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簡稱為何選擇了「鄂」字,而放棄了「楚」字?

2020-12-22 歷史文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有關我國省都會簡稱的故事,相信大家從小便知道省份之間簡稱各不相同,比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簡稱「新」、甘肅省簡稱「甘」或者「隴」、河南省簡稱「豫」……如果說這些簡稱僅僅是為了方便記憶而發明的一個代名詞,恐怕有些難以服眾。

實際上,我們都明白每個省的簡稱都蘊含著非常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背景,絕不是隨意取得一個名字敷衍應急,仔細琢磨每個省份的簡稱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歷史、地域文化等,譬如素有齊魯大地之稱的山東省簡稱為「魯」;而有著贛鄱大地之稱的江西省因其省內最大的河流為贛江,所以江西省簡稱「贛」。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有著荊楚大地之稱的湖北省的簡稱是「鄂」,而不是「楚」呢?

其實許多湖北人都願意湖北省簡稱為「楚」而非「鄂」,甚至近些年一些民間組織自己便將「鄂」改成了「楚」,比如原來我們稱湖北商人為「鄂商」,現在他們被稱為「楚商」,那這是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麼多湖北人對「鄂」字表現得如此深惡痛絕呢?

歸根結底還是流言惹的禍,由於「鄂」和「惡」在發音上相同,一些人便總是開玩笑將湖北人稱為「惡人」 ,又因為「鄂」字左上角有兩個「口」、左下角有個「虧」、右邊又是一個耳字旁,很多無聊之輩便編撰了一些段子稱兩個「口」代表口角之爭,「虧」代表吃虧上當,耳字旁則代表聽信一面之詞,聽到這些,實在是佩服他們的聯想能力,好好的字竟然被曲解成這樣。

如果拆字全憑心情,那我也可以來試著來拆解一下:兩個「口」代表了善於溝通,與人為善;「虧」字,老人總說吃虧是福,吃虧僅僅就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沒獲得一點好處嗎?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即使當時吃的是虧,但是給我們留下了的經驗和教訓是無窮的;耳字旁則代表了善於傾聽他人意見,不固執己見。所以,換個角度想這個字寓意是極好的,那些隨意給「鄂」字下定義的人是不好的,也許你只是調侃,可給別人留下負能量是很大的,人們往往會被這些負能量影響。

我們再來看看湖北人想改的簡稱—「楚」,這個「楚」是來源於歷史上的楚國,湖北素有「荊楚大地」之稱,許多人認為楚國創造了「楚文化」,更加具有代表性,因此「楚」更適合作為湖北的簡稱,那楚字究竟適不適合作為湖北的簡稱呢?

首先我們先看歷史上的楚國所處的疆域位置,楚國包括了湖北、湖南地區,甚至在實力強盛時期還將江西、安徽等地也囊括在其中,因此說楚國等同於湖北這種說法是有誤的,那麼湖北想將簡稱改為「楚」實行起來難度頗大。說不定安徽、江西也想將簡稱改為「楚」呢?當然這只是調侃。再說,如果湖北真的將簡稱改為了「楚」,那將是一筆巨大的耗資,湖北作為一個省份,修改簡稱自然比一個小地方修改地名要耗費更多時間、金錢,因為所有涉及湖北簡稱的東西都要重新修改,比如教科書,比如車牌,因此從現實來看恐怕不可能真的更改成功,那我們就只能欣然接受了。其實我以為「鄂」比「楚」更合適,我們追溯歷史會發現,「鄂」的出現時間比「楚」其實早很多,而湖北省與「鄂」的淵源也更深,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湖北是怎麼與「鄂」結緣的。

