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為何簡稱「鄂」?專家: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

2020-12-25 十堰晚報

湖北簡稱「鄂」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而周天子與噩侯時而謙恭禮讓、時而叛亂徵伐的故事,也如實記錄在青銅銘文之中。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馮時做客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為聽眾講述古文字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馮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與天文考古學,旁治商周考古學、先秦史、天文年代學、民族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出版學術著作12部,發表論文230餘篇。

「大家知道湖北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嗎?」講座中,馮時表示,「鄂」來自於西周早期、現隨州附近的噩國。噩的本義為譁訟,而「噩」從4「口」,像數人引頸爭執,故以4口示大聲爭訟,後別作4口相隔,亦示各說各話、言語不順之意。

對一些出土青銅器的銘文進行解讀後,後人復原了不少噩侯與周天子的故事。如噩侯曾叛周,周天子發兵徵伐,卻告諭將士只捉噩侯、不傷百姓;噩侯被俘後,周天子卻待以宴請和射禮,射箭時兩人互相禮讓,一人射中邊框、另一人乾脆脫靶,之後噩侯表示臣服。馮時認為,從這些文字記載中,不僅看到古時的禮儀,也看到「仁義」等道德信念。

在馮時看來,傳統文化擁有三大優點: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周和守正的哲學觀。而當下傳統文化面臨中斷危險,亟待從一點一滴、一字一詞中拯救復興。「文化要傳承首先靠文字」,中國古代對文字的要求非常嚴格,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文字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字,一字錯,意義就錯,前人靠文字傳承知識,也讓後人識古。文字用對了,意思表達才能正確,所以古代人對文字要求非常嚴格,我們對文字要有尊重的態度。

相關報導:湖北省為什麼簡稱鄂?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選擇

位於今湖北省隨州市的鄂侯是出土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元朝開始出現鄂省,明朝湖廣行省曾簡稱湖省或楚省。作為地名,鄀已經退了歷史舞臺,而鄂則源遠流長。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遊,簡稱鄂,省會在武漢市。湖北省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為什麼湖北省不是簡稱荊或楚而是鄂呢?有人說,湖北省簡稱鄂與商朝的鄂侯有關,這是真的嗎?

1

最早的鄂侯

商朝末年的鄂侯是傳世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西漢劉向《戰國策·趙三》記載: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hǎi,讀海)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於牗(yǒu,讀羑)裡之庫,百日而欲舍之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殷商末年,鬼侯、鄂侯以及周文王是商紂王時期的三公。三公包括太師、太傅和太保,是當時等級最高的官員。鬼侯有個賢惠的女兒嫁給了商紂王,商紂不滿鬼侯的女兒,對鬼侯處於醢刑,就是剁成了肉醬。鄂侯與商紂王發生了激烈爭論,商紂王對鄂侯處於脯刑,就是切成了肉餅。周文王聽說後,表示感慨,被人告發,商紂王將周文王羈押在牗裡的監獄裡,準備在百日之後處以死刑。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相近的記載。後來有人搭救,周文王才倖免於難。

像周文王一樣,鄂侯或許不知道自己叫鄂侯。古書中的人名多是後世的稱謂,鄂侯之鄂並不一定是地名。戰國時孫子曾受到臏足之刑,後世稱之為孫臏;春秋時左丘失明,後世稱之為左丘明。按《殷本紀》,上面提到的周文王在世時一直向商紂王稱臣,並沒有稱王。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其父為周文王。《殷本紀》「文王」作「西伯」。鄂侯是因其「爭之急,辨之疾」而被後世稱為鄂侯。

「鄂」通「諤」,是直言進諫的意思。《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簡子有個信任的大臣叫周舍,此人敢於直言進諫。周舍死後,趙簡子常常不高興,大夫們問原因,趙簡子說:「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意思是,大夫們上朝時唯唯諾諾,聽不到周舍的直言進諫,所以擔憂。「鄂鄂」通「諤諤」,是指出別人的缺點,唯唯諾諾是曲意順從。

