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 北京有過一個貧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們怎麼樣了?

2021-02-17 藍橡樹


十年前,北京有過一個叫「青雲學子計劃」的教育實驗,從全市六十萬打工子弟中挑選出一批較為聰明的孩子,試圖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挖掘他們的潛力,從而擺脫父輩的命運。如今,十年過去了 ,這群孩子長成了二十一二歲的青年。回頭來看,這個故事或許算不上完美:首先,實驗不時受到升學制度、原生家庭等各種因素阻撓;其次,這批孩子也並未個個如願進入大學、從此走向高光人生。但我依然被深深打動了,因為無論後來的境遇如何,談及人生裡的這個插曲,他們均心懷感恩,並堅信「我們人生中的哪些東西被改變了」。本文由橡樹君綜合編輯整理。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一群窮孩子的實驗》(《人物》雜誌)。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一、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劉正奎,出生於安徽農村,1997年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安徽某貧困任鄉政府教育辦副主任。當時縣裡外出打工的人多,留守兒童也多。劉正奎在工作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和父母長期分離,內心或多或少有些創傷。幾年後,劉正奎調任去中科院心理所,便格外關注留守與流動兒童的心理創傷問題。

2007年的某次飯局上,三辰集團董事長孫文華提到自己想辦個公益學校。三辰集團是做動畫起家,代表作品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藍貓淘氣三千問》,而孫文華本人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同桌的劉正奎聽了,有點遇知己的興奮,他給孫文華提建議,「如果真想做,就關注那些跟著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所謂的流動兒童,他們急需幫助。」在劉正奎看來,有些非京籍的流動少年,既聰明又有韌性,卻受制於客觀條件,天賦被浪費,著實可惜。

酒局結束後,劉正奎與孫文華建立了聯繫,他們多次討論要辦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才能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最終決定「辦一個不大但要有影響力的學校」,專招收那些「貧窮又有天賦的打工子弟」。

2009年,孫文華捐資1000萬元,設立「超常教育專項基金」,用於項目運作。同年,趙大恆從北京八中退休,加入青雲。趙大恆是北京教育界響噹噹的名師,他帶的北京八中少兒班,高考平均分在620分以上,關於怎麼教育早慧的孩子,他有著三十年的經驗。

資金有了,老師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二、

2009年,是「青雲學子計劃」正式在北京招生的第一年。劉正奎和工作人員跑遍了北京郊外的打工子弟學校,見了好幾十位校長,試圖找到一批符合條件的青雲學生。

他們髮捲子給學生做,試卷上的幾百道題,無關知識積累,而是看應試者天生的邏輯。通過考核的孩子會被帶到中科院上幾天課,學初高中物理,有老師在旁邊觀察記錄,看他們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最終,「青雲計劃」從八九百位應試者中招到了24個學生,這24個學生中,除了極個別的,都符合「智商較高」、「家庭貧困」兩個條件。

2009年秋天,青雲班在芳草地小學開學了。著名的芳草地小學,曾是外交部子弟小學,後來又成為了全國第一所公辦國際學校。彼時,萬和城校區剛剛建成,一共就兩個班上課。青雲班的24個孩子,用一整層樓。

2009年,第一屆青雲班在芳草地小學萬和城校區的開學典禮,孩子們穿著芳草地小學的校服。

24個孩子中,有8個女生,16個男生,他們是超常兒童,也是裝修工人、餐館服務員、廢品回收者、臨時工的孩子。

‍徐博是「青雲學子計劃」的第一屆學生,來自河南信陽農村,父親在北京東五環外東壩鄉皮村的小餐館裡幫工。不上學的時候,徐博也在館裡跑前跑後,做些前臺點單、後廚刷碗的活兒。

自打進了青雲班後,徐博每周日下午都會背著書包、換上乾乾淨淨打的校服去上學。公交車穿越城市,從東六環到北四環,終點是芳草地小學的萬和城校區。用他的話說,「是在兩個世界裡穿梭。」

青雲班的另一個學生李小溪,江蘇人,兩歲跟著父母到了北京,在豐臺區讀過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教室是一間普通的居民平房,學生多,中午排隊吃大鍋飯。後來去的一所學校,校車是廢舊的麵包車,每天拉滿滿一車學生。有時司機會大喊讓站著的學生全部蹲下,怕被執勤的交警看見。

和班裡的其他學生一樣,來到青雲班,徐博和李小溪都覺得美好得不太真實。

每周,體育老師張豔傑會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離開學校,到自然裡去。

他們在奧森公園體驗四季,去地壇公園觀察觀察花苞,在後海看柳條兒抽出嫩芽,在朝陽公園散步,還坐著火車去爬了泰山.

