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媛黃逸梵——張愛玲的母親,是當年滬上的奇女子

2020-12-18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沒有張愛玲,誰也不會記得她。

但沒有她,就沒有作家張愛玲。

有人說,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奇女子」、「中國娜拉」:19歲嫁入張家、28歲「拋夫棄子」前往歐洲、34歲離婚、二戰期間輾轉南洋、印度、一度成為印度高層人員的秘書,最後客死倫敦。黃逸梵一輩子將自己燃燒殆盡,只為自己而活。

在張家人眼裡,她是一樁醜聞;在兒女眼裡,她是缺席的母親。她的女兒一方面感念和崇敬她的付出,另一方面又怨恨她的果決,但最後還跟隨著她的腳步,一去不復返。

2018年,留英學者石曙萍受託在倫敦尋訪黃逸梵墓地,才發現黃逸梵墓的管理費早已經過期。由於黃逸梵沒有親人存世,「張家、黃家62年來都沒有人去看她」。她和友人決定為黃逸梵續碑,「我們活多久就續多久」。

叛逆的世家少奶奶

1991年,張愛玲給友人的信中說,自傳性散文《對照記》寫得很辛苦,裡面寫到的母親黃逸梵不夠確切,是「soft-focus」(柔焦),「我想她rather this than be forgotten.她自己也一直想寫她的生平。」

黃逸梵本名黃素瓊,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生於南京的一個大戶人家。她比宋美齡大2歲。在她成長期間,科舉被廢,女學也漸成風氣。同為朱門繡戶的宋氏姐妹被父母送進新式學堂接受現代教育,黃素瓊卻沒這個運氣,只能繼續在家接受傳統私塾教育。這是她平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從親緣關係上來說,黃逸梵是個「孤兒」。父親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沒多久親生母親也走了。她由黃家的主母(父親的原配)撫養長大。家裡血緣上與她最親的人就是弟弟,然而弟弟作為黃家三代單傳的男性繼承人,獲得的種種優待,她都挨不著。

幼年黃逸梵(前坐者)和婢女

黃逸梵平生另一大遺憾就是纏足。黃逸梵的爺爺是清末名將黃翼升。黃翼升本人是草根出生,因驍勇善戰而受到曾國藩器重,一路高升至長江水師提督之位。因此為了家族發展,黃家子女婚配很看重門閥。主母對黃逸梵也以傳統女性的要求嚴加管教。雖然民初女性多半已經放腳,但黃逸梵的雙腳還是被主母纏成了三寸金蓮。

黃逸梵19歲被主母許配給清末大臣張佩倫的幼子張志沂。黃逸梵本人並不滿意這段婚姻。據張子靜回憶,父母結婚早期,黃逸梵常常回娘家。

黃逸梵不滿意的原因之一,就是「性格不合」。張志沂是個典型的遺少,無法適應時代的巨變。而新時代對於傳統提出種種挑戰,如推翻父權夫權,解放女性等,給了黃逸梵追求自己夢想的機會。黃逸梵積極地擁抱著新時代帶來的一切,訂各種現代文學刊物,渴望新知。

張志沂卻交友不慎,染上抽大煙,狎妓的惡習。雖然傳統舊式婦女,對丈夫納妾、吸大煙等行徑,往往是只有容忍,但「母親對父親的墮落則不但不容忍,還要發言幹預」。

1924年,黃逸梵完成自己身為傳統女性最重要的任務:傳宗接代,便提出要陪小姑子一同出國留學,當時張愛玲4歲,張子靜3歲。用張子靜的話說,兩人實際上為抗議男主人的墮落,而「離家出走」,「這樣的身份(世家少奶奶)還要出國留學,在當時的社會是個異數。」

當年8月,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院一場演講的內容,發表在《婦女雜誌》上,題目是《娜拉走後怎樣》。出走的娜拉結局如何,易卜生並沒有作答。但魯迅覺得可能有兩個結局:不是墮落風塵,就是不得不回來。

