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分析比特幣最早的文章之一是我寫的,七年後的今天我寫了第二篇

2020-12-17 雷鋒網

雷鋒網按:本文來自公號「歪理邪說」,作者霍炬,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已獲授權。

寫過上一篇暗網的文章之後,按照大家的預期,我順理成章應該寫到區塊鏈了。實際上也是如此,在去年這一年裡面,我幾次寫到了相關話題,比如網際網路中心化偏離了最早的預期,比如分布式系統上建立的暗網代表了一種自由,但是一直沒有專門寫一篇關於區塊鏈的文章。區塊鏈的話題很有意思,值得多寫幾篇,就把本文算作第一篇吧。

去年年底開始,區塊鏈熱潮席捲世界,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它。但很少有人真正說清楚它,我看很多人寫的文章用各種奇怪的東西來描述它,用一些更複雜,人們更不熟悉的概念來描述一個相對簡單的概念,那當然越說越糊塗。區塊鏈是非常有意義的發明,但是它的本質是簡單的。除了少數關於數學證明和純技術的話題有一定複雜性,要理解它是什麼,進而理解它如何影響社會,沒有那麼困難。所有其他試圖把它講的非常複雜的人,要麼自己不懂,要麼就是故意讓別人看不懂。

中文世界裡,除了翻譯的新聞之外,第二篇認真分析比特幣的文章,是我寫的。寫於 2011-05-23 ,在我過去的blog上仍然可以看到這篇文章。(第一篇是雲風寫的)有意思的是,在我2011年這篇文章裡面寫到的話題,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爭論。當然,2011年和今天人們對比特幣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那個時代還是遠古時期,我在文章裡面寫著「用我的MBP一周能挖到5個比特幣」。那個時代人們還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人接受它,使用它進行交易。比特幣買Pizza也出現那個時候。當時Blogger之間互相贈送比特幣,我還在當時的公司盛大創新院送了不少給同事,很多人甚至連裝個錢包收下它都不肯。郎閒平那張「你給我比特幣我是不會要的」的截圖實際上是當時人們普遍心態,和今天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些年的變化非常有趣,人們對區塊鏈世界的認識也變得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地下世界的玩具,而是真正開始影響了太多人的現實世界。是時候寫一篇新的了。

今天我們看到了各種名詞,區塊鏈和什麼結合,智能合約如何如何,各種業務如何發展,眼花繚亂,但如果說背後的道理,仍然非常簡單。這些概念都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有漫長的歷史爭執和妥協。看明白了這個過程,就明白了今天的一切。所以,我們不說複雜的技術名詞,回到2009年,看看歷史。

2009年,比特幣成功建立起了一種不依賴中心認證的交易系統,並且創造了一種在局部被承認的貨幣。從2010年開始,人們就在討論是不是可以在比特幣的網絡上,存儲一些交易之外的數據。後來一些人決定仿照比特幣建立一個獨立的系統去做這件事。最終,這形成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分叉,叫做Namecoin域名幣。域名幣沒有多火,市值沒有暴漲,不是活躍交易的幣種,沒上多少個交易所,但是它到今天仍然存在,生命力非常頑強,如果你訂閱我公眾號的zeronet版本,在那邊可以使用我的域名 huoju.bit 這就是通過namecoin註冊到的域名,普通DNS無法解析,只能用在幾個P2P系統裡面。

很長一段時間裡,從比特幣分出來的altcoin(山寨幣)裡面,這是唯一一個真正有實際應用場景的幣,然而除了哪些已經消失的,所有存在的早期山寨幣裡面,這是最不值錢的一個。

繼續說回比特幣。從2010年開始,比特幣社區長期存在的爭議就是,比特幣網絡裡面到底是否可以存普通數據。一派人認為堅決不可,比特幣是交易網絡,只應該保存交易數據,否則就是濫用,何況比特幣的資料庫本來就在日益膨脹,增加數據有害無利。另外一派人的看法是應該允許這種行為,這樣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確實有實際需求。何況,就算你不允許,用戶實際上也在利用比特幣數據結構裡面各種空隙,發明了千奇百怪的存數據的辦法。既然已經發生了,還不如正視這個問題。

