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與「寫文章」

2020-12-15 騰訊網

講座現場(中間劇場美術館) ◎李浴洋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翻開一本文學作品,你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品評作家的語言、文風、形式和技巧。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讀「文學」的題中之義。除去人物性格、故事發展、自然風光與社會關係,當然還要看作家是如何「寫」的,以及他們「寫」得好不好。可要是打開一部學術著作,在收穫知識、思想與情懷以外,是否同樣可以關注「學問」是怎樣「表述」的,進而比較其間優劣、辨別此中異同、體味隱含在學者表達策略中的微言大義呢?這正是陳平原先生的新著《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帶給我們的啟示。

「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不但是一項歷史課題,更朝向未來敞開

在當代學界,陳平原先生以寫得一手好文章而著稱。「好文章」之謂,不僅指向他聲名在外的文化隨筆,更包括其用心經營的諸多學術著作與文集。陳先生在文學史、學術史與教育史等領域的代表著作不但將相關研究推向了縱深與廣博,也都十分「耐讀」與「好看」。凡舉《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之結構謹嚴、《千古文人俠客夢》之盪氣迴腸、《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之獨立蒼茫、《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之莊嚴氣象,以及《中國散文小說史》的靜水長流、《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的明白曉暢,都能讓讀者感到陳先生為文之精心。

陳平原先生有「兩副筆墨」說,主張學人應當不但能寫學術著作,還要會作隨筆文章。他自己對此便身體力行,以文章養氣、怡情與運思,「藉以關懷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自撰簡歷》)但「做學問」與「寫文章」兩者之間的聯結卻遠不止於學術隨筆的寫作。一如陳先生的專業著作示範的那樣,「學問」本身同樣可以成為「文章」,「表達」其實並不外在於「學術」。陳先生幾乎從治學之始就對於怎樣寫好學術文章保有高度敏感,在走向成熟之後更是將之作為一種自覺追求。有此意識、閱歷與眼光,決定了他是研究「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的不二人選;而反過來說,也正是他當仁不讓,開創性地發現、提出與論述了這一話題。

從「寫(學術)文章」的角度理解「做學問」,以「做學問」的態度論述「寫(學術)文章」,這是《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一書的最大貢獻。全書30萬言,共計八章。首章聚焦述學文體古今之變的重要症候——如何「引經據典」,二、三兩章從現代中國的「演說」入手,辨析了「白話」、「學術」與「文學」三者之間的彼此關聯,此後五章分別清理了晚清至「五四」時期的五位重要學人蔡元培、章太炎、梁啓超、魯迅與胡適的述學經驗,尤其關注他們對於文體的選擇、堅持與構建,同時考察了五人述學文體的背後寄託、實際效果與現實命運。陳先生此書斷斷續續寫了近二十年,用他自己的話說,其關懷在於探尋「在中外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中國學者如何建立『表達』的立場、方式與邊界」。(《前言》)儘管書中的具體對象距今都有百年上下,但陳先生提出的問題顯然一直延伸到了當下,仍為進入21世紀的我們所必須面對。可以說,「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不但是一項歷史課題,更朝向未來敞開;不僅為陳先生所系統研究,更值得希望嚴肅思考與認真表達的你、我、他共同觸摸與體會。

被吳組緗先生誇獎「會寫文章」,起初覺得委屈

2020年9月26日,陳平原先生應邀在北京中間美術館舉行了「再談如何『述學』,什麼『文體』」的專題講座。講題之所以擬為「再談」,原因是《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附錄之一即一篇《如何「述學」,什麼「文體」》。此文介紹了陳先生從事述學文體研究的另外一重背景:在學術考量以外,這還是他的教學需要。陳先生認為「要求研究生仔細閱讀若干好書好文,不只關心其在學術史上的貢獻,更努力領略其論證方式、寫作技巧,乃至文章氣勢與韻味等——如此琢磨,有利於自家文章趣味的養成」。既然需要引導學生完成訓練,作為導師當然率先垂範。

