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後渴望再寫一部川劇

2020-12-23 騰訊網

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歷盡艱辛蹉跎。這是魏明倫的70年藝術生涯。12月22日早上,「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在啟動儀式現場,年近八旬的魏明倫滿臉笑容,緩步走至臺上,依舊披著那條標誌性的大紅色圍巾,他從口袋裡掏出一份事先擬好的講稿,鄭重地一字一句念道:「川劇是孕我的胞胎,養我的搖籃,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課堂。她與我形影相隨長達半個世紀,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她對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響,寫下來將會是一部沉甸甸的書。」

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他表示,雖然現在自己是辭賦家,但一切根子在於川劇,寫雜文也是受川劇影響,川劇早已進入他的骨髓,所以,如果沒有川劇陶冶,他寫不出後面的作品。

生於1941年的魏明倫,心裡始終還有一個渴望:年過八十,再寫一部川劇,並且可以再次成為影響久遠的經典。他同時也難掩內心憂慮:「畢竟老矣,八十歲,還撐著一副殘軀,身體老了,怕再拿出的作品,只是江郎才盡,狗尾續貂。」

「見好就收,是金庸教我的,他最後幾十年都不寫武俠小說,《鹿鼎記》是最後一本。可我徘徊在見好就收和再表演一次之間,無法決定。」魏明倫最後也沒有說他確定會繼續寫,還是就此停筆,他將一個未完待續的懸念,留給了臺下的觀眾。

魏明倫在文藝界老友眾多,雖然他們多因疫情影響不能親自到場,但都專門錄製了祝賀視頻——王蒙、馮驥才、張抗抗、嚴歌苓、田青、許還山、劉曉慶、姜昆、韓美林、張國立、王馥荔、濮存昕等數十位文藝界名家,紛紛發來了祝賀視頻,在現場一一播放。

視頻中,年過八旬的老作家王蒙高度讚頌魏明倫,稱其大量作品特別是川劇影響很大,作品特點既有濃厚的地方戲曲的傳統積累,又有現代意識,應用新時代新思想的觀點,除了戲曲,在辭賦、碑文上也有大量成績,繼承了祖國傳統文化。

