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考試是否影響了孩子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2020-12-22 老王看相聲

花大量的時間學的本事,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一場考試中拿個好分數,學生老師都面對著無奈的處境,人們不僅要問教育的目的是否早已扭曲?上海市閘北區第八中學校長劉京海曾被採訪時說道,學畫畫的人真的需要那麼深的數學嗎?中文系的孩子真的需要那麼深的數學嗎?

電影《高考1977》的導演江海洋在採訪中也說道,如果我在今天參加高考,我是文科很好,但是這個數學可能我這次考完以後,我一輩子都可能不用了,但是就是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可能決定了我一輩子。

1985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標準化考試,同年首先在廣東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經過十年左右的推廣,這種考試形式全面開花,標準化考試形式的確立必然帶來命題方式,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也因此改變,再對高考制度的種種議論中,便有人指責這種統一的考試制度,讓富有想像力的學生沉澱於死記硬背之中。在標準化教學的發源地,美國有學者研究表示,美國孩子的創造力至1990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教師們抱怨這是美國學習追求標準化教學的惡果。當美國教育界在反思標準化課程、機械背誦和全國性考試的利弊之時。死記硬背的讀書方式,費盡心機的押題心態卻在中國校園欲演欲烈。

這樣的情景,也許世界上只有中國可以見到。高考結束後,考生瘋狂撕毀課本,拋向空中,這似乎成了一個新的表演項目。選擇這樣一種極端扭曲的方式,告別中學時代,不僅僅是對教科書的憎恨,更是對某種學習方式,考試方式的憎惡,

每年各省的高考狀元一定是各個高校爭相招攬的人才,一些大學甚至把歷年招收了多少個高考狀元,作為本校的輝煌業績。遺憾的是這些高分入學者最後大多表現平平,事實上,有太多的例子讓人們反省中國學生的綜合素質。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曾在採訪中說道,所以我們有很多高分的學生,高考狀元被國外的優秀大學所拒絕。他完全沒有體現出你作為一個未來的社會精英,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的態度,社會公益性,這都是我們的教育中所缺乏的。毫無疑問,千篇一律的標準化考題,無法應對千差萬別的考生,也無助於他們的身心成長。雖然美國向我們輸出了這一命題模式,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高校的招生錄取並不以入學考試為唯一標準。許多大學的考生錄取,甚至根本無須入學考試成績,雖然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大學考試,但美國也有升學適應性考試,即SAT,SAT得滿分,既所謂的高考狀元。但這些高考狀元卻不是每一個都進得了美國的名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招生官艾麗莎在採訪中說道,我們尋找學術背景強的學生,成績優秀的學生,那些回報社會的學生,那些願意參與很多活動的學生,如組織社團、領導活動、調研等。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招生官克裡斯丁在採訪中說道,我們學校注重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學校,有著很好的名聲,所以我們希望學生同時有很好的成績,好的人格。

美國大學在錄取新生時,很注重學生在學業以外的能力。大學的申請表格上往往有課外活動一欄,有些大學的課外活動表現,甚至佔到總評分的20%。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徐小平在採訪中說道,哈佛、耶魯,他為什麼人才輩出?因為他在入學的時候除了考試以外,雖然他對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很高,但是他一定要看你的文章,一定要看你的社會活動,一定要看你這個人的綜合的道德評價,我們的大學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只有考試。當美國孩子在社區街道打義工,積累經驗,回報社會的時候,中國的孩子正在學校裡上一門叫做《思想品德》的課程,這門課也告訴他們要勤勞勇敢,要助人為樂,要對社會有價值,而然而對於在高考壓力下,疲於奔命的多數孩子來說,這些只是高考前需要背下來的條條框框。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採訪中說道,在以考試為唯一評價的教育當中,比考試更重要的是人格養成,社會關懷,身心健康,個性發展,這些因素某種程度上都被忽略了,被排除了,在社會輿論紛紛指責中國的大學生社會能力和道德素質低下的時候,是否也該反省我們的考試制度?有沒有兼顧到了這些我們的教育理念?有沒有貫徹到了這些?

