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這些共生微生物已經成為人體的一部分,在許多正常生理功能和幾乎所有疾病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過去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於共生細菌,而對共生病毒的病理、生理功能研究還非常缺乏。
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作為腸道黏膜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對維持腸道黏膜平衡有著重要作用。該項工作發現共生病毒對於維持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的穩態發揮重要作用,減少共生病毒會導致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顯著減少。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共生病毒產生的核糖核酸,可被腸道固有層內的抗原呈遞細胞表達的固有免疫受體識別,並進一步通過誘導抗原呈遞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5(IL-15),從而維持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存活和增殖。最後,該項工作還發現腸道共生病毒對上皮內淋巴細胞穩態的維持有助於抑制腸道組織損傷和炎症發生。
該研究率先揭示了腸道共生病毒在腸道免疫穩態維持中的作用,並闡明了機制,提示腸道共生病毒失衡可能會誘發腸炎、腸癌等疾病。(楊凡)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19-0513-z
《中國科學報》 (2019-10-2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