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調味劑,如果一日三餐菜裡沒有了鹽,必然是淡然無味,如果人體缺少了鹽,引起神經衰弱,全身乏力,食鹽中的鈉離子是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的必備物質,肌肉收縮和心臟跳動都與鈉離子有關。所以,人體缺鹽的話,神經系統就會非常虛弱,人就顯得沒有勁。
曬鹽在我國有幾千年歷史啦,最早的食用鹽不是今天經過鹽廠加工出來的,而是通過用原始古老的傳統方法曬出來的。位於海南儋州楊浦鹽田,這裡海邊是一片火山巖,面靠大海邊,這裡從古到今人們曬鹽,今天一直用最傳統方法、沒有改變。一直用人工挖鹽田、用海水進化然後通過火山巖曬鹽。
洋浦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一道獨特的風景。它位于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鹽田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鹽量500噸。據悉,這個千年古鹽田漢朝時期已存在,是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場,也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鹽田的製鹽工序古老、原始、獨特,鹽巴是用經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成齒水後,在玄武巖硯式石鹽槽上曬成,白如雪、細如棉,鹹時適中純正,具有純天然、顆粒小、可直接食用等優點,是生活中鹽系列的上乘原料;老鹽可清熱退火、消毒散瘀,因此洋浦鹽田2013年5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編2018年親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鹽田,參觀考察海南人最古老的曬鹽方法,這裡曾經是一片火山噴發後殘留下啦很多火山巖石,勤勞智慧的儋州人民就把這片火山巖利用起來,在一塊一塊火山巖上開鑿成小小的鹽田。
曬鹽很辛苦,把海水引進來浸泡土地,海水浸泡完之後,土裡已經含有鹽分啦,再用鋤頭地裡把土鬆掉,然後利用太陽暴曬,再放到一個大鍋裡用水衝泡土壤,最後過濾的叫滷水,然後把滷水灌到火山鹽石上,一天不停的往鹽田灌水,等太陽暴曬之後水分蒸發之後積澱下來白白的就是鹽分,每天至少要往鹽田澆水十次,最後就成了每塊鹽田滿滿的食鹽。這就是儋州曬鹽的方法,如今的洋浦鹽田,成了一個小眾旅遊區,吸引啦很多遊客來參觀古老的曬鹽工序。
火山鹽曬出的食鹽做菜很香,還可以做鹽焗雞,還具有藥用價值,你知道海南儋州最古老的曬鹽方法嗎,歡迎發表你的建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