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高的標準化考試成績?

2020-08-20 記不得老師

為什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標準化考試成績和其他傳統學業成績方面往往落後於較富裕家庭的學生?

學業成就,家庭收入和大腦解剖結構是相互聯繫的。

2015年4月17日,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研究報導,低收入和高收入兒童之間在學業上的「成就差距」反映在大腦解剖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高收入和低收入學生的MRI腦成像掃描。研究人員發現,高收入學生在與視覺感知和知識積累相關的區域大腦皮層較厚。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估計,這些大腦區域的皮層厚度差異可能佔本研究發現的收入成就差距的44%

研究人員發現顳葉和枕葉的皮質部分的厚度存在差異。這些區域的主要作用是視覺和存儲知識。皮層厚度的差異與考試成績和家庭收入的差異直接相關。

這項研究沒有探討這些大腦解剖結構差異的潛在原因。但是,研究表明,低收入學生傾向於幼兒期承受更大的壓力,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的機會有限,並且在生活的早期就很少接觸口頭語言和詞彙。當所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時,它們會導致大腦結構,認知技能的改變和學習成績的降低。

先前的研究還顯示了與收入相關的大腦解剖學差異,但並未將這些差異與學業成就聯繫起來。這些發現證實了上個月來自九所不同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布的類似發現,他們確定了家庭收入與孩子的大腦結構之間的相關聯繫。

這些大腦結構的差異還與 一項學業成績的衡量標準相關,這就是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獲得的更高分數。

在低收入家庭中,大腦結構差異與家庭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最為顯著。

不幸的是,近年來,美國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之間的成就差距不斷擴大。根據 馬丁·韋斯特,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副教授,本研究的作者,儘管種族和族裔之間的差距縮小了,但家庭收入對學生成就的差距仍在擴大。

韋斯特在新聞稿中說:「用低收入和高收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差距是美國教育乃至世界範圍內教育系統中普遍存在的長期現象。」 補充說:「教育工作者和決策者對試圖了解成就差距的根源非常感興趣,但對解決這些差距的可能策略則更加感興趣。」

一篇題為「 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的社會經濟因素 」,關於2015年3月的研究,「兒童和青少年的家庭收入,父母教育和腦結構」,已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的在線版上。

在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中,研究人員小組確定了家庭收入與孩子的大腦結構之間的相關聯繫。在低收入家庭中,大腦結構差異與家庭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最為顯著

第一作者金伯利·諾布爾(Kimberly Noble)在新聞稿中說:「特別是,在收入最低的家庭的孩子中,收入的細微差異與大腦許多區域表面積的較大差異有關,而這些差異與學業重要成功。」

主任伊莉莎白·索威爾(Elizabeth Sowell)表示:「儘管絲毫不暗示兒童的社會經濟狀況會導致大腦發育或認知的一成不變,但我們的數據表明,較富裕的人獲得更多的資源可能會導致兒童大腦結構的差異。」新聞稿中強調了發育認知神經影像實驗室的觀點。

Sowell和Noble相信,他們的發現表明,針對生活貧困兒童的幹預政策可能對個人的大腦發育和社會產生最積極的影響。

他們重申,這些結果並不意味著孩子未來的認知或大腦發育是由社會經濟環境預先確定的或者是一成不變的。大腦是可塑的,可以隨時重塑自身。

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教授約翰·加布裡埃利(John Gabrieli),也是最新研究的作者,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新聞稿中說:

就像您期望的那樣,不住在好的生活環境中確實要付出代價。我們不僅可以從考試成績,教育程度上看到它,而且可以在這些孩子的大腦中看到它。對我來說,這是行動的號召。您想為那些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不容易實現的人增加成功的機會。

結論:是時候減少對標準化測試的重視了嗎?

這裡有一個問題:「作為父母,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平衡競爭環境,並減少涉及「有」和「沒有」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兒童貧困,大腦發育和認知功能?」 我相信答案可能是將重點從標準化測試上移開。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的國家貧困兒童中心(NCCP)的最新研究 發現,美國 十分之四的兒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中。

在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源並減少社會經濟分層之前,在我看來,成就差距只會繼續擴大-尤其是如果我們繼續依靠當前的標準化測試模型來評估學術潛力。

就個人而言,如果參加標準化考試很糟糕,可以選擇的機會就會不多。漢普郡學院是美國少數幾所不將SAT納入招生流程並且沒有任何考試或成績的大學之一。

漢普郡的「測試盲人」教學法反映出他們致力於創造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這也符合漢普郡的使命和學術理念。管理人員認為,「標準化考試比大學成功的潛力更能準確反映家庭經濟狀況,而且標準化考試可能對種族,階級,性別和文化構成平等機會的障礙。」

眾所周知,許多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或部分根據考試成績來決定是否提供經濟援助獎勵。經濟援助應該用於支持最需要幫助的學生,而不是應該獎勵那些應試者。

我們要明確一點,我們的獎學金援助旨在獎勵始終如一的強大學習成績,並輔以領導力,社區參與度和非凡創造力等屬性。不能從單個考試成績中看出紀律,熱情和學習奉獻精神。

如果繼續使用標準化測試的結果來提供獎學金或者各種的獎勵,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造成這種差距的增加。

