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特大城市轉型方向,成都用「公園城市」演繹「Better City」

2020-12-14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經濟觀察網》,作者:孟良,36氪經授權轉發。

在城鎮化的驅動之下,中國城市經歷了快速擴張階段,目前,已有16個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下一步,這些特大城市應該如何轉型,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命題。

2018年,習近平在天府新區視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的理念,以此理念為始,成都繼而將「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確定為未來轉型的方向。

4月22日,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天府新區召開,成都發布了《公園城市——城市建設新模式的理論探索》,從公園城市的理論探索、生態價值轉換以及規劃路徑建設三個方面,構建了公園城市理論框架。

這套理論成果的形成基於成都一年多來的公園城市建設實踐。成都的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到2050年,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在上述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認為,公園城市是針對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的全新理念。

他解釋到,城市存在三大根本問題:一是迄今沒有處理好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二是城市系統性考慮不夠;三是代際問題,當代人用光了歷代人所有的積累,沒有給子孫後代留空間。因此,解決城市病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尋找突破。公園城市的核心正是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系統之間的關係,以及生命力之間內部的關係。

公園城市也被認為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個有益探索。聯合國人居署專家薩爾瓦多·方德羅認為,公園城市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立足成都自身發展優勢,滿足成都新時期發展需要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建設綠道網絡與構建公園體系為抓手,公園城市理念將促進成都建設成為一個環境友好、經濟繁榮、社會包容、可持續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認為,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模式、理念、實踐都值得進行推廣。

事實上,這也是成都總結公園城市理論框架的意義所在,處在特大城市轉型期的成都,為同類型城市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具借鑑價值的方向。

完美演繹「Better City」

成都擁有4500年文明史,2300餘年城名未改、城址未遷,古人因天時就地利的著稱智慧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營城理念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不過,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更好的宜居環境的追求。「公園城市」是新時代,成都對於美麗宜居環境的探索方向。

「公園城市不僅僅是簡單的『公園+城市』,它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樣的城市能讓居民生活更美好』這一長遠問題。」在公園城市研究院掛牌當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解釋到。

他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現場的演講中表示,沒有生活就不是城,沒有充滿活力的創新就不是市,公園城市要成為完整的生命體,形成一套體制機制,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望,成為對「Better City」的一個完美演繹。

生態是公園城市強調的第一要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公園城市建設是在大的生態環境戰略背景下提出,藍天、碧水、淨土本身就是公園城市的底色,解決好藍天、淨土和碧水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為公園城市建設打好底色。

但是,從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公園城市的建設依然存在很多挑戰和壓力。賀克斌分析,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生態環境的壓力還在持續增加,包括產業、能源和汙染新增量和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在各個地區都有明顯出現。

「公園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在成都提出,與其固有的生態本底密不可分。賀克斌認為,成都人均GDP已經達到1.2萬美元,具備治理突出環境問題的能力,加上成都優良的生態本地和文化底蘊,市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建設公園城市是成都邁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由之路。

2018年5月,成都公布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和建設導則,圍繞「人、城、境、業」四大維度,形成構建公園城市的規劃策略,公園城市建設有了頂層設計。

根據上述規劃釋義,公園城市的內涵本質可以概括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態、生活和生產,奉「公」服務人民、聯「園」涵養生態、塑「城」美化生活、興「市」推動轉型。

目前,成都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以天府新區、新津縣公園城市示範區為代表的城市新區建設,以及天府錦城、交子公園、鹿溪智谷為代表的三大示範引領工程全面啟動。與此同時,規劃總長1.69萬公裡的市域三級綠道已經建設2607公裡。在成都,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形態已經顯現。

成都建設公園城市一年多以來,生態環境發生得改變最大。以曾經水質一度為劣V類的興隆湖為例,天府新區出臺保護條例,關閉了主要河流沿線500米範圍內養殖場286家,規劃7200畝的鹿溪河生態區已完成建設3800畝,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去年11月,興隆湖出現大批候鳥,成都觀鳥會在此共記錄到野生鳥類52種,包括紅嘴鷗、花臉鴨、紅胸秋沙鴨,以及全球僅存500隻的青頭潛鴨。

如同賀克斌所說,公園城市理論的探索到系統實踐,可以系統提升綠色基礎設施的水平,解決現狀環境問題,打造宜居城市和區域典範,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改善。

塑造城市競爭優勢

大國需要大城。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認為,從城市化方面來說,世界城市化在持續推進,世界經濟是由大城市群主導的,國家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城市之間的競爭,社會經濟的超線性產出與公共資源的投入導致大城市會越來越大,中國城市發展也符合這一規律。

