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煮海為鹽活化石洋浦鹽田。
洋浦古鹽田位於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南面的鹽田村,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整個古鹽田面積750畝,保留著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如同巨型硯臺一樣的鹽槽,年產量500噸。洋浦古鹽田之所以聞名於世,因為它是我國最後一一個保留了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更是我國最早的一個日曬製鹽場。洋浦,這個曾經因為「租借風波」聞名一時的地方,在改革的大潮中是不可抹去的一個焦點。然而當大多數人將目光投向這片熱土的時候,卻很少有人關注在這片熱土邊上的古鹽場。
來到洋浦古鹽場,乍看上去,就好像一一個出土文物的考古現場,如同硯臺一般的曬鹽槽,大小不一、高低不平、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壟壟鹽田周圍。之所以像硯臺,是因為其邊緣鼓起圈。這些曬 鹽槽是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狀鑿成的。每一壟鹽田還有一個制滷水用的土坑,稱作鹽池。
據考證,洋浦鹽田的開發者是1200年前一群從福建莆田逃難到此的鹽工,他們從被海水浸泡和烈日曬過的石頭,上無意中發現了鹽,於是才有了中國最早的日曬製鹽方法。而在這之前, 中國的海鹽生產主要採用「宿沙氏煮海為鹽法」。洋浦的鹽業開發者在海南這塊陽光充足的地方,終於打破了傳統,因地制宜,在海邊鑿石製作鹽槽, 烈日當爐,石槽為鍋,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上將海水過濾, 製成含高鹽分的滷水,然後再將滷水倒在鹽槽裡曬乾水分,結晶成鹽。
經過千年的傳承,洋浦的鹽工們不斷地改進著曬鹽的技術,形成了「蓄海水 「湮鹽田」 「茅草過濾製鹽滷水「,「石槽曬鹽和「收鹽」的傳統工序。在洋浦,鹽田、石槽、曬鹽泥地、鹽泥池、滷水池、蓄海水池經過歲月的磨礪,而今依然在使用。鹽田村的一些村民,依然按照傳統的模式,在這古老的鹽田上有條不紊地採用古法製鹽,傳承著「洋浦鹽田,朝水夕錢」的古老傳說。
洋浦鹽田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而洋浦的製鹽工藝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所有的海鹽生產一樣,洋浦鹽田曬鹽工藝的關鍵就是要製作高濃度的曬鹽用的滷水。
滷水的製作離不開鹽田,每月農曆初一、十五的時候,隨著海潮的漲起,海水漫過海岸,淹沒鹽田。在這之前,鹽工們已經將鹽田耙松,這樣鹽田就能充分吸收鹽分,形成鹽泥。大潮退去,經過五六天的暴曬,乾燥的鹽泥就可以備做滷水了。
在烈日下,鹽工將飽含鹽分的鹽泥打散、敲碎,挑到制滷槽裡,將鹽泥平鋪在用茅草製成的過濾箅_上,然後在厚度達到15~ 20釐米的鹽泥上扒出橫豎兩三道溝槽,接下來就是往上面澆海水,鹽泥中的鹽分隨水下滲,經過茅草箅的過濾流人儲滷槽中。然而這時的滷水尚不能用於曬鹽,還要經過一番工序使得滷水的含鹽率達到50%才可以用於曬鹽。在沒有比重計的時代,鹽工們是怎樣檢測滷水濃度的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從鹽田邊上一種叫黃魚茨的灌木上折下一截小木棍丟進儲滷槽中,如果小木棍沉在滷水的半中央,那麼說明滷水的濃度還不夠,不能用於曬鹽;如果小木棍浮在滷水的水面,上,則說明滷水的濃度已經達到曬鹽的標準了。接下來就是將滷水從儲滷池中舀出來,澆到曬鹽槽中,經過太陽的暴曬,水分蒸發之後,曬鹽槽裡剩下的就是白花花的鹽了。
這千年不變的程序依然被勤勞的鹽田村鹽工傳承著,製鹽用的鹽槽、釘耙、隴、刮鹽板依然保留著古老的模樣。看看這些鹽田,看著這些工具,人們就像走進了一座製鹽的博物館。
喜歡旅遊的朋友可以關注小編哦,每天都會更新,多多支持多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