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瀾滄江畔13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鹽田,是我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地方。去年夏天,河南省滑縣登山協會的CEO「霞姐」帶領小夥伴去西藏,走滇藏線經過這裡時,給我傳回一組照片,這裡就成了我一年來一直掛牽著的地方。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跟隨霞姐來到了這裡。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王子瑞 攝)
這裡屬於藏東橫斷山脈的腹地、滇藏線214國道的西側,行政上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的鹽井鎮,距離縣城107公裡。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是滇藏公路上從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這裡海拔2400米,是西藏海撥最低的地區之一。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瀾滄江,起源於念青唐古拉山,經雲南景洪市流入寮國、泰國、越南等國(中國境外叫湄公河)。在它長達4900千米的行程中,於西藏東部的芒康段,完整穿越了橫斷山。這是全河段最為狹窄和陡峻的區域,也是人類難以生存的區域。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流經這裡的瀾滄江兩岸巖層中鹽礦較多,江水溶解了巖石中的鹽後湧上地面,形成了用來曬鹽的滷水井。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據了解,江西面相對平坦地面上曬得的紅鹽產量高,但是價格低;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的白鹽(也有說是「黃鹽」),量少,略貴。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於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藏族村使用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圖為瀾滄江東 岸上鹽井村的「千年古鹽田」。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此時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不到半個月就能曬出一茬鹽來,而且曬出的鹽品質也是好。此時,正逢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因此這些在「桃花月」裡曬出的鹽也被稱為「桃花鹽」。圖為瀾滄江東 岸上鹽井村的「千年古鹽田」。
我從「鹽田」返回停車場飛無人機航拍「千年古鹽田」時,霞姐他們在加達村口遇到了大學畢業、年輕漂亮、衣著時尚的卓瑪。她說自己家裡開著「藏家樂」,且有「馬幫民俗博物館」,歡迎前往食宿。霞姐他們意見一致,果斷退掉了在鹽井鎮上訂好的賓館。圖為我返回時在村口隨手給卓瑪盲拍的一張照片。
飛完兩塊電池,我按照地址來到了村中卓瑪家的民宿。回來後網絡搜索發現,2018年澎湃新聞的記者來此採訪,就是住在了這家民宿。晚餐的好幾個菜,都是自家菜園裡現摘的,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幾個人高興起來,竟然喝了四種酒,其中一種是店家送來的「馬奶酒」。
次日一早,「藏家樂」的男主人格松江措、卓瑪的「爸爸」去他的「博物館」,為我們演示藏民原始生活場景和傳統的古法製鹽工藝流程。(瑞視覺拍攝的照片,隨後將分專題陸續發布,敬請關注)回來後網絡搜索得知,去年10月下旬新華社記者來此採訪、拍攝時,格松江措就做過這些演示。從格松江措很熟練地擺出的POSE可知,其他攝影師來了,沒少擺布他。
次日的早飯,是鹽井的特色美食「加加面」(又稱「佳加面」),照片隨後整理髮布。早飯後準備離開之際,我說要上其樓上飛無人機航拍,格松江措領我上樓,陪我拍攝,從顯示器中看到了自家村子的另一番模樣。
離開的最後一刻,「霞姐」與卓瑪一家合影留念,從左至右依次是:卓瑪的「爸爸」格松江措、卓瑪的爺爺、霞姐、卓瑪、卓瑪的媽媽。卓瑪的奶奶一早去鹽田忙活了,叔叔一早出門了。希望還有機會去鹽井,為卓瑪家拍攝一張真正的「全家福」,挖掘更多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