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藏東明珠】穿梭水晶宮 探訪千年古鹽田

2020-12-20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古鹽田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人文景觀,是「茶馬古道」上僅存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處古老文化遺產。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處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的世界奇觀。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古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河谷木架田手工曬鹽方式的曬鹽場。在2000多公裡的瀾滄江流域中,僅此1.5公裡處有鹽泉從地下湧出。鹽民從瀾滄江邊的鹽滷水井中,用木製筒盛上滷水,背到各自的滷池,倒進去風乾濃縮,隨後再倒在鹽田進行風乾,結晶成鹽。

  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從唐代就開始出現古老的曬鹽技藝並傳承至今。現在,在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和上鹽井村還傳承著原始曬鹽方式,有3600多塊鹽田保持著原有的古老風貌。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家住加達村的巴姆家有27塊鹽田。據巴姆介紹,現在有一些鹽民們已不再背滷水,而是用泵直接將滷水抽入鹽田裡。經過暴曬和江風的吹拂(春夏秋季陽光較好時需六、七日,冬季則需二十幾日),鹽田裡就會結晶出十來公斤白色的鹽粒。一年下來,她家的27塊鹽田每年有3萬元的收入。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滷水在鹽田經過陽光和風的合作進行最後的蒸發,一般在7天左右便能出鹽。表層白鹽無需加工便能食用,一般用於調製酥油茶和醃製藏香豬肉;下層含少許泥沙的紅鹽可用於泡腳、熱敷和餵養牲畜。最好的曬鹽季節是在3、4、5月份,這時的風強勁有力且持續長久,最快4天便能出鹽。在這個時間段曬出的鹽呈肉粉色,這種鹽只有在桃花盛開的時間才會有,所以取名為桃花鹽。桃花鹽也是品質最佳、最稀有的鹽。由於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有很大的差別,江東的上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白鹽,江西加達生產紅鹽。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文群太

  在沿瀾滄江兩岸近1.5公裡的狹長河谷地帶,綿延分布著從江邊排列到山上的數千塊鹽田,層次分明。登高俯瞰,鹽井熱氣騰騰,鹽田銀光閃爍,平靜的田面將藍天白雲倒映其中,鹽田下的天空更加清澈高遠。這裡不僅可以觀賞到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勤勞、樸實的鹽民,和獨特而原始的純樸民俗。鹽田下面,鍾乳晶鹽千姿百態,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水晶宮的世界,穿梭於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感覺,帶給人無法想像的驚奇。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近年來,隨著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古鹽田景區各項配套設施的完善,遊客人數日益增多,景區美譽度、知名度也隨之提高。2012年,古鹽田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鹽井古鹽田 攝影:王淑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江達村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農家樂。為了人人都能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淳樸善良的村民們採取10人一組,分開經營的形式,從不不搶單。「每組經營三天,在鹽田路邊賣鹽和當地特色美食加加面,每天的收入由組內成員平分。」今天是巴姆這一組經營的最後一天。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鹽井古鹽田因為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成為了一條獨特的人文風景線,慕名而來的遊客不計其數。但也正是因為鹽井的鹽業生產目前仍處於原始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由此產量也不高,很多鹽民放棄了曬鹽,鹽井人民給世界留下的古老文化遺產正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曬鹽又苦又累還掙不到錢,村裡很多人放棄了曬鹽,我們家也只有媽媽在曬鹽,叔父都去打工了。」巴姆告訴我們,在鹽井曬鹽的全是中年婦女,年輕一代很少有人會曬鹽。