特大城市在擴張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系列城市病問題,建設公園城市是推進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塑造特大城市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

郭仁忠表示,建設公園城市,打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促進社會創造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公園城市建設增加公共空間,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越多,越容易產生新的創意,從而增加社會交流和提升社會創造力。

不僅如此,公園城市建設也為成都發展新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場景,眾多海內外企業在其中尋找到了新的市場機會。

在本屆公園城市論壇期間,簡州新城龍馬湖公園建設運營項目、高新區三岔站TOD綜合開發項目、中國林場集團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項目、寶灣蓉歐國際物流供應鏈中心項目、哈工機器人產業園項目等10個項目在開幕市上集中簽約,籤約金額達844.3億元。

以公園城市為主要形態特徵的天府新區,正在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融合共生。

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總部經濟局局長葛凌介紹,總部經濟和天府中央商務區的高質量發展是新區經濟方面的主旋律。而公園城市新區生態建設的主旋律。她希望二者能夠相輔相成,作為新區和諧發展的主要的路徑。

天府中央商務區的規劃面積是28.6平方公裡,總部經濟、國際會展、公園城市和國際交往是四大功能板塊。「目前中央商務區的一個整體規劃理念是要打造高端集聚功能複合,生態多元的城市形態。」葛凌說。

水質得到初步改善的興隆湖也開始顯現出綠色生態的經濟價值。興隆湖畔,已成功地舉辦了天府公園城市TPC國際半程馬拉松、天府公園城市全國健身達人賽等千人以上的大型活動10餘場,200人以上的賽事40餘場。形成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大賽的活動體系。

事實上,公園城市正在引領成都市的經濟組織方式發生變革,構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化經濟體系,同時,它還統籌生產、生活、生態,變革市民生活方式,統籌政府、社會、市民,變革社會治理方式。

城市的競爭優勢在公園城市的建設和探索中積蓄。賀克斌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上表示,公園城市建設是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病的重要推動力,同時它在未來的發展中對於人才、產業、產城結合和區域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力點,公園城市推動環境、產業和社會發展得到綜合統一。