在「再談」講座中,陳平原先生更為全面地總結了自己述學文體研究的思路、方法與期待。講座分為「學術史視野中的『述學文體』」、「作為『文章』的『著述』」、「學者之文與古書體例」、「『學術文』之研習與追摹」以及「內在於學術的文體」五個部分。若以古典文體名之,這一講座堪為《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之「自序」——猶如《太史公自序》之於《史記》。

1990年代初期,陳先生進入現代中國學術史領域。1998年,他完成了《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一書;2011年,又有《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問世(2016年出版增訂本)。連同《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構成了其「學術史三部曲」。所以,陳先生的述學文體研究首先是在學術史的視野中展開的。從傳統到現代,「我們不僅已經改變了觀念與思想,而且改變了思維習慣」,「不僅改變了學問的內容,而且改變了討論的方式」,這是他的基本判斷。而述學文體正是承載與彰顯這一變革的重要對象。陳先生在《如何「述學」,什麼「文體」》中對於「述學文體」的解說,最能體現其研究的旨歸所在——

我所關注的「述學文體」,牽涉整個現代學術生產機制,比如,什麼才叫「論文」、為何需要「專著」、「教科書」意義何在、「演說」能否成為文章、「引文」的功能及邊界、「報章之文」與「學者之文」如何協調、能否「面對公眾」而又不失「專業水準」等,這一系列難題背後,牽涉到整個教育體制以及知識生產方式。若再說開去,則是全球化視野、西學東漸大潮、話語權爭奪等在現代中國學者的自然投射。

在所有這些問題中,陳先生認為學科制度的建立、教科書的編纂、標點符號的引進,以及「獨尊專著」評價體系的形成,對於現代中國述學文體的影響最大。特別是西方「一幹而眾枝」(吳汝綸語)的著作體式,逐漸取代了古典中國的「文集之文」,成為國人對於述學文體最核心的想像。

關於何為理想「著作」,王國維與胡適等先進都不乏論說。陳平原先生發揮胡適對於章太炎《國故論衡》書中各篇「皆有文學的意味,是古文學裡上品的文章」(《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的評價,指出章著、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個人最欣賞的現代學術著作。「至於理由,很簡單,因其較好地實現了『文』與『學』的溝通」。

以「著述」為「文章」,既是一種學術史眼光,也有文學史淵源。陳先生治明清散文,就高度重視其中的「學者之文」。這一傳統不僅「古已有之」,在現代學術中同樣不絕如縷。講座時,陳先生舉出從黃宗羲到全祖望,再到梁啓超,直至錢穆與餘英時師徒的脈絡,認為他們皆屬「能兼及考據與論述,撰寫酣暢淋漓的大文章者」。

於「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拎出從黃宗羲到餘英時這條線索,陳平原先生表示自己受到了錢穆的啟示。錢穆曾經提醒餘英時,為學應當善於研讀與自己精神氣質和學術趣味相近的學者之文。而這其實並非錢穆的獨得之秘。陳先生發現,沈尹默等人也在老北大開設過「學術文錄」等課程。只不過對於今人而言,這樣的修習已經陌生。陳先生圍繞述學文體展開的研究與教學,正是意在接續如許學脈與文脈。他引用章學誠的話說,「夫史所載者,事也;事必藉文而傳,故良史莫不工文」。(《文史通義·史德》)在他看來,「不僅『良史』,所有治人文學的,大概都應該工於文」。

在講座的最後,陳先生回憶起自己當年寫完博士論文,被吳組緗先生誇獎「會寫文章」的往事。起初他覺得委屈,心想:「比起『思想深刻』、『理論新穎』或『史料豐富』來,這『會寫文章』算什麼呀?頂多是雕蟲小技。」但一路走來,他「終於明白,作為學者,會不會寫文章,確實是個『事』——而且是不小的事」。這是陳先生在備嘗治學甘苦之後的經驗之談。對他來說,「內在於學術的文體」既是其述學文體研究的主要旨趣,也是他本人的學術道路與生命境界。