1926年,黃逸梵第一次出國,在英國倫敦留影

果然,黃逸梵回來了。

有錢的娜拉

1928年,黃逸梵出國4年後返回上海張宅。兒子張子靜覺得,她回來是為了挽救她的婚姻,因為張志沂答應戒除毒癮,不再納妾。但張志沂根本無法戒斷鴉片,加上工作丟了,拿不出生活費,「要我母親貼錢」。1930年,黃逸梵決絕地找了一個外籍律師,跟張志沂打起離婚官司。

離婚,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算是個「時髦」的詞彙。先有徐志摩為了追陸小曼,離婚再娶(至少不再是休妻);後有清皇妃文繡和「皇帝」溥儀鬧離婚。但熱鬧看完後,並沒有在意當事者的結局。徐志摩雖遭遇責難,生活並沒受到太大影響;文繡則因這場離婚,被狗仔追得苦不堪言,無法工作,最後慘澹結局。

黃逸梵的離婚官司打贏了,但頂上了「離婚女」的身份,在當時國內也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很快,她再次啟程,前往法國。臨走前,她在南京老家,結識了徐悲鴻、蔣碧微夫婦。

1931年,黃逸梵在西湖

黃逸梵熱愛藝術,畢生希望做一個畫家。但魯迅說,「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尤其對於出走的娜拉,最要緊的就是經濟,因為「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還好,黃逸梵有錢。黃氏一門有多少財富,現在只有一些歷史材料從側面能看出:

曾國藩小女兒曾紀芬的回憶錄說,曾國藩歐陽夫人曾經收過黃翼升一雙翡翠釧、一粒大珍珠和一架紡綢帳。紡綢帳質量之高級,以至於歐陽夫人嫁女兒時,將其作為嫁妝送給曾紀芬:

「文正在署中無敢以苞苴進者,故太夫人無珍玩之飾。餘所憶者,為黃提督翼升之夫人堅欲奉太夫人為義母,獻翡翠釧一雙,明珠一粒;某年太夫人生辰,又獻紡綢帳一鋪。此帳吾母留作餘嫁奩之用,餘至今用之未壞也。」

張子靜回憶,祖父黃宗炎從黃翼升處繼承了很多遺產,「除了房產地產,在南京還有一個祠堂專門放置古董,僱有專人管理。我母親後來幾次出國以及她在國外的生活費用,大多是靠她分得的古董。」

黃逸梵善於交際,在歐洲華人圈交遊很廣。現在有跡可循的,除了蔣碧微夫婦,畫家常玉、還有清末的名媛容齡公主。

然而,戰爭毀滅了一切,包括夢想和錢。

1936年,黃逸梵再次回國。這一次是為了女兒張愛玲的學業。這年張愛玲升入高三。她對天資聰穎的女兒寄予厚望,希望她能考取英國的大學,同她一起前往歐洲。但張家不同意送張愛玲出國。幾番爭執過後,張愛玲也逃家了,逃家投奔黃逸梵。

此時的黃逸梵不僅要支撐自己的娜拉之夢,再加上了「小娜拉」張愛玲的前程。張愛玲調侃母親「搬石頭壓自己的腳」。與母親一起生活,張愛玲也並不輕鬆愉快。

往後兩年,黃逸梵一直在上海陪著張愛玲,教育從小衣來伸手的張愛玲如何獨立生活。張愛玲也說,「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黃逸梵到底犧牲了什麼,很難追溯,但這「犧牲」從此成為壓在張愛玲心上最重的山頭。

1939年,張愛玲不負母望考取了倫敦大學。然而,歐戰爆發,倫敦大學師生被疏散,張愛玲的留學夢落空。據司馬新對張愛玲姑父李開第的採訪,此時,黃逸梵尋得一個職位,前往新加坡就職。但1942年新加坡淪陷,她的老闆也不幸在轟炸中身亡。

2019年《聯合早報》記者林方偉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尋訪到黃逸梵的一位密友:邢廣生。邢廣生說,黃逸梵的財產本來是一生夠用的,但二戰中,她留在巴黎的財產全被炸光了。