鄂字的本義是坦誠。鄂字由「咢」而來,「咢」在《說文解字》中作「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吅(xuān,讀喧)部》說:「 ,譁訟也。從吅屰(nì,讀逆),屰亦聲。」意思是, 是大聲爭辯。「 」由「吅」與「屰」組成,「屰」兼表聲音。「 」由「屰」而來,古代「咢」曾讀「屰」。「屰」在甲骨文中是倒寫的人的形象,與順相對,表示面對面。「屰」也是「逆」的本字。羅振玉先生說:「屰為倒人形,與逆字同意。」揚雄《方言》說:「逢、逆,迎也。」金文《楚公鍾》「咢」作「逆」。「咢」中的「虧」由「於」而來,「於」由甲骨文「屰」而來。小篆「屰」中間的橫畫是飾筆。

位於今湖北省隨州市的鄂侯是出土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自1975年以來,湖北省隨州市安居鎮羊子山墓地陸續出現了多件帶有「鄂侯」字樣的青銅器,其中一些青銅器的年代為西周早期,可以確信羊子山一帶是西周早期鄂國的領地,這是出土文獻中記載最早的鄂侯。有意思的是,2011年,就在距鄂國墓地約22.7公裡處的葉家山發現了曾國墓地。隨州葉家山M65墓地出土了帶有「曾侯諫」銘文的青銅器,年代也屬西周早期。兩個鄰國,都是侯爵,一個國名為鄂,一個國君叫諫。鄂與諫是一個意思。

葉家山M65墓出土的青銅器,其銘文釋文是:「曾侯諫作寶彝。」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之《曾隨之迷(一)》。

雖然無法確定上述兩個鄂侯之間的關係,但是,崇尚坦誠的鄂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孔子說:「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湯指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指周武王,周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和周武王都能接受不同意見,他們的國家昌盛。桀指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紂指商紂王,商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和商紂王都喜歡別人唯唯諾諾,他們都喪失了政權。

中國傳統文化的七大文化圈(國家博物館繪製)。楚文化圈是中國傳統文化圈中面積最大的文化圈。圖片來源:後老家

2

楚國的鄂鄀之爭

欲說楚國,先說荊州。按《尚書·禹貢》的記載,大禹治理天下的時候,將天下分為九州,其中豫州以南的地區是荊州。《禹貢》說:「荊及衡陽惟荊州。」意思是,荊州包括兩部分,一是荊山以及荊山以南的地區,二是衡山以及衡山以南的地區。衡陽是衡山以南的地區。荊山是荊州的地理標誌,荊山在長江和漢水之間。《爾雅·釋地》說:「漢南曰荊州。」意思是,漢江以南是荊州,豫州和荊州的分界是漢江。周朝的荊州大體是漢江以南的兩湖地區,兩湖指今湖南省與湖北省之和。所謂「湖」指洞庭湖,洞庭湖是荊州的另一個地理標誌。

楚國是周朝影響力較大的諸侯之一。《史記·楚世家》記載,西周早期,周成王封功臣之後熊繹為楚國國君,楚國的始封地在荊山地區。《楚世家》說:「熊繹闢在荊山」。《春秋》等儒家文獻曾以「荊」指「楚」。楚與荊也是同義字。《說文解字·林部》說:「楚,叢木,一名荊也。」意思是,楚是一種灌木,又叫荊。《說文解字·艹部》說:「荊,楚木也。」楚國正式的爵位是子爵,屬小國,其封地只有方五十裡。《漢書·地理志》說:「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意思是,周朝時的爵位分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侯封地方一百裡,伯封地方七十裡,子、男封地方五十裡,不滿為方五十裡的小國叫附庸。西周時大約有一千八百個等級不同的國。不過,楚國開國不久,就突破了其封地的範圍,是周朝最早的「暴發戶」。

楚國是最早問鼎中原的諸侯。西周中期,周夷王(公元前885-前878年)時,天子的地位下降,楚國的六世君主熊渠乘機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史記·楚世家》說:

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通「揚」),粵(通「越」),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庛為越章王,皆在江上之楚蠻之地。及周厲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這段話意思是,熊渠在江漢之間民眾的大力配合下,滅掉了庸國,將勢力範圍擴大在越國,最後到達了鄂地,楚國將都城遷移到鄂地。鄂地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帶。為與西鄂相區分,史稱東鄂。西鄂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也曾在楚國的勢力範圍。熊渠說:「我是南方人,可以不用中原地的封號和諡名。」於是立其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庛為越章王,這三地都在長江流域楚國的勢力範圍。先秦時,王為天子,熊渠封其三個兒子為王是僭越行為。後來,熊渠擔心周厲王追究,去掉了三個兒子的王號。熊渠過世後,熊紅繼位。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武王,開始向中原地區擴張。

鄂地示意圖。鄂1為湖北隨州之鄂,鄂2為河南南陽之鄂,鄂3為湖北鄂州之鄂。圖片來源:肖洋,2014。

楚公鍾銘文著錄。宋徽宗政和三年,湖北鄂州嘉魚縣出土了楚公鍾。其銘文有:「唯八月甲申,楚公逆(咢)自作。」楚公咢應當是《史記》中所說的楚國君主熊咢。圖片來源:﹝清﹞阮元藏《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序·楚公鍾》。

楚人對鄂字也有過爭議。《楚世家》記載,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時,楚國十三世君為熊咢。熊咢之後,其子熊儀繼位,諡號若敖。「若」通「諾」與「鄀」,與「咢」正好相反。敖相當於公爵或王爵,接下來諡號為敖的君主還有霄敖、莊敖、郟敖。楚國不僅國君有咢有若,而且國都也有咢有若。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楚國向北遷都到鄀。2012年,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代鄂侯墓地竟然出土了屬於上鄀國的器物。南陽市新區夏響鋪一帶是史書記載的西鄂。像有東鄂也有西鄂一樣,有上鄀也應當有下鄀。

上鄀太子平侯匜銘文。上鄀太子平侯匜,於2012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朝鄂侯墓地出土。其銘文釋文是:「上鄀大(太)子平侯作盥鉈(匜),子子孫孫永寶用。」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尋找古鄂國》,《探索發現》,2014-2-23。

鄂侯鍾銘文。鄂侯鍾,於2012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朝鄂侯墓地M6出土。其銘文釋文是:「噩(鄂)侯作。」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尋找古鄂國》,《探索發現》,2014-2-23。

楚國因諤諤而昌盛。《呂氏春秋·直諫》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文王用茹黃的狗、宛路的矰箭到雲夢去打獵,三月不回宮。楚文王有了丹地的美人,貪圖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名叫申的太保說:「先王對我做太保曾經佔卜,結果是吉利。而現在,您用茹黃的狗、宛路的矰箭到雲夢去打獵三月不回宮。您有了丹地的美人,貪圖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您的罪應當受到笞刑。」楚文王說:「我從離開襁褓就是列侯,請您換一種刑罰,不要用笞刑。」太保說:「我受先王之命,不敢放棄。您不受笞刑是放棄先王之命,我寧可得罪您也不敢得罪先王。」楚文王說:「那好吧。」太保鋪好蓆子,讓楚文王趴在上面。太保拿起一束較細的五十根荊條,跪著放在文王的背上,然後再拿起來,這樣反覆兩次。對文王說:「您可以起來了。」文王說:「既然有了笞刑的罪名,索性你就打吧。」太保說:「對待君子,要讓他心裡感到羞恥;對待小人,要讓他皮肉感到痛苦。如果讓您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讓您感到痛苦又有什麼用呢?」太保跑到宮外,到深淵邊上,準備自盡。文王說:「這是我的錯,你有何罪?」於是改變了態度,召回太保,殺了茹黃的狗、折斷了宛路的矰箭,打發了丹地的美人。後來楚國兼併了三十九個諸侯。呂氏總結說:「讓楚國疆域如此廣闊是太保申的作用,是直言進諫的功勞。」

青銅冰鑑。被稱為「古代冰箱」的戰國青銅冰鑑,於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為國家博物館展品。曾侯國屬楚王國的勢力範圍。圖片來源:後老家。

3

武昌因鄂而得名

孫權在鄂縣建都。西晉陳壽《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被推舉為荊州牧,治所在公安,後由關羽鎮守。公安在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建安二十四年,吳國襲擊荊州,關羽敗北,喪失了荊州地區。建安二十五年冬,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第二年四月,孫權從公安移師鄂縣,在鄂縣建都,改鄂為武昌。同年八月,孫權示意修建武昌城,並向將領們下達命令:

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雋不疑漢之名臣,於平安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蓋君子之於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頃聞諸將出入,各尚謙約,不從人兵,甚非備慮愛身之謂。夫保己遺名,以安君親,孰與危辱?宜深警戒,務崇其大,副孤意焉。

這道命令強調了居安思危和加強武備的重要性。命令中提到了漢武帝時的名臣青州刺史雋不疑,此人因警惕性強受到過表彰。命令批評了將士們麻痺大意,再三告誡下屬要加強武備。

武昌得名寓意深刻。關於武昌的來歷,史書未作解釋,後世南宋王象之說「取以武而昌」。王氏所言看似有道理,其實不然。《史記·商君列傳》引《書》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曹操《孫子略解·序》說:「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孫權示意修築武昌城,告誡將士加強武備,另有原因。就在當月,孫權上表曹魏稱藩,表示臣服,孫權憂心下屬麻痺大意才採取上述措施的。陳壽評價孫權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孫權一方面向曹魏稱藩,另一方面暗中加強武備,正像當年越王勾踐一樣,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上述命令應當是一份密令。而孫權改鄂為武昌,是在此之前,是從公安移師鄂地後的感慨。陳氏評價關羽說:「羽剛而自矜。」關羽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武昌的寓意正像孔子所言,「湯武以鄂鄂而昌」。

《說文解字·邑部》說:「鄂,江夏縣。」其中江指長江,夏指漢江,江夏表示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元史·地理志》說:「武昌路,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軍,宋為荊湖北路。」歷史上的鄂州、江夏郡、武昌軍、荊湖北路與元朝的武昌路在歷史上所轄區域是重疊的。今武漢市的武昌區、江夏區與鄂州市相去不遠,省政府在武昌區。武漢是歷史上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合稱。

4

最早的鄂省

宋朝開始出現湖北路,湖北路是湖北省的發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北宋將全國分為十五路,其中有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之和大體相當於《禹貢》中所說的荊州。《宋史·地理志》說:「荊湖南、北路蓋《禹貢》荊州之域。」「荊湖」之「荊」指荊州,「荊湖」之「湖」也是荊州。

元朝開始出現鄂省。中書省是中央行政機關,自元朝起,中書省設派出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設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後改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湖廣省的行政範圍除今湖北省一部分外,還包括今湖南、廣西、海南三省、貴州省的大部分、廣東一部分,省府先為鄂州,後改武昌路(今武漢市武昌)。元朝荊湖等路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曾簡稱鄂省。

明朝出現了湖省。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明朝改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又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府為武昌府。明朝湖廣行省的行政範圍相當於今湖南省和湖北省之和。明朝湖廣行省曾簡稱湖省或楚省。

湖北宜昌長江江岸風景

近代開始湖北省簡稱鄂。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立,湖北布政使司成立,也是湖北省正式成立,省會仍在武昌府。大體上在近代湖北省漸漸開始簡稱鄂。鹹豐四年(1854年)四月庚午,鹹豐手諭中將湖北省簡稱鄂省。這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將湖北省簡稱「鄂省」的文獻。

作為地名,鄀已經退了歷史舞臺,而鄂則源遠流長。湖北省簡稱鄂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選擇。

(來源:武漢晚報)