陳平原先生寫過一篇短文《學會寫文章》,提到他「在北京大學的專題課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講論會上,每當循例點評學生的論文時」,「不僅挑毛病、補資料、談理論,更設身處地幫他們想,這篇文章還可以怎麼做」。事後學生們反饋,「這個時候他們最受益」。作為陳老師的學生,我見證了他一次又一次金針度人,有時他甚至會為同一選題開出上、中、下三策,讓我們知道一篇學術文章需要怎麼寫,能夠怎麼寫,以及或許還可以怎麼寫。回顧跟隨陳老師讀書的日子,這的確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之一。

起步於對述學文體的敏感,繼而循此追尋國人思維習慣與表達方式現代轉型的步履、印記與可能性;落腳在對「學會寫文章」的言傳身教,力圖「給學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使之不致輕易掉隊與迷路:陳平原先生的述學文體研究是他為「做學問」與「寫文章」二者架設的通道與基石,也是其學者與師者雙重身份的完美交集。

2020年11月3日,於京西芙蓉裡南窗下

供圖/李浴洋

學生畢業以後最好有「兩副筆墨」

講座答問

◎陳平原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伴隨檢索的過分便利,發言的具體對象、語境和文體往往被忽略

觀眾A:陳老師好,我是一名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最近正在讀您的《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您在書中提到魯迅是一個「文體家」。對於學習現當代文學的同學來說,魯迅實在太熟悉了,他的很多話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可每當想要引用時,我都會懷疑自己是否斷章取義了。不知「文體」的角度可以給予我們什麼幫助?

陳平原:魯迅是最早建立資料庫的現代作家。有了資料庫,好處是可以隨時隨地檢索他說過的話,但壞處是伴隨著檢索的過分便利,他發言的具體對象、語境和文體往往被忽略。譬如魯迅的雜文,大都是直接跟當下對話的,如果在引用他的觀點時沒有把他針對的問題、發表的媒介與寫作的目標考慮進去,那麼就無法準確理解魯迅的話的意思。

我舉一個例子。許多學者寫文章時都會引用他說的「恃孤本秘笈,為驚人之具」來評價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這是不公平的。首先,這是魯迅1932年8月15日在致臺靜農的信中發的議論,而鄭著《文學史》要到該年12月才出版,所以魯迅當時看到的只是書的廣告。廣告自然要說一些聳動的話,魯迅更多是對此不以為然,而不是對於這本《文學史》做學術評價。其次就是「文體」的問題。這段話是魯迅寫在私下給臺靜農的信中的,不是公開發表的判斷。過了若干年後,由於魯迅書信的出版,大家以此為依據,貶低鄭振鐸學術成就,這是不恰當的。

以個人之力撰寫通史捉襟見肘

觀眾B:陳老師好,我注意到您最初的幾本著作——比如《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與《千古文人俠客夢》——都是「專著」,但此後您就以出版論文集為主了。「學術史三部曲」當然也算「專著」,但其中的不少章節其實都是獨立完成與發表的論文。您剛才講到現在的學術評價體制中「獨尊專著」的問題,不知您選擇以論文集的形式呈現自己的思考是有意為之的嗎?

陳平原:在我的學術生涯中,從《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開始,幾本比較重要的著作大都經過了漫長的準備與寫作過程。之前的幾本書的確都是一鼓作氣寫出來的,所以也就容易設計成為專著的樣子。但後來的寫作不是這樣。雖然對於每個課題,我都有自己核心的問題意識,可結構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了。當到了一定程度,我便打住做個小結,出版一本專題論文集。

在我看來,專題論文集就是專著。中國學者對於黑格爾式的體系性的論述過分迷戀,這會導致本末倒置。平心而論,一個學者一輩子真能寫好的也就是幾篇文章。專題論文集可以把一位學人的學識、修養與追求都凝聚其中,並且展現出他究竟在哪些問題的論述上取得了推進。這樣的寫作可以揚長避短,而不必為了硬要搭建體系去東拼西湊。

