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有關我國省都會簡稱的故事,相信大家從小便知道省份之間簡稱各不相同,比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簡稱「新」、甘肅省簡稱「甘」或者「隴」、河南省簡稱「豫」……如果說這些簡稱僅僅是為了方便記憶而發明的一個代名詞,恐怕有些難以服眾。
實際上,我們都明白每個省的簡稱都蘊含著非常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背景,絕不是隨意取得一個名字敷衍應急,仔細琢磨每個省份的簡稱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歷史、地域文化等,譬如素有齊魯大地之稱的山東省簡稱為「魯」;而有著贛鄱大地之稱的江西省因其省內最大的河流為贛江,所以江西省簡稱「贛」。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有著荊楚大地之稱的湖北省的簡稱是「鄂」,而不是「楚」呢?
其實許多湖北人都願意湖北省簡稱為「楚」而非「鄂」,甚至近些年一些民間組織自己便將「鄂」改成了「楚」,比如原來我們稱湖北商人為「鄂商」,現在他們被稱為「楚商」,那這是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麼多湖北人對「鄂」字表現得如此深惡痛絕呢?
歸根結底還是流言惹的禍,由於「鄂」和「惡」在發音上相同,一些人便總是開玩笑將湖北人稱為「惡人」 ,又因為「鄂」字左上角有兩個「口」、左下角有個「虧」、右邊又是一個耳字旁,很多無聊之輩便編撰了一些段子稱兩個「口」代表口角之爭,「虧」代表吃虧上當,耳字旁則代表聽信一面之詞,聽到這些,實在是佩服他們的聯想能力,好好的字竟然被曲解成這樣。
如果拆字全憑心情,那我也可以來試著來拆解一下:兩個「口」代表了善於溝通,與人為善;「虧」字,老人總說吃虧是福,吃虧僅僅就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沒獲得一點好處嗎?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即使當時吃的是虧,但是給我們留下了的經驗和教訓是無窮的;耳字旁則代表了善於傾聽他人意見,不固執己見。所以,換個角度想這個字寓意是極好的,那些隨意給「鄂」字下定義的人是不好的,也許你只是調侃,可給別人留下負能量是很大的,人們往往會被這些負能量影響。
我們再來看看湖北人想改的簡稱—「楚」,這個「楚」是來源於歷史上的楚國,湖北素有「荊楚大地」之稱,許多人認為楚國創造了「楚文化」,更加具有代表性,因此「楚」更適合作為湖北的簡稱,那楚字究竟適不適合作為湖北的簡稱呢?
首先我們先看歷史上的楚國所處的疆域位置,楚國包括了湖北、湖南地區,甚至在實力強盛時期還將江西、安徽等地也囊括在其中,因此說楚國等同於湖北這種說法是有誤的,那麼湖北想將簡稱改為「楚」實行起來難度頗大。說不定安徽、江西也想將簡稱改為「楚」呢?當然這只是調侃。再說,如果湖北真的將簡稱改為了「楚」,那將是一筆巨大的耗資,湖北作為一個省份,修改簡稱自然比一個小地方修改地名要耗費更多時間、金錢,因為所有涉及湖北簡稱的東西都要重新修改,比如教科書,比如車牌,因此從現實來看恐怕不可能真的更改成功,那我們就只能欣然接受了。其實我以為「鄂」比「楚」更合適,我們追溯歷史會發現,「鄂」的出現時間比「楚」其實早很多,而湖北省與「鄂」的淵源也更深,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湖北是怎麼與「鄂」結緣的。
我們先來看看「鄂」字的發源地和由來,這得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在上古時期的黃河流域因其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宜人,生活著大量揚子鱷,揚子鱷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也被稱為「鼉龍」它的體型很小,性情溫順,且由於它身上的皮非常堅韌,所製成的皮甲防護性能極好,因此在黃河流域生活著一個部落以捕殺「鼉龍」為生,也是因為長期與「鼉龍」打交道,他們很尊崇「鼉龍」,便將它作為本部落的圖騰,還將自己部落的名字也取為「噩」,之後「噩」部落便不斷兼併一些小部落,慢慢成長為了較大的部落聯盟,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噩國。到了商朝時期,噩國已經變成了雄霸一方的霸主,但是商朝後期時,噩國的首領噩侯因得罪商紂王被下令處死,噩侯在當時是可以和姬昌一較高下的人物,他的死無疑給噩國蒙上了陰影。
噩國或許就是在這時候漸漸開始衰落。武王伐紂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商朝末期由於商紂王昏庸殘暴、貪圖美色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國家搖搖欲墜,周武王姬發遵循周文王姬昌的遺願於公元前1044年舉兵伐紂,商朝覆滅,歷史進入周朝時期。周朝有一個地處山西的姬姓諸侯國—晉國,我們知道噩國也是在山西,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晉國和噩國自然是水火不容,矛盾不斷,經過一番較量,晉國將噩國吞併。但因為有一部分噩國人不願意臣服於晉國,他們便四處遷徙,先是在河南南部重新建立都城,但是由於距離王畿較近,為周天子所不喜,周天子便聯合虢國一起攻打噩國,噩國迫於無奈只好繼續南遷,最後遷到了湖北梁子湖周圍,從此定都於此。