此文章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STEAM教育如何影響孩子創造力及想像力?
    孩子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通過不斷地與外界接觸,學到新的知識,豐富社會經驗,會隨著對外界的認知而逐漸改變。創造力還是較為重要的能力,孩子們胡思亂想的少了,但是會想出一些基於一定現實基礎的可以實現的東西,而這種能力,就需要通過STEAM教育來鍛鍊實現。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創造力想像力那麼豐富,長大了就沒了
    我們常常會佩服小孩子,想像力天馬行空,創造力也非常豐富,古靈精怪。但是為什麼長大後就沒了呢?小時候問出的一些奇怪的問題,現在都還記得嗎?會被那時候的腦洞嚇一跳吧。而那些有機靈勁的人,卻是在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在鍛鍊保持自己的天性,那些創造性,富有想像力的天性。
  • 為什麼小熊美術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正是因為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未停止過,所以我們現在才有了便利又豐富的現代生活。  馬雲曾經在湖畔大學的開學演講中說到:湖畔大學給你們準備的課程,商科不是必修課,音樂、美術等藝術課才是必修課,商科是選修課。  未來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時代,以往工業時代的很多工作崗位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可創新、創意和審美能力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
  • 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想像力、創造力」,這麼做就能出效果
    「幽默感、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同時,幽默感也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這三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讓孩子從小擁有較強的創造力,也就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創造力並不是專屬於天才,而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潛能。爸媽往往低估了孩子的這一能力,或因為過度保護和太多的介入,沒有激發起孩子的創造潛能。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 教育,如何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手勢,細節,語氣,用詞,如此精湛,這簡直就是在重現某些老師的教學育人的方式:抹紅嘴唇,掐著腰大吼大叫,諷刺,損人,像個怨婦一樣說話等等,如果我們的孩子每天面對的是這樣的老師授課很有可能會影響他們一輩子,他們這樣的花樣年紀不應該是這些消極負面的,而應該是陽光積極,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 鍾美美的表演代表著什麼其實是見仁見智。
  • 墨倉式列印立體紙模激發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如何教育和培養孩子是當前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其實,對於兒童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家長們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環境、形式、遊戲等,讓孩子了解到: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和做事方法,而這些意見和方法是會被尊重、認可和加以讚許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待事物往往會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解決方案--這其實就是想像力和創造力。
  • 五個簡單方法,彩虹天使教你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眾所周知,著名繪畫大師畢卡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他的作品充滿想像力以及創造力。他曾說過:「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麼樣像孩子一樣的畫畫」。因為,孩子終將長大,正是最寶貴的培養孩子創造力以及想像力的重要時期。在所有的智慧之花中,最美麗的花朵是創造力和想像力,我們的孩子要想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就一定要擁有豐富創造力和想像力。
  • 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和一般的投資機構不一樣,需要清規戒律和體系化,偉大的藝術家需要自由和空間去創作。 馬拉度納是足球場上的藝術家,南美出產足球的藝術家,和歐洲體系化作戰的模式不同的,南美人狂放不羈,野性十足,彰顯個性,敢於想像,只有他們才能踢出令人賞心悅目的足球,讓人感嘆,原來足球還可以這麼踢。
  • 如何激發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做什麼,才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保護好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呢?答案一定是:學美術。想像力是每一個孩子的天賦技能,而繪畫又是最好的培養方式。但市面上的繪畫培訓機構實在是太多,線上線下讓人眼花繚亂,我閨女最近分別體驗了美術寶1對1和小熊美術,所以,我願意寫出這篇文章來和大家分享分享,供寶媽寶爸們參考。
  • 與想像力創造力有何關係?