馮驥才則表示自己向來仰視魏明倫的才氣,「巴蜀鬼才」名不虛傳且擅於跨界,魏明倫在文學和戲曲兩個領域都得到大家交口稱讚。「他的文章寫得老辣、酣暢,詩詞歌賦和駢文都很講究,今人很少做駢文,而魏明倫受到戲劇影響,對文字詞句音律非常講究。古人駢文華麗,魏明倫的駢文不僅華麗還活潑,有時代精神以及現代人開放、詼諧、幽默,有辛辣批評也有激情讚頌。」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魏明倫紀念藝術生涯七十周年:八十歲後,我還想再寫一部川劇
    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歷盡艱辛蹉跎。這是魏明倫的70年藝術生涯。12月22日早上,「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不甘心:我徘徊在見好就收和再表演一次之間,無法決定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他表示,雖然現在自己是辭賦家,但一切根子在於川劇,寫雜文也是受川劇影響,川劇早已進入他的骨髓,所以,如果沒有川劇陶冶,他寫不出後面的作品。
  • 《孩子王》:「一部字典」對知識和常識的渴望
    《孩子王》:「一部字典」對知識和常識的渴望不識字,大約是文字盲;都不懂,大約是文化盲。——阿城阿城是誰?莫言說他是個「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這就是阿城,熟悉他的人再熟悉不過,仙風道骨,文字展露著中國文字的骨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阿城發表「三王」系列——《棋王》《樹王》《孩子王》,立刻震動中國文壇,一時間凡是讀書的青年人,口裡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今天我們看看孩子王的故事,一本新華字典的故事。
  • 川劇泰鬥李笑非昨日仙逝 他是川醜一代大家標誌性人物
    記者今日從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獲悉,中共黨員、著名川劇藝術大家、導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川劇泰鬥李笑非於昨日21點35分因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95歲。按照家屬意願,他的喪事從簡,不設靈堂,遺體告別將在成都北郊火葬場舉行。
  • 川劇電影《笑裡藏刀》成都開機 導演張忠:讓川劇像國寶大熊貓一樣...
    現在,也有這樣一部以川劇為靈魂的電影,要開拍了。7月9日,以川劇為故事背景,反映梨園行愛恨情仇的電影《笑裡藏刀》,在成都舉行發布會,宣布影片正式開機拍攝。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了這部電影和它背後的故事。
  • 劉奕︱趙熙和川劇
    明清文人創作劇本,絕大多數是為崑曲寫的。雖然也有少數士大夫努力提倡花部,如嘉慶年間寫《孟子正義》《易學三書》的經學大家焦循,奈何編寫劇本之人,寥若晨星。地方戲,基本靠伶人的自編自導自演,生猛活潑、三觀通俗是其優點,缺點除了俗,主要還是粗製濫造,很多唱詞甚至不通。這時,哪個劇種文人參與較多,就很容易衝到地方戲的龍頭榜首。哪個劇種呢?川劇。川劇最雅的又是哪出戲呢?非趙熙的《情探》莫屬。
  • 電影《笑裡藏刀》在成都拍攝 影片以川劇為背景展現川劇風採
    劇本原型來自四川省文聯一級作家李牧雨的作品《藏刀》,選擇拍攝電影《笑裡藏刀》,吸引導演張忠的正是電影劇本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複雜豐富的人物情感設置以及貫穿於整部劇作中的濃重的川劇文化傳統等。  該片講述了深愛川劇的金家少爺金慕蓮與傭人柴俊榮,因時代變遷讓這一主一僕的命運發生了極大的扭轉,金慕蓮成了普通演員,柴俊榮卻因為一身武藝成了紅牌,並逐漸當上了金慕蓮的領導。
  • 【口述歷史•第七季】85歲「好色之徒」邱笑秋:原創川劇《張大千...
    在海外的張大千時刻都在盼望早日歸鄉晚年張大千和他親手打造的中式園林正在揮毫潑墨的大千1947年,張大千離開內江後再未踏上家鄉的土地,但在他離去後的幾十年,內江並沒有淡忘這位大師,內江人以「大千故裡」為傲,從大千畫到大千菜,「張大千」的烙印在這座城市隨處可見可聞
  • 60載川劇人許明恥:我在夏威夷大學教川劇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舞臺上,他是詼諧幽默的川劇丑角,一舉一動之間便能逗得臺下觀眾捧腹大笑;在講臺上,他是兢兢業業的教學者,用30年的時間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只願學生傳承這項古老的藝術。他,就是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教授許明恥。從13歲就開始接觸川劇的他,現在已經是72歲高齡了。
  • 川劇作曲家王文訓 宮商角徵羽 唱不盡才情縱橫
    「聽著琴弦鐺鐺鐺鐺,它的定弦是五度的,再聽空弦,知道了。」為了更好的練習,王文訓又買了一本關於二胡的書,「那本書就是我的老師了。」  雖然當時只有15歲,但王文訓的自學能力很強,而且非常勤奮,練習起來簡直就是拼命三郎。學了二胡再練板胡,王文訓很快成為縣宣傳隊的文藝佼佼者。「我們到處演出,經常獨奏二胡、板胡。」漸漸的,憑著高超的板胡造詣,王文訓在溫江一帶走紅,並有了「王板胡」的美譽。
  • 長命 八十歲