我們先來看看「鄂」字的發源地和由來,這得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在上古時期的黃河流域因其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宜人,生活著大量揚子鱷,揚子鱷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也被稱為「鼉龍」它的體型很小,性情溫順,且由於它身上的皮非常堅韌,所製成的皮甲防護性能極好,因此在黃河流域生活著一個部落以捕殺「鼉龍」為生,也是因為長期與「鼉龍」打交道,他們很尊崇「鼉龍」,便將它作為本部落的圖騰,還將自己部落的名字也取為「噩」,之後「噩」部落便不斷兼併一些小部落,慢慢成長為了較大的部落聯盟,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噩國。到了商朝時期,噩國已經變成了雄霸一方的霸主,但是商朝後期時,噩國的首領噩侯因得罪商紂王被下令處死,噩侯在當時是可以和姬昌一較高下的人物,他的死無疑給噩國蒙上了陰影。

噩國或許就是在這時候漸漸開始衰落。武王伐紂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商朝末期由於商紂王昏庸殘暴、貪圖美色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國家搖搖欲墜,周武王姬發遵循周文王姬昌的遺願於公元前1044年舉兵伐紂,商朝覆滅,歷史進入周朝時期。周朝有一個地處山西的姬姓諸侯國—晉國,我們知道噩國也是在山西,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晉國和噩國自然是水火不容,矛盾不斷,經過一番較量,晉國將噩國吞併。但因為有一部分噩國人不願意臣服於晉國,他們便四處遷徙,先是在河南南部重新建立都城,但是由於距離王畿較近,為周天子所不喜,周天子便聯合虢國一起攻打噩國,噩國迫於無奈只好繼續南遷,最後遷到了湖北梁子湖周圍,從此定都於此。

我們回顧一下之前的內容,知道噩國曾經與西岐姬姓實力相當,但在最近幾次卻頻頻被欺負,噩國自然是心存怨念,於是在遷徙到湖北之後他們一面休養生息,假意示弱;一面積極聯合其他勢力來對抗周天子。或許這便是時運,正好這時候周厲王因為改革而導致民心不穩,我們也知道得民心得天下,噩國於是認為有機可乘,便聯合東夷和淮夷一起進攻周朝,兵力直抵王畿,可惜噩國低估了周朝的實力,周朝勝利,噩國大敗,噩侯馭方被俘。接著周天子乘勝追擊,大肆屠殺噩國人,噩國經此重創徹底被擊垮了,就在這時,事情發生了戲劇般的改變。

受到重創的噩國遇到了急於拓展勢力的楚國,噩國因此被楚國吞併,楚國國君授予次子熊紅噩王的稱號將這塊地方分封給他,後來又改為噩君,之後噩君做了楚王,便將都城遷到了如今的湖北大冶;又過了兩百多年,楚國為了便於發展,又將都城遷到了如今的湖北荊州,真可謂是「孟母三遷」。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感到疑惑,我們一直說的「噩」跟如今的「鄂」表面上看不出什麼聯繫,那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還是互相牽扯呢?其實是這樣,從遠古時期的噩部落再到如今的「鄂」,此「鄂」就是彼「噩」,他們之間是等於的關係,如今的「鄂」就是由「噩」發展演變而來的。

它的演變過程可以從秦朝時說起,從秦始皇時期開始,「鄂」便代替「噩」出現在荊楚大地上,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把原來的噩王城一帶劃分為鄂縣,這是「鄂」的首次出現。接下來的漢王朝又對行政區劃重新做了規劃,這一次規劃是在秦朝的基礎上加以修改的,漢王朝在荊楚大地上重新設了一個江夏郡,把鄂縣歸於江夏郡的管轄範圍內,之前秦朝時期鄂縣是歸南郡所管轄的。西漢末年分三國—曹魏、東吳、蜀漢,三國時期天下三分,陷入爭權奪霸的混亂之中,吳王孫權為了更好的控制荊州一帶,將都城遷到江夏郡管轄下的鄂縣,也就是如今的湖北,然後將鄂縣改為武昌,但是彼武昌非如今的武昌,以前的武昌是如今的鄂州,而現在的武昌是以前的夏口,可見地名是不斷更迭的,古今存在不一致,有時候用現在的地名去對應古時候的地名可能會鬧出笑話。