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幾方妥協,引入了一個欄位叫做OP_RETURN,它有80個bytes長,非常小,而且按照團隊的說法,它本意設計出來並不是存其他數據的,而是用來標記一筆交易無效的記錄。但不管團隊怎麼說,80 bytes已經足以寫入一些簡單信息了。別小看這一點點夾縫中的信息,因為它在比特幣網絡上存在,不可更改或者消除,這已經可以用來實現很多功能了,比如在裡面存一份合同的hash,然後在比特幣網絡之外存儲這份合同全文,拿到合同的用戶只需要自己計算合同的hash,然後再和之前存放在比特幣網絡上的hash做對比,就可以知道拿到的是不是原始那份合同。

這個時期後來被稱作「染色幣」時期,大約是2014年,染色的意思就是和上面這個例子類似,利用比特幣網絡上存著的這80 bytes的信息,關聯到一個比特幣網絡之外的存儲上,使得兩者被連結起來,這就叫染色。比特幣社區對OP_RETURN仍然存在爭議,在被濫用和提供更多功能之間搖擺,最終核心開發組決定縮減OP_RETURN的存儲空間到40bytes,使得能存儲的數據變少。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還是過於繁瑣,繞來繞去,對於普通人要理解這個過程都很麻煩,更別說去用它,所以始終沒成過主流應用。

既然類似染色幣的需求確實存在,比特幣又不願意支持它,那麼為什麼不搞一種專門支持這類應用的鏈呢?如果擔心濫用存儲浪費資源,那麼仍然拿出經濟槓桿,要花錢才能用,這不就解決了問題?最終,以太坊誕生了。既然能存儲任意數據,那麼能不能幹脆把可執行的代碼也存儲進去?這樣不就可以實現更多功能了嘛?以太坊就是這麼做的,它實現了自己的圖靈完備程式語言和虛擬機,把這種程式語言編譯之後的二進位代碼存在鏈上,並且計算代碼裡面每一條指令的開銷,以此計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用戶可以花費代幣購買存儲空間和運算能力,結果也存儲在鏈上。這些都是不可篡改,不能銷毀的。這些代碼就叫做智能合約,智能合約這個詞並不是以太坊的發明,這個構想和這個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90年代。並且在染色幣的時代,人們就在鏈外實現了類似的功能。按照歷史推理,這些發展都是順理成章的,但在現實世界中,這已經從2009年到了2015年,按照今天「幣圈一日,網際網路一年」的說法,這可是相當漫長的時期了。

以太坊的發展也並不怎麼順利,中間遭遇了被黑,分叉,DDos攻擊…很多風險,但最終以太坊還是活了下來。以太幣早期沒有這麼熱,如果看價格歷史,可以看到實際上是2017年下半年它才開始飛速漲起來的。在早期,甚至還有基於以太坊的圖床應用,讓人們付一點ETH就可以把一張圖片存在以太坊的鏈上,今天看來簡直喪心病狂。在2017年前半年,還有人做了一個應用,從各種名畫上找露胸的部分截圖存到以太坊鏈上,說用這種方式來提醒人們,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是雙刃劍,如果有人把你不合適的東西放上去,你也永遠沒法消滅它。(見 https://boobies.surge.sh)

在那一段時期內,以太坊有一個重要的特性被低估了,就是它可以非常容易的發行自己的代幣(token)。在用比特幣代碼分叉的山寨幣年代,還需要一定的開發能力,一定的運算資源保證,才能發行出自己的幣。在以太坊上,只需要100多行代碼,隨手就可以發布一個新幣。這種特性直到ICO開始火爆起來,才進入普通人視野。而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激動的,混亂的,可怕的狀況,都源於此。這時候,已經是2017年下半年了。

