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了北京衛視的一個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其中一期來了這樣一個家庭,他們為了教育孩子,3年花了120萬,甚至學費不夠,還賣了北京的一套房。這些錢用來幹什麼呢?上各種興趣班、培訓班,參加各種比賽。讓人真是大開眼界。
大多數的家庭,可能不會像這樣的家庭這麼瘋狂,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花費上,可從來不會吝嗇。
在前程無憂發布的《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中,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年支出主要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兩個範圍內,佔比分別為22.4%和21.7%,共計38.8%,約佔家庭收入的2-3成,如果再算上校內或者其他的隱性教育指出的話,估計要達到4成以上。
比如說,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砸鍋賣鐵的也要買學區房,背負巨額房貸,這應該算是教育的隱形支出了。
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的家庭來說,教育支出是家庭的大頭。為了孩子,父母捨得花錢,即使降低家庭生活標準也無所謂。
從這方面來看,中國父母實在是太重視教育了,是世界父母的楷模,應該值得人們的稱讚表揚。
但是就我觀察來說,父母們捨得給孩子投入,卻捨不得給自己投入。為了孩子,可以買學區房、上名校、上高價的培訓機構……即使家裡沒錢,哪怕貸款、砸鍋賣鐵也要滿足孩子,但是卻很少花錢投資自己。
這樣的教育理念,實在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陷入教育誤區的父母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父母,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為孩子甘願付出一切。
家裡明明沒那個實力,但是為了孩子,也要咬牙從孩子上高價早教班、培訓班;明明沒那麼多錢,砸鍋賣鐵、到處借錢,也要買套高價的學區房……這樣的父母是不是很多?肯定不少。
但是,我又看到這麼一個事實,父母寧願花這麼多的錢給孩子投資,也不願意給自己投資一分錢。
父母寧願貸款買學區房,也不願意花10幾塊錢給自己買本專業的育兒書籍,學學專業的育兒理念、方法;父母寧願送孩子去高價培訓班,也不願意自己抽空陪孩子讀讀書;父母寧願送孩子去高價早教班,也不願意多抽時間做一些早教的遊戲……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太多了。
一方面他們捨得給孩子花錢,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要教育好孩子;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又捨不得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這實在是有些自相矛盾。
按理說,要想教育好孩子,最應該做的就是投資父母自身,多買些專業的育兒書籍,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教育好孩子的根本。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上什麼名校、高價培訓班,都是白搭。相反,如果父母自身水平過硬了,即使將來不花錢上名校、培訓班,孩子也不會太差。
現在父母在自己身上花100元錢,都勝過將來在孩子身上花1萬元。
而現在很多父母的所作所為,顯然有些捨本逐末了。
那為什麼父母會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為?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懶惰本性使然。
懶惰本能讓父母陷入了誤區
每個人都是有懶惰本能的,都會抗拒改變。
對於父母來說,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必須要學習,改變自己過去錯誤的一些思想,甚至改變自己的一些錯誤習慣,而這些,沒有一點是容易的。
首先,很多父母抗拒學習
我們過去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父母都厭學學習,當然也包括讀書。很多人,自從畢業後,估計一年都看不了一本書。
現在讓父母改變這已有的觀念,重新拿起書本,認真學習,當然會讓很多父母本能的抗拒了。比起讀書來,他們更喜歡每天晚上抱著手機玩,那多自在、多嗨皮。因此,父母懶得學習。
其次,改變是困難的
即使學習了,很多時候也並不代表有用。
我研究了這麼多育兒理論,自己也提出 「肯定式教養」的理念,但我也不能保證完全能做到,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本能,使得我們會採用以前錯誤的方式方法。
比如說看到孩子的錯誤,我們就會忍不住的批評指責孩子,儘管我們事後分析,這樣是不對的。但是長久養成的本能習慣,使得我們很難改變。
要改變,就要付出巨大的犧牲,需要父母抽出很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做到,這顯然違背了我們的懶惰本能,我們會本能的抗拒它。
我們的懶惰本能,使得我們抗拒學習,不希望改變自己,於是我們也就不再自己身上投資,而只是投資在孩子身上,指望孩子自己改變。
總結
父母花在自己身上100元,遠勝於將來花在孩子身上1萬元。
但是我們的懶惰本能,使得很多父母走入了教育誤區,光想投資孩子,從不想改變自己。結果是錢花了很多,效果卻沒有多少。不僅如此,父母還抱怨孩子: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卻一點也不長進。
事實上,你付出的都是不重要的東西,你要捨得為孩子改變自己,那才是真正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