三國覆滅,西晉建立,晉武帝下令設武昌郡,並將之前吳王孫權建立的武昌拆分為兩個縣:鄂縣和武昌縣,這兩個縣都交給武昌郡管轄。到了隋朝,由於從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州、縣的行政區劃被改的十分混亂,隋文帝便將行政區劃又恢復到了秦朝時期的結構,廢郡設州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將武昌郡改為鄂州,武昌、江夏、永新及蒲圻等地都劃分到鄂州的管轄範圍內。之後的唐宋兩個朝代則沿用隋對鄂州的建制,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著名抗金將領嶽飛發動北伐的地點就是在鄂州,嶽飛這一生先後共北伐四次,每次都是以鄂州為基地發動的北伐,在最後一次因為政治原因導致北伐失敗,嶽飛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被毒殺於風波亭,但後來有人為嶽飛平反了冤情,南宋的皇帝便追封嶽飛為鄂王。

元朝時期,實行一省制,設中書省,在今湖北地區設立荊湖路行中書省,將鄂州設為省城,因此也被稱為"鄂州行省",即使是後來荊湖路行中書省改為了湖廣行中書省,省城還是在鄂州,因此人們一直習慣稱它為"鄂州行省"或者"鄂省"。明朝時期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在湖北地區設湖廣行中書省,省城也是在鄂州。清朝時期也是三級制,直接將湖北設為省,稱為湖北省,省城鄂州。因此,「鄂」便與湖北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看來「鄂」與湖北之間真是淵源頗深,雖然現在有人會拿諧音來調侃湖北人,會引起他們心裡不適,但是在了解了「鄂」的由來之後,我相信湖北人可能也不會真的執著於要將簡稱改為「楚」,畢竟與「楚」相比,「鄂」顯然歷史更加悠久,與湖北聯繫更為緊密。而湖北人想改簡稱的初衷大多數受不了有人故意調侃,了解了「鄂」的歷史便不會再有不舒服的感覺,至於那些喜歡用諧音來調侃的人,你們以後可以給他講講「鄂」的歷史,讓他們目瞪口呆,心服口服,再也不敢隨意戲謔別人。

小小一個簡稱竟然會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實在是令人嘆服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覺得沒有一個字會比「鄂」作為簡稱更貼切湖北,你們覺得呢?你們是喜歡「楚」還是喜歡「鄂」?