回頭看這些年的歷史,區塊鏈改變了什麼?它建立了一個以網絡和算法構成的,無權威中心又不容易被操控的分布式系統。它的優點、缺點、局限,也都在這個特性中包含了。無論想進行區塊鏈的投資,還是想實際參與項目,都應該弄清楚它的這些獨特特性,這樣才能在各種眼花繚亂的每天出現的新名詞前面保持清醒,看明白背後的東西。

無論人們把區塊鏈描述成什麼,它仍然是一種分布式系統,仍然屈從於分布式系統的鐵律CAP定理,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區容忍性三者中只能同時滿足兩者。而我們知道區塊鏈系統既然要分布,要防止惡意節點,就意味著已經確定了必須同時滿足分區容忍性和一致性,那麼一定犧牲可用性。翻譯成人話就是:「它就是很慢。」 一些優化可以提高速度,但無論怎麼提高,它仍然是一種很慢的系統。這使得很多簡單疊加的業務模型不存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傳統的資料庫系統仍然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另外一方面,在偽需求之外,這些特點也使得一些過去難以實現的需求可以被解決,因為之前難以被實現,所以它的業務模型很可能是我們過去完全沒見過的。90年代,人們可以想像在網絡上賣書,但難以想像社交網絡和雲計算,更難以想像有一天人們能掏出手機上網,隨時使用微信聊天和支付。如何識別這些項目,如何辨別哪些項目是偽需求,這是每一個新時代來臨時候的生存必備能力。

對於經過網際網路前泡沫時期的人,今天的一切完全不陌生。今天不管什麼業務都恨不得加上區塊鏈三個字使之變得更有吸引力,在90年代對應的詞叫做 滑鼠+水泥(Clicks and Mortar),滑鼠指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水泥指傳統商業模式。任何業務只要靠上了網際網路,估值就會飛漲,那也是一個天才、瘋子、偉人

、騙子混在一起的年代。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並不是所有商業模式都適合網際網路,並不是掛上網際網路三個字,就真的能成為網際網路企業,並不是所有適合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在當時的基礎設施條件下都可以實現。但偉大的企業google、amazon已經從車庫裡探出了腦袋。



這篇本來應該是在兩個月之前寫好的,但是實在太忙了,一直拖到了現在。如果你同時是《神秘的程式設計師們》漫畫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忙的原因是什麼,是的,我決定和笑來一起做Press.One。這本來是我們在比特幣出現之前就討論過的事情,但之前的條件難以實現,區塊鏈發展到今天,它有了實現的基礎。其實我們認識這些年裡面,有很多次討論過類似的想法,上一次討論是2017年下半年,那時候我忙於別的事情,沒法參與。後來出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項目也暫停了。年初的時候,笑來問我,區塊鏈技術現在已經大不一樣了,願意再來做點事嗎?於是我就這樣接下了重啟的Press.One。到現在為止,它仍然非常早期,但是已經能看出來一點點有意思的東西了。我們完成了去中心、基於社交身份的身份驗證,可以用自己的錢包文件(私鑰)來籤名一份文件,這些信息保存在區塊鏈上之後,就可以輕鬆確認發布者是誰,什麼時間發表。還記得本文開頭的時候,我說我寫了中文關於比特幣分析的第二篇文章嗎?如果不是我在上面放了一個比特幣錢包地址接受打賞,而且確實當時就收到了打賞,恐怕今天我已經沒辦法證明那篇文章真的發表在2011年而不是後來偽造的。那個時候的比特幣玩家都會在Blog上放上自己的地址,並且互相讚賞。順著我的地址,能看到來自雲風的讚賞以及我讚賞給莊表偉、笑來、朱峰的記錄。這些記錄組成了一個網絡,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證明我們在那時候研究過比特幣,但是大家用這種方式互相證明了對方的存在,儘管這種證明和我當時寫過那篇文章之間的聯繫仍然是比較弱的。有了Press.One之後,要證明這樣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並且,在我的Profile頁面上,可以看到我籤名的所有文件,這些都是我打算公開讓所有人看到的信息,所以只要你跟蹤我的Profile,就知道我發布了哪些我覺得重要的事情,那些我沒打算賴帳又不怕公布的事情。簡單的可能有在一個群裡面證明我是我,複雜的比如這篇文章最初的發布版本和作者是誰…所有我認為值得籤名存證、聲明我擁有著作權的東西,最終都會出現在這裡。