相關焦點

  • 湖北為何簡稱「鄂」,專家: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
    講座現場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12日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李亞茹)湖北簡稱「鄂」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而周天子與噩侯時而謙恭禮讓、時而叛亂徵伐的故事,也如實記錄在青銅銘文之中。「大家知道湖北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嗎?」講座中,馮時表示,「鄂」來自於西周早期、現隨州附近的噩國。噩的本義為譁訟,而「噩」從4「口」,像數人引頸爭執,故以4口示大聲爭訟,後別作4口相隔,亦示各說各話、言語不順之意。對一些出土青銅器的銘文進行解讀後,後人復原了不少噩侯與周天子的故事。
  • 湖北的簡稱:放棄了「楚」,選擇了「鄂」,這是為何?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今天給大家說說湖北的「鄂」。據了解,湖北放棄了「楚」,選擇了「鄂」,這是為何呢?按照常理來說,現今湖北地區是歷史上的楚國,楚應該比較合適一些。所以「鄂省」就一直傳了下來,在此基礎上,「鄂」就成了湖北簡稱。因為很多人拿「鄂」開玩笑,甚至用這個字編排人,所以傳出了為何不選「楚」而選「鄂」的說法。
  • 湖北的簡稱為何選擇了「鄂」字,而放棄了「楚」字?
    其實許多湖北人都願意湖北省簡稱為「楚」而非「鄂」,甚至近些年一些民間組織自己便將「鄂」改成了「楚」,比如原來我們稱湖北商人為「鄂商」,現在他們被稱為「楚商」,那這是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麼多湖北人對「鄂」字表現得如此深惡痛絕呢?
  • 湖北為何簡稱「鄂」?是源於3000年前周文王的一次徵伐嗎?
    湖北簡稱「鄂」,主流說法是:先秦時期,鄂氏族在武昌附近建立的諸侯國。此外,還有花萼說、獵捕鱷魚說等其他解釋。如果從主流說,這個鄂國是源於分封,還是當地的土著氏族?我們回顧一場3000年前的戰爭,希望能提供另外一種解釋。
  • 鄂是哪個省的簡稱 湖北簡稱的由來和原因 湖北簡稱鄂是啥意思
    中國有很多的省份,每個省也都有他們各自的簡稱,這個簡稱的用途很廣,車牌號也可以用。鄂也是一個省的簡稱,那麼鄂是哪個省的簡稱?很多人會想到是湖北,那麼大家知道湖北簡稱的由來和原因嗎?湖北簡稱鄂是啥意思?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遺址,這裡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殼彩陶、壺形器和帶穀殼的紅燒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反映出當時農耕、水利、漁獵、手工業、紡織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是楚文化發展的源頭。
  • 湖北省為何不簡稱「楚」,而以相形見絀的「鄂」為簡稱
    文|遠在小河對岸省份簡稱,乃一省之文化名片。故而,各省份通常都會選取,最能體現其歷史文化底蘊的字為其簡稱。而提起湖北省,人們通常會想起其為楚文化的發源地。與「楚」相比,「鄂」就相形見絀了。那為何湖北省不選取「楚」為其簡稱,反而選取了「鄂」呢?其實,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湖北省雖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但「楚」的勢力發展範圍過大。楚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以及河南、山東的一部分。
  • 既然不吉利,為何湖北還是選擇了簡稱「鄂」,而不是楚?
    湖北簡稱"鄂",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楚、鄂之爭也是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湖北舉辦首屆楚商論壇的時候,就宣告改"鄂商"為"楚商",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認為"鄂"字形音不佳,而且裡面還包含一個"虧"字,另外用楚字還可以弘揚楚地文化,連接歷史。
  • 湖北為什麼簡稱鄂?「鄂」字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所有省份的簡稱裡,湖北的簡稱「鄂」比較奇怪。首先,這個字比較奇怪,這個字除了作為地名來用,我們平時幾乎見不到這個字。那麼這個「鄂」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每個省的簡稱都是有悠久的歷史原因的,比如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是因為春秋時代著名的魯國、晉國。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都是因為古代華夏九州的豫州、冀州。那湖北簡稱「鄂」,這個鄂是什麼東西?
