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特殊時期裡,一條標題為「錦江招牌菜星夜運抵武漢,援鄂醫療隊再嘗『家鄉味道』」的新聞彈到了無數人的手機窗口。
而此處的「錦江」正是民國24年,即1935年督軍夫人董竹君創辦的錦江飯店。
所不同的是,今天,此時已有85年歷史的「錦江」早已不是當時的私人所有,自1951年起,它便被收歸國有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國賓館」。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曾下榻錦江,離開時,他揮筆寫下了一行字,上書:「上海錦江飯店是我住過的世界上最好的賓館之一」。
除了尼克森外,這家特殊的國賓館還曾接待過四百多位世界各地的政要,照例,每一次,錦江都收穫了極高好評。
是什麼讓錦江如此與眾不同且不斷收穫讚譽?顯然,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得回到那個美麗優雅的創辦者董竹君身上。
拿到義士李崇高2000元錢時,本就有幾次成功開廠經驗的董竹君之所以會選擇開辦飯店,其中一個重要且不為人知的原因是:當時的革命同志告訴她,她開辦飯店將更有益於革命事業。
只這一句話,一心想以女子之身報國的董竹君沒有絲毫猶豫地,便決定用這2000元救命錢開辦飯店。
下定決心後,董竹君便開始在朋友的幫助下開始搜尋開店地址,最終,董竹君把店址選在了上海法租界大世界附近的華格臬路。
錦江開業第一天就一炮而紅,但它的紅火並非偶然,而是董竹君匠心獨運的必然結果。
即便相比今天的星級餐廳,董竹君80多年前創辦的錦江飯店也絲毫不遜色。
錦江飯店最初叫錦江小餐,它是一個四層樓的店面。店面上下全用光亮黑色瓷磚鑲嵌,這種顏色拉高了錦江的檔次同時,也讓錦江和其他餐飲店面相比更顯個性、大氣。
在四層樓的職能劃分上,董竹君的處理相當精妙:她在最底下一層設置客飯和訂座間,中間兩層用來接待不同層次的客人,而廚房則設置在了最頂層。這種設計不僅人性化,還保證了不同層次客人的分流。
在飯店內部設計上,董竹君真真將「匠心獨運」發揮到了極致。
董竹君本身出身青樓,她當時所在的上海長三堂子,便是當時最高級別的青樓。這裡相比普通青樓,在格調和所有布置上都更顯高檔,這自然為她的審美打下了基礎。後來,去了日本求學後,她也一直生活日本上層,在這裡她不僅學會了花藝、家政還學會了基本的設計,這無形中拉高了她的審美趣味。而回到四川做了督軍夫人後,丈夫夏之時家的古董字畫等又為她的審美注入了靈魂。
錦江飯店內部圖
所以,開辦飯店時已完成這種種藝術薰陶的董竹君,在審美上幾乎可以相當於半個藝術家。
董竹君在裝修設計店面時,採用了中、西、日本融合的方式,她還極其注重燈光、盆景、魚鳥的運用。在後期通過杜月笙的關係打通了天橋後,她更是將整個店面鋪陳出了三步一小景、五步一大景又極有層次的感覺。
在錦江飯店,置身其中的顧客無不驚嘆店內的精巧、優雅。那些被董竹君特意放置的霓虹燈、蘭花水晶燈、吊燈等等,直將整個廳堂的油畫山水畫、盆景、鮮花、點綴得更加清雅而充滿趣味。而隨處可見的鳥兒、熱帶魚等,則又讓顧客周身滿是舒適愜意。
董竹君攝於錦江飯店
為了拔高錦江的檔次,董竹君還特意在樓梯口擺放了紅木鋼琴、私人電話機等。
在注重錦江整體設計的同時,董竹君還極其看重細節。在錦江,不論你是何種身份,只要你在這兒吃上一頓飯,便一定會記住無數能打動你的細節。是文人,定無法忽略錦江餐盤上的青竹,和寫下了各式雅致的詩句的餐巾紙。
錦江餐盤
錦江的餐具,無論是臺布、杯子、盤子、碗、碟子還是其他物件,隨處都有精巧的設計。就連松木做成的筷子外面套著的套紙上,也夾著饒有趣味的各種為客人助興的彩紙詩條。
做一家餐廳最重要的當然是菜式,在菜式上,董竹君採用了四川菜和官場、民間菜優勢合一的做法。在當時那個年代,四川菜品類眾多、重辣,而官場、民間菜則講究、細膩、輕辣。
董竹君經過與廚師的合計後對菜式做了一番改良,改良後的菜式完全融合了這兩種菜式的優點,在口味上又做到了南北口味都合適。
在改革菜式的同時,錦江還研製出了幾款秘制的菜,比如香酥雞、紙包雞、幹燒冬筍菜等等。
在董竹君的巧心經營下,錦江飯店大火自是必然的結果。
後來,生意慢慢紅火後,董竹君還根據顧客的實際情況開始分設不同檔次的餐間。其中有一個特別間就非常特別,這個特別間相比普通的餐間面積上更大,在布置上也更加精巧,而在位置上,它則剛好設置在董竹君辦公室的隔壁。
之所以這樣設計,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文開頭提到的:革命。
