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的大腳印和芒康鹽田採鹽的精彩體驗

2020-12-23 小吧旅遊咖

今天小編給介紹的是藏東明珠美譽的昌都地區,來到滇藏交界的王康縣,捧起碗來嘗嘗這份美味家家面上的鹽巴有芒康陽光的味道。

當你看到身後掛著自己哈達的時候,是不是和我一樣,以為又到了哪個神山聖湖或者是埡口,但是仔細望過去,啊這些都不是!這是被當地人稱為大腳印的一處奇觀,在近乎陡直的巖壁上,有幾個非常模糊,但是卻形狀如人腳印的痕跡。這些腳印巨大如鬥當地人認為這是他們的英雄格薩爾王留下的腳印,所以在這裡掛上哈達,表示尊重。

這處被當地人稱為大腳印的奇觀,位於昌都鎮國道沿線路邊的懸崖上,至少有八對由上往下而行,腳印最長達1.7米,近看就像巨人光著腳丫踩在泥濘上留下的足跡。在巖壁下方,我看到有這麼一段文字介紹,證實其為侏羅紀時期古脊椎動物的遺蹟距今約有1.5億年,究竟是科學的解釋正確還是故事的傳奇,只有等您自己來探索。

2011年初,有三位古生物學者宣布,這些腳印是雷龍當初在湖畔散步留下的足跡。後來湖水褪去地殼運動變成了現在的石壁,歷史謎團留有後人評斷,但滄海桑田的震撼只有到現場才能感知。

離開大腳印觀景臺之後,我們走上了開往芒康縣的318國道,這條有著「最美國道」之稱的公路是世界級的景觀長廊。從海平面的長江口到地球之間的珠穆朗瑪,從中國地勢的第三階梯到第一階梯,從盆地到平原高原,優美壯一頭,悠然曠景並存。

位於成都市內的著名景點,怒江72拐是一節懸崖公路,因道路險惡,而光從觀景臺上望去就能看到此段公路的險峻壯觀。嚴格來說這並不算是一個風景,但它卻能與你看到過最好的風景相媲美。

這些拐又急又走,大多是U型彎旁邊就是懸崖十分危險,因此每位駕駛員都要十分小心的慢通行。從最高點業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盤旋下降至最低點3100,整個落差超過1500米。所以才有這樣一句話,不到昌都不知山之高。只有當你親自攀爬山峰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感受那些看似險峻的山峰。

小時候長輩經常對我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你還不聽話。可是現在我想說,你們見過這麼多的鹽嗎?我現在就是在千年古鹽井的正中心,給你送上特別美的美景。

芒康鹽井古鹽田已經有1300年的歷史,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214國道瀾滄江的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芒康產的鹽有紅白兩種顏色,白鹽產自瀾滄江東岸,紅鹽產自瀾滄江西岸,連天的鹽田化成一個個的井字,在陽光下閃耀著結晶的光芒。

原來兩岸鹽地之所以色澤不同,是因為獨特的土壤。而產自西岸的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桃花鹽」,站在高處往下看,鹽田實在是太壯觀了。在瀾滄江兩岸的斜坡上有很多房屋在房屋上有一層曬鹽,這就是鹽田,走進鹽田,可以看到屋頂上有一層白色的鹽晶,而在屋內形狀各異的鐘乳墊驚就像水晶宮一般的晶瑩剔透,哇說到這實在是忍不住要去嘗嘗鹹了。

每到冬末春初就到了鹽田的產鹽季,陽光充足四野明媚,斑駁的鹽田好像鹽女灑落的水晶,現在將帶前往鹽田製作現場,和採鹽姑娘一起去完成採鹽的整個過程。

今天要特別的榮幸,因為我有幸在1300多年的古鹽井的鹽田刮鹽,而且還是和兩位特別漂亮的鹽田姑娘一起刮鹽鹽。看這個顏,雖然說它的顆粒有一些粗糙,但是呢這只是我們收簷的第一步,先把房頂上的鹽呢把它全部堆積在一起。而呢你看這個刮研的工具很特別,它是兩片薄薄的,是鐵製的這個容器很薄的兩片。當刮鹽的時候其實特別的方便,輕輕地在這個房頂上啊這麼一喘,研究起來了很容易,一點都不難!真的一點也不難!

