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迷信高考,認為高考絕對是人生的一大轉折,也是決定人生命運的關鍵。於是很多家長展開學習的「軍備競賽」,從娃娃抓起,在孩子身上瘋狂砸錢搞教育,要孩子在高考中脫穎而出,考上重點大學。而考上重點大學的目的也就是找個好工作,掙好多錢,此外,別無他求。
在此背景下,資本介入高中教育,對於高考的作用誇大宣傳,慫恿並鼓動家長和考生們不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和智力備戰高考,而且還要對高考狀元們進行賣力宣傳,放出一個又一個「人造衛星」,讓萬眾矚目。媒體也不肯閒著,對於高考推波助瀾,擴大宣傳力度,連高考時的考生準備、交通狀況、家長心態、考題等內容都要宣傳個夠,也要作為熱點事件來宣傳。也就會說,高考已經成了全民活動,而非一些人的活動。為了高考可以全民總動員,可以讓附近的工地停工,可以暫時封道,禁止機動車鳴笛,可以動用城市資源為考生服務等等,如此興師動眾就是為了營造一種公平公正的考試氛圍,以及維護整個教育產業鏈的利益。如果這些場景發生在國外簡直不可想像,就是外國人在高考期間到了國內,看到高考的壯觀景象,也會嘆為觀止,大為驚嘆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待考試如此重視,如此大動幹戈。
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每年考上重點大學的人數都是很少的一部分,而考上非重點大學的人數卻是很多。偏偏家長們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考上重點大學,而考完之後,失望的居多。考上理想大學的自不必說,認為考得不好的考生很多會選擇復讀,再咬緊牙關,奮戰一年。只有考生自己知道,高三的一年是如何在煉獄中度過的,而那些勵志的心靈雞湯大多是為他們準備的。在全民迷信高考的環境下,作為高三的考生確實被推到了長跑賽道上,而且不管多麼疲憊,哪怕是暈倒了也要緩過來,堅持到最後一秒。如此沒有人性的折磨,到底是不是考生應該得到的?不高考能不能養活自己,能不能成材?
當然能,很多人都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雖然很多專家學者都鼓吹高考是寒門出學子的唯一途徑,也是跨越階級差別的最公平途徑,但是,他們忽略了在如此的途徑之上,扼殺人性的反覆練習,把自己變成做題機器的乏味和無聊,以及在此單一價值觀指導之下的心理變態。很多高考高分學生後來就不怎麼學習了,除了大學學習以外,工作之後就不再學習和讀書了,只是幹自己的工作,也沒什麼創建和進取心了。
那麼,高考除了浪費大量資源製造做題高手,還有什麼值得迷信的?如果說高考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接受大學教育,那麼,也僅僅是騙了家長的錢,讓學生們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淪為和輟學生一樣的打工境地。如此一來,就可以看到教育產業背後的資本運作規律了。大學擴招之後,參加高考的大部分學生就要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去讀大學,讀完之後才知道找不到工作,還得去讀研究生。一批一批篩選之後,剩下的也僅僅是找到了一份養活自己的職業,有時候養活自己都困難,還要負擔樓市的貸款……
而這一切受難的出發點就是高考,一旦深陷對高考的迷信之中就不可自拔,直到事實教育了人們,但已經晚了,而一批一批的高考大軍正在路上,雄赳赳,氣昂昂,奔赴高考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