我以前再三說過,教科書、通史、概論這三種文體在中國學界的流行,貽害無窮。我寫過《中國散文小說史》,深知以個人之力撰寫通史的捉襟見肘。因為是「通史」,所以許多話題必須涉及,但事實上自己又沒有做過專門研究,那麼只好藉助二手或者三手的成果,不但浪費精力,對於讀者也不夠負責。但在目前的學術生態中,這三類著作卻是最好銷售,也最容易得獎的,結果便是大批學者投身其中,樂此不疲。

做人文學,需要具備面對公眾講話的意願與能力

觀眾C:陳老師好,我博士剛畢業,對於您的「兩副筆墨」說很有興趣。在讀書期間,我們接受的都是論文寫作訓練,所以很羨慕您還可以通過隨筆進行表達。但不知對於剛進入學界的我們來說,究竟應當如何處理兩者的關係?

陳平原: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時常告訴他們,讀書的時候別亂寫,要全力以赴把博士論文寫好,寫小文章是容易把手寫滑、把氣寫散的。但畢業以後我是鼓勵他們最好有「兩副筆墨」的,因為做人文學,需要具備面對公眾講話的意願與能力。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現在大概有1億5000萬中國人接受過高等教育。這意味著已經不能把「兩副筆墨」的不同看作專業與普及的區別了。今天的普及讀物不可能寫得太普通,因為年輕一代平均的閱讀水準已經遠超二三十年前。即便是普通讀者,也都有很好的教養。

如果注意看,我的著作與隨筆之間其實是有「暗道」的。有些學術思考,我會用隨筆寫給公眾;而有些現實刺激,也可以在我的著作中找到對照。「兩副筆墨」可以融通,但不要跨界。這是我的看法。

願意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去看待新媒介帶來的變化

觀眾D:陳老師好,我是學傳播學的,我感覺您討論述學文體時,都是轉身向後看的。而現在數碼時代的媒介更新很快,新興媒介對於我們的表達影響也很大。要是向前看,您對於未來的述學文體會有怎樣的判斷?

陳平原:我必須說,我沒有能力回答你的問題。在回顧過去與關注當下方面,我還有些把握,但讓我展望未來,我實在不太敢說。因為我無法想像以目前的科技發展,50年或者100年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去年我參加黃子平的新書發布會,他有一個說法,叫做「批評總是同時代人的批評」。其實不但文學批評如此,學術研究也一樣。我們對於我們的時代有共振,可是要我懸想另外一個時代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我不認為自己能做好。

我承認你說的問題很重要。而我也是最早一批討論數碼時代的到來對於人文學的影響的學者之一。2000年到2001年兩年,我先後寫了《數碼時代的人文研究》《網絡文學,還是網絡時代的文學》與《網絡時代的傳統文化》三篇文章。現在看來,我當初還是蠻敏感的,不過一些判斷並不完全準確。我願意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去看待新媒介帶來的新變化,但這一方面的研究非我所長。

