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軍?

2020-12-18 搜狐網

  剛才來的時候有讀者問我,你寫的書每一本都是既沒有前言也沒有後記,你的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先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原來是文革時候的老三屆,我是老初二,以後趕上文革,成了黑五類,文革中在工廠當了九年工人,當到三級工。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考本科,結果我家政審還沒有落實政策,沒有被錄取。接著1978年第一屆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碩士導師是王仲犖先生。畢業以後我留在山東大學歷史系,當時王先生主張我再開拓一下眼界,繼續深造,於是我1985年考上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跟譚其驤先生學中國古代歷史地理。人一輩子如果能夠碰上一位名師就是很大的幸運,而我碰到了兩位名師,非常幸運。畢業的時候想回北京,當時正好中國軍事科學院需要研究人員,就把我招去當兵了。

  到了軍事科學院以後跟我坐對桌的就是一位年輕的少校茅海建,他雖然比我年輕,但他是老兵,他當兵的時候就在東海艦隊,1982年碩士畢業以後就到軍事科學院,而我是一個新兵。他向我介紹,軍事科學院是葉帥創建的,軍事科學院裡的寶貝就是葉帥當年積累保存的戰爭檔案。茅海建是中國近代史專業的,他沒時間讀解放軍的戰爭檔案,他建議我把這些東西好好地讀一讀。後來我就到圖書館借這些戰爭檔案看,使我非常震驚,這些東西太好了。一邊讀著檔案,一邊向軍事科學院的老同志請教,這些老研究員有兩種成分,一種是解放戰爭時期四大野戰軍的老參謀,還有一種是建國後大將元帥的秘書,他們喜歡給我講一些故事,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我們黨的歷史有兩種,一種是教育群眾用的,比如高中的教材、大學的黨史課等等;還有一種是真正的歷史,那是藏在我們的檔案裡,或是當事人口口相傳的。我看到這些以後,就下了決心,不再搞歷史地理了,改行做現代史、軍事史。

  我最後一次見到譚其驤先生是1990年,他中風前的半年,他到中國科學院開院士增選會議。我跟他說起我在軍事科學院看到的一些東西,譚先生非常激動,當時便站起來說:「你要把這些東西都記下來!」既然導師允許了,我就自己改了專業,在軍事科學院一蹲15年。這期間主要寫了三本關於解放戰爭的書,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寫了一本長徵後期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爭的書《北上》,三聯編輯看了這些書以後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視野,把國民黨和共產黨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較,然後再挖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於是我就寫成了《中國的1948年》。寫了這本書以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有些東西也不可能放開來寫,總是要在表述上比較婉轉,內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但是我還是希望,凡是在我書中提供給讀者的都是真實的,真實到什麼程度那要看社會發展和國家開放的情況,也許今後要不斷的修訂、補充。

  我今天講「1948背後的故事」就是想給大家澄清一些誤區,講一些真實的歷史。我們現在改革開放20多年,可以說在戰爭題材上也比較開放,但是不管怎麼開放,給大家總是有這麼一個印象:我們共產黨、解放軍的形象曾經塑造了兩個代表性人物,一個是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的石光榮,一個是《亮劍》中的李雲龍,這其實是文人寫的軍人,不是真正的解放軍。如果解放軍的將領都像石光榮和李雲龍這樣滿口的粗話、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過國民黨嗎?國民黨將領許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是留過洋的,而且人家一開會的時候都是軍裝筆挺、將星閃耀,咱們解放軍的幹部開會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著菸袋,什麼樣的都有,這麼土裡土氣的共軍怎麼能把國民黨打的落花流水,這裡必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國民黨將領的回憶錄,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戰爭,幾乎沒有一個服氣的,像胡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18師的師長,在華東戰場幾次跟粟裕較量,在淮海戰場上隻身逃脫。最後胡璉打勝的一仗就是金門。胡璉說共產黨打仗是人海戰術,前面一群老百姓拿著手榴彈往陣地上衝,我們能忍心開槍嗎?我很負責任的對大家說,我查遍了解放戰爭的檔案,可以說解決戰爭重要戰役的檔案我都看了,但是沒有看到一個戰例解放軍是這麼打仗的。胡璉可能是一種誤解,因為我們解放軍當時裝備、服裝肯定不如國民黨軍,有很多戰士是裝不上正規軍裝的,所以胡璉的這種說法沒有根據。