做女工的名媛

新加坡淪陷後,黃逸梵一度行蹤不明。直到二戰結束,家人才收到來信,了解到她輾轉到印度,為印度總理尼赫魯家族做秘書。1946年,黃逸梵回到上海,小姑子看到她憔悴的樣子,忍不住脫口而出,「唉喲、好慘……」張愛玲眼眶都紅了。

這年,張愛玲26歲,是名滿上海的女作家;黃逸梵50歲,靠著變賣僅剩的一點古董度日。不過,黃逸梵從沒想過讓張愛玲贍養她,她在給友人的信裡說,「如果說希望她負責我的生活,不要說她一時無力,就是將來我也決不要。你要知道現在是廿世紀,做父母只有責任,沒有別的。」

黃逸梵的金錢觀和張愛玲完全兩樣。黃逸梵自尊心極強,即便再窘迫,也把錢看得很輕。張愛玲則認為母親「虛偽」,反而處處錙銖必較。

沒有兩年,黃逸梵又準備出國了。張愛玲認為她只是在娘家再拿不到可賣的古董,上海也沒有她落腳之處。張子靜則說,母親是因為討厭上海骯髒的環境,喜歡國外的乾淨整潔。這是黃逸梵最後一次走上祖國的碼頭,從此她再沒有與兒女見過一面。

黃逸梵出身上流社會,社交能力很強;再加上幾十年的獨自在海外謀生,也鍛鍊出許多生存技巧,如求職、理財等等。1948年,54歲的黃逸梵在馬來西亞尋得一份教職,養活自己。

即便落魄,黃逸梵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並沒有降低。邢廣生記得黃逸梵在馬來西亞租的房雖然偏僻,但家居陳設卻很氣派,「牆掛有水準的油畫,地鋪高貴地毯,連梳妝檯都由她親手設計。」

關於黃逸梵為何沒有再尋伴侶,邢廣生覺得她可能是自卑於自己的小腳。但依照黃逸梵一貫的做法,更可能的原因是她不願依賴男人。

1948年底,黃逸梵離開馬來西亞,帶著17箱古董,前往英國定居。這個「奔6」的老太太在倫敦租了間半地下室,靠在工廠做縫紉女工維持生計,「王太太他們覺得做工是狠失面子的。我自己可一點不是這樣想。」黃逸梵此時還有創業的想法,她告訴邢廣生她預備「將來開中國CAFE」。

1956年8月,黃逸梵加入了英國籍。留英女博士石曙萍在查詢黃逸梵的入籍證書時發現,黃逸梵將自己年齡整整改小了9歲。除此之外,她還將自己的「黃」姓(Yvonne Whang)又改回了夫家的「張」姓(Yvonne Chang)。沒有人知道黃逸梵為何做這些改變,入籍後對未來又怎麼安排。一年後,她被診斷出癌症,而且病情發展得很快。

1957年8月,黃逸梵自知時日無多,去信張愛玲,希望見她一面。張愛玲此時一邊照顧著中風後丈夫賴雅,一邊趕著電影劇本,無法分身。張愛玲給母親寄了錢,此外還有雜誌上關於她文章的評論,「希望她看了或者得到一星星安慰」。

據石曙萍的尋訪,黃逸梵在倫敦最後的時光,受到友人多方照顧。1957年10月11日,黃逸梵逝世於倫敦帕丁頓聖盧克醫院。去世前,「她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立遺囑安排好自己的遺產,指定好遺囑執行人。

黃逸梵在倫敦9年並沒有將自己資產揮霍一空。她的遺產除了用於付清債務的,還剩下一箱古董,經法院認證「黃逸梵最後遺產淨值在遺囑上顯示為七百七十六英鎊十四便士。而在當時,大約是一個普通工人兩年多的薪水。」這些全部都留給了張愛玲。

「收到母親遺物的張愛玲打開箱子,屋子裡瀰漫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她忍不住失聲痛哭。」