青雲班的學生們在泰山。右一為趙大恆。第三排左一為班主任張豔傑。

在自然裡,張豔傑教他們認識植物,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感受能力。比如,讓他們閉著眼睛感受一棵樹的表皮紋路、氣味、溫度和聲音.

小學時期的徐博,在自然體育課上。

只要出門,他們基本不坐車,都是靠走路。有時走上十幾公裡去鳥巢,再走回來,孩子們邊叫苦不迭,又興致勃勃。

 

課上,會有一些團隊協作的項目,張豔傑把體力強和體力弱的分在一組,把開朗的和沉默的分在一組。他設置的任務,往往都需要調動所有人的優勢才能完成,「慢慢他們會意識到,只有我們組合起來,一起解決問題,才能變成超人。」

另外,青雲班的老師們有一個共識,即見識高於知識。孩子們曾被帶去人民大會堂參加活動、被帶去博物館看展,劉正奎校長還請過十多位院士到青雲班來,告訴他們科研是什麼、南極科考是怎麼回事.

青雲班的學生們被宋慶齡基金會帶進了人民大會堂。

最讓徐博印象深刻的,是張豔傑會在課上放一些短片,關於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這些世界名校的建校過程,還告訴他們什麼是託福、SAT考試。

跟蹤了這個項目十年的老師成吉思說,「我們的孩子,比其他農村孩子見識大多了。這是我們的初衷,他們成績可以不好,但見識不可以不多。」

三、

 

2009年秋天到2012年夏天,三年轉瞬而過,第一屆青雲班小學面臨小升初。正巧,東北師大附中在朝陽區建了一所分校,接受了青雲班的孩子。

而就在小升初這一過程裡,有少數學生放棄繼續參與實驗——出身第一次開始主導學生們的人生走向。

 

由於當時並不那麼嚴格的篩選,24個孩子中,有兩個孩子是有北京戶口且家庭條件不差的。他們小學畢業後便離開這個項目,一個在本科時就去了美國,另一個考入北京八中,並最終考上了北大。

另一些孩子則被父母送回原籍。按照當時的政策,孩子們在北京無法報考高中,只能報考職校,一些家長為長遠計,讓孩子們回到原籍。其中一部分人最終沒有考上大學。

 

李小溪也離開了這個項目。原因是父親認為新學校離他們當時租在海澱的家太遠。之後李小溪度過了顛沛流離的幾年:先是在海澱一所初中上到初二,後來轉學至河北保定,之後又轉學到江蘇連雲港老家。

 

她是個敏感又早慧的女孩,見過什麼是好的,那種教育方式的對比尖銳地刺痛著她。江蘇那所高中,一年只有十幾個學生能考上一本,成天抓語數英,一樣的題老師能來回講兩三遍。

小學時期的一個下雪天,張豔傑帶著青雲班的同學出門玩雪。

而那些留在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分校的學生們,繼續了三年安穩順利的生活。青雲班三年的課程,為這些孩子打下了好底子。他們學的新概念英語,比普通小學更難,數學物理也超前學了初中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個個自信,初中校長曾這樣評價道,「就沒有見過剛上初中就眼界這麼開闊的孩子。學校來個院士、來個博士,他們就好像不為所動。」

但等到初中畢業,高中入學又成了問題。沒有北京戶口,要麼回原籍讀高中,要麼留在北京考職校。項目方聯繫了俞敏洪,讓孩子們直接去新東方國際學校就讀。國際學校學費高,一人一年十幾萬,俞敏洪給打了折。這錢還是由項目方來出。

有了這樣的條件,項目方希望能再次將從前那批失散的孩子召集回來。

四、

 

剛讀完高一的李小溪,也收到了「重聚」邀請。這個消息對她來說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當我待在家裡刷題的時候,真的太難受了,不如我就出去看一看。」

所以,當年24個孩子中的一部分,在北京重聚了。

進入國際學校、準備留學,讓這群孩子看到了比以前更大的世界、更開放平等的教育方式,但也感受到來自金錢和出身最直接的刺激。

 

在新東方國際學校的第一學期,剛開學,就有家長給學校提意見:「咱也算一個小貴族學校,價格也挺高,怎麼搞了一幫農民工的孩子進來了?」

 

而對青雲班的孩子們來說,國際學校的各種對比更是無處不在,「那時我們班所有人都很窮,把我們放到一起,就顯得整個班都很窮。」徐博回憶道。

但同樣是在這裡,這群孩子也一點點地融入國際學校的生活。徐博加入了校橄欖球隊和帆船隊——這都被視為是中產階級的孩子才會參與的運動。

那時他們真心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去美國念大學。他們從高一就開始同步學美國高中的課程,高二考託福,準備去美國大學的申請文書、挑選心儀的學校和專業。