  另外,我對國民黨沒有那麼深的成見,我還是能比較客觀地看國民黨的戰爭檔案。看後我有一個感覺,蔣介石不像是我們書裡描寫的樣子,專橫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狹隘。

  我看了蔣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產黨決戰幾年中他一系列的講話、決策,我發現他的想法大多數都是對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預感到東北守不住,於是讓衛立煌把東北的精銳部隊全部撤到關內,應該說蔣介石當年的這個決策是對的——如果衛立煌把60萬部隊及早撤到關內來,那麼解放戰爭要打多少年還說不定。第二個重大戰略決策是,在衛立煌守不住的時候,蔣介石做傅作義的工作,讓他放棄北平天津,把華北的50多萬精兵撤到長江以南。結果傅作義也沒有答應,如果他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做了,那麼我們的平津戰役也找不到戰機了,不能在黃河以北殲滅國民黨軍的主力,那我們國家說不定真要出現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局面。但是蔣介石兩大決策都沒執行,是什麼原因?主要是國民黨裡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盤算。衛立煌想,蔣介石一貫嫁禍於人,萬一出現問題,他到時候把責任推給我我就完了。傅作義想,我本來是華北人,華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麼?一個地方軍政的長官怎能沒有根基。蔣介石的種種決策都是因為下面的扯皮、推諉不得以實現,所以蔣介石才越來越著急上火。

  蔣介石在戰略上是有預見性的。在1949年2月蔣介石已經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員把上海銀行裡所有的黃金、白銀、銀元轉移到臺灣,而且從那時候就開始修舟山機場,準備把國民黨大批的官員、難民撤到臺灣。解放軍還沒渡江之前蔣介石已經料到這一步了,所以他能從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運到臺灣。但是蔣介石最終還是失敗了,把大陸丟了。在過去我們把蔣介石的失敗都說成是腐敗——國民黨腐敗、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戰場上的人心裡明白,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較量,容不得雙方有半點的猶豫,更別說腐敗了,所以在戰場上,無論是國共雙方都是真刀真槍的較量。如果要說一次兩次戰役的成敗或許有偶然因素,但是整個戰爭的失敗是不會偶然的,還是有許多必然的因素。這就是今天我想給各位讀者解釋的事情。

  我們正規的歷史裡對毛澤東同志過去達到了歌頌和迷信的程度。我們的歷史上寫到,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和國民黨展開了較量,是不是說抗戰一勝利共產黨就想跟國民黨爭天下?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披露出來,尤其是《胡喬木回憶毛澤東》這本書出版以後,還有《毛澤東傳》的出版,讓這段歷史基本上清楚了,沒有疑問了。在抗戰剛結束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打算跟蔣介石爭天下,而是希望在國民政府裡擁有一席之地,因為抗戰剛結束的時候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他是中國抗戰的領袖。而且根據共產黨當時的實力,雖然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民黨還是差得遠,所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就是希望跟蔣介石談出一個和平來。當時雙十談判協定規定給共產黨提供幾條,一個是華北五省的主席由共產黨擔任,另外全國軍隊縮編成100師,共產黨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澤東對這個結果是相當滿意的,回到延安跟胡喬木和中央負責人說,蔣介石並不反共。當時中共中央確實想和國民黨搞聯合政府,毛澤東曾一度想把首府從延安遷到淮陰,淮陰離南京比較近,去開會很方便。但是蔣介石積20年的反共經驗,是絕對容不下共產黨的,所以當雙十協定要實施的時候國民黨不斷向共產黨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中共當時要跟蔣介石爭奪內地是不容易的,但當時東北是一塊空白,國共雙方在那兒都沒有基礎,於是共產黨就佔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這一下蔣介石非常著急,因為東北是中國的工業基地,蔣介石必然要佔這塊地方,所以蔣介石派了緬甸遠徵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解放軍十萬大軍闖東北,林彪指揮的部隊可以說是五湖四海,哪個根據地的人都有,毛澤東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蔣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國民黨打贏了你就得承認我在東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輸了再說。國民黨對四平這一戰也是非常重視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衛戰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間真刀真槍的第一戰。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當時是各地的部隊集合起來的,林彪當時到了那兒以後這個也不認識那個也不熟悉,可以說是倉促打了這一場正規戰。國民党進東北的口號是「接收東北主權」,所以這些軍隊進去以後士氣也是相當高,四平這一戰林彪因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揮也不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敗了,林彪當時是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兵敗如山倒,退過松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地方。蔣介石四平這一仗打贏之後,下定決心非要消滅共產黨不可了。

