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本文已發表在《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PP:117-121. 題為《英國漢學家藍詩玲翻譯觀論》。編輯部有刪節。
藍詩玲是英國漢學界知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家,曾成功地將魯迅、張愛玲等中國作家送入西方文藝界門檻甚高的「企鵝經典」。她的翻譯觀內涵豐富,值得我們去辨析和取法。藍詩玲關注翻譯文學的內外部生態環境。她對中國文學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統中的地位以及譯入語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觀念和贊助人的認識,影響著她的文本選擇和翻譯策略。藍詩玲洞悉翻譯之「忠實性再創造」的本質,重視語言差異和文體考量,關注文化差異和讀者接受。
隨著我國第四次翻譯高潮的持續推進、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內西方漢學、典籍英譯等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大有成為「顯學」的趨勢。但是,我們對西方漢學界新湧現出的一批,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譯介的翻譯家們的關注還遠遠不夠。他們才華橫溢,佳譯頻出。英國漢學家藍詩玲(JuliaLovel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對她的譯作及譯論的研究,國內尚不多見,本文是一次嘗試。
一、藍詩玲其人其著
藍詩玲生於197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中文系,獲現當代中國文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學,現為倫敦大學貝伯克學院講師。藍詩玲是西方漢學界著名的文學翻譯家,與美國翻譯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一起,可謂英美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的「雙子星座」。
藍詩玲的譯作包括韓少功的《馬橋詞典》(2003)、欣然的《天葬》(2004)與《中國證人》(與NickyHarman等合譯,2008)、朱文的《我愛美元》(2006)、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2007)、張愛玲的《色·戒》(2007)以及最新出版的《阿Q正傳及其它中國故事——魯迅小說全集》(2009)等。從這份清單可以看出,藍詩玲是位非常高產的譯者。自2003年起,她平均每年翻譯一部中國當代(或海外華裔)作家的作品,每部譯作的推出都會引發當地媒體的熱議和好評。其中,《色·戒》和《魯迅小說全集》還進入了在西方知名度與門檻都非常高的「企鵝經典」叢書(PenguinClassics)。在此之前,中國現當代作品中,只有錢鍾書的《圍城》於2005年被該叢書收錄。
除了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之外,藍詩玲主要從事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史、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出版《文化資本的政治:中國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追求》(2006)和《長城:中國與世界關係3000年》(2006)等專著,後者已被翻譯成多種其它歐洲語言。2011年,皮卡多出版社(PicadorBooks)還將推出她的最新專著《鴉片戰爭及其後續》(The Opium War and ItsAfterlives)。此外,藍詩玲還是《衛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和《泰晤士文學副刊》的專欄撰稿人,並在《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詩歌評論》、《中國評論》、《國際體育史》等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論文。
二、藍詩玲的翻譯觀
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過程,其間涉及主體(譯者)、本體(內容)、載體(渠道)、受體(譯文對象)、目的(翻譯意圖)、環境(文化)及效果(譯作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等因素。因此,譯者的翻譯觀不僅僅是翻譯指導思想或翻譯過程中所遵循的翻譯原則,而應該是譯者對翻譯環境、翻譯目的、翻譯過程、翻譯產品、翻譯主體以及翻譯活動本身等一切與翻譯相關的外部與內部、客觀與主觀、宏觀與微觀諸因素的觀念和看法。翻譯觀對譯者的翻譯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藍詩玲的翻譯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翻譯文學的生態環境
2.翻譯是忠實性再創造
3.重視語言差異與文體考量
4.重視文化差異與讀者接受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語境下,譯者的翻譯活動受到翻譯文學在文化多元系統中地位的限制,深受譯入語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觀念和贊助人系統的影響。作為一個深諳中華文化的西方學者,藍詩玲一方面受到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彰顯了一位高瞻遠矚、富有使命感和明確目的性的翻譯家的高尚情懷和主觀能動性。她重視研究翻譯中的內外部因素,洞悉翻譯之「忠實性再創造」的本質,注重辨析英漢語言差異和進行文體風格考量,考慮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和譯語讀者的接受視域。藍詩玲的翻譯觀對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有諸多啟示,值得我們去認真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