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2020-12-20 騰訊網

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瀾滄江畔13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鹽田,是我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地方。去年夏天,河南省滑縣登山協會的CEO「霞姐」帶領小夥伴去西藏,走滇藏線經過這裡時,給我傳回一組照片,這裡就成了我一年來一直掛牽著的地方。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跟隨霞姐來到了這裡。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王子瑞 攝)

這裡屬於藏東橫斷山脈的腹地、滇藏線214國道的西側,行政上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的鹽井鎮,距離縣城107公裡。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是滇藏公路上從雲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這裡海拔2400米,是西藏海撥最低的地區之一。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瀾滄江,起源於念青唐古拉山,經雲南景洪市流入寮國、泰國、越南等國(中國境外叫湄公河)。在它長達4900千米的行程中,於西藏東部的芒康段,完整穿越了橫斷山。這是全河段最為狹窄和陡峻的區域,也是人類難以生存的區域。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流經這裡的瀾滄江兩岸巖層中鹽礦較多,江水溶解了巖石中的鹽後湧上地面,形成了用來曬鹽的滷水井。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據了解,江西面相對平坦地面上曬得的紅鹽產量高,但是價格低;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的白鹽(也有說是「黃鹽」),量少,略貴。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於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藏族村使用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圖為瀾滄江東 岸上鹽井村的「千年古鹽田」。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此時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不到半個月就能曬出一茬鹽來,而且曬出的鹽品質也是好。此時,正逢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因此這些在「桃花月」裡曬出的鹽也被稱為「桃花鹽」。圖為瀾滄江東 岸上鹽井村的「千年古鹽田」。

我從「鹽田」返回停車場飛無人機航拍「千年古鹽田」時,霞姐他們在加達村口遇到了大學畢業、年輕漂亮、衣著時尚的卓瑪。她說自己家裡開著「藏家樂」,且有「馬幫民俗博物館」,歡迎前往食宿。霞姐他們意見一致,果斷退掉了在鹽井鎮上訂好的賓館。圖為我返回時在村口隨手給卓瑪盲拍的一張照片。

飛完兩塊電池,我按照地址來到了村中卓瑪家的民宿。回來後網絡搜索發現,2018年澎湃新聞的記者來此採訪,就是住在了這家民宿。晚餐的好幾個菜,都是自家菜園裡現摘的,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幾個人高興起來,竟然喝了四種酒,其中一種是店家送來的「馬奶酒」。

次日一早,「藏家樂」的男主人格松江措、卓瑪的「爸爸」去他的「博物館」,為我們演示藏民原始生活場景和傳統的古法製鹽工藝流程。(瑞視覺拍攝的照片,隨後將分專題陸續發布,敬請關注)回來後網絡搜索得知,去年10月下旬新華社記者來此採訪、拍攝時,格松江措就做過這些演示。從格松江措很熟練地擺出的POSE可知,其他攝影師來了,沒少擺布他。

次日的早飯,是鹽井的特色美食「加加面」(又稱「佳加面」),照片隨後整理髮布。早飯後準備離開之際,我說要上其樓上飛無人機航拍,格松江措領我上樓,陪我拍攝,從顯示器中看到了自家村子的另一番模樣。