相關焦點

  • 湖北的簡稱:放棄了「楚」,選擇了「鄂」,這是為何?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今天給大家說說湖北的「鄂」。據了解,湖北放棄了「楚」,選擇了「鄂」,這是為何呢?按照常理來說,現今湖北地區是歷史上的楚國,楚應該比較合適一些。所以「鄂省」就一直傳了下來,在此基礎上,「鄂」就成了湖北簡稱。因為很多人拿「鄂」開玩笑,甚至用這個字編排人,所以傳出了為何不選「楚」而選「鄂」的說法。
  • 既然不吉利,為何湖北還是選擇了簡稱「鄂」,而不是楚?
    湖北簡稱"鄂",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楚、鄂之爭也是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湖北舉辦首屆楚商論壇的時候,就宣告改"鄂商"為"楚商",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認為"鄂"字形音不佳,而且裡面還包含一個"虧"字,另外用楚字還可以弘揚楚地文化,連接歷史。
  • 湖北為什麼簡稱鄂?「鄂」字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所有省份的簡稱裡,湖北的簡稱「鄂」比較奇怪。首先,這個字比較奇怪,這個字除了作為地名來用,我們平時幾乎見不到這個字。那麼這個「鄂」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每個省的簡稱都是有悠久的歷史原因的,比如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是因為春秋時代著名的魯國、晉國。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都是因為古代華夏九州的豫州、冀州。那湖北簡稱「鄂」,這個鄂是什麼東西?
  • 湖北省為何不簡稱「楚」,而以相形見絀的「鄂」為簡稱
    文|遠在小河對岸省份簡稱,乃一省之文化名片。故而,各省份通常都會選取,最能體現其歷史文化底蘊的字為其簡稱。而提起湖北省,人們通常會想起其為楚文化的發源地。與「楚」相比,「鄂」就相形見絀了。那為何湖北省不選取「楚」為其簡稱,反而選取了「鄂」呢?其實,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湖北省雖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但「楚」的勢力發展範圍過大。楚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以及河南、山東的一部分。
  • 湖北的簡稱「鄂」是什麼意思?
    可見,「楚」字很有文化韻味,而且比「荊」字多了雄霸之氣。於是在現實中,在湖北,除了車牌上是「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荊楚」指代湖北。隨著楚國被秦國攻滅,帶「楚」字的地名在湖北逐漸消亡,更少見於官方語言中。
  • 湖北為何簡稱「鄂」?專家: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
    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選擇位於今湖北省隨州市的鄂侯是出土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元朝開始出現鄂省,明朝湖廣行省曾簡稱湖省或楚省。作為地名,鄀已經退了歷史舞臺,而鄂則源遠流長。湖北省地處長江中遊,簡稱鄂,省會在武漢市。湖北省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為什麼湖北省不是簡稱荊或楚而是鄂呢?
  • 鄂是哪個省的簡稱 湖北簡稱的由來和原因 湖北簡稱鄂是啥意思
    中國有很多的省份,每個省也都有他們各自的簡稱,這個簡稱的用途很廣,車牌號也可以用。鄂也是一個省的簡稱,那麼鄂是哪個省的簡稱?很多人會想到是湖北,那麼大家知道湖北簡稱的由來和原因嗎?湖北簡稱鄂是啥意思?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遺址,這裡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殼彩陶、壺形器和帶穀殼的紅燒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反映出當時農耕、水利、漁獵、手工業、紡織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是楚文化發展的源頭。
  • 湖北省的簡稱「鄂」到底什麼來歷
    可見,「楚」字很有文化韻味,而且比「荊」字多了雄霸之氣。於是在現實中,在湖北,除了車牌上是「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荊楚」指代湖北。隨著楚國被秦國攻滅,帶「楚」字的地名在湖北逐漸消亡,更少見於官方語言中。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同樣的還有湖北為何成「鄂」不稱「楚」,就是楚國地盤不僅僅在湖北。 但實際上,山東稱「魯」不稱「齊」,並沒那麼複雜,這和電報在中國的推廣有關。 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那時發電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花錢,於是便有了簡稱。
  • 湖北為啥簡稱「鄂」?仙桃不產桃?不知道這些地名知識,別說你懂湖北!