本文部分參考

《急景凋年煙花冷》,林方偉、石曙萍著,上海文學 2019年4期

《我的姐姐張愛玲》,張子靜,季季著

《張愛玲年譜》,張惠苑著

相關焦點

  • 民國名媛珍貴老照片,第三張是才女張愛玲,最後一張驚豔了時光
    民國名媛珍貴老照片,第三張是才女張愛玲,最後一張驚豔了時光在中國,名媛這個說法從西方傳來,滿打滿算不過百年時間。但需知,名媛不是交際花,也不是選美大賽選出來的美女,網紅一類更不能與之比較。組成名媛的是來自先天的遺傳和靈魂時空中不斷的淬鍊。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最奇葩的是,蕊秋打胎的事根本不對楚娣隱瞞,後來楚娣又告訴了九莉,姑姑告訴侄女,你母親經常打胎。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 張愛玲的媽,綠不綠茶?
    轉回來,張愛玲本人被談得很多,今天想聊聊她身邊的人,她的母親黃逸梵。黃逸梵是將門之後,她的祖父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立過大功,被封爵。祖父有三個兒子,另外兩個早夭,只留了黃宗炎。黃宗炎早年中舉,家裡給捐了道臺,襲爵位後,要去廣西赴任。
  • 當弗洛伊德遇上張愛玲
    想當年,俞渝採訪中說:「對象是誰並不重要,結婚的時間很重要。誰在你很想結婚的時候出現,基本上就是他了。」這話很熟悉,頗似張愛玲《心經》裡段綾卿的那句:「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與年齡範圍內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是'人盡可夫'的!」
  • 我們都有一個不完美的媽媽 I 由張愛玲母親看為母之道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在張愛玲很小的時候,就丟下她出國了,缺失的母愛給她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後來張愛玲和繼母生活在一起,也未得半絲疼愛,張愛玲十八歲時,投奔母親,母親教她彈琴,教她禮儀,但張愛玲始終達不到母親的期望。
  • 你們真的了解上海名媛嗎?
    阮玲玉塑造了一個時代,張曼玉塑造了一代風情。在名媛時代之下,高貴始終是人物的精神內核。泛黃的紙張,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卻身著一襲華麗的旗袍,倨傲的仰著頭……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在那一刻迷戀上這個女子的傳奇、高貴以及驕傲。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她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
  • 張愛玲眼中的惡毒後媽,為何深受鄰居小孩的喜愛?不過都是偏見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或許當年張愛玲筆下的惡毒後媽大抵是存在偏見的。一、一流名媛,嫁了落魄遺少因為孫用蕃嫁給了張廷重,而張廷重又是一個吃喝嫖賭之人,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孫用蕃必然是個一無是處的名門女子。要不然,哪個富家名門小姐,會願意嫁給無能還是二婚的張廷重。
  • 張愛玲雖是天才卻不幸,父母怎樣才能不毀有天賦的孩子?
    -羅曼·羅蘭張愛玲的早期苦難與她高貴身份造就孤傲而張愛玲寫作的早期訓練,也來自童年的苦難:父母因為性情差異巨大,經常爭吵冷戰,她四歲左右父母便離婚。因為自己性情隨追求自由與獨立的母親,封建遺少父親屋簷下的張愛玲無法與整日只會吸鴉片的父親與繼母和平共處。
  • 張愛玲為何不肯生下孩子?事後19年她給出原因:小孩一定會對我壞
    彼時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正被暴風雪肆虐,可是張愛玲和賴雅的感情卻發展得如火如荼,同年5月12日,他們有了「同房之好」。彼時距離他們相識才剛好兩個月。這速度,與當年她和胡氏戀情一般神速。這當然歸功於張愛玲自幼缺乏父愛,在心理上一直存在父親角色的補償需要。
  • 1995年,張愛玲去世留下700封信,遺產全給了誰?和你想的不一樣
    張愛玲是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府邸,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耦,父親張廷重是當時非常平常的少爺,而母親黃逸梵受到過五四新潮的影響,是位新式女性。 黃逸梵與張廷重婚後的感情並不和睦,她無法接受張廷重那些舊派少爺的舉止,並且因為是小妾所生,童年時光過得並不愉快,性格較為彆扭,顯得沒有溫情,儘管黃逸梵生下一女一兒,但多次出走國外,張愛玲10歲時,黃逸梵毫不留戀的去往了歐洲,將丈夫、孩子都拋下了。