  但值得欣慰的是,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鹽田景區也在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西藏網訊 記者/王淑 賈華加)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圖為背滷水的婦女 攝影:文群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南方貓冬行--探訪洋浦千年古鹽田
    洋浦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今年的1月17日,我們冒著細雨來到了這個古老的鹽田遺址。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鹽田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鹽量500噸。
  •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千年古鹽田,這裡的人仍堅持著古法製鹽
    海南的西部,藏著一塊古鹽田,這就是位於海南洋浦的千年古鹽田,這是古人們留下來的物質遺產,也是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結晶,雖然現在工業發達,但是這樣傳統的製鹽手法在全國是唯一性的,它應該被保留,而不是作為一個景觀來讓人知道。
  • 拍客| 海南峨蔓千年古鹽田
    儋州峨蔓古鹽田。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客戶端拍客專欄攝影師 王聘釗 攝儋州峨蔓古鹽田。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客戶端拍客專欄攝影師 王聘釗 攝  峨蔓古鹽田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海南省乃至全國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鹽田。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⑫:千年古鹽田成為鹽業「活化石」
    位於瀾滄江畔的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的鹽田。 特派記者柯立 攝11月20日,長江網參加「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行考察團的記者來到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古鹽井鹽田。特派記者柯立 攝記者注意到:這裡的鹽田都是在山腳臨江的地方,下方都有數根木頭支架,上面鋪上一層平滑的泥土。鹽田根據山勢層層疊疊,像梯田更像調色板。走在鹽田中間的田埂上,記者沒感覺到顛簸或搖晃。而支架下方,吊著許多由鹽滴形成的鹽柱,像鐘乳石結晶,仿佛進入「水晶宮」。
  • 千年古鹽田值得一看——洋浦半島洋浦村
    海南島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鹽田村的千年古鹽田。網上搜了一下,由於天氣炎熱和製鹽流程的原因,要想看到鹽田工人勞作的過程,需在早上和傍晚時間段。有來的更早的遊人,已經走出鹽田,古鹽村的人迎來送往,淡定從容。海南千年古鹽田被譽為最早採用日曬的製鹽場,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民間製鹽工序的古鹽場。形態各異的硯式石鹽槽密布海灘。鹽田村仍有30多戶鹽工,每天都在這片鹽田上沿襲著古老方式勞作。
  • 洋浦千年古鹽田文化採風
    洋浦古鹽田佔地約750畝,目前有上千個形態各異的火山石石鹽槽分布在海灘,採風團下午到達古鹽田的時候,可以看到硯式石鹽槽上正析出白色的海鹽晶體。海水漲潮時會漫過海灘,在鹽田窪地留下富含鹽分的海水。    15日儋州豔陽高照,正是晾曬製鹽的好時候。
  • 洋浦千年古鹽田:古法「煮海為鹽」的守望者
    中國網李南攝    中國網9月24日訊 「千年古鹽田是洋浦最早的工業,當地政府正為古鹽田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準備。」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鹽田村的解說員24日上午對中國網記者說。洋浦千年古鹽田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量500噸,是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場,也是我國至今保留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據悉,漢朝時期福建莆田的鹽工遷居至此,利用火山噴發後留下的黑色的火山巖——玄武巖石攔腰截斷,磨成硯式鹽槽。
  • 圖說中國:海南洋浦「千年古鹽田」
    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鹽田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鹽年產量能達到500多噸。 在這塊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土地上,海邊有著大塊大塊的火山巖鑿,將天然火山巖石削去一半,在石頭頂部除四周留出凸邊外,把中間打磨平滑,便做成了鹽槽。這些石槽中注入經海泥過濾後的海水,漲潮時海水就會自動漫入這些鹽槽,靠陽光曬出高品質的食用鹽。
  • 昌都的大腳印和芒康鹽田採鹽的精彩體驗
    今天小編給介紹的是藏東明珠美譽的昌都地區,來到滇藏交界的王康縣,捧起碗來嘗嘗這份美味家家面上的鹽巴有芒康陽光的味道。當你看到身後掛著自己哈達的時候,是不是和我一樣,以為又到了哪個神山聖湖或者是埡口,但是仔細望過去,啊這些都不是!