    特點是:這類禮品是藝術家的作品,其二:禮品蘊含很高的藝術氣息,具有很好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而藝術禮品中藝術氣息,又能引導人們更多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尤其是對孩子而言,更有效果。想像力是在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的能力。通過豐富的想像力,可以發展創造力,使人們可以認識從未見過或不可能見到的事物。想像力是偉大的,因為有想像力,我們才能創造發明。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這五件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培養,關鍵是在孩子的童年時期。 孩子一大踏入社會,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羅曼·羅蘭曾說: 我創造,所以我生存。
  •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在我們國家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可能很多人會認為:知識是死板的,孩子學得越少,應該越有想像力。這種看法有些極端,對想像力和創造力有誤解。創造力是什麼呢?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因為吸收了諸多巨人的研究成果,才有了自己的創造。由此看來,創新是在已有的舊事物中長出來的。換句話說,認知學習是創造力的基礎。
  • 小白龍:玩具專家積高積木,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原標題:小白龍:玩具專家積高積木,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齊魯晚報濟南
  • 孩子想像力的培養鑄就生命的創造力,別再做人云亦云的機器人
    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培養想像力特別有助於形成孩子成功成材的心理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孩子想像力漸漸地淡化或者消失了,變成了沒有觀點人云亦云的翻版機器人。然而,有的孩子因為家長和老師注重想像力的「再培養」,從而產生了寶貴的創造力,最終成為了偉大的作家、演講家、外交家、發明家和設計師等高層次人才。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想像力的培養與教育方法理念的差異造成的。
  • 想像力不等於創造力
    伴隨著素質教育與創新觀念的提倡,讓想像力與創造力倍受重視。許多創意美術機構都在強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但究竟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什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在美術教學當中,哪一部分是在為想像力、創造力進行培養的?如果弄不明白這些最本質的問題,所有對家長的解釋,都是敷衍的回答。
  • 藝術教育要鼓勵創造力和想像力
    過去就是教會孩子要學會知識,教會孩子要會考試,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學生學完以後,我們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科學領域當中發現的能力,這種能力相對來說都比較滯後或者薄弱。有的很會考試的孩子,一旦需要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一項創造性工作的時候,束手無策。究竟我們的教育怎麼辦?我覺得還是要把素質教育、提高素質當做第一位。
  • 為什麼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高的標準化考試成績?
    為什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標準化考試成績和其他傳統學業成績方面往往落後於較富裕家庭的學生?學業成就,家庭收入和大腦解剖結構是相互聯繫的。皮層厚度的差異與考試成績和家庭收入的差異直接相關。這項研究沒有探討這些大腦解剖結構差異的潛在原因。但是,研究表明,低收入學生傾向於:幼兒期承受更大的壓力,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的機會有限,並且在生活的早期就很少接觸口頭語言和詞彙。
  • 教你輕鬆提升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21個國家的調查結果,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第一,想像力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如今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對孩子的教育從胎教開始,幾個月上早教的孩子也比比皆是。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學會思維拓展,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世界,成為不少爸媽關心的一個話題。《我能變成什麼》一本激發孩子好奇心,提升孩子想像力和創作力的繪本。
  • 如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想像力是天生的嗎?
    我相信有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是天生的,想像力的強弱也是天生的,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孩子的想像力受先天大腦等生理因素或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更多的是後天環境和教育方法的影響。孩子的想像力是到一定的年齡才會表現出來的,想像力萌芽是在1歲半-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表現出符號聯想力,比如孩子拿到一個勺子,卻說自己拿的是一隻小船,其實這時候孩子的想像已經開始了。到2歲半時,孩子的想像開始飛速的發展,而這時需要的是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讓孩子去想像與創造。
  • 人生感悟:相比物質和知識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豐富更為重要
    再後來,他搞起了服裝批發,並且和另一家服裝批發店隔街相對。如果對方的批發價是500元一套,他就賣450元;如果對方也降到400元,他就賣350元。所以,一個季節下來,對面只批發出去了不到一百套服裝,而他卻批發出去了近千套。終於,對方忍無可忍地跟他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