但到高中最後一年來臨前,變動接連出現。

 

首先是他們得到通知,中止對美國大學的申請,一起去西澳大學讀書。西澳大學的校長當時去了北京,對這班學生們的成績滿意,願意給全班學生獎學金。為了讓全班學生都能出國,項目方認為集體去西澳,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如果學生們同意去西澳,西澳大學將給他們提供能夠抵扣學費的全額獎學金,青雲計劃給他們提供的貸款足夠他們支付房租。但學生們在澳洲的其他生活費需要家庭支付,或是自己打工掙錢。按照估算,這筆錢每年大概在人民幣五萬元左右。

而這每年五萬塊的生活費,難倒了一半人——全班有接近十位同學,都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去澳洲。有人回老家上了專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還有人從高一重讀,考了一次或兩次高考,上了大學。

李小溪也是放棄澳洲的學生之一。她是這個班級的班長,從小就是全班最聰明、最被老師看好的孩子之一。但她家裡不是能不能拿出一年五萬塊生活費的問題,而是連一張去澳洲的機票都承擔不起。她就這樣離開,回了江蘇老家,最後考上了北京一所211大學,憑藉自己的力量,重回軌道。

 

小學時,全班一起慶祝徐博的生日。面對鏡頭的就是徐博和李小溪。

談及結果,一位十年來一直服務青雲班孩子的工作人員嘆息道:他們當時是懷著改造孩子們人生的心理,希望他們成為真正的社會棟梁。但在漫長的過程裡,因為各種原因,這個曾經被視為貧民版八中少兒班的天才班級,沒有完成預期的目標。

對此,徐博卻說,「從外界看,這可能是一個失敗的投資,是一個不太成功的教育案例。但我覺得它是成功的,它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向上的人、一個正直的人。」 