離開的最後一刻,「霞姐」與卓瑪一家合影留念,從左至右依次是:卓瑪的「爸爸」格松江措、卓瑪的爺爺、霞姐、卓瑪、卓瑪的媽媽。卓瑪的奶奶一早去鹽田忙活了,叔叔一早出門了。希望還有機會去鹽井,為卓瑪家拍攝一張真正的「全家福」,挖掘更多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⑫:千年古鹽田成為鹽業「活化石」
    位於瀾滄江畔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的鹽田。 特派記者柯立 攝11月20日,長江網參加「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行考察團的記者來到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古鹽井鹽田。圖為鹽田房內頂部到處懸掛的鐘乳晶鹽。特派記者柯立 攝由於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古鹽田正面臨原真性挑戰和生存危機。聽說昌都地區和芒康縣正在當地積極建設「鹽井鹽田博物館」,推進鹽井千年鹽田創建為5A級旅遊景區,當地人也正在積極開發旅遊業。
  • 西藏千年懸崖曬鹽場至今仍在使用,是全國唯一產「桃花鹽」的地方
    又有一個地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他們生產精鹽的地方,一邊是懸崖峭壁,下面是怒吼怒吼的瀾滄江,住在這裡的藏民,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從瀾滄江邊的一個鹽井裡用桶背起海水,然後倒入鹽田裡曬鹽,場面十分壯觀。
  • 西藏瀾滄江畔古法曬鹽 (1/10)
    西藏瀾滄江畔古法曬鹽"← →"翻頁 10月21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隊來到西藏自治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參觀分布在瀾滄江畔的數千塊鹽田
  • 【新時代•藏東明珠】穿梭水晶宮 探訪千年古鹽田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古鹽田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人文景觀,是「茶馬古道」上僅存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處古老文化遺產。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處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的世界奇觀。
  • 海南洋浦古鹽田傳承千年 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24日上午,參加2012網媒海南行活動的編輯記者們來到位於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辦事處南面的千年古鹽田參觀。(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秦彥攝)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9月24日消息(記者畢卉)24日上午,參加「綠色崛起看海南——2012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行」大型採訪活動的編輯記者們來到位於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辦事處南面的鹽田村,這裡的千年古鹽田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量500噸。目前,相關部門正著手千年古鹽田的保護與傳承。
  • 洋浦千年古鹽田文化採風
    洋浦古鹽田佔地約750畝,目前有上千個形態各異的火山石石鹽槽分布在海灘,採風團下午到達古鹽田的時候,可以看到硯式石鹽槽上正析出白色的海鹽晶體。海水漲潮時會漫過海灘,在鹽田窪地留下富含鹽分的海水。    15日儋州豔陽高照,正是晾曬製鹽的好時候。
  • 從拉薩開始再探滇藏線 講述穿越「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故事
    這條被稱為「世界最美公路」的線路收錄了地球地理上幾乎全部的奇妙地貌:雪山、峽谷、湖泊、冰川、森林、沙漠……▲壯觀的滇藏線重建理想莊園熙熙攘攘的八廓街,我聞著瀰漫著煨桑的煙霧,和手裡搖轉經筒的藏族老人家擦肩,尾隨朝聖者的叩拜步伐,沐浴在獨特的聖城文化中
  • 拍客| 海南峨蔓千年古鹽田
    峨蔓古鹽田離儋州市區約60公裡,可能是交通不便等原因除了資深驢友,這裡遊人罕至,當然保護也是較好的。這裡保留著鹽石槽日曬鹽的傳統方式,尤其是古老的製鹽工序及其生產工具,是中國古代製鹽業的「活化石」,也是最後一批保留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 千年古鹽田值得一看——洋浦半島洋浦村
    海南島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鹽田村的千年古鹽田。網上搜了一下,由於天氣炎熱和製鹽流程的原因,要想看到鹽田工人勞作的過程,需在早上和傍晚時間段。古鹽田四周風景很美,在這裡可以到仙人掌和野菠蘿和葉子花。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洋浦港,那邊港口有正在建設的熱鬧工地,有往來停泊的各國貨輪。這邊古鹽村依然平靜,悠閒。老人們在村邊的古榕下靜靜的納涼,村旁有幾家攤位銷售古法日曬鹽,還有賣當地名吃鹽焗雞的商販。
  • 相約松贊滇藏文化周 領略藏地的壯美風景與多元人文
