道細菌微生物群同步發育。在Reyes等人對健康的馬拉威雙生子的研究中,發現嚴重急性營養不良雙生子的微生物群中存在環狀病毒科病毒,但其影響尚不清楚。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腸腦軸的存在早已在既往研究中被提出。所提出的信號傳導模式是雙向的。自上而下的信號來自大腦,通過迷走神經的傳入纖維影響胃腸道的運動、感覺和分泌功能。
  • 健康丨納豆菌與腸道健康
    要維持腸道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持腸道內菌群的平衡和穩定。腸道菌群是腸道微生物中所有細菌的統稱。人體腸道內有10萬億個細菌與人類共生,它們能影響體重和消化能力、抵禦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還能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藥物的反應。腸道菌群的平衡是腸道健康的關鍵,對此,益生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對益生菌的定義是:一類在攝入適當數量後會對宿主機體產生益處的活體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