意猶未盡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出國留學導師微信號:guanjia333

學齡前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7

小學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4

初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3


相關焦點

  • 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
    四十多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精挑細選出21名少年,組成了首個「少年班」,這21名少年,當時年齡最大的才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在這21個孩子中,有三個當時已經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而當時中國這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呢?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原創 小林君 精英說42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
  • 當年的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尹希現在怎麼樣了?
    當年的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尹希現在怎麼樣了?尹希從小就智力超群,五歲時就能熟讀背誦唐詩三百首,7歲讀小學僅用三天時間他就把小學課本全部學完,8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和量子力學。1993年,9歲半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是班上最小的學生。12歲時,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96級少年班,成為當時中科大年齡最小的在校學生。他在少年班時仍是那麼的耀眼,各科的成績幾乎滿分,每年都能得獎學金。可就讀於少年班的他不滿足於現狀,早早就做好了出國留學的打算。
  • 天才少年班,清華大學再次啟動,僅招數學!
    少年班在中國高等教育中是另類的,天才同是另類。在若干年前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辦過少年班。如今只有坐落在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仍在招生。清華大學近日的『』領軍計劃『』出爐,在招生對象中,將具有數學特長的普通高中二年級在讀學生及三年級應屆畢業生納入丘成桐數學英才班。頗有少年班味道。少年班招生學校將有四所。
  • 10年前的高考狀元,如今過的怎麼樣了?
    但算一下時間,這些人也基本上是30年前的高考狀元。那麼,題主所問,10年前的高考狀元如今過得怎麼樣?那就限定了時間,那就是2010年。首先我們來定義高考狀元一詞,翻閱百度百科:「高考狀元」 一般指中國大陸地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各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高考成績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數是否加分分為「裸分狀元」與「加分狀元」。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他們攜日月而歸,他們手握山河,他們笑對天下,他們心生無畏,他們鬥志昂揚,他們如風過林梢,他們如雨掃窗臺,他們,是少年。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他們之中最大的有16歲,最小年僅11,雖然才能性情各不相同,卻都是經過千挑萬選而進入少年班的「神童」。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他們踏星辰而去,他們攜日月而歸,他們手握山河,他們笑對天下,他們心生無畏,他們鬥志昂揚,他們如風過林梢,他們如雨掃窗臺,他們,是少年。1974年,我國人才稀缺,國家對於人才的培養正處於瓶頸期,急需優秀人才來推動我國的發展建設。因而於同年5月,有李政道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了少年班建設的設想。
  • 一個哈佛博士經歷的天才教育:那些年在北京八中少年班的日子
    一直以來就對「少年班」或者說「超常實驗班」非常感興趣,正好看到這篇文章,打算出個專輯,和大家一起看看少年天才最後的發展,以及探討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或者認為所謂天才都有心理上的缺陷,即使不是《雨人》中的自閉症患者,也是《哥德巴赫猜想》中陳景潤那樣社會化程度很低的形象。但人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一部分兒童智力超出同齡人平均水平。這些兒童只有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他們的智力優勢。
  •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麼武斷其實也大可不必,我們先來看一組關於"少年班"的數字好了。 2008年,中科大少年班創辦30年之際出了這麼一份數據。在過去的30年間,少年班總共招生31屆,學生共1220人,當時已畢業1027人。其中有91%的人考取研究生,且單單是1983-1998年這16屆590人當中,就有64%獲得博士學位,剩餘的人數中,26.9%也獲得了碩士學位。
  • 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40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曾銷聲匿跡,如今現狀如何
    中國歷代都出現過不少天才,有的天才一生榮耀結局美滿,有的天才出過名後,則慢慢退出民眾的視線,落得個悲催收場。據說,中國早在42年前就出過三個天才神童,他們的天賦令人稱讚不已,人們都以為他們今生絕對不平凡,可惜造物弄人,3位天才神童往後的路卻很不如意,並且逐漸被人所淡忘了,如今他們人在哪裡,在做著什麼呢?
  • 中科大少年班37年:量體裁衣,還是拔苗助長
    直到現在,他還清楚地記得,4年前自己乘坐12個小時的火車來到科大時的那份忐忑。幾個月後,他將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謝豪所在的中科大少年班,今年繼續深造的比例已達80%。  中科大少年班開辦於1978年,這種少年班模式一度被眾多大學效仿,如今開辦少年班的高校卻寥寥無幾。37歲的中科大少年班如今發展怎樣?當初的神童都成才了嗎?人民日報記者走進中科大,探秘光環下的少年班。
  •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單公布,天才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質
    說到少年班,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天才班」、「神秘組織」吧,我們平常人根本接觸不到,畢竟少年班的兩大特點便是智商高、年齡低。《泰晤士高等學校教育》亞洲大學排名中國大陸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0!牛是真的牛!可以想像在如此優秀的大學中,少年班也必然是天才雲聚。
  • 16年前中國少年戰勝德國奧數天才,被北大錄取,如今過得怎樣?
    在一百多年前,梁啓超曾說「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其實這也是人民和國家對於少年一代的無限期許和美好盼望。事實上,這種對後輩的期望之情古已有之,「望子成龍」一詞就是最好的註腳,飽含無數長輩對子嗣的無限期許。
  • 16歲博士「神童」,任性逼父母在北京買房,如今怎麼樣?
    10歲上大學,13歲碩士研究生,16歲博士研究生,在同齡人還在初高中學習的時候,「神童」就已經先人一步摸到985博士的門檻了。「神童」等的天才之名聽著雖然讓人羨慕,但唯有一路高歌猛進才能成就非凡。95年生的張炘(xīn)煬(yáng)算算今年也25歲了,16歲就考上了985博士,現在他過的怎麼樣了呢?
  • 《少年班》青春的傷痛不會為天才而避讓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少年班,具體的也不需要多介紹,只需要知道這個班裡都是15歲以下的天才,就夠了。但吳未不是天才。他智商不算低,但是不夠被成為天才。放在平凡人裡,他會是一個優秀的人物。但是他的媽媽,一定要他成為人上人。成為最頂尖的人。吳未並不想這樣。他只想當一隻快樂的羊,但是沒有選擇。
  • 重磅: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40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 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一個出家,一個精神失常
    雖然我們倡導的是人人平等,可是我們卻默認的將孩子們進行了等級劃分,成績好的和成績不好的不僅學校不同,還會根據成績進行分班,連老師的教育水平也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其實早在40年前就已經發生了。
  • 7年前「官相十足」的天才黃藝博,高考考了個三本後,如今怎樣了
    目前會的樂器有:民謠吉他,電吉他,尤克裡裡,鋼琴,貝斯,架子鼓…… 在2019年,已經考過了民謠吉他10級,在今年,準備開始考古典吉他10級…… 本來一個樂隊,貝斯手,架子鼓,吉他手和主唱,都是各司其職的。
  • 他們為什麼選擇中科大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就在新生開學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方也公布了2020年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單。今年共有48名學生被錄取,其中女10名、男38名,分別來自13個省市。其中錄取人數超過1人的學校有: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學4人、湖南長沙長郡中學3人、湖北鹹寧高級中學3人、浙江溫州中學2人、浙江效實中學2人。這屆少年班:興趣驅動,多才多藝此外,開頭也說了,少年班意味著小小年紀就展現出基礎學科方面的天賦,但並非外界印象中「只會考試」的那種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