  • 湖北為啥簡稱「鄂」?仙桃不產桃?不知道這些地名知識,別說你懂湖北!
    作為湖北省的簡稱,「鄂」字的來源和原義,很多人是不甚明了的,就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也不見得能說得清楚。外地人更有疑問:你們湖北呀,大江大湖,水多,可為什麼簡稱「鄂」?商、周時代,噩魚大量分布在長江流域,形成了以捕噩為生的民族,稱為鄂(古時噩,鄂同音,同義)。 3 清代湖北省會為鄂州的治所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
  • 湖北的簡稱「鄂」是什麼意思?
    於是在現實中,在湖北,除了車牌上是「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荊楚」指代湖北。例如荊山楚水、荊楚健兒、鳳鳴楚天,有著名的《楚天都市報》,人們也喜歡用「楚」取名字等等。同時,很多人認為把湖北省的簡稱改為「楚」,更符合歷史文化和現狀,對湖北省的發展會更有影響力和推動力。2011年,湖北省工商聯開展湖北商人徵名活動,「楚商」高票當選。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那為何山東又簡稱「魯」不簡稱「齊」呢,一些公認的說法是,齊國雖大,但論禮儀,論對中國的影響,魯國才更具代表性,尤其是這裡誕生了孔子,其創立的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幾千年。因此,相比齊國國力的強盛一時,魯國在文化歷史上的影響力更持久。
  • 湖北省的簡稱「鄂」到底什麼來歷
    於是在現實中,在湖北,除了車牌上是「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荊楚」指代湖北。例如荊山楚水、荊楚健兒、鳳鳴楚天,有著名的《楚天都市報》,人們也喜歡用「楚」取名字等等。同時,很多人認為把湖北省的簡稱改為「楚」,更符合歷史文化和現狀,對湖北省的發展會更有影響力和推動力。2011年,湖北省工商聯開展湖北商人徵名活動,「楚商」高票當選。
  • 野史,中國各省簡稱中隱藏的秘密。
    由於臨海(太平洋)又有江(黃浦江),晉代上海地區漁業十分發達,「扈」這種捕魚的工具遍及鄉村田野,因扈和滬是通假字,故因物命名吳淞江入海的那段河流為「滬瀆」,今日上海簡稱「滬」即源於此。如果上海人民知道滬和申的簡稱由來,不知道會不會更希望上海簡稱「申」更高大上呢?
  • 西周巴國疆域考
    今鄂、渝、陝三省市毗鄰地帶商、西周時期有庸人建立的庸國,漢水流域今陝西省安康市部分地區及湖北省竹山縣、竹谿縣和房縣西部皆屬庸國疆域。《通志》載庸「商時侯國」,《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庸「出自商諸侯之國,以國為氏」,表明庸為商方國。
  • 湖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卻成了湖北省的簡稱!
    鄂州的面積雖小,卻是湖北省的簡稱。商周之際有鄂國(原在山西省境內),相傳為黃帝之後裔。商末,鄂侯與西伯侯姬昌、九侯並列為三公。西周初期,鄂國舊地為晉國所侵佔,鄂國遺民便舉族南下,幾經周轉,最終遷至今鄂州市境內,仍稱鄂國。前879年,楚熊渠滅鄂,封其次子熊摯紅為鄂王,築鄂王城。(時楚熊渠見周王室衰弱,乃封其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
  • 如果湖北簡稱由鄂改楚,作為南方7省中的一員,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近日,湖北政府辦發布消息:正式將湖北菜系定名為「楚菜」。據悉,這次備選的方案有楚菜、鄂菜等,但是最終以「楚菜」獲勝,而結束了多年的「楚菜、鄂菜」之爭,看來這次「楚菜」能夠勝出,也是眾望所歸。湖北依山傍水,湖泊縱橫,有「有千湖之省」和「魚米之鄉」的美稱,水產品非常豐富。
  • 安徽為何簡稱「皖」?
    安徽省簡稱「皖」。那麼,安徽省為何要簡稱「皖」,而不是「安」、「徽」、「淮」呢?安徽省西南鄰湖北省,西北鄰河南省、北接山東省、東鄰江蘇省,南面與浙江省、江西省接壤,面積14萬平方公裡。之所以稱安徽省,是在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取安慶府與徽州府首字。
  • 山東簡稱為魯,但古代齊魯兩國大致就在如今的山東,為何不簡稱齊
    只是,山東代稱為「齊魯」,簡稱卻為「魯」,這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畢竟先秦時期的齊魯兩國,齊國的國土範圍要遠遠超過魯國,而且齊國也躋身於了戰國七雄之列。按理說,齊國的實力和勢力都應該遠遠強過魯國。那為何山東省如今的簡稱是「魯」,而非「齊」呢?
  • 8件「鄂籍」海歸國寶亮相!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這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也是這批來自湖北的青銅組器追索回國後首次重返故土、在京外展出。專家介紹,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於《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