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見|英國漢學家藍詩玲的翻譯觀

2020-12-11 騰訊網

本文來源:本文已發表在《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PP:117-121. 題為《英國漢學家藍詩玲翻譯觀論》。編輯部有刪節。

藍詩玲是英國漢學界知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家,曾成功地將魯迅、張愛玲等中國作家送入西方文藝界門檻甚高的「企鵝經典」。她的翻譯觀內涵豐富,值得我們去辨析和取法。藍詩玲關注翻譯文學的內外部生態環境。她對中國文學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統中的地位以及譯入語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觀念和贊助人的認識,影響著她的文本選擇和翻譯策略。藍詩玲洞悉翻譯之「忠實性再創造」的本質,重視語言差異和文體考量,關注文化差異和讀者接受。

隨著我國第四次翻譯高潮的持續推進、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內西方漢學、典籍英譯等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大有成為「顯學」的趨勢。但是,我們對西方漢學界新湧現出的一批,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譯介的翻譯家們的關注還遠遠不夠。他們才華橫溢,佳譯頻出。英國漢學家藍詩玲(JuliaLovel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對她的譯作及譯論的研究,國內尚不多見,本文是一次嘗試。

一、藍詩玲其人其著

藍詩玲生於197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中文系,獲現當代中國文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學,現為倫敦大學貝伯克學院講師。藍詩玲是西方漢學界著名的文學翻譯家,與美國翻譯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一起,可謂英美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的「雙子星座」。

藍詩玲的譯作包括韓少功的《馬橋詞典》(2003)、欣然的《天葬》(2004)與《中國證人》(與NickyHarman等合譯,2008)、朱文的《我愛美元》(2006)、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2007)、張愛玲的《色·戒》(2007)以及最新出版的《阿Q正傳及其它中國故事——魯迅小說全集》(2009)等。從這份清單可以看出,藍詩玲是位非常高產的譯者。自2003年起,她平均每年翻譯一部中國當代(或海外華裔)作家的作品,每部譯作的推出都會引發當地媒體的熱議和好評。其中,《色·戒》和《魯迅小說全集》還進入了在西方知名度與門檻都非常高的「企鵝經典」叢書(PenguinClassics)。在此之前,中國現當代作品中,只有錢鍾書的《圍城》於2005年被該叢書收錄。

除了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之外,藍詩玲主要從事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史、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出版《文化資本的政治:中國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追求》(2006)和《長城:中國與世界關係3000年》(2006)等專著,後者已被翻譯成多種其它歐洲語言。2011年,皮卡多出版社(PicadorBooks)還將推出她的最新專著《鴉片戰爭及其後續》(The Opium War and ItsAfterlives)。此外,藍詩玲還是《衛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和《泰晤士文學副刊》的專欄撰稿人,並在《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詩歌評論》、《中國評論》、《國際體育史》等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論文。

二、藍詩玲的翻譯觀

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過程,其間涉及主體(譯者)、本體(內容)、載體(渠道)、受體(譯文對象)、目的(翻譯意圖)、環境(文化)及效果(譯作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等因素。因此,譯者的翻譯觀不僅僅是翻譯指導思想或翻譯過程中所遵循的翻譯原則,而應該是譯者對翻譯環境、翻譯目的、翻譯過程、翻譯產品、翻譯主體以及翻譯活動本身等一切與翻譯相關的外部與內部、客觀與主觀、宏觀與微觀諸因素的觀念和看法。翻譯觀對譯者的翻譯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藍詩玲的翻譯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翻譯文學的生態環境

2.翻譯是忠實性再創造

3.重視語言差異與文體考量

4.重視文化差異與讀者接受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語境下,譯者的翻譯活動受到翻譯文學在文化多元系統中地位的限制,深受譯入語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觀念和贊助人系統的影響。作為一個深諳中華文化的西方學者,藍詩玲一方面受到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彰顯了一位高瞻遠矚、富有使命感和明確目的性的翻譯家的高尚情懷和主觀能動性。她重視研究翻譯中的內外部因素,洞悉翻譯之「忠實性再創造」的本質,注重辨析英漢語言差異和進行文體風格考量,考慮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和譯語讀者的接受視域。藍詩玲的翻譯觀對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有諸多啟示,值得我們去認真借鑑。

