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古鹽田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人文景觀,是「茶馬古道」上僅存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處古老文化遺產。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處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的世界奇觀。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古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河谷木架田手工曬鹽方式的曬鹽場。在2000多公裡的瀾滄江流域中,僅此1.5公裡處有鹽泉從地下湧出。鹽民從瀾滄江邊的鹽滷水井中,用木製筒盛上滷水,背到各自的滷池,倒進去風乾濃縮,隨後再倒在鹽田進行風乾,結晶成鹽。
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從唐代就開始出現古老的曬鹽技藝並傳承至今。現在,在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和上鹽井村還傳承著原始曬鹽方式,有3600多塊鹽田保持著原有的古老風貌。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家住加達村的巴姆家有27塊鹽田。據巴姆介紹,現在有一些鹽民們已不再背滷水,而是用泵直接將滷水抽入鹽田裡。經過暴曬和江風的吹拂(春夏秋季陽光較好時需六、七日,冬季則需二十幾日),鹽田裡就會結晶出十來公斤白色的鹽粒。一年下來,她家的27塊鹽田每年有3萬元的收入。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滷水在鹽田經過陽光和風的合作進行最後的蒸發,一般在7天左右便能出鹽。表層白鹽無需加工便能食用,一般用於調製酥油茶和醃製藏香豬肉;下層含少許泥沙的紅鹽可用於泡腳、熱敷和餵養牲畜。最好的曬鹽季節是在3、4、5月份,這時的風強勁有力且持續長久,最快4天便能出鹽。在這個時間段曬出的鹽呈肉粉色,這種鹽只有在桃花盛開的時間才會有,所以取名為桃花鹽。桃花鹽也是品質最佳、最稀有的鹽。由於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有很大的差別,江東的上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白鹽,江西加達生產紅鹽。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文群太
在沿瀾滄江兩岸近1.5公裡的狹長河谷地帶,綿延分布著從江邊排列到山上的數千塊鹽田,層次分明。登高俯瞰,鹽井熱氣騰騰,鹽田銀光閃爍,平靜的田面將藍天白雲倒映其中,鹽田下的天空更加清澈高遠。這裡不僅可以觀賞到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勤勞、樸實的鹽民,和獨特而原始的純樸民俗。鹽田下面,鍾乳晶鹽千姿百態,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水晶宮的世界,穿梭於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感覺,帶給人無法想像的驚奇。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近年來,隨著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古鹽田景區各項配套設施的完善,遊客人數日益增多,景區美譽度、知名度也隨之提高。2012年,古鹽田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江達村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農家樂。為了人人都能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淳樸善良的村民們採取10人一組,分開經營的形式,從不不搶單。「每組經營三天,在鹽田路邊賣鹽和當地特色美食加加面,每天的收入由組內成員平分。」今天是巴姆這一組經營的最後一天。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鹽井古鹽田因為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成為了一條獨特的人文風景線,慕名而來的遊客不計其數。但也正是因為鹽井的鹽業生產目前仍處於原始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由此產量也不高,很多鹽民放棄了曬鹽,鹽井人民給世界留下的古老文化遺產正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曬鹽又苦又累還掙不到錢,村裡很多人放棄了曬鹽,我們家也只有媽媽在曬鹽,叔父都去打工了。」巴姆告訴我們,在鹽井曬鹽的全是中年婦女,年輕一代很少有人會曬鹽。
但值得欣慰的是,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鹽田景區也在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西藏網訊 記者/王淑 賈華加)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