我相信,如果更多的學術機構採用「盲測」教學法,則可以幫助平衡「有」和「沒有」之間的競爭環境,並扭轉與家庭收入和收入相關的成就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相關焦點

  • 標準化成績遭「拋棄」?
    據悉,芝加哥大學將對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全額學費資助;對所有家族第一代大學生提供四年共計兩萬美元的獎學金、並保證一次帶薪暑期實習;為退伍軍人以及來自警察、消防員和退伍軍人家庭的孩子提供特別獎學金。其次,更多因經濟或其他原因沒有參加標準化考試的申請學生,將向芝加哥大學提交申請並尋求錄取機會,將更大地擴大生源基數並提升錄取學生的多樣化,以及相應地降低錄取率。再其次,由於不再強制要求提供標準化成績,隨著學校明確標準化成績等硬指標不再成為錄取標準,將有助於避免潛在的訴訟風險。目前,美國對標準化考試能否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有不同意見。
  • 為什麼不富裕的家庭,還喜歡生好幾個孩子,對得起孩子嗎?
    我問他有什麼喜事,他告訴我他有生了第三個孩子。我感覺挺吃驚的,一方面是目前只是開放了二胎政策,沒有開放三胎,他生了三胎可能面臨著罰款。另一方面,他的家境並不富裕,夫妻兩個,做一點小本生意很是辛苦,這些年來所有的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之前家裡已經有了一兒一女,為什麼還要費盡心力生孩子呢?當然,我並不是說家境不富裕就沒有資格生孩子,生育權是人們的天賦人權,是法律保護的。
  • 真的有天賦-還是富裕家庭孩子擁有的特權?
    NAGC家長外聯事務協調員威利斯說:「有一個假設……讓有天賦的孩子留在自己的設備上不用管他們,他們會將自動成為最好的,這絕對是肯定的不可能會發生的。」威利斯說,由於資優學生學習速度很快,或者已經超出了課程設置,「他們所帶來的無聊和沮喪可能會導致學習成績低下,沮喪或不健康的工作習慣。」 儘管沒有確切的數字,但估計有5%的有天賦的孩子輟學了。
  • 考試內容決定標準化考試的價值
    美國大學不要求申請人提供大學SAT或ACT入學標準化考試成績的已超過850所。全美考試減負了,但2017年運行的麻州新考試評估系統卻要朝向更高標準,是更難還是更科學?真能兼顧教育先進與教育公平嗎?作為美國教育系統標準化考試規模化的「先鋒開拓者」,麻州的考試改革,不僅對美國未來教育改革有重要影響,對我國考試招生改革也有重要啟發。
  • 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招生不再要求標準化考試成績
    傳統上美國大學招生時需要申請人提交SAT或ACT考試成績,但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大學不再要求學生必須提供標準化考試成績,大大改變了美國大學招生的通行做法。SAT原本是「學術能力評估考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簡寫,現在直接稱為SAT,是廣泛用於美國大學招生時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
  • 芝加哥大學為何放棄標準化考試錄取
    實際上還是有影響的:考試考砸的學生,可以用平時課外活動、作文、牛人推薦等手段進入芝加哥大學,實際上縮小了優秀「考」生的入學機會。    芝加哥大學為什麼這麼做?據其官方說辭,這是為了給低收入、弱勢群體家庭創造機會。中國很多人認為高考是社會公平的工具,但美國的教育研究一般會斷定,考試成績高低對應著家庭收入高低。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考試成績一般更好。
  • 為什麼家境富裕的孩子,在學校的人緣更好?老師說出其中隱情
    導讀:為什麼家境富裕的孩子,在學校的人緣更好?老師說出其中隱情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家境富裕的孩子,在學校的人緣更好?老師說出其中隱情!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標準化考試是否影響了孩子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1985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標準化考試,同年首先在廣東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經過十年左右的推廣,這種考試形式全面開花,標準化考試形式的確立必然帶來命題方式,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也因此改變,再對高考制度的種種議論中,便有人指責這種統一的考試制度,讓富有想像力的學生沉澱於死記硬背之中。
  • 如果家庭不富裕,該怎樣教育好孩子?這個方法又簡單又有效
    對於新時代的人才,選拔的標準不再僅僅只局限於文化成績。而是要選拔出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要文化功底深厚,還要有技藝傍身;不僅要智商高,還要情商高。為了讓自己家的孩子能夠緊跟時代的要求,父母們不惜花重金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甚至有的家長從小就把孩子送出國,接受所謂的更高一層的教育。
  • 澳洲富裕家庭的分水嶺:私校裡有多少洋學生,精英學校就有多少華裔...
    而根據研究顯示,擔心孩子在這些「白人主流」的私立學校中會成為明顯的少數群體,實際上正是移民家庭在有經濟能力的前提下選擇精英學校的重要原因之一。何博士表示,「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精英學校也是如此。許多白人家庭都在說,如果我們選擇了精英學校,那我們就會成為少數。」
  • 幼兒園老師,會更親近家庭富裕的孩子?老師坦言:孩子有差距