相關焦點

  • 黃永年 做學問不趕時髦 寫文章要補空白
    ● 他在復旦大學讀書時寫文章與陳寅恪商榷,後有書信之交。  ● 他在多個學術領域皆有建樹,著作等身。  ● 這次專訪完成於一月前。2007年1月16日,黃永年先生逝世。  對「疑古派」創導者顧頡剛,倒未及細談,黃永年只說:「顧先生是我的老師,他的學問我很佩服。」而對有學者提出「走出疑古時代」,黃永年頗不以為然,曾寫文章商榷,言談中又多次提起。  童書業是黃永年的嶽父。
  • 專訪丘成桐先生:做學問就要真正為學問而做學問 | CNCC 2017
    很多人認為,中國學者做的東西對社會有用或者國家有用才是學以致用。丘先生認為,作為學者,做學問首先要真正為學問而做學問、為了好奇而做學問,而不應當只為了應用而做。只有做出真正好的學問,才能起到真的對國家有用、對民族有用。下面為採訪原文,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做了不改變原意的調整和編輯。
  • 紅樓夢有哪些情節體現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第五回中,賈寶玉想要午睡,秦可卿領他到一間上房,裡面有一幅畫《燃藜圖》,又有一幅對聯,寫的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那麼這幅對聯是什麼意思呢?世事,塵世間的事,洞明,清楚明白,看的透徹,人情,人情世故,練達,幹練通達。
  • 劉曙光 || 做學問的境界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2019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題目就是「學術元求志,文章豈為名」,他指出「求索真理、獲得真知是學者的初心和使命。初心是起點和本心,使命是擔當和責任」,初心和使命,體現了一種身份,更體現了一種精神,「立志為學就要超越名利、超越已知、超越自我,不斷提升為人為學的境界」。做學問,需要對時代的材料、時代的問題有所「覺解」,要預研、研判、預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想做自媒體,不會寫文章怎麼辦?
    當時有個博士,熟讀四書五經,覺得自己非常有學問,不管幹什麼都想賣弄一下。一天他家的驢死了,就去市場上買頭驢,在談好價錢之後,要寫一份文書作為憑據。賣驢的表示自己不識字,就讓博士自己寫一份,博士洋洋灑灑的寫了三頁紙。對於買驢之事卻一字未提,路過的人皆以此為笑談,還有人給這位博士編排了一句諺語:「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 為什麼突然想起寫文章了?
    我想了好久,構思,碼字,修改,刪減,感覺又陷入了上學時寫作文的那種焦慮,最後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文章寫完了。自己讀一讀,還不錯哦,瞬間自信心爆棚,有種「天生就是寫作的料」的錯覺。做了個「秀米」,發給辦公室,第二天,訊通稿就在公司官方微信發布了,同事把文章轉發到微信群,收穫了一堆大拇指。這都不是關鍵,關鍵的來了。
  • 認認真真做事,扎紮實實做學問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者,郭建寧先後出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釋義》、《新疆青少年核心價值觀培養研究》、《民族復興的價值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著作,並在核心期刊發表《充分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認識的最大公約數》等文章十餘篇。  「我是一個教書匠,一輩子就想著做好學問寫好文章。」
  • 施一公:誠實做學問 正直做人
    此文呼應最近人民網上的一篇報導,及今年3月《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我絞盡腦汁,想出一句代表了自己很多想法的話: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做學問必須誠實,這是基本的學術道德做學問的誠實反映在兩方面。首先是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尊重原始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在誠實作研究的前提下,對具體實驗結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錯誤是很常見的,這是科學發展的正常過程。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哪麼有知識和學問?那麼,這知識和學問到底從何處而來?無疑,從書本中來;從實踐來;從思考中來。所謂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學問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認識和經驗總和;學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系統的知識。
  • 南方科技大學鄧巍巍教授:像做學問一樣做新聞
    在7月23日的座談交流會上,鄧巍巍從他所從事的學術研究新角度淺談他對「做學問」和「做新聞」間共通點的理解。鄧巍巍的發言,讓我對新聞行業、新聞記者職業有了新角度的啟發和領悟。  鄧巍巍指出,做學問和做新聞是一樣的,關鍵都是要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在他看來,學問研究和新聞報導的關鍵都在「開題」,即找到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 王先生教我做學問