    作為湖北省的簡稱,「鄂」字的來源和原義,很多人是不甚明了的,就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也不見得能說得清楚。外地人更有疑問:你們湖北呀,大江大湖,水多,可為什麼簡稱「鄂」? 3 清代湖北省會為鄂州的治所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 湖北為何簡稱「鄂」,專家: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
    講座現場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12日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李亞茹)湖北簡稱「鄂」源於西周早期的噩國,而周天子與噩侯時而謙恭禮讓、時而叛亂徵伐的故事,也如實記錄在青銅銘文之中。「大家知道湖北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嗎?」講座中,馮時表示,「鄂」來自於西周早期、現隨州附近的噩國。噩的本義為譁訟,而「噩」從4「口」,像數人引頸爭執,故以4口示大聲爭訟,後別作4口相隔,亦示各說各話、言語不順之意。對一些出土青銅器的銘文進行解讀後,後人復原了不少噩侯與周天子的故事。
  • 如果湖北簡稱由鄂改楚,作為南方7省中的一員,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近日,湖北政府辦發布消息:正式將湖北菜系定名為「楚菜」。據悉,這次備選的方案有楚菜、鄂菜等,但是最終以「楚菜」獲勝,而結束了多年的「楚菜、鄂菜」之爭,看來這次「楚菜」能夠勝出,也是眾望所歸。湖北依山傍水,湖泊縱橫,有「有千湖之省」和「魚米之鄉」的美稱,水產品非常豐富。
  • 湖北為何簡稱「鄂」?是源於3000年前周文王的一次徵伐嗎?
    湖北簡稱「鄂」,主流說法是:先秦時期,鄂氏族在武昌附近建立的諸侯國。此外,還有花萼說、獵捕鱷魚說等其他解釋。如果從主流說,這個鄂國是源於分封,還是當地的土著氏族?我們回顧一場3000年前的戰爭,希望能提供另外一種解釋。
  • 中國的省份簡稱是怎麼來的?「豫」字大有說頭
    河南 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冀和豫。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不光如此,這古九州的「豫」字,還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地理氣候大變遷。
  • 野史,中國各省簡稱中隱藏的秘密。
    由於臨海(太平洋)又有江(黃浦江),晉代上海地區漁業十分發達,「扈」這種捕魚的工具遍及鄉村田野,因扈和滬是通假字,故因物命名吳淞江入海的那段河流為「滬瀆」,今日上海簡稱「滬」即源於此。如果上海人民知道滬和申的簡稱由來,不知道會不會更希望上海簡稱「申」更高大上呢?
  • 上海自古稱「申」,現代為何簡稱為「滬」?滬字有何來頭?
    上海自古就稱「申」,現在的簡稱為何是「滬」不是「申」?上海自古稱「城」,為何簡稱為「滬」不是「申」?滬字有何來頭?戰國先後屬吳、越、楚,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而上海人民為了紀念春申君,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把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
  • 湖北首批楚菜標準21道入圍,江漢平原佔了近半,為何無荊州魚糕
    鄂菜更名楚菜,躋身全國十大菜系我國共有八大菜系,分別為魯、川、粵、蘇、閩、浙、湘、徽。湖北擁有豐富的水系和平原,物產極為豐富,為何卻沒能入選八大菜系呢?正是由於湖北地處我國的中部,對東西南北各菜的風格兼容並蓄,形成了湖北菜的家常風味,缺乏獨樹一幟的亮點。為了提升湖北菜的知名度,將湖北菜的簡稱從「鄂菜」更名為「楚菜」。楚,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最大的諸侯國,勢力範圍的核心在湖北和湖南兩省。而最核心的都城,長期在湖北荊州,因此湖北又稱「荊楚」。
  • 河南省的簡稱為什麼是豫?「豫」字是意義?又是從何而來呢?
    中國每個省都有簡稱,很多省的簡稱都是一些不常見的字,比方湖北簡稱鄂,安徽簡稱皖,福建簡稱閩,江西簡稱贛,廣東簡稱粵,這些字除了作為各省簡稱運用之外,在其他地方基本上很少會用到。這些字固然看起來有點奇異,但其實每個都有長遠的歷史來源,這樣的簡稱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省的簡稱「豫」。
  • 中國的省份簡稱是怎麼來的?
    福建簡稱「閩」中的蟲,卻不是蟲,而是蛇。福建的文化可以上溯到距今3000年以前,在周朝形成了七大部落,史稱「七閩」。後來同被楚滅國南遷入閩的于越人融合建立了閩越國。幾年前,一個代表提議改湖北的簡稱,說「鄂」不吉利,通「惡」。
  • 公司名稱:吉恩瀚棠,四個字中深遠的內涵寓意
    今日特此撰文,將其中的內涵寓意來簡單陳述一下:吉恩瀚棠,四個字中,隱藏著兩個省份和兩個城市的簡稱。吉恩瀚棠,其實就是「冀鄂漢唐」。冀是河北,鄂是湖北,漢是武漢,唐是唐山②。只不過,」恩「字取用了」鄂「字比較近似的諧音,也就是」鄂「字找不到比較恰當的諧音字,所以幾經推敲之後就選擇了」恩「字③。另外,如果用「冀鄂漢唐」來做公司名稱,那麼在公司核名的時候應該無法過審,所以就用了吉恩瀚棠。公司命名為吉恩瀚棠(冀鄂漢唐),也是有原因的,或者說比較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