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量的時間學的本事,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一場考試中拿個好分數,學生老師都面對著無奈的處境,人們不僅要問教育的目的是否早已扭曲?上海市閘北區第八中學校長劉京海曾被採訪時說道,學畫畫的人真的需要那麼深的數學嗎?中文系的孩子真的需要那麼深的數學嗎?
電影《高考1977》的導演江海洋在採訪中也說道,如果我在今天參加高考,我是文科很好,但是這個數學可能我這次考完以後,我一輩子都可能不用了,但是就是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可能決定了我一輩子。
1985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標準化考試,同年首先在廣東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經過十年左右的推廣,這種考試形式全面開花,標準化考試形式的確立必然帶來命題方式,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也因此改變,再對高考制度的種種議論中,便有人指責這種統一的考試制度,讓富有想像力的學生沉澱於死記硬背之中。在標準化教學的發源地,美國有學者研究表示,美國孩子的創造力至1990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教師們抱怨這是美國學習追求標準化教學的惡果。當美國教育界在反思標準化課程、機械背誦和全國性考試的利弊之時。死記硬背的讀書方式,費盡心機的押題心態卻在中國校園欲演欲烈。
這樣的情景,也許世界上只有中國可以見到。高考結束後,考生瘋狂撕毀課本,拋向空中,這似乎成了一個新的表演項目。選擇這樣一種極端扭曲的方式,告別中學時代,不僅僅是對教科書的憎恨,更是對某種學習方式,考試方式的憎惡,
每年各省的高考狀元一定是各個高校爭相招攬的人才,一些大學甚至把歷年招收了多少個高考狀元,作為本校的輝煌業績。遺憾的是這些高分入學者最後大多表現平平,事實上,有太多的例子讓人們反省中國學生的綜合素質。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曾在採訪中說道,所以我們有很多高分的學生,高考狀元被國外的優秀大學所拒絕。他完全沒有體現出你作為一個未來的社會精英,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的態度,社會公益性,這都是我們的教育中所缺乏的。毫無疑問,千篇一律的標準化考題,無法應對千差萬別的考生,也無助於他們的身心成長。雖然美國向我們輸出了這一命題模式,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高校的招生錄取並不以入學考試為唯一標準。許多大學的考生錄取,甚至根本無須入學考試成績,雖然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大學考試,但美國也有升學適應性考試,即SAT,SAT得滿分,既所謂的高考狀元。但這些高考狀元卻不是每一個都進得了美國的名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招生官艾麗莎在採訪中說道,我們尋找學術背景強的學生,成績優秀的學生,那些回報社會的學生,那些願意參與很多活動的學生,如組織社團、領導活動、調研等。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招生官克裡斯丁在採訪中說道,我們學校注重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學校,有著很好的名聲,所以我們希望學生同時有很好的成績,好的人格。
美國大學在錄取新生時,很注重學生在學業以外的能力。大學的申請表格上往往有課外活動一欄,有些大學的課外活動表現,甚至佔到總評分的20%。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徐小平在採訪中說道,哈佛、耶魯,他為什麼人才輩出?因為他在入學的時候除了考試以外,雖然他對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很高,但是他一定要看你的文章,一定要看你的社會活動,一定要看你這個人的綜合的道德評價,我們的大學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只有考試。當美國孩子在社區街道打義工,積累經驗,回報社會的時候,中國的孩子正在學校裡上一門叫做《思想品德》的課程,這門課也告訴他們要勤勞勇敢,要助人為樂,要對社會有價值,而然而對於在高考壓力下,疲於奔命的多數孩子來說,這些只是高考前需要背下來的條條框框。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採訪中說道,在以考試為唯一評價的教育當中,比考試更重要的是人格養成,社會關懷,身心健康,個性發展,這些因素某種程度上都被忽略了,被排除了,在社會輿論紛紛指責中國的大學生社會能力和道德素質低下的時候,是否也該反省我們的考試制度?有沒有兼顧到了這些我們的教育理念?有沒有貫徹到了這些?
此文章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