  • 海南洋浦古鹽田傳承千年 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24日上午,參加2012網媒海南行活動的編輯記者們來到位於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辦事處南面的千年古鹽田參觀。(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秦彥攝)  24日上午,參加2012網媒海南行活動的編輯記者們來到位於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辦事處南面的千年古鹽田參觀。
  • 滇藏線上:瀾滄江畔有個千年古鹽田,住藏民家中體驗原味民風民俗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王子瑞 攝)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瀾滄江畔千年古鹽田」。 江東(圖一的下部,圖二的右側)納西族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出產的是白鹽,江西(圖一的上部,圖二的左側)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則為紅鹽(淡紅色)。圖為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千年古鹽田」。
  • 海南島的千年古鹽田,仍保留古法製鹽,了不起的洋浦
    其中,千年古鹽田便是一處。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持續的高溫特點,改變過去「煮海為鹽」的方法,用經過太陽曬過的海泥,澆上海水過濾,形成高濃度的滷水,然後在經過一系列的過濾和沉澱,放置在一個一個淺水槽內,經過太陽的暴曬,就形成了白花花的鹽巴了。洋浦是海南儋州的經濟特區,以前是洋浦縣後來改為特區,古代保留下來的非遺文化,如今我們仍能看到。
  • 海南儋州的一個免費景點,洋浦千年古鹽田,感嘆古人真智慧
    慢慢時光記之旅行篇洋浦千年古鹽田都說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平淡卻不能沒有,其中鹽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關於鹽的故事洋浦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鹽田村,始建於北宋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的古鹽場。現有鹽槽6171個,滷水池122個。
  • 洋浦千年鹽田
    千年鹽田-相傳1200多年前,一覃姓青年鹽工在海邊閃現的海市蜃樓中看到南方有一片廣闊的鹽場和神頭石景,他禁不住誘惑,率隊尋山問水,從福建莆田南下渡過瓊州海峽,踏上了海南島,幾個覃姓的兄弟結伴沿西線海岸,對照幻影所見,來到了洋浦半島。居身安定後,對舊業情有獨鐘的鹽工們,又盤算著怎樣起灶製鹽。
  • 一個人騎自行車環遊海南,來到洋浦1200年前就存在的,千年古鹽田
    今天就介紹一個期待已久的景點,海南洋浦千古鹽田。這個景點免費參觀!過了楊浦大橋,沒多遠就看到千古鹽田的牌子了。千古鹽田在一個比較偏僻的海灣漁村,說偏僻現在也不是特別偏僻啦!鹽田位置在洋浦東南,在洋浦客運站和洋浦大橋中間。一路有好幾個牌子,很好找,我是騎自行車環海南島路過。要說坐車或開車我就不知道了,大家可以導航!
  • 海南奇特的古鹽田,海水曬鹽傳承千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作為我國最南端的省份,海南一直是國人最愛的熱帶海島旅遊度假地,其實這裡除了椰風海韻、熱帶雨林,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自然奇觀,可以說海南之美還有大部分沒被發現,比如沙漠、火山、草原、梯田,還有令人稱奇的千年古鹽田。
  • 海南千年古鹽田,變化可真大
    今天又一次來到了位於海南儋州洋浦開發區的古鹽田,這已經是第三次來到這裡了,第一次是2012年,第二次是2014年,不要是通過定位和看到標誌,還以為開錯了地方,這短短的幾年,這邊變化也太大了。來到古鹽田的海邊,可以看到原先被廢棄的石盤被人重新弄起來,又在上面用石灰把殘缺的邊緣補起來,在灰色的石頭上看到白色的一圈石灰,感到好刺眼,造假行為也太明顯了。從荒廢無人問津到慢慢開發利用,也算一件好事,也為當地人開發出了一條財路,當地人可以通過賣鹽焗雞和各種生活小零食來賺錢,但這價格是不是有點高了。
  • 洋浦鹽田:千年傳承 煥發生機(8)
    新華社照片,洋浦(海南),2020年6月12日洋浦鹽田:千年傳承 煥發生機6月11日,鹽農在鹽田中修補滷水過濾池。6月是曬鹽的好時節。洋浦鹽田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目前有10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石鹽槽密布海灘,佔地約750畝。鹽田的製鹽工序古老、原始、獨特。鹽農們利用洋浦得天獨厚的火山玄武巖鹽槽、充足的陽光以及海水的潮汐等自然資源,發展出了獨特的日曬製鹽技藝,所產出的鹽潔白如霜,當地人稱為「海石掛霜」。
  • 洋浦鹽田:千年傳承 煥發生機(1)
    新華社照片,洋浦(海南),2020年6月12日洋浦鹽田:千年傳承 煥發生機6月10日,鹽農(左)在清洗鹽槽(無人機照片)。6月是曬鹽的好時節。洋浦鹽田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目前有10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石鹽槽密布海灘,佔地約750畝。鹽田的製鹽工序古老、原始、獨特。鹽農們利用洋浦得天獨厚的火山玄武巖鹽槽、充足的陽光以及海水的潮汐等自然資源,發展出了獨特的日曬製鹽技藝,所產出的鹽潔白如霜,當地人稱為「海石掛霜」。
  • 【方志四川 詩詞】王典馥‖川東明珠「隆昌八景」古蹟行吟(七絕組詩
    川東明珠「隆昌八景」古蹟行吟 (七絕組詩) 地處川東地區的隆昌市,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坊間有歌曰:「古有隆昌八景,今有三古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