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歷盡艱辛蹉跎。這是魏明倫的70年藝術生涯。12月22日早上,「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在啟動儀式現場,年近八旬的魏明倫滿臉笑容,緩步走至臺上,依舊披著那條標誌性的大紅色圍巾,他從口袋裡掏出一份事先擬好的講稿,鄭重地一字一句念道:「川劇是孕我的胞胎,養我的搖籃,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課堂。她與我形影相隨長達半個世紀,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她對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響,寫下來將會是一部沉甸甸的書。」
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他表示,雖然現在自己是辭賦家,但一切根子在於川劇,寫雜文也是受川劇影響,川劇早已進入他的骨髓,所以,如果沒有川劇陶冶,他寫不出後面的作品。
生於1941年的魏明倫,心裡始終還有一個渴望:年過八十,再寫一部川劇,並且可以再次成為影響久遠的經典。他同時也難掩內心憂慮:「畢竟老矣,八十歲,還撐著一副殘軀,身體老了,怕再拿出的作品,只是江郎才盡,狗尾續貂。」
「見好就收,是金庸教我的,他最後幾十年都不寫武俠小說,《鹿鼎記》是最後一本。可我徘徊在見好就收和再表演一次之間,無法決定。」魏明倫最後也沒有說他確定會繼續寫,還是就此停筆,他將一個未完待續的懸念,留給了臺下的觀眾。
魏明倫在文藝界老友眾多,雖然他們多因疫情影響不能親自到場,但都專門錄製了祝賀視頻——王蒙、馮驥才、張抗抗、嚴歌苓、田青、許還山、劉曉慶、姜昆、韓美林、張國立、王馥荔、濮存昕等數十位文藝界名家,紛紛發來了祝賀視頻,在現場一一播放。
視頻中,年過八旬的老作家王蒙高度讚頌魏明倫,稱其大量作品特別是川劇影響很大,作品特點既有濃厚的地方戲曲的傳統積累,又有現代意識,應用新時代新思想的觀點,除了戲曲,在辭賦、碑文上也有大量成績,繼承了祖國傳統文化。
馮驥才則表示自己向來仰視魏明倫的才氣,「巴蜀鬼才」名不虛傳且擅於跨界,魏明倫在文學和戲曲兩個領域都得到大家交口稱讚。「他的文章寫得老辣、酣暢,詩詞歌賦和駢文都很講究,今人很少做駢文,而魏明倫受到戲劇影響,對文字詞句音律非常講究。古人駢文華麗,魏明倫的駢文不僅華麗還活潑,有時代精神以及現代人開放、詼諧、幽默,有辛辣批評也有激情讚頌。」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