    我自己雖然沒有做過敦煌卷子的分類整理,但每當面對新發現的卷子,或者是要對某卷進行重點研究,仍習慣於這種方式,也即先認字錄文釋讀解詞,再研究相關史事。在我們理解,這種方法也是被學界廣泛認同和接受的。在做卷子之前先生已說明如做好可以發表在論集上,這給了我們動力。記得我和張小舟摸爬滾打地好不容易才將關於車坊的文章寫出來,拿到先生那裡去,雖然聽到的是鼓勵的話,但結果卻是不合格。
  • 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做一個蓮一樣的人吧
    大家好我是小編日暮掩心扉,今天想給大家說的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做一個蓮一樣的人吧!」, 《紅樓夢》裡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學問,有一套應付本領也是文章。
  • 做人難得糊塗,做學問「錙銖必較」
    這篇文章在小學教材中存在近二十年了。要不是我的「偵破」,也許落雪將持續被「鄭振鐸」。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學老師,會相信這篇文章就是鄭振鐸寫的呢?值得深思!當然,也有相當多的老師,是不相信《唯一的聽眾》是鄭振鐸寫的。但,為什麼一直沒有人去追究這個事?蓋因「難得糊塗」思想在作祟。
  • 寫文章不能表面上滑行
    一開始學寫的是記敘文,因為有生活,所以我很快就掌握了要領。在別人還在寫流水帳的時候,我已經學會了加入景物、人物、細節、對話、心理等描寫手段,雖然有些時候加入得很生硬,但在大多數同學還沒有掌握這些技巧的時候,我的文章還是有些特色的,幾乎篇篇都是老師拿來講評的範文。後來寫說明文,對我來說,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噩夢。要用科學的語言,要嚴謹,這對上初中的十幾歲的孩子真的有些勉為其難。
  • 《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另一層含義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出自哪裡?具體什麼意思?「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過《紅樓夢》的讀者都會知道,這是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的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原文節選:寶玉在東府神遊幻境,因午困而須小憩,遂到尤氏上房。
  • 師從卞之琳,被錢鍾書贊「真做學問」
    趙毅衡今年77歲,還在興致勃勃做理論研究,寫論文,帶博士生,高密度思考符號的世界。在思考中,他似乎超長延續著中年的狀態:雖然頭髮已經全白,但神情不顯老態,尤其是談到問題,眼光專注。有傳聞他說數字,比如乘電梯,不念阿拉伯數字1、2、3、4,而是念法語、拉丁語。向他求證。他笑了,「也就是藉機複習一下外語,幫助活躍一下腦筋」。除了看學術研究相關的書,他喜歡看歷史書。
  • 高考作文寫演講稿懵了?這篇文章教你怎麼寫
    千年的科舉考試,百年的作文命題,都是做文章,但從來沒有提出寫演講稿的文體要求。在潛意識中,我們都以為寫文章和演講是一回事。然而,語文課程標準是閱讀、作文和口語(應該是「口頭」,因為口頭交際不限於口語,有時也用得上成語、格言、詩詞等)交際,三位一體,屬於口頭交際範疇的演講和作文是各自獨立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將作文和演講混為一談。
  • 深晚書評|根柢經史,學問文章,創意創體——評王國猛的《別有根芽...
    再往後,則學問常常成為文章風骨的重要淵源,也可以說成為另一種經典形式,故有學問文章之謂。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竊以為也是王國猛文章之一特色,因為他在書中,念茲在茲,再三致意,且頻致尊禮。如《學問之精妙》說:" 這世上也許權力是激素,財富是補品,但只有學識是永葆魅力的良方。" 真是無上妙喻!又說:" 我們往往捨本逐末,棄長久之功,而營眼前之務。
  • 王汎森: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甚麼時候我們研究學問是最快樂的?那就是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而自己又剛剛好略有所得,也就是你有一點點想法、心得,對這個問題有若干美好的想像,手頭邊又有若干的材料的時候,這時候是做學問最快樂的時候。有幾件事情,是我覺得是做研究最痛苦的時候。第一就是校對,尤其是完成一篇文章,然後要重讀,並且不斷更改的時候。
  • 文章到底是怎樣寫出來的,做文章絕不是抄襲和挪用
    文章到底是怎樣寫出來的,做文章絕不是抄襲和挪用做文章:其實是以思想為源泉,以思維為脈絡,以文字為載體,流於筆尖的是真情實感和思想精神的創作。記得在學生時代,那時候自己的文筆並沒有十分出色,只能算是偶爾能夠寫出一兩篇好文章的「理工男」。然而,現在回想起求學的歷程,我明白了在近二十年的學生生涯裡,自己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自己最善於的就是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