  毛澤東跟國民黨打還是不打,胡喬木說毛澤東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打。但是打的贏打不贏,當時共產黨的將領中幾乎沒有幾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打贏國民黨。當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黃克誠給中央寫了一封長篇報告,說二次大戰以後蘇聯受了很大的傷害,不能馬上支援我們,國民黨現在得到美國的支持又是那麼強大,我們現在經過四平這一仗,要認識到以目前的實力不具備與國民黨對抗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要忍讓、積蓄力量等待國際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起來反攻。這份報告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中共黨內高級將領的普遍思想。

  毛澤東寫了一個答覆,他說報告說的都是真實情況,但是有一個缺點是對蔣介石的困難估計不足,二次大戰以後國際進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們如果堅決鬥爭,可能比退讓要好得多;如果沒有鬥爭精神,結果將極壞。毛澤東這個指示發表在毛澤東的軍事文集和毛澤東文集第四卷上。我當時看了以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結論,蔣介石比共產黨還困難,誰相信呢?結果事實證明蔣介石就是比毛澤東困難,毛澤東當時就是要佔地盤、擴大根據地、擴大軍隊,但是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的領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復淪陷區,偽軍日本佔了那麼大的地區他要接收,要把一個一個城市的政權恢復起來,還要養活淪陷區的老百姓,還要處理偽軍和日本的戰犯,還要把日本的幾百萬軍人和家屬遣返回日本,國民政府要幹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澤東這個論斷就是說不要光看到我們自己有困難,你要看到蔣介石比我們更困難,這就顯示了毛澤東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遠見。解放戰爭在1946年7月正式揭開戰幕,三年打下來,居然是國民黨一敗塗地。這個過程相當的複雜,但是我們說在戰爭表象的背後必定有一些條件,共產黨能夠做到的但是國民黨做不到。這些條件是怎麼轉化的,為什麼越來越有利於共產黨,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呢?我我覺得這裡面需要好好地研究。我從個人的研究中悟出來幾條,共產黨能夠得天下、國民黨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

history.sohu.com false 文匯報 http://info.whb.cn/xxld/view/16394 report 16689 剛才來的時候有讀者問我,你寫的書每一本都是既沒有前言也沒有後記,你的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先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原來是文革時候的老三屆,我是老初二,以後趕上文革