表面上,這個特別間是接待重量級人物的,實際上,它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董竹君和革命同志聯絡。
可嘆,這個本來是被董竹君用來支持愛國革命志士的布置,在文革期間卻成了她挨批鬥的存在,為了搞清楚特別間的用途,相關人員對她進行了無數次、無數天的提審。
從裝修布置等來看,放在今天,這樣的錦江雖然不能明確被認定是幾星級,但基本判斷後便可知:錦江並不是普通老百姓消費得起的。往來錦江的,多半是上層人士。畢竟也只有他們,才懂得錦江各種精巧布置和菜式的精妙。
在錦江的結算臺,每個顧客都能看到董竹君寫給顧客的一句話:「君若滿意請告訴朋友,君若不滿請告訴我們。」
錦江飯店取得成功後,董竹君又開設了錦江茶室。同樣地,錦江茶室也是一炮而紅。
錦江茶室選址是在法國公園(今天上海復興公園)附近的華龍路82號,它的正式開辦日期是1936年1月28日,即董竹君36歲生日那天。
同樣地,錦江茶室也是上流人士匯聚的地方。在這裡,人們最常能見到的便是政界、教育界、工商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他們在此地閒聊、商談、寫作等等,既像今天的商務咖啡館又頗像特殊的沙龍。
這些,自然也為錦江後來之被國家收為國賓館打下了基礎。
董竹君的錦江飯店被正式收歸國有的時間,是1951年春。而在錦江被收歸國有的前後,也曾有過許多波折。
錦江開辦的第16年,即新中國成立一年多後的一天,董竹君在法華路的家裡突然來了幾位特殊的同志。其中,為首的是當時上海公局局的長楊帆和時任上海市二把手的潘漢-年等。
對於這幾位的到訪,董竹君著實有些錯愕,因為她事先並未收到任何消息。他們對董竹君說:「上海需要設立一個接待國家和各國政要的高級食宿場所,錦江是最合適的選擇,希望你同意,並迅速將兩店搬到十三層樓(長樂路89號)擴充發展。」
董竹君本就是革命人士,她一直是周總理眼中未籤字的黨員,而她對於自己的這個身份也是極度愛惜的。所以,她當時激動極了,她知道:這將意味著她和她的錦江將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可惜,最初的董竹君並未覺察和預感到接下來會發生的一切。
最初的一切都是順利的,錦江飯店的員工雖然都不同意擴充,但他們歷來十分尊重董竹君,因此,沒費多少氣力,董竹君便說服他們搬遷了。
1951年6月9日,董竹君親自主持了錦江飯店和錦江茶室搬遷後的開幕典禮。那天的她神採奕奕,她心裡充滿了自豪:這是上海第一家可供首長、外賓們食宿的安全場所啊。
不難想像,當時的董竹君心裡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
然而,僅僅一年多後,董竹君便預感到一切都不是她想像的那般。
1953年秋天,作為錦江創始人並任首席董事長兼經理的董竹君召開錦江會計會議,可早上8點多,當她到達自己辦公室問:「開會了,人都到齊了麼?」時,她得到的答覆是:「會已經開過了!」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你主動召集開會,你還沒到,會卻已經開完了,這是什麼意味?
很明顯,董竹君被排擠、奪權了,而且是在她渾然不覺的情況下。
那日,董竹君轉身離開時她的心裡在滴血,也是自這以後,她退居了二線,她的身份變成了錦江董事長兼顧問。就在這一年,董竹君在北京見到了周總理,可這次見面時,對於自己承受的種種她隻字未提。
董竹君在奉出錦江後,因為經濟的問題搬出了以前的老房子而住到了上海復興西路147號的小公寓裡。不用說,她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奉公後,她的全部活收入便是工資一百六十多元。後來,她的工資由政協發放,也不多。
因為經濟的原因,一直沒有任何不動產和值錢物件的董竹君不得不依靠子孫的補貼。
1955年,潘漢年被抓後,她才知道,自己當時的被排擠全是因他而起。但一切既然已發生,她再想回到過去的位置已是不可能。只是,她從未想到,還有更大的不平在等著她。
1986年,是錦江開辦五十周年紀念的日子,可時已年86歲的董竹君卻在北京看到了一則驚人的消息:錦江飯店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而紀念冊上,董竹君原本作為擺設的職位也全部消失不見了。
無端端地,作為錦江飯店創辦人的董竹君竟突然被割裂了與錦江的一切關係,與之一同被割裂的,還有錦江一百幾十名員工十多年的辛苦付出。
那一刻,董竹君整個人都懵了!