    幼兒園老師,會更親近家庭富裕的孩子?老師坦言:孩子有差距現實生活中,幼兒園老師真的會更親近家庭富裕的孩子嗎?其實是不會,對於老師而言,無論是家庭富裕的孩子,還是家境一般的孩子,孩子們交的學費也都是一樣的,因此,帶來的利益也是一樣的,如果老師出現偏心行為,被家長知道後,也是不能夠輕易被原諒,因此老師們也不會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去偏袒家境富裕的孩子,毀了自己的名聲。但是老師坦言,家境普通的孩子,和家境富裕的孩子還是有差距的,差距是真大。
  • 他出生富裕家庭,卻從不揮金如土,自身也是才貌並全
    在今年年初,他對沉光耀的富裕家庭表現得很到位,他在電影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除了表演,王力宏還擔任導演,拍攝自我導演的作品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每個人都不應該忘記他的原始身份是歌手和偉大的歌手。王力宏在鬱鬱蔥蔥的歲月裡也是許多人的回憶。很多人都能找到他的一些傑作。
  • 加州大學不能使用SAT/ACT成績錄取,標化成績又受重擊
    此前一群學生和倡導組織於2019年12月對學校系統提起訴訟,稱這些考試違反憲章且有偏見。早在今年5月,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曾宣布:未來五年內逐步停止新生申請的標準化考試成績要求,直到2024年秋季全面取消;加州大學將採用大學自己的測試體系,使其更好地滿足大學對學生的需求;但是,如果新的考試未能在2025年秋季入學之前達到指定標準,UC將會取消本州學生的標準化考試要求。
  • 標準化考試只能用於汰劣而非擇優
    公眾的矛頭幾乎一邊倒地指向了四六級標準化考試。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學術界對此還有另一種聲音。為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我國專門研究語言類標準化考試的教育心理測量學專家謝小慶教授。    謝小慶認為,考試是衡量人的能力的工具,是一把尺。這個工具的製造不能靠「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而是要有質量標準,使用前要進行質量檢驗,測量的結果要有可比性。「『假秤』應該是指沒有達到國家或權威部門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質量標準,而四六級考試恰恰不在此列。從我這個從事教育測量學研究20多年的專業工作者的角度看,四六級考試是合格的達到質量標準的語言類測試。」
  • 家庭富裕用物質來「堆娃」,孩子未見得幸福,這個才是孩子想要的
    然後為孩子的教育,他們甚至不惜花光所有的錢甚至背負三十年的貸款去購買學區房、學位房,就為了孩子有一個很好的富裕的生活環境。難道真的給孩子很好的一個生活條件,他就能夠幸福啊?他們每天不辭辛苦地上班,只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成績。
  • 各省狀元皆出自中層、基層家庭,為何富豪家庭孩子少有狀元?
    中低產階級孩子比家庭富裕的孩子學習好的原因有哪些呢?1、性格。家庭富裕的孩子外在物質條件充裕,內心世界的需求就會變得多起來,使得他們的性格會更加衝動易怒。而中低產階級孩子家庭溫飽可以但並不富裕,有的家庭條件甚至更差,這些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中成長內心世界更為豐富,使得他們的性格會更加沉穩,更早的定下自己追求的目標。
  • 英語標準化考試只能用於汰劣而非擇優
    他認為——標準化考試只能用於汰劣而非擇優    9月11日,本報《87.5%的人認同「四六級考試是一桿假秤」》一文,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矛頭幾乎一邊倒地指向了四六級標準化考試。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學術界對此還有另一種聲音。為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我國專門研究語言類標準化考試的教育心理測量學專家謝小慶教授。
  • 《科爾曼報告》:決定孩子成績的是家庭背景
    家庭層面這就和每個家庭的背景關係很大了,即使父母的孩子是黑人,但如果他們很有錢,在社會上有不錯地位的時候,黑人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更高,從而會獲得足夠的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說,並不是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成績更好,而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自信讓孩子成績更好。但你會發現現在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家庭教育卻很好,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的性質。當孩子原來的家庭條件較差,後來父母賺錢使家庭條件變好後,孩子的自信會得到很明顯的提升。
  • 越富裕的地區,學校教學質量越好?史丹福大學研究推翻了這一假設
    研究發現,地區社會經濟狀況與該地區學生平均考試分數之間沒有相關性。根據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家Sean Reardon的研究,衡量學校效能最聰明的手段,是轉而考察學生一段時間裡取得進步的速率,這可以通過標準化考試進行測量。「許多相對來說非常貧困的地區,學生學習速度似乎比其他非貧困地區的學生快。」Reardon在研究陳述中說。
  • 為什麼孩子平時成績很好,考試就不行?因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上個星期,我家孩子進行了第一次月考,成績不好不壞,我也沒怎麼太在意。因為知道這孩子基礎差一點,學習習慣也還沒有養成,有這樣的成績也不錯了。不過,我同事就坐不住了,因為她家孩子,班裡老師公認的小學霸,這次沒有疑問地又考出了讓人驚訝的成績: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