相關焦點

  • 1949,共產黨為什麼能打敗國民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蔣介石非常重視黃埔軍校,1949年兵敗如山倒時,他試圖以四川作為基地與解放軍展開持久戰,對成都這三千餘名黃埔生寄予厚望。這年9月12日,他帶著諸多大員飛抵成都,輪番給軍校學生講話打氣,但效果適得其反。谷雲鵬在回憶文章中寫道:「人們不難發現:這些講話,第一,不敢講形勢;二,不敢講戰場;三,再也不敢提多長時間打敗共產黨了。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獨一無二的「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毛主席親批,僅存在了77天
    至1949年7月下旬,人民解放軍已經攻佔了嶽陽、萍鄉等湖南重要城市,先鋒部隊已近抵長沙近郊。1949年8月4日,經過與湖南中共地下黨員的多次談判,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國民黨一級上將程潛將軍和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將軍率領李默庵、傅正模、李覺等38名國民黨將領發表聯名通電,宣布起義。
  •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首位自戕軍長是誰?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幾十個軍長,上百個將軍,戰敗自殺的卻不多。但是,第63軍軍長陳章卻是一個。陳章全軍覆沒,最後自殺,並非一些人所宣揚的「忠誠」,而是畏罪自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63軍全軍覆沒,作為軍長的他「功不可沒」。
  • 光亭:血戰碾莊——國民黨二流部隊是如何頂住了解放軍十二晝夜的...
    解放軍最初的計劃就是首先圍殲位於徐州以東的黃百韜兵團,因為黃百韜兵團的實力在國民黨徐州「剿總」所屬的四個兵團中,屬於戰鬥力比較弱的,而且位置在最側翼,比較孤立,是最理想的打擊目標。1900年出生,祖籍廣東梅縣——這也是為什麼將粵軍系統的63軍和64軍都劃歸他指揮的原因。早年在北洋軍閥李純部隊當兵,後來到江蘇省防部隊,再投靠張宗昌,從馬弁一直升到旅長。1928年跟隨張宗昌部屬的第六軍軍長徐源泉加入國民革命軍,這才算進入了中央軍系統。進入中央軍後,歷任團副、團長、副旅長、旅長、師長。1935年進入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學習。
  • 建國後唯一一次全軍覆沒,國民黨軍撤離大陸後的最後一次瘋狂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中國分裂百年,黎明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都希望能夠中國和平統一。解放戰爭是中國的統一之戰,這場戰爭僅僅歷時四年,可見當時的國民政府有多麼腐朽。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軍事將領,國民黨軍中也有很多的優秀將領出現,胡璉就是這麼一位。
  • 解放軍跨海捕俘:讓臺軍膽寒的「共軍水鬼」
    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陸後,國民黨軍隊餘部退守臺灣、澎湖和福建沿海的金門、馬詛等島嶼。從自此,福建前線與臺澎金馬形成長期的軍事對峙態勢。        為了配合軍事、政治鬥爭,駐閩解放軍備部隊偵察分隊,自1950年至1960年先後實施越梅偵察120餘組次。
  •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20世紀在金門前線服役過的臺灣官兵,對於「共軍水鬼」的傳說,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夜間哨兵經常報告有"共軍水鬼",不時向海岸灘頭盲目射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1949年10月,解放軍跨海進攻金門失利,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敗仗。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解放軍沒有再次攻打金門。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之來龍去脈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股敗退於此的國民黨殘軍,在這裡演繹出「泰緬孤軍」傳奇,其影響綿延至今。1949年底,雲南省主席盧漢和平起義,大部國軍將士能夠審時度勢,但第8、第26軍拒絕接受現實,並伺機反攻昆明。於是緬軍派出萬餘人(一說6000餘)清剿隊伍,配備飛機重炮,限李國輝部十天內繳械。李為了休兵止戰,曾給緬軍去信,申明只是借土養命,時機一到就會離開。然而緬軍仗著實力強,撕了信扣住信使,並大舉進攻。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一個師,想起義都不給機會,只能乖乖受降