  • 張愛玲——吃貨、插畫師、段子手,還擁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一枚資深吃貨人們常稱讚張愛玲極其聰慧,其實,她的味蕾一點也不遜於她的才華。張愛玲八九歲的時候喝雞湯,吃出來雞湯有藥味,家人都說沒有。母親黃逸梵問廚子,結果廚子承認確實給雞吃過萬金油一類的藥膏,她寫自己的心情是「得意得飄飄欲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光榮」,這絕對是只有吃貨才有的驕傲。
  • 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張愛玲與導演桑弧的一段情
    在張愛玲一生最重要的男人中,世人知道她與胡蘭成的愛恨糾纏,知道她晚年避居美國後和賴雅的11年婚姻。直到張愛玲去世,她的自傳體小說巜小團圓》出版,書中人物都能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對號入座。出身於滬上大家庭的女作家盛九莉是作者自己。
  • 直擊晚清女子的三寸金蓮,怎一個美字了得?老照片見玄機
    直擊晚清女子的三寸金蓮,怎一個美字了得?老照片見玄機黃逸梵原名黃素瓊,出生名門世家,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父親黃宗炎任廣西鹽發道,她自幼在傳統的家族中忍受著「男尊女卑」的壓制,然而她思想上卻因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氣氛的渲染而極為開化,張愛玲曾形容母親黃逸梵是「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可見黃逸梵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
  • 張愛玲與張子靜,兩姐弟比慘,誰更慘?
    張愛玲曾說過:「要銳意圖強,務必要勝過我弟弟。」張子靜在多年後回應說:「我覺得是多餘的,她不必銳意圖強,就已經勝過我了。」確實,張愛玲在才學上,經濟上,運氣上,一直勝過弟弟張子靜。張子靜與張愛玲小時候張愛玲在三四歲的時候,母親黃逸梵希望張愛玲可以不用受封建思想重男輕女的約束,就開始教張愛玲認字。而只比張愛玲小一年的張子靜則被忽略。
  • 張愛玲:被世人誤解的「天才作家」,她比誰都懂得應該如何活著
    她父親張志沂雖然是個沒落貴族的公子哥,但卻也是個喜歡吟詩作賦的舊式人物,她母親黃逸梵是個思想開放的新一代女性。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張愛玲早早地就展現出在文學方面的天賦。張愛玲3歲時,就能背誦唐詩,12歲時,她的小說就已經在雜誌上發表了;19歲時,她憑藉散文《天才夢》在文壇嶄露頭角。
  •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最愛我的人是姐姐,最冷漠的還是姐姐
    張愛玲的母親有兩個孩子,張愛玲和張子靜,因為張子靜是男孩子,相比較之下,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比較重視張愛玲的。因為作為張家的男丁,在學業和生活上是不會被虧待的。小時候,張愛玲對張子靜特別好,兩個人也很親近,後來張愛玲上學住宿在學校,慢慢不怎麼見面了。
  • 張愛玲寫了《秋雨》等經典作品,為何有人說是傻白蠢的女子?
    張愛玲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女子?聞名天下的大才女,飽經滄桑的人間過客,命運坎坷的不幸的女人,總之,一萬個人的心目中就有一萬個不同的張愛玲。張愛玲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張愛玲具有不平凡的身世,也註定了她的精彩人生。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說張愛玲系出名門一點都不為過,她的父親張廷重(張志沂)是一位公子哥,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一名新時代的女性知識分子。
  • 張愛玲——塵世裡蒼涼的一個靈魂
    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爐香也是張愛玲文學夢的開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這也是張愛玲開始步入文壇的時候。
  • 胡蘭成與張愛玲—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特別是在面對子女教育的問題上,黃逸梵畢竟在歐洲遊歷四年,更傾向孩子們接受鋼琴、繪畫等新式教育。就這樣,兩人又是不可避免的爭吵,這一次,張愛玲的母親鐵了心要送張愛玲去接受新式教育,據張愛玲自己回憶說:「 十歲的時候,為了我母親主張送我進學校,我父親一再地大鬧著不依,到底我母親像拐賣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