我們回顧一下之前的內容,知道噩國曾經與西岐姬姓實力相當,但在最近幾次卻頻頻被欺負,噩國自然是心存怨念,於是在遷徙到湖北之後他們一面休養生息,假意示弱;一面積極聯合其他勢力來對抗周天子。或許這便是時運,正好這時候周厲王因為改革而導致民心不穩,我們也知道得民心得天下,噩國於是認為有機可乘,便聯合東夷和淮夷一起進攻周朝,兵力直抵王畿,可惜噩國低估了周朝的實力,周朝勝利,噩國大敗,噩侯馭方被俘。接著周天子乘勝追擊,大肆屠殺噩國人,噩國經此重創徹底被擊垮了,就在這時,事情發生了戲劇般的改變。
受到重創的噩國遇到了急於拓展勢力的楚國,噩國因此被楚國吞併,楚國國君授予次子熊紅噩王的稱號將這塊地方分封給他,後來又改為噩君,之後噩君做了楚王,便將都城遷到了如今的湖北大冶;又過了兩百多年,楚國為了便於發展,又將都城遷到了如今的湖北荊州,真可謂是「孟母三遷」。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感到疑惑,我們一直說的「噩」跟如今的「鄂」表面上看不出什麼聯繫,那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還是互相牽扯呢?其實是這樣,從遠古時期的噩部落再到如今的「鄂」,此「鄂」就是彼「噩」,他們之間是等於的關係,如今的「鄂」就是由「噩」發展演變而來的。
它的演變過程可以從秦朝時說起,從秦始皇時期開始,「鄂」便代替「噩」出現在荊楚大地上,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把原來的噩王城一帶劃分為鄂縣,這是「鄂」的首次出現。接下來的漢王朝又對行政區劃重新做了規劃,這一次規劃是在秦朝的基礎上加以修改的,漢王朝在荊楚大地上重新設了一個江夏郡,把鄂縣歸於江夏郡的管轄範圍內,之前秦朝時期鄂縣是歸南郡所管轄的。西漢末年分三國—曹魏、東吳、蜀漢,三國時期天下三分,陷入爭權奪霸的混亂之中,吳王孫權為了更好的控制荊州一帶,將都城遷到江夏郡管轄下的鄂縣,也就是如今的湖北,然後將鄂縣改為武昌,但是彼武昌非如今的武昌,以前的武昌是如今的鄂州,而現在的武昌是以前的夏口,可見地名是不斷更迭的,古今存在不一致,有時候用現在的地名去對應古時候的地名可能會鬧出笑話。
三國覆滅,西晉建立,晉武帝下令設武昌郡,並將之前吳王孫權建立的武昌拆分為兩個縣:鄂縣和武昌縣,這兩個縣都交給武昌郡管轄。到了隋朝,由於從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州、縣的行政區劃被改的十分混亂,隋文帝便將行政區劃又恢復到了秦朝時期的結構,廢郡設州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將武昌郡改為鄂州,武昌、江夏、永新及蒲圻等地都劃分到鄂州的管轄範圍內。之後的唐宋兩個朝代則沿用隋對鄂州的建制,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著名抗金將領嶽飛發動北伐的地點就是在鄂州,嶽飛這一生先後共北伐四次,每次都是以鄂州為基地發動的北伐,在最後一次因為政治原因導致北伐失敗,嶽飛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被毒殺於風波亭,但後來有人為嶽飛平反了冤情,南宋的皇帝便追封嶽飛為鄂王。
元朝時期,實行一省制,設中書省,在今湖北地區設立荊湖路行中書省,將鄂州設為省城,因此也被稱為"鄂州行省",即使是後來荊湖路行中書省改為了湖廣行中書省,省城還是在鄂州,因此人們一直習慣稱它為"鄂州行省"或者"鄂省"。明朝時期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在湖北地區設湖廣行中書省,省城也是在鄂州。清朝時期也是三級制,直接將湖北設為省,稱為湖北省,省城鄂州。因此,「鄂」便與湖北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看來「鄂」與湖北之間真是淵源頗深,雖然現在有人會拿諧音來調侃湖北人,會引起他們心裡不適,但是在了解了「鄂」的由來之後,我相信湖北人可能也不會真的執著於要將簡稱改為「楚」,畢竟與「楚」相比,「鄂」顯然歷史更加悠久,與湖北聯繫更為緊密。而湖北人想改簡稱的初衷大多數受不了有人故意調侃,了解了「鄂」的歷史便不會再有不舒服的感覺,至於那些喜歡用諧音來調侃的人,你們以後可以給他講講「鄂」的歷史,讓他們目瞪口呆,心服口服,再也不敢隨意戲謔別人。
小小一個簡稱竟然會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實在是令人嘆服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覺得沒有一個字會比「鄂」作為簡稱更貼切湖北,你們覺得呢?你們是喜歡「楚」還是喜歡「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