當然,這仍然只是一小步,有意思的事情還在後面。而且…發布入口還沒完成,雖然我自己現在已經能以內測為名義籤名這篇文章,你也能看到我的feeds了,但距離完全開放,還有一點點距離。

如果這篇文章裡涉及技術的部分你覺得理解起來有困難,不要緊。《神秘的程式設計師們》漫畫正在畫一個區塊鏈的科普系列,用漫畫的形式每期回答一個人們真正關心的區塊鏈相關的疑問。講技術,但不限於技術。

這篇文章的籤名:

https://press.one/file/v?s=e33bed558719ae4f2fbe4f82b988ed514cf005a6591f39102ce0b787cdeeb1785a0abe2a664400727800441701a26806977da69ccc10eac34d5b0413702ebf2e0&h=bb3fb252698633b3072fe65b3bccf64a0397d81883e69d51dc9d6603c3cd5377&f=P1&v=1

你可以順著這個籤名去驗證我的數字籤名,看本文原始快照,以及到我的profile頁面看看我還籤名了什麼。

ps,我的Profile頁面的feeds,是json feeds格式,它可以被理解成新時代優化過的RSS,所以如果找到合適的訂閱器,是可以訂閱我的Feeds的。如果找不到,沒關係,等Press.one的App吧。

區塊鏈是個好話題,以後我還會再寫的。如果你有問題,也可以留言告訴我,我將來一起寫。



參考備註:



本文來自霍炬的微信公共帳號「歪理邪說」,用微信添加 wxieshuo 公眾號即可訂閱。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信息,內容必須與本文保持嚴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換/增減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不得擅自增加小標題、引語、摘要等。本公眾號一切內容禁止摘編、衍生及演繹。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中文分析比特幣最早的文章之一是我寫的,七年後的今天我寫了第二篇...
    實際上也是如此,在去年這一年裡面,我幾次寫到了相關話題,比如網際網路中心化偏離了最早的預期,比如分布式系統上建立的暗網代表了一種自由,但是一直沒有專門寫一篇關於區塊鏈的文章。區塊鏈的話題很有意思,值得多寫幾篇,就把本文算作第一篇吧。去年年底開始,區塊鏈熱潮席捲世界,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它。
  • 作為小白,說說我寫了幾篇文章後的感受
    最近看了很多高人關於寫作技巧的文章,確實幹貨滿滿,但自己依然迷茫,作為小白,沒有太多經驗,只能從基礎做起。為什麼自己知道的寫作技法寫時總用不上我教學時常跟學生講,寫作文就是想好寫什麼和怎麼寫,是主題立意,是構思技法,就是根據習作要求明確先從前到後的思路,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 這篇文章是為我的另一半寫的
    這是我的百家號的第一篇文章,以前都是寫文章留在本子上自己看,現在把它拿出來,分享給大家,這也許是我的人生的另一個起點。今天是2018年11月8日,一個以後值得紀念的日子。今天的這篇文章是為我的另一半寫的,是為了紀念我們一起經歷了兩年的青春。2016年12月21日是我們正式在一起的日子,其實應該不是這一天吧,記得當初我只是為了好記才選的這一天,女孩子的任性你看不順眼也是沒辦法的。
  • 想寫作卻不知道寫什麼?這篇文章能幫你
    這是堅持寫作的第五篇,昨天還在想,不知道寫什麼好了。我的那點墨水,在前四篇好像都寫完了。我該寫點什麼?我想這應該是剛剛開始寫作的人都會面對的問題。不知道寫什麼。遇到問題總要想辦法解決,於是我就開始分析,我該怎麼辦?首先我看了其他一起寫作的朋友寫的文章。
  • 人工智慧|李磊:機器人寫的文章與記者寫的閱讀率持平
    今天我會重點介紹內容的創作,我們如何應用AI的技術幫助作者用戶創作更好的內容。首先是機器寫作。為什麼要寫作機器人呢?這裡有一幅圖表,它畫的是在我們的平臺上發文章被閱讀的頻次,以及不同頻次所對應的文章數量。可以看到它是一條直線,有大部分的文章,是閱讀次數都比較少,有少量的文章被閱讀的次數非常非常多。這是在很多領域都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
  • 難道寫文章是為了讓別人聽我的?
    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行為和夢,付諸於文字而表達出來,就有了文章。可如果這篇文章不能產生價值,是不是我就不要寫了呢?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開宗明義:你的文章提供了什麼有用的價值?縱觀整篇文章,作者都表達了一個觀點,能賺錢的文字才是好文字。
  • 寫好的SCI文章是否需要掏錢潤色?聽聽我的意見
    關於語言潤色,之前我已經寫過一篇文章,很多小夥伴依然私聊問我相關的事情,今天又重新整理了下,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在SCI寫作的時候有個參考。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寫好的SCI文章到底要不要花錢找公司深度評估和編輯,我首先談談本人的經歷,我的第一篇SCI論文是先寫好中文,然後自己翻譯過來的,那時候對SCI寫作也是懵懵懂懂,對於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論著非常沒有信心,之前也聽過實驗室的一些小夥伴推薦過一些論文編輯公司,於是我選擇了其中一家公司幫助評估和修改我的文章。
  • 從我的第一篇SCI論文發表經歷看如何寫好SCI學術文章
    01 第一篇SCI,曲折的發表過程本人第一篇SCI文章發表於2014年,是我碩士文章的翻譯版。由於學科專業為航空工程,沒有影響因子很高的期刊,相比於其他專業來說,發表SCI文章相對困難。導師看我每天心不在焉,說你再整一篇英文文章吧,加點研究內容,對你以後的職業發展或學術發展都有好處。當時人整個很浮躁,恨不得立刻離開校園,導師想了個辦法,拉一個博士師兄進來跟我一起做這個課題,文章我來當一作,師兄當通訊。師兄人很好,畢業想留校,還差點東西。他跟勤奮,做東西很快,做完後每天都會催我整理結果。
  • 推薦一個我自己寫的英文文章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自己之前寫的文章。這個文章是討論PBM模型的矩方法的,更準確的說,應該是PBE方程的矩方法求解。
  • 如何快速寫文章?你也可以一天寫10篇
    2020年2月7號開始,我的決定是爭取每天更新10篇文章,直到疫情解除。昨天就做到了,於是今天分享這篇文章:說在前面的話:一定要有一個語音能迅速轉成文字的軟體。我用的是訊飛軟體,非常好用。我還備用一個筆記本,用的是筆記本是有道筆記本。筆記本裡邊也可以插入圖片,也可以隨時收集自己的靈感,並且先做好大體結構。3,做完結構以後做內容擴展。我把結構做完之後,比如說現在這篇文章我練列完 10個結構之後,然後再在每一條裡邊逐一的做擴展練習。小文章如此,其實對於出書也是這樣的,章排列好,再在每一張裡面展開寫。