相關焦點

  • 漢學家藍詩玲英譯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語義張力重製 湖北大學 呂奇 華中科技大學 王樹槐
    摘要:以自建語料庫為輔助,考察英國漢學家藍詩玲英譯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語義張力重製手法及其風格特徵,可以發現,譯者在隱喻和誇張等語義辭格處理上有其風格存在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漢學家羅季奧諾夫博士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他所在的東亞系,是俄羅斯譯介中國文學的重鎮。此次參加研討會,他詳細梳理了近二十五年來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文學翻譯變化趨勢。他說,1992年到現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在俄羅斯的譯介經歷了三個階段:1992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09年,2010年至今。
  • 譯論||呂奇、王樹槐:藍詩玲英譯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句式結構張力重製
    內容摘要:借鑑新批評主義和文學文體學主要觀點,重點考察英國漢學家藍詩玲英譯中國現當代小說如何通過調整譯文句式結構而重製原文語言張力,可以發現:譯者通過句法成分變異(如形式/ 表達重複和詞類變異)與句式結構變異(如掉尾結構、從屬結構、倒裝結構、句式雜合)等文體技巧調節敘事節奏,營造閱讀懸念,刻畫人物形象,高亮關鍵信息,帶來了「突顯」的心理效果;譯者的處理有助於目標語讀者提升閱讀體驗和審美情趣
  • 英國人為什麼對鴉片戰爭避而不談?
    在中國課本中,「鴉片戰爭」被反覆提及,而英國中學教科書卻往往對這一歷史事件「隻字不提」。英國歷史學家、漢學家藍詩玲(JuliaLovell)把這樣的「差異」寫進了《鴉片戰爭》(TheOpiumWar)一書裡。1997年,香港回歸,22歲的藍詩玲第一次踏足中國,在南大學習中文與歷史。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大衛·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成長在英國漢學逐步轉型的二戰時期,是斯卡伯勒報告的第一批受益者。作為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代表,他從理雅各、阿瑟·韋利等漢學前輩手中接過漢學薪火併將其引入專業漢學的殿堂。
  • 譯見||美國漢學家威廉·萊爾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介觀
    縱觀中國翻譯史可以看到,幾百年來,海外漢學家以其學識與熱情 , 致力於漢學研究乃至翻譯事業,推動中國文化與文學走入異域國度。因此學界對海外漢學家的關注日漸增多。以漢學家的譯介實踐與觀念為切入點審視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究,不失為一條有益和可行的探索路徑。本文擬通過簡略梳理美國漢學家威廉·萊爾(William A.
  • 英國漢學家歷時12年譯著英文版《易經》(圖)
    英國漢學家歷時12年譯著英文版《易經》(圖) 2014-11-16 12:50:09責任編輯:丁文蕾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曾經和牛津大學的導師暨嶽父霍克思(David Hawkes)一起翻譯了《紅樓夢》等眾多中國文學經典的英國漢學家閔福德
  • 華裔:英國應將鴉片戰爭列入歷史教綱 反省侵略史
    來源:新華社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新華社倫敦5月10日電(記者桂濤)英國華裔社會學者何越10日告訴新華社記者,她已致信英國教育大臣達米安·海因茲,詢問他是否會考慮在中學歷史教綱裡增加對鴉片戰爭進行反思的內容
  • 英國漢學家韓斌的翻譯求索路
    【歐洲時報記者田皓雪子報導】2020年12月,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推薦下,經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評委會評選,第14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花落英國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手中。這位年近古稀的英國女人,不僅醉心翻譯中國文學近20載,更是以推廣中國當代文學為重要宗旨的非營利組織「紙託邦」(Read Paper Republic)的創始人之一,近期還發布了一項關於中國女性作家境況的調查。《歐洲時報》特約專訪,走進這位投身推廣中國文化數年的漢學家的翻譯世界。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盲文;英文譯本;西方漢學家;漢語;課本 內容摘要: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明清以來的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積極翻譯、借用這一中國人熟悉的文本,中為西用,推陳出新,在《三字經》的版本發展史上留下了極有特色的一筆。
  • 漢學家談漢學
    歐洲漢學大會首次會議於197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之後又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英國劍橋、西班牙巴塞隆納以及俄羅斯莫斯科等地舉行,歐洲漢學協會會員由1988年的375人增長到2000年的700多人。被採訪的漢學家們:   凡埃斯博士教授(Prof.Dr.Hans von Ess):漢堡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重點為中國詩詞以及中國漢朝和宋朝的宗教和思想家,以儒家為主。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撰寫的法語版漢語教材在歐洲產生強烈反響,英國漢學家麥可•狄龍出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印度漢學家狄伯傑不僅撰寫《中印情緣》、翻譯中國古籍,還在中國找到屬於自己情緣。
  • 譯見 | 大家談翻譯:對外翻譯、話語權與文化自信
    英國漢學家葛瑞漢說:「……在翻譯上我們幾乎不能放手給中國人,因為按照一般規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律很少例外。」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選集》編譯者宇文所安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中國正在花錢把中文典籍翻譯成英語。但這項工作絕不可能奏效。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譯本。中國可以更明智地使用其資源。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絕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譯成滿意的中文。
  • 英國傳教士與漢學家蘇慧廉在溫州
    西學專齋的教師多為外籍人,「教學內容和方法基本上與英國學校相同」。  蘇慧廉在任期間,手下有位教師高本漢,後來成為著名的漢學家。馬悅然在《我的老師高本漢》中,記錄了高本漢與蘇慧廉的交往。  高本漢1910年到該校任教,給學生教授法文、德文和英文。當時,高本漢給妻子寫了一封信,提到了蘇慧廉:「所有在太原的英國人都很怪。
  • 漢學家閔福德的翻譯人生
    [摘要]少年時求學於英國名校溫切斯特公學,後在牛津大學學習西方哲學並轉學中文,精通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年近六十的閔福德被學界視為不可多得的漢學家。騰訊文化 蘭達 發自香港「閔福德」這個名字,是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時,知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宋淇先生為他起的。他極為喜歡,一直用到今天。
  • 中國翻譯文學的發生及翻譯觀的嬗變
    每個時代由於社會需求、文化需求和人們的審美情趣的不同需求產生了不同的文學翻譯,譯家們的翻譯觀也因之發生著變化,做著相應的調整。文學翻譯和翻譯觀的這種變化和調整一直延續到當下的文化消費時代。一、欲改良社會而用「豪傑譯」嚴格意義上說,我國的翻譯文學自起步到現在總共不過一個多世紀。
  • 30位外國青年漢學家「畢業」了,漢學家職責是促進文化溝通
    9月22日下午,2017「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在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舉行結業儀式。經過為期三周的學習與交流,來自世界各地29個國家的30名青年漢學家「畢業」了。豐富的研修項目深入中國社會本期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經過20多天學習與考察調研,完成了規定的學習計劃。研修期間,各國青年漢學家通過滬上名家集中授課、研修導師一對一指導論文、上海市內與周邊主題參觀考察、研修成果交流研討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進一步拓展了對中國認識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