也是這一次開始,董竹君決心不再忍。
董竹君本也並不是一個善忍的女人,否則,她也不會在29歲那年毅然離開豪門夏家而獨自帶著四個女兒艱難求生,否則,她早年也不會在強權下因不肯妥協而遭受牢獄之災。
董竹君自己曾說:「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 」她是這樣說的,也一直在這般做。
照例,這一次,在董竹君試圖去為此奔走時,身邊到處都是反對聲,周圍人紛紛勸她:「你都快90歲了,何苦為了這些事計較,還能活幾年。」對於這些聲音,董竹君卻並未給予任何回應。
董竹君知道,沒人會比她更懂得錦江在她心裡的分量。對於她而言,錦江就是她一手養大的孩子,這個孩子隨了別人姓,她沒有說話,這個孩子看起來已跟她沒有任何關係,她也沒有說話。可當這個孩子被割斷了16年的過往時,她卻站起來,為什麼?因為,若錦江,她的這個孩子被抹掉了過去,它就將不是它。
一個做母親的,可以忍受任何,可是,她獨獨不能忍受這個孩子不完整。
董竹君向最高部門匯報了相關後,她得到了當時上海最高領導人的回應,這份回應規定:錦江由董竹君創辦的歷史必須補充進去;錦江飯店內必須有專門針對解放前錦江相關的陳設室;恢復董竹君的職稱,每月給車馬費。
但這些,最終只停留在了紙面,並未被執行。
行到此時,有必要詳細梳理一下董竹君當時的經濟狀況。董竹君奉出的錦江飯店和茶室當時的估值是3000兩黃金,折成當時的美元是十五萬美金。注意,這是1951年。
當時,為了補償董竹君,上海市曾給予了她4萬元,但這筆費用並非直接屬於董竹君,而是作為清理、遷移的費用。所以遷移後,董竹君手裡餘了多少財產呢,她自己在自傳《我的一個世紀》裡的記載是:「遂即遷移,我僅留下郭沫若同志為我寫的詩一首,即著名人士曾揮毫過的紅木『文房四寶』一具。」
此後幾年時間裡,搬進小公寓的董竹君一直靠搬遷剩下的一萬多元和出售女兒們結婚戒指和其他物件的錢過活。因為經濟緊張,為了支付房租和生活,董竹君曾向人借過錢,並用一件灰鼠大衣抵償了這筆欠款……
直到1983年春,因田雲樵主動向上級反映了董竹君的艱難經濟狀況後,上級才以錦江的名義給董竹君匯來了1萬元人民幣改善生活。
1萬元並不算少,但對於一個80多歲、女兒們全在國外的老人而言,這錢卻也並不算多。但錢,在董竹君這兒從來並算不得什麼,一個能把自己的產業全部交給國家的人,註定不會是計較錢的人。
可董竹君不計較錢,卻並不代表什麼都可以不計較,她計較錦江被割裂的歷史,為了這個,白髮蒼蒼的她不聽任何勸阻地堅持要求相關人員按照上海最高領導人的決定辦。
董竹君的努力,最終並沒有帶來好的結果。
最後,董竹君的子女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們生怕母親會為了這些磨人的事情把身體給累垮了。於是,他們偷偷和相關部門商議:這樣,你們就弄一個木板在醒目的地方寫上錦江飯店解放前的歷史,費用我們出。
可回應這個簡單到極點的要求的答覆是:「難弄啊,要樹碑立傳!」
董竹君後來知情後竟半晌無語……
1991年6月9日,董竹君年91歲,錦江飯店第二次紀念大會召開,照舊,這一次,董竹君未收到任何通知。
如此,董竹君就會放下了嗎?換做一般人,定會就此放下,畢竟耄耋之年,何苦來著!可董竹君偏不!年邁?年邁從來不是我董竹君妥協的理由!
只是,等待她的依舊是同樣的結果。
1996年6月9日,錦江飯店召開慶祝四十五周年大會召開。錦江的歷史依舊是被割裂的,董竹君依舊沒被通知。
只是,這一次,讓董竹君倍感欣慰的是:時任錦江總經理的賈智勇在會上說:「向從30年代開始致力於錦江的初創開拓工作並作出巨大貢獻的董竹君女士和飯店老領導、老職工以最誠摯的敬意。」
知道這一切的那天,董竹君熱淚盈眶。
同樣,讓董竹君欣慰的是,1986年、1990年、1995年分別有報紙曾對錦江飯店解放前的歷史進行過公開報導。也正是經由這些報導,董竹君和曾為錦江付出心血的老一輩才未被完全被世人遺忘。
董竹君辭世多年後,錦江飯店那層被割裂的歷史也終於被還原。
今天,世人走進錦江飯店可以在陳列室看到錦江解放前的老照片牆。它們或許依舊不那麼起眼,也無法真正完成對那段歷史的敘述,但它們已是一種象徵,它們象徵著董竹君以九十高齡努力爭取後的勝利。
今天的錦江飯店
末尾,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老人致敬,致敬她一輩子為「尊重而活」的精神!願塵世的你我,也能如她這般: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