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承辦的「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學術對話—公園城市先行區探索」在天府國際基金小鎮成功舉辦。
公園城市作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對現代城市建設內涵的整體重塑,是天府新區開闢永續發展空間的新嘗試,是構築開放發展優勢的新起點。
9月23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承辦的「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學術對話—公園城市先行區探索」在天府新區舉辦。
本次學術論壇上,海內外專家學者、四方精英才俊,在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共商公園城市在規劃與建設領域方面的創新表達,凝心聚力共謀公園城市創新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住建部科技委委員及園林綠化專委會主任委員何昉,學會城市設計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天府新區總規劃師匡曉明,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教授李凱生,扎哈·哈迪德事務所總監大橋諭,AECOM城市設計總監馬清南,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總規劃師唐鵬,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濱出席本次活動。
會上,相關專家就「公園城市先行區」路徑探討、生態品質提升、創新實踐探索等方面進行了精彩解讀。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事關國家發展和國計民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要實現這個就必須重新認識發展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要求,包括自然資源要素、生態環境要素,包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環境資本,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等。因此,一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二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四要堅持山水田園生命共同體,從系統控制和全局的角度尋求新的治理指導。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公園城市當然強調「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更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希望本次會議能夠有助於大家深刻領會公園城市的精神實質,更好地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切實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第一是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化進程的歷史宿命。城市肯定要發展壯大的。
第二是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城市發展因天材、就地利的規劃思想今天並沒有過時,所以必須倡導綠色城市設計的生態優先準則和公園城市的建設理念。
第三是在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應該按照生態、遊憩和景觀要求經營規劃城市中的自然,因小規模的城市則儘量考慮保護和維持自然中的城市的可能。
第四是中國已經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所以公園城市,山水城市等模式可以在在地性的適時運用,及其創造基於東方自然特性的多樣化的中國有機城鎮發展的模式。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住建部科技委委員及園林綠化專委會主任委員
四個自然是探索挖掘公園城市的奧秘。
第一自然是公園城市的基底。
第二自然是將自然資源引入人類的生活環境之中,資源管理上將零碎自然資源轉化為高效利用的城市資源。
第三自然是公園溶解城市,讓城市實現更加宜居。
第四自然就是科技賦能、服務提升、文化共享,這個為的是打造更便捷的服務設施、更高端的科技體驗,展示社會人文價值。
最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
四個自然是指導公園城市新開發模式建設的一個基本理念。為了營造良性的、優質的、安全舒適的城市環境,第一自然加以保護措施,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應該保護利用,需要在上一自然屬性良好實現和穩定保障的基礎上進行高品質的建設。打造更具韌性的生態系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基礎設施系統。
匡曉明
公園城市理論的體系探索和天府新區公園城市規劃的實踐主題分享
學會城市設計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天府新區總規劃師
生態文明的思想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和中華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結合。對中國城市未來方向的思考,實際上也是想對世界城市發展提供中國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當中就有用公園城市做出一個新範式,這個範式裡面包括了我們濃厚的哲學的背景,也就是人類與城市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城自然如何結合,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簡單的事就是物質空間所呈現的就是城市裡建公園,公園裡建城市,它包含了剛才提到的人城境業四大體系,也包含了未來我們城市除了以藍綠作為骨架的千年城市的構建,此外,還需要強大的神經系統、大腦系統、中樞系統,也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園城市服務系統的建設。
這些系統加在一起才是我們真正的公園城市。
天府新區有一種歷史責任,它作為一個契機來開啟這個概念和開啟這種模型,它有一種傳統可以恢復到歷史的大傳統,人類歷史的建構中,很多都是從地方文化走向一種普適性文明。我們從希臘的雅典,文藝復興的希臘、佛羅倫斯可以看到,這些小型城市,產生了一種普適性的觀念和文化,產生了對世界的基本塑造。我希望通過這樣的終結,我們給天府新區的歷史責任做一個描述,是不是可以做到把天府新區本地的、高品質的地方性的文化,培育成一種普適性的社會文明。
我們的許多項目創意都來自於自然,現在我們有了科技,有了智能城市,有了智慧城市,這樣的技術都可以和我們的城市規劃結合起來,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自然,更好的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城市與人的關係。自然是無邊界的,我們設計的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演進,但是我們看到自然永遠是一致的。所以在不同的地點,我們必須要去響應環境,響應不同的自然條件,不管是水源,不管是新的事物還是舊的事物,更好地創造未來的城市,我們如何將未來與過去結合,讓自然湧入其中。
ChingNanMa
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公園城市生活方式主題分享
今天,我聽到了很多非常不錯的觀點和來自不同的學者、專家的一些實踐。我也得到了很多的靈感,關於未來我們如何去進行合作,去更加深入的進行融合。我們所有的合作都是基於公園城市這個概念的,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們也應該考慮到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公園,什麼樣的空間才是我們要創造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給這一代的人,而且是給20年後,30年後,40年後未來的人,我們為他們創造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利益,什麼樣的空間,什麼樣的社區環境,當然,這也對於其他的城市來說,也是一個標杆。城市的本質是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在生態中享有服務,在公園中享受生活,公園城市的生活方式值得期待!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總規劃師
天府新區構建了1536的規劃體系,包括從五大緯度來構建專項規劃的體系。我們在其中也逐漸發現,一些專項,比如說防汛,水網體系等都離不開我們對水空間,水的認識和對它的理解。從四個方面,水資源和水系統、水生態和水環境,我們可以把水生態做好。整體上來講,我們把整個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以及城水關係,親水生活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水潤天府、藍綠交織,使其成為天府新區建設公園城市最亮麗的生態底色。
天府新區建設公園城市典範指標體系研討會隨後召開,此次研討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綱要,在新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中,聚焦公園城市特質,構建「1-5-15」的指標體系框架,形成45個公園城市指標,作為指導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的行動綱要和度量標尺。研討會邀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何昉等多位專家學者,新區有關部門、街道,各有關企業和高校代表等為天府新區公園城市指標提出了寶貴意見。
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兩年來,天府新區奮力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積極開展公園城市理論探索、標準研究和建設實踐等工作,努力打造公園城市理論策源地和標準輸出地,探索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新範式,創新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營城新模式。公園城市理念創新了營城模式,代表了生態文明時代城市的發展方向。
公園城市將引領城市建設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的全方位變革,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凝聚世界對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認可和全球共識。
此次學術對話通過藉助行業學會的資源優勢和學術交流平臺,加強了公園城市先行區建設學術領域的交流,體現了國內同行、學者在公園城市領域的前沿探索,展示了國內外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對於推進公園城市先行區建設具有極高的引領價值和實踐意義,也為全球城市面向未來探索可持續發展新形態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開創性意義。
學術季 | 聚焦文化傳承•健康發展,第二屆水網地區城鄉發展與規劃國際會議(2020)在線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