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介紹的是藏東明珠美譽的昌都地區,來到滇藏交界的王康縣,捧起碗來嘗嘗這份美味家家面上的鹽巴有芒康陽光的味道。
當你看到身後掛著自己哈達的時候,是不是和我一樣,以為又到了哪個神山聖湖或者是埡口,但是仔細望過去,啊這些都不是!這是被當地人稱為大腳印的一處奇觀,在近乎陡直的巖壁上,有幾個非常模糊,但是卻形狀如人腳印的痕跡。這些腳印巨大如鬥當地人認為這是他們的英雄格薩爾王留下的腳印,所以在這裡掛上哈達,表示尊重。
這處被當地人稱為大腳印的奇觀,位於昌都鎮國道沿線路邊的懸崖上,至少有八對由上往下而行,腳印最長達1.7米,近看就像巨人光著腳丫踩在泥濘上留下的足跡。在巖壁下方,我看到有這麼一段文字介紹,證實其為侏羅紀時期古脊椎動物的遺蹟距今約有1.5億年,究竟是科學的解釋正確還是故事的傳奇,只有等您自己來探索。
2011年初,有三位古生物學者宣布,這些腳印是雷龍當初在湖畔散步留下的足跡。後來湖水褪去地殼運動變成了現在的石壁,歷史謎團留有後人評斷,但滄海桑田的震撼只有到現場才能感知。
離開大腳印觀景臺之後,我們走上了開往芒康縣的318國道,這條有著「最美國道」之稱的公路是世界級的景觀長廊。從海平面的長江口到地球之間的珠穆朗瑪,從中國地勢的第三階梯到第一階梯,從盆地到平原高原,優美壯一頭,悠然曠景並存。
位於成都市內的著名景點,怒江72拐是一節懸崖公路,因道路險惡,而光從觀景臺上望去就能看到此段公路的險峻壯觀。嚴格來說這並不算是一個風景,但它卻能與你看到過最好的風景相媲美。
這些拐又急又走,大多是U型彎旁邊就是懸崖十分危險,因此每位駕駛員都要十分小心的慢通行。從最高點業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盤旋下降至最低點3100,整個落差超過1500米。所以才有這樣一句話,不到昌都不知山之高。只有當你親自攀爬山峰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感受那些看似險峻的山峰。
小時候長輩經常對我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你還不聽話。可是現在我想說,你們見過這麼多的鹽嗎?我現在就是在千年古鹽井的正中心,給你送上特別美的美景。
芒康鹽井古鹽田已經有1300年的歷史,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214國道瀾滄江的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芒康產的鹽有紅白兩種顏色,白鹽產自瀾滄江東岸,紅鹽產自瀾滄江西岸,連天的鹽田化成一個個的井字,在陽光下閃耀著結晶的光芒。
原來兩岸鹽地之所以色澤不同,是因為獨特的土壤。而產自西岸的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桃花鹽」,站在高處往下看,鹽田實在是太壯觀了。在瀾滄江兩岸的斜坡上有很多房屋在房屋上有一層曬鹽,這就是鹽田,走進鹽田,可以看到屋頂上有一層白色的鹽晶,而在屋內形狀各異的鐘乳墊驚就像水晶宮一般的晶瑩剔透,哇說到這實在是忍不住要去嘗嘗鹹了。
每到冬末春初就到了鹽田的產鹽季,陽光充足四野明媚,斑駁的鹽田好像鹽女灑落的水晶,現在將帶前往鹽田製作現場,和採鹽姑娘一起去完成採鹽的整個過程。
今天要特別的榮幸,因為我有幸在1300多年的古鹽井的鹽田刮鹽,而且還是和兩位特別漂亮的鹽田姑娘一起刮鹽鹽。看這個顏,雖然說它的顆粒有一些粗糙,但是呢這只是我們收簷的第一步,先把房頂上的鹽呢把它全部堆積在一起。而呢你看這個刮研的工具很特別,它是兩片薄薄的,是鐵製的這個容器很薄的兩片。當刮鹽的時候其實特別的方便,輕輕地在這個房頂上啊這麼一喘,研究起來了很容易,一點都不難!真的一點也不難!
鹽井採鹽採用的是最原始的曬鹽方式,天然的風乾法,生產工具也是相當的原始。然後我們就用錘子把地打平,那為什麼我們要用這個錘子把這個地打平,是為了保證一會再收鹽的過程當中,我們收出來的顏,它的品質高沒有雜質,如果不打平的話,會有很多的沙地都含在鹽當中,吃起來就沒有這麼可口了。所以把地打平是非常重要的。
每次曬鹽,鹽田的姑娘都要去背水,從瀾滄江邊的延續水井中打出鹽水,背到自家蓄水池中倒入等風乾濃縮,再到在鹽田進行風乾,最後結晶成鹽。
鹽田姑娘再到這個沉澱的鹽水的時候,大家看這邊有一個當地話叫做撮箕,這個叫做撮箕,在這個撮箕當中,有一塊這個塑料的袋子,剛才鹽田姑娘告訴我,第一是為了避免把這個平整的地列印出凸凹不平的印子,第二是為了保證鹽的質量。過去鹽田曾是當地百姓維持生活的重要來源,他們將鹽運到遙遠的地方換來生活必需品,這才得以維持佳績,如今隨著光陰流轉,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古老的製鹽方法卻依然保留了下來!
芒康鹽田好像一座逃離了時光的桃花源,人們用最古老的方式生活,敬天禮神,用耕耘的勞作,不為一餐一食,來之不易,靜止以及。大家如有機會你也來試試採鹽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