  • 跟Nature學寫文章
    讀博士,自然要寫文章;而在這個說德語的國家,寫英語文章更是難上加難。表面上看是因為這裡不具備優良的英語環境,所以很多德國教授都建議學生找一個英語是母語的人把關語言。其實,我對這種辦法一直不怎麼信任。這並不是說沒有好的語言校正師,而是要求學生求助於英語是母語的人心中有一個前提假設我不能接受。這種假設想當然地認為會說英語就能寫好英語文章。
  • 周振興:寫了300多篇文章後,總結出4個價值萬千的經驗
    其中某位大牛,寫了快5年的文章,公號的閱讀量在300左右,而我自己的公號寫了差不多一年時間,閱讀量在60-70左右,哈哈,我感覺已經很可以了。那麼,是不是我寫的文章不夠好呢?所以才那麼少的人看呢?所以,寫完要多渠道分發,這也是讓你堅持寫文章的策略之一。
  • 每天堅持下班後寫文章,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我之所以選擇下班後寫作,是因為自己生活過得太無趣過得太舒服了,而且自己比較懶惰,為了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我通過朋友做自媒體的介紹,10月份剛剛接觸自媒體,於是我每天下班開始堅持寫文章
  • 林青霞:我對自己寫的文章從來沒信心
    幾年前,林青霞與馬家輝聊天時談起自己的經歷,言語之間,馬家輝認為她適合寫作,鼓勵她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但當時的林青霞對自己的文字尚無信心,旁人幾次約稿她都拒絕了;甚至黃霑逝世前也曾向她邀稿,但她也退卻了。直至黃霑走後,林青霞覺得應該寫一篇文章紀念老友,因此才答應了馬家輝代表香港《明報》發出的約稿。
  • 博客流行那年頭,我堅持寫了七年
    截至今年4月26日,我就已經堅持寫了七年(2008-2015)博客。由於當時確實沒有寫作的欲望。因此,七年周小記一直被耽擱了下來。今天是教師節,我收到了比以往更多的禮物:有一盆當然,數量最多的是各種糖果了,數量多到我給同辦公室的同事們分了兩次呢。最重要的是,我還能讀到一些學生發自肺腑的祝福!
  • 寫這篇文章寫哭了,「我等你到三十五歲」
    夢像菌,今天,找古風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叫它,《我等你到三十五歲吧》,大家可以去找一下這首歌,建議聽柏凝小主版的,邊聽,邊讀完這個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們二十歲相遇,之前的日子便是空白,他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個我。他的歡笑、眼淚、成功、失敗,都由別人來見證,沒有我的份,於是我嫉妒。 如果能再早些相遇那該多好!」她不是沒考慮過未來,「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是因為身邊這個人,所以有勇氣去繼續,不安著、幸福著。」她覺得「無論發生了什麼,只要兩個人有一起努力的決心,就敢於走下去。」
  • 第二章、自己的文章自己寫
    一、「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寫」 毛澤東參加和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生,可以說也是寫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的一生。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中明確記載:「收入《毛選》的著作,都是毛澤東自己寫的。僅有少數幾篇講話是別人根據他的講話記錄整理後又經他本人修改定稿的。」①他曾說:「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寫。只是有病的時候,我口講,別人給我寫。1947年寫《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就是我講,江青寫。她寫後,我修改。我修改後,又找恩來、弼時他們來談,再改。大家再看了以後,廣播。文章要別人寫是很危險的。
  • 寫文章,上這個神站就gou了
    打開網站,Home for researchers 科研者之家,界面非常簡介,抬頭寫著大大的Advance your research(提升你的科研),更著重的是Use your wisdom, keep innovating and never stop boosting your efficiency!
  • 「做學問」與「寫文章」
    陳平原先生寫過一篇短文《學會寫文章》,提到他「在北京大學的專題課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講論會上,每當循例點評學生的論文時」,「不僅挑毛病、補資料、談理論,更設身處地幫他們想,這篇文章還可以怎麼做」。事後學生們反饋,「這個時候他們最受益」。
  • 寫文章,我支持寫短文
    寫文章雖然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可長可短,但是我讀文章,喜歡精短凝練的,而且我支持寫文章儘量寫短文。魯迅先生的雜文,以千字文居多,但卻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被稱為藝術的精品。何以如此?「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