    打開文檔的時候,距離2021年1月17日零點還有40分鐘,我想趁著自己還有機會自稱20歲,再寫下一些話,再跟自己絮絮叨叨一會兒。
  • 川劇「變臉」由來
    後來,時有川劇「聖人」之譽的文武小生康芷林老先生擅演此劇,對以上技法另以總結、變化,為川劇「變臉」的發展奠定下基礎。相傳他研究臉譜的製作工藝和材料,曾用黏性黃土塑出自己的頭型,每次躬踐排場,自己則先在家裡用一種帶有韌性的夾皮紙剪成三張大小各異的臉型,先後加以彩繪,隨即把溼潤未乾的臉譜夾入線裝書裡,帶到後場帖臉演出。
  • 有夢想就了不起:74歲成為「川劇皇后」關門女弟子 帶領業餘愛好者...
    一個土生土長的金堂人,學過戲曲、舞蹈、樂器,當過英文老師,退休後,辦起了金堂縣第一個民間藝術團,後來,「轉型」川劇團。10多年時間,她義務教學了數百名學生,藝術團公益演出上千場。78歲的傅秀輝,一亮嗓,高亢、清亮,絲毫沒有與年齡匹配的蒼老的聲音。74歲時,傅秀輝拜入時年89歲的「川劇皇后」許倩雲門下,成為關門弟子。
  • 徐元邦:86歲寫書記錄八十餘年北京生活|逝者
    徐老師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是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的第一屆學生,1956年畢業後即分配到社科院考古所工作,從研究實習員,到助理編輯,再到編輯、副編審、編審,一生一事,直到他去世前還一直都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青年時期的徐元邦(右)和北大同學在周口店,照片來自《長居日下八十年》內頁。
  • 伊能靜,作到八十歲
    伊能靜的輿論昨天就上來了,但我昨天沒有寫她,因為這姐實在是,不好寫啊。一個半月之前,我曾寫過一篇伊能靜的文章,當時她還沒有開始乘風破浪,沒有這麼多資料可以拿來作為論據,如今可參考的資料變多,我認為當初對伊能靜的評價依然是對的,只是需要再加一項,我們放在文章後面說。
  • 四川南充4歲萌娃學川劇變臉 5分鐘變4個臉譜
    川劇變臉表演者李松柏,是這群萌娃的川劇老師。「11月接到學校邀請來教這些小朋友表演川劇變臉,當時猶豫了很久。」這些自己穿衣服都穿不好的小豆丁,要學川劇變臉,著實讓李松柏充滿質疑。但後來,看著學校和小朋友的熱情,李松柏還是收下了這5個「小徒弟」。小碎步、蹬打動作、虎口、握拳等動作要領,練起來並不容易。
  • 川劇表演藝術家田蔓莎:長沙嶽麓山青年戲劇節充滿無限可能
    論壇結束後,鳳凰網房產與川劇表演藝術家田蔓莎進行了一場深層次的對話,一起來聽她聊聊長沙首屆嶽麓山青年戲劇節,談談她的戲劇情懷。鳳凰網房產:相比國內其他頂級的戲劇節,如烏鎮戲劇節、上海當代戲劇節,根據您的觀察,長沙首屆嶽麓山青年戲劇節與這些戲劇節有什麼異同之處?
  • 上遊深閱讀丨90後「川劇小花」首開個人專場,臺上戲痴臺下公益大使
    「手眼身法步,昆高胡彈燈」,川劇博採眾長,流光溢彩,舞臺名優輩出,代有人才。重慶市川劇院當紅「川劇小花」周星雨,舞臺上琢磨技藝,遍嘗人間悲喜,生活中,卻只是個追求簡單、一心從藝的90後美女。「川劇皇后」沈鐵梅說,弟子周星雨身上有種難得的純粹,「做人老實,吃苦耐勞,這樣的好徒弟哪個不想要不想教?」
  • 川劇《詩酒太白》 傳播「四川好聲音」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四川江油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25歲時離開四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巨星。當李白的故事遇上川劇,將會帶給觀眾怎樣的視聽效果?從新編大型神話川劇《望娘灘》到大型法治宣傳川劇《秦香蓮》再到四幕方言話劇《毒殤》,短短兩年,藝術團藝術創作生產成效顯著,更為學院師生提供了難得的「學、創、演、賽」重要實踐平臺,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應有貢獻。
  • 11歲男孩迷上川劇變臉 5分鐘內能變出8張臉(圖)
    原標題:11歲男孩迷上川劇變臉 5分鐘內能變出8張臉(圖)   3天的端午節小長假,漢南區武漢碧桂園學校五(1)班的11歲學生孟鶴祥,有著別樣的自主學習——每天練習川劇變臉四五個小時。   昨日上午,記者見識了孟鶴祥表演的川劇變臉:全副武裝有板有眼繞場一周後,站點、踢腿,紅臉一下變成白臉,扭頭間拂帽甩帶,白臉又變成黑臉……短短5分鐘,他已不露痕跡變換了8種臉譜。   「他特別喜歡川劇變臉,堅持練習了快1年。」45歲的父親孟凡繼說,孟鶴祥學變臉很偶然。去年暑假,他在電視上看到一檔有關川劇變臉的節目,就表現出很濃的興趣,一直吵著要學。
  • 95歲老藝術家因病去世,被譽為川劇泰鬥,家人不設靈堂低調告別
    8月4日,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傳出消息,著名川劇藝術大家、導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川劇泰鬥李笑非先生,於昨晚(8月3日)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95歲。川劇作為中國戲曲寶庫中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更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少人心中都有著神聖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