相關焦點

  • 公園城市理論探索更進一步!《公園城市·成都實踐》和《公園城市...
    10月24日,在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閉幕大會上,基於成都近年來對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探索和實踐,成都發布《公園城市·成都實踐》和《公園城市發展報告(2020)》。《公園城市·成都實踐》系統梳理總結了成都近三年來的公園城市建設成效和系列典型案例,並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開展了公園城市「兩山」發展指數、公園城市與成都生態環境建設、公園城市與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等系列公園城市實踐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這一成果。
  • 成都:錦城公園演繹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生活
    在這金秋碩果的時節,成都市民和遊客通過一條綠道直接從錦城湖到青龍湖。這條長約25.4公裡的一級綠道,串起了錦城公園已開放的佔地約28平方公裡的五大主題城市公園: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中和溼地公園、江家藝苑公園、青龍湖溼地公園,同時串起了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裡美好生活新場景。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對未來城市發展方向具有非常大的參考意義
    &nbsp&nbsp&nbsp&nbsp風景園林是公園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11月21日,以「風景園林·公園城市·健康生活」為主題的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20年會在成都開幕。
  • 【成都「十三五」答卷(二)】公園城市示範區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工作室的展架上有一塊區域,存放了一沓厚厚的照片,記錄下吳韜與成都3年來的「成長」。吳韜的老家不在成都,大學畢業後選擇留下來,他戲稱自己是「用腳投票」的例子。在吳韜看來,成都建設公園城市,除了帶來最直觀的「宜居」,更帶來了「宜業」的環境和氛圍。 建設什麼樣的城市?
  • 【成都,公園大城】興「市」:公園城市,產城新生
    2017年,成都確立新的城市發展戰略,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戰略抉擇。三年時間倏然而過,成都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提出應用場景理論,發展思路不斷創新,各項舉措落到實處。一系列的「新」和「興」, 隨著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不斷深入,正顯示出勃勃生機。
  • 三年公園城市建設實踐結出理論成果,《公園城市·成都實踐》《公園...
    封面新聞 報導組10月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天府新區舉辦。論壇閉幕式上,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發布《公園城市·成都實踐》《公園城市發展報(2020)》兩本研究報告。封面新聞記者現場了解到,上述兩本研究報告系統總結了成都近三年來公園城市建設的成效,和系列典型案例。據介紹,成都市聯合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開展了公園城市「兩山」發展指數,公園城市與成都生態環境建設,公園城市與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等系列研究。
  • 探索公園城市內涵,向全球城市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 學術季
    9月23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承辦的「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學術對話—公園城市先行區探索」在天府國際基金小鎮成功舉辦。公園城市作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對現代城市建設內涵的整體重塑,是天府新區開闢永續發展空間的新嘗試,是構築開放發展優勢的新起點。
  • 武漢成都杭州哪個城市, 是中國第七特大城市
    2016年末,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278個,縣級市360個。全國城市總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全國有13個城市,分別為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廣州、保定、哈爾濱、蘇州、深圳、南陽、石家莊、臨沂。
  • 用「公園城市」定義未來生活
    從世界最長綠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雪山陽臺、綠道騎行、夜遊錦江……大手筆擘畫、前瞻性布局,成都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 在成都東部新區未來城市雛形中,亦再一次用「公園城市」定義成都未來生活——城市就是公園,公園也是城市;人在城中走,園隨人在遊。
  • 特大城市擴容!西安青島晉級,武漢成都離超大城市不遠了
    比如這幾年,無論是發展相對滯後的江西、安徽,還是先發地區浙江、江蘇、山東等,都不約而同提出了強省會發展方向。而媒體統計,根據上月底公布的《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到2018年底,全國有15座城市的城區人口超過500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特大城市;而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也即超大城市,有6座。
  • 定義美好生活 紫光海闊助力成都建設「公園城市」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 孫蔚)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與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城市綠道 | 成都綠道: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
    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成都綠道成都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近年來,成都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契機,高質量推動城市綠道建設,構建了1.7萬公裡的天府綠道綠色網絡體系,推行「綠道+」模式,推動公共空間與城市環境相融合、休閒體驗與審美感知相統一。天府綠道系統規劃與建設深入踐行新時代發展理念,體現城市轉型建設新模式,為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徑。
  • 成都,全球海拔落差最大的城市 建世界最大公園城市自然稟賦...
    獨特而多樣的地形地貌,不僅是大自然給成都最「深」的愛,也是成都建設世界最大公園城市的自然本底。 成都挺拔、偉岸的「身高」,足夠裝下常年積雪的高山和150多條大小河流,形成了平原、丘陵、高山平分秋色、地形地貌極為豐富的地理環境,同時被賦予了舉世無雙的特色:全球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
  • 2020·定義成都關鍵詞②丨場景:從產業經濟到情感歸屬,城市經濟...
    大刀闊斧探索求解、突圍轉型,這五年,成都直面新時代大都市發展難題,緊緊圍繞「城市的核心是人」,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回歸生活導向,寫下新發展理念的時代答卷。場景營城,賦予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新動能,也為這座管理著超2000萬人口的公園城市找到著力點,重新定義經濟和生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破桎梏內陸城市的動能突圍今年春天,疫情之下,成都新經濟脫穎而出,主動發布了1000個新經濟產品和場景。這是成都狠逼自己突圍轉型的選擇。
  • 關於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意見
    編制體現「增存掛鈎」理念的國土空間規劃,完善用途轉用許可制度,建立具有公園城市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用好中央賦予省級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權政策。支持開展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  (九)統籌天府新區和成都東部新區建設。積極探索新區建設新模式新機制,構建分工合理、協作緊密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城市功能體系。
  • 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最後一公裡」 成都論壇開幕了
    共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之源。11月23日,一場高規格論壇在成都開幕。以「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為主題,「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成都論壇」的開幕地點是在成都和美社區裡。
  •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從首提「公園城市」理念,到支持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這其中,不僅飽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建設公園城市系列實踐的充分肯定和深化探索生態文明思想城市表達的殷切期許,更是為成都城市發展指引了方向,對於成都市更好理解把握、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更好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更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成都在公園中建社區
    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如何建?  剛剛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為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畫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7月13日,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系列新聞發布會「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
  •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理論探索分論壇 指引公園城市建設...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初具雛形,已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而在這過程中,明確的理論指引能「少走彎路」。10月24日下午,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理論探索分論壇上,7位專家「大咖」便圍繞公園城市的發展溯源、演進脈絡、規劃建設的思路和策略等,就如何推進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範區發表看法,分享經驗。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廖茂林對公園城市的建設理念進行了解讀。
  • 新成都 綠色公園城市畫卷徐徐打開
    創造生態的自然環境、建築與景觀互融,成都大源中央公園為人們提供多樣的活動機會。桂溪生態公園是一個會「呼吸」的大型海綿型公園,雨水落在公園裡,大部分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空中俯瞰成都中國—歐洲中心的屋頂,綠植與樓梯如同音符在跳躍。6月22日,從金融城高處遠眺,交子公園如一片「綠毯」延綿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