    在攻克錦州的戰鬥過程中,國民黨軍暫編第55師,在少將師長安守仁的率領下 ,全師官兵3000餘人自動放下武器,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城。這對解放錦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暫編第55師的組建和擔負的任務暫編第55師是國民黨軍隊中,組建以來「存活」最短的一支部隊。
  • 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
    蔣介石曾在南京豪言5個月內打垮共產黨軍隊,毛主席曾認為5年時間可以消滅國民黨軍隊……而現實卻是:數量、裝備完全處於劣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殲滅國民黨軍800多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隊?
  • 歷史上的北洋軍閥是被誰打敗的?北洋軍閥是什麼意思?
    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方面李鴻章的淮軍、八旗軍、綠營兵等等紛紛戰敗。有鑑於此,清政府決定按照西方操典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稱「新建陸軍」,簡稱「新軍」。清廷派出北洋軍鎮壓起義,攻下了漢口、漢陽,然而,袁世凱看清了全國的形勢,於是,一方面進攻起義軍,一方面私下與南方民軍媾和,再以形勢不可收拾為由逼迫清廷退位,最後當上了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掌握中華民國行政大權,他們建立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亡命金三角的國民黨6萬殘軍之謎(二)
    金三角曾經是東南亞、全世界以及聯合國關注的焦點,不僅是由於毒品、武裝販毒以及由此引發的血雨腥風,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國民黨殘軍的存在。如今6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國民黨殘軍在金三角仍留有不少後代。那麼,臺灣方面對這些殘軍的態度為何反反覆覆?流落到泰國的兩支殘軍又是如何通過浴血奮戰,被泰國政府所接受的?大陸方面對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 黑山阻擊戰:每天抗擊國民黨軍四五個師的衝鋒
    黑山阻擊戰:每天抗擊國民黨軍四五個師的衝鋒 2014-12-15 14:47:04廖耀湘兵團是國民黨的王牌部隊,全副美式機械化裝備,並有飛機坦克助陣,戰鬥力很強,驕橫狂妄。已攻佔錦州的東野首長林彪決心圍殲該敵。10月20日,林彪電令周赤萍與司令員梁興初率第十縱隊星夜兼程,到黑山、大虎山構築工事,擋住西援之敵。東野主力實施迂迴,聚殲廖耀湘兵團。林彪的電令指出,敵軍必經此地,我軍必須堅守陣地,不準敵軍前進一步,也不準其後退一步。只要守住3天,就能保證主力全殲國民黨軍。
  • 1948年,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比解放軍多出20萬人,結果呢?
    當時中國解放軍參戰部隊由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軍區和中原軍區為主要的部隊聯合作戰。兵力總計有60萬人,其中華東野戰軍的實力最為雄厚,而華東野戰軍中,粟裕領導的第一縱隊戰鬥力最強!據戰後統計,華野殲敵44萬餘人,佔全部戰績的79%。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方面戰前布轄8個兵團(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又17個獨立團、一個空軍大隊。上述國民黨軍隊的總和加在一起還真有80萬。
  • 【歷史】共軍打敗國軍的真實原因
    所以毛澤東這個論斷就是說不要光看到我們自己有困難,你要看到蔣介石比我們更困難,這就顯示了毛澤東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遠見。解放戰爭在1946年7月正式揭開戰幕,三年打下來,居然是國民黨一敗塗地。這個過程相當的複雜,但是我們說在戰爭表象的背後必定有一些條件,共產黨能夠做到的但是國民黨做不到。這些條件是怎麼轉化的,為什麼越來越有利於共產黨,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呢?
  • 「圍點打援」不過是個古老的戰術,解放軍為什麼能屢試不爽?
    老照片 朱總司令檢閱部隊在國民黨軍那裡,解放軍「圍點打援」的戰術早就從「陰謀」轉為了「陽謀」,不再是什麼秘密。無獨有偶,308年後,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60萬大軍同樣「圍」攻錦州,「打」垮10萬國民黨軍援軍,為遼瀋戰役的勝利贏得關鍵一仗。相隔幾百年的兩場戰爭,採用了同樣的戰術-「圍點打援」,體現的都是「攻其所必救」之戰術精髓。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