鹽井採鹽採用的是最原始的曬鹽方式,天然的風乾法,生產工具也是相當的原始。然後我們就用錘子把地打平,那為什麼我們要用這個錘子把這個地打平,是為了保證一會再收鹽的過程當中,我們收出來的顏,它的品質高沒有雜質,如果不打平的話,會有很多的沙地都含在鹽當中,吃起來就沒有這麼可口了。所以把地打平是非常重要的。

每次曬鹽,鹽田的姑娘都要去背水,從瀾滄江邊的延續水井中打出鹽水,背到自家蓄水池中倒入等風乾濃縮,再到在鹽田進行風乾,最後結晶成鹽。

鹽田姑娘再到這個沉澱的鹽水的時候,大家看這邊有一個當地話叫做撮箕,這個叫做撮箕,在這個撮箕當中,有一塊這個塑料的袋子,剛才鹽田姑娘告訴我,第一是為了避免把這個平整的地列印出凸凹不平的印子,第二是為了保證鹽的質量。過去鹽田曾是當地百姓維持生活的重要來源,他們將鹽運到遙遠的地方換來生活必需品,這才得以維持佳績,如今隨著光陰流轉,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古老的製鹽方法卻依然保留了下來!

芒康鹽田好像一座逃離了時光的桃花源,人們用最古老的方式生活,敬天禮神,用耕耘的勞作,不為一餐一食,來之不易,靜止以及。大家如有機會你也來試試採鹽的樂趣吧。

相關焦點

  • 影像記憶·芒康燕京,西藏的另類景觀
    燕京鄉位於昌都城市芒康縣,是一個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體,這裡有瀾滄江,獨特的鹽井鹽田,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和第一家紅酒廠,更有趣的是納西族人生活在納西族人中,佔藏族人口的98%——老根據地雲南麗江幾百公裡。燕京村在滇藏線上,從芒康向南大約100公裡,然後進入雲南。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⑫:千年古鹽田成為鹽業「活化石」
    芒康鹽井所產之鹽非常獨特:在瀾滄江兩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3至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產量高,對皮膚的清潔、消毒和一些皮膚病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製成浴鹽、搓身鹽、腳浴鹽等產品;瀾滄江東岸的地勢較窄,鹽田出產的是純白色的白鹽。鹽的顏色與兩岸土質有關。
  • 昌都解放70周年丨昌都將舉辦系列慶祝活動 展現70年歷史性巨變
    10月上旬,集中開展系列重大慶祝活動,把昌都解放70周年的大慶和氛圍推向高潮。胡劍弦介紹,在10月的活動中,當地將召開慶祝大會。在慶祝大會上,舉行各族各界群眾方陣行進式表演,以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藝演出。
  • 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長——西藏那曲、昌都兩地決勝...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光明日報記者 方曲韻、劉江偉、尕瑪多吉  「那曲最高,昌都最險。」這是在西藏人盡皆知的一句話。  那曲有多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於空氣含氧量低,走在那曲市區街道上,甚至看不到一棵樹。  昌都有多險?
  • 浪花慕雪白,昌都有福來
    從吞吐盡海上絲路繁華落寞的刺桐港,到飾萬國建築之美於眉梢的鼓浪嶼,再到把風雲硝煙藏進羅星塔裡的馬尾灣,所有港口和島嶼都見證了福建人從古至今的海洋精神。西藏昌都,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聳立於雪線以上,素有「雪域之門」的盛譽。皚皚雪山像白色的顏料蘸了很多仙氣,擁有強大而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
  • 為什麼中餐鹽幾乎只有一種,而西餐裡的鹽卻紅、黑、綠、藍,什麼都有?
    Finishing Salt 被叫做收尾鹽,指菜品上桌時撒上,以點綴食物,突出裝飾效果和豐富味覺層次的鹽。各種顏色的鹽和鹽刨猶太鹽既可以用於調味,也可以用於收尾。而那些視覺效果奇特,或者有特殊味覺體驗的鹽,大多用於收尾。
  • 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在它長達4900千米的行程中,於西藏東部的芒康段,完整穿越了橫斷山。這是全河段最為狹窄和陡峻的區域,也是人類難以生存的區域。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 西藏千年懸崖曬鹽場至今仍在使用,是全國唯一產「桃花鹽」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用鹽來炒菜,是很少有人用來炒的食材。自然界中只有3種鹽我們通常所吃,即海鹽、湖鹽和鹽礦。其產地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沿海,而青海、四川則以湖鹽、鹽礦為主。無論是從礦井水還是從海鹽中提煉出的鹽,這些主要的製鹽地區都相對平坦。
  • 明天,林芝和昌都北部部分國道有小雪(雨)天氣,注意安全~
    一、短期天氣預報一、未來24小時全區天氣預報今天夜間:今天夜間:林芝和昌都北部有小雪(雨),部分地方有中雪(雨);那曲東部和山南南部多雲有陣雪;其他地方少雲間多雲。明天白天:林芝和昌都北部有多雲有陣雪(雨);其他地方少雲間多雲。二、全區主要城鎮天氣預報三、戶外工作人群專項氣象服務拉薩市區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晴,微風,氣溫-2~14℃,空氣品質良,早晚溫差較大,請注意增添衣物。
  • 洋浦特色遊吸引遊客 賞鹽田景觀 品鹽焗美食
    海南日報洋浦10月5日電(記者林書喜 通訊員鄧曉龍)10月5日,儘管太陽有點曬,但前來洋浦古鹽田遊玩的遊客仍絡繹不絕。洋浦千年古鹽田久負盛名,750餘畝的古鹽田裡,7300多個曬鹽的鹽槽和鹽泥池、蓄海水池、鹽滷水池匯成一幅獨具風情的畫卷。
  • 西藏昌都然烏來古旅遊峰會閉幕 高原湖泊雪域冰川令人神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日17時55分訊(記者 王慶煉)卓卓康巴,傳奇昌都。今(1)日下午,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西藏昌都市了解到,2019西藏昌都第四屆然烏來古旅遊峰會圓滿結束,然烏來古風光自行車賽、昌都攝影大賽、昌都市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等六大活動在秋日暖陽中落下帷幕。
  • 海南奇特的古鹽田,海水曬鹽傳承千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這一個個平整的石槽,被海水灌入之後又經過陽光暴曬,就是可以提取的海鹽結晶,久而久之便有了規模,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日曬鹽田,迄今已有超過1200年歷史。這片鹽田名為「洋浦千年古鹽田」,雖然大部分遊客不曾聽聞,在海南島上卻可謂家喻戶曉。在這裡,形狀各異的石槽共有7300多個,由於看似磨墨的硯臺,已被稱作「硯氏鹽槽」。
  • 芒康鹽井,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驛站和產鹽區,現在是遊客的好去處
    穿過這個界碑牌坊,就是西藏的芒康境界。這個界碑裡還是會有很多文人騷客的筆墨,參觀這裡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其實這種寫法很幼稚,因為這些界樁一年畫一次,也就是最多幾個月就消失了。終於成功抵達燕京,在這裡住兩天。鹽井是產鹽的地方,用的是天然滷水。很多年前,這裡的藏族人開始用鹽井曬鹽,我沒來過,對鹽井充滿好奇。
  • 西藏芒康「茶馬古道」上的特色溫泉小鎮:自然+人文迸發新力量
    胡友軍 攝中新網西藏芒康10月21日電 題:西藏芒康「茶馬古道」上的特色溫泉小鎮:自然+人文迸發新力量中新網記者 張添福 張偉「這裡有萬年的溫泉、千年的鹽田、百年的紅酒釀造史,」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雲曲莊園負責人張科21日說,「茶馬古道」上的曲孜卡海拔2200米,適宜人類居住
  • 海南島的千年古鹽田,仍保留古法製鹽,了不起的洋浦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位品,分為海鹽、巖鹽、礦鹽等等,除了海鹽,其他品種的鹽都會加碘,防止大脖子病。現在的鹽基本都是工業製造,而在古代,鹽,卻是用海水曬出來的。海南島的西部有一座城市,名字叫儋(dan)州,這個城市是西部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當然知名度比起三亞、文昌稍遜一籌,不過正因為知名度低,遊客少,這裡的風景和人文仍保留了原始的味道。其中,千年古鹽田便是一處。
  •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千年古鹽田,這裡的人仍堅持著古法製鹽
    洋浦作為海南的經濟特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工業區,近幾年,洋浦區發展迅猛,一方面旅遊業和工業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地處海南西部,有著廣袤的熱帶雨林覆蓋,把這裡變成了一個處於森林中的超級城市。而就在這個城市裡,千年古鹽田的存在,讓它充滿了古色古香的風氣。
  • 拍客| 海南峨蔓千年古鹽田
    峨蔓古鹽田離儋州市區約60公裡,可能是交通不便等原因除了資深驢友,這裡遊人罕至,當然保護也是較好的。這裡保留著鹽石槽日曬鹽的傳統方式,尤其是古老的製鹽工序及其生產工具,是中國古代製鹽業的「活化石」,也是最後一批保留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 海南儋州洋浦鹽田,中國最古老的曬鹽方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食鹽」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調味劑,如果一日三餐菜裡沒有了鹽,必然是淡然無味,如果人體缺少了鹽,引起神經衰弱,全身乏力,食鹽中的鈉離子是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的必備物質,肌肉收縮和心臟跳動都與鈉離子有關。所以,人體缺鹽的話,神經系統就會非常虛弱,人就顯得沒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