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歸:必達的終點 漫長的道路

2020-12-20 騰訊網

殷鑠

法理之下,追索流失文物究竟有多難

□ 本報記者 殷鑠

12月1日,由已故愛國商人何鴻燊捐贈給國家文物局的珍貴文物——圓明園海晏堂的青銅馬首,已經正式回歸了圓明園正覺寺,並同時在「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上亮相。此前的1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中,68件流失英國的文物歷經25年的追索,最終成功回國的消息同樣讓國人感到振奮。精美的馬首、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和明初的青瓷,在吸引著我們目光的同時也反映出我方追索文物人員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近日回歸圓明園的青銅馬首 圖片:CGTN

文物回歸的意義不言而喻。目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有超過160萬件中國文物來源自1840年以後的非法掠奪,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這些流失的文物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保存在世界上多家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法國楓丹白露宮博物館等,同時還有大量的精品流散海外被私人收藏。

近些年來,我國追索流失文物的力度不斷加大,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文物追索帶來的一道曙光。然而近些年的追索文物的成果,只是文物回家這條漫漫長路的起點。這個過程中,我們曾經因為對國際法的不熟悉和對市場操作方面的生疏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然而文物追索,絕不僅僅是依據當下的國際公約和各國法律能夠解決的國際問題,更不是僅僅通過投入大量資金就能夠如願以償。成功追索回一件(或一批)文物究竟有多難呢?

部分近日從英國追索回國的文物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從幾個世紀前開始,一件文物的回歸問題就深深地捲入政治鬥爭和民族認同的建構中。目前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比如大英博物館,幾乎完全建立在殖民掠奪的文物收藏之上,因此,既有的歷史建構決定了當今博物館系統的收藏構成。殖民主義國家在大航海時代的地理發現中所得到的文物,即我們常說的原住民藝術品,往往被視同殖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在博物館展出,這導致非洲、美洲部分國家在追索文物時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無論是公共博物館還是私人收藏,往往都會以「這些國家無法妥善地保存和展示文物」為由來拒絕返還。尤其對於一些頂級博物館來說,全面的收藏意味著人們可以觀看和對比來自不同地域的文物,分享和學習彼此的文化。這是很崇高的理想,但同時也意味著剝奪了被掠奪國家人民欣賞和學習的機會,這也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