    」活動,以主題講座、藝術展、音樂劇場、手工坊等一系列體驗,帶你探訪滇藏線上的美好與感動。活動囊括了滇藏線沿途的經典繪畫、影像藝術、工藝美術、音樂劇場、書籍、美食,以及路虎「發現無止境」自駕探享之旅的越野歷程、松贊文旅度假酒店打造的松贊滇藏線等內容,讓觀眾從「視、聽、聞、味」四種感官維度,體驗滇藏秘境,發現多元的人文景觀。
  • 南方貓冬行--探訪洋浦千年古鹽田
    洋浦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今年的1月17日,我們冒著細雨來到了這個古老的鹽田遺址。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鹽田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鹽量500噸。
  • 洋浦千年古鹽田:古法「煮海為鹽」的守望者
    中國網李南攝    中國網9月24日訊 「千年古鹽田是洋浦最早的工業,當地政府正為古鹽田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準備。」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鹽田村的解說員24日上午對中國網記者說。洋浦千年古鹽田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量500噸,是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場,也是我國至今保留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據悉,漢朝時期福建莆田的鹽工遷居至此,利用火山噴發後留下的黑色的火山巖——玄武巖石攔腰截斷,磨成硯式鹽槽。
  • 昌都的大腳印和芒康鹽田採鹽的精彩體驗
    今天小編給介紹的是藏東明珠美譽的昌都地區,來到滇藏交界的王康縣,捧起碗來嘗嘗這份美味家家面上的鹽巴有芒康陽光的味道。當你看到身後掛著自己哈達的時候,是不是和我一樣,以為又到了哪個神山聖湖或者是埡口,但是仔細望過去,啊這些都不是!
  • 圖說中國:海南洋浦「千年古鹽田」
    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鹽田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鹽年產量能達到500多噸。 在這塊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土地上,海邊有著大塊大塊的火山巖鑿,將天然火山巖石削去一半,在石頭頂部除四周留出凸邊外,把中間打磨平滑,便做成了鹽槽。這些石槽中注入經海泥過濾後的海水,漲潮時海水就會自動漫入這些鹽槽,靠陽光曬出高品質的食用鹽。
  •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千年古鹽田,這裡的人仍堅持著古法製鹽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古鹽田,這就是位於海南洋浦的千年古鹽田,這是古人們留下來的物質遺產,也是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結晶,雖然現在工業發達,但是這樣傳統的製鹽手法在全國是唯一性的,它應該被保留,而不是作為一個景觀來讓人知道。
  • 海南島的千年古鹽田,仍保留古法製鹽,了不起的洋浦
    海南島的西部有一座城市,名字叫儋(dan)州,這個城市是西部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當然知名度比起三亞、文昌稍遜一籌,不過正因為知名度低,遊客少,這裡的風景和人文仍保留了原始的味道。其中,千年古鹽田便是一處。
  • 洋浦千年鹽田
    千年鹽田-相傳1200多年前,一覃姓青年鹽工在海邊閃現的海市蜃樓中看到南方有一片廣闊的鹽場和神頭石景,他禁不住誘惑,率隊尋山問水,從福建莆田南下渡過瓊州海峽,踏上了海南島,幾個覃姓的兄弟結伴沿西線海岸,對照幻影所見,來到了洋浦半島。居身安定後,對舊業情有獨鐘的鹽工們,又盤算著怎樣起灶製鹽。
  • 海南奇特的古鹽田,海水曬鹽傳承千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作為我國最南端的省份,海南一直是國人最愛的熱帶海島旅遊度假地,其實這裡除了椰風海韻、熱帶雨林,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自然奇觀,可以說海南之美還有大部分沒被發現,比如沙漠、火山、草原、梯田,還有令人稱奇的千年古鹽田。
  • 海南儋州的一個免費景點,洋浦千年古鹽田,感嘆古人真智慧
    慢慢時光記之旅行篇洋浦千年古鹽田都說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平淡卻不能沒有,其中鹽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關於鹽的故事古時候,人們發現,海岸邊有一些帶有凹槽的石頭,經歷漲潮退潮後,會有一部分海水留在凹槽裡面,經過風吹日曬,凹槽裡的海水蒸發,留下了潔白的鹽。古人們得到啟發,他們搬來更多的石頭,在石頭上鑿出凹槽,密密麻麻擺放在海邊,就能收集到更多的鹽,這就是最原始的日曬製鹽。
  • 一個人騎自行車環遊海南,來到洋浦1200年前就存在的,千年古鹽田
    有收費的有免費的。耳聽不如眼見。今天就介紹一個期待已久的景點,海南洋浦千古鹽田。這個景點免費參觀!過了楊浦大橋,沒多遠就看到千古鹽田的牌子了。千古鹽田在一個比較偏僻的海灣漁村,說偏僻現在也不是特別偏僻啦!鹽田位置在洋浦東南,在洋浦客運站和洋浦大橋中間。一路有好幾個牌子,很好找,我是騎自行車環海南島路過。要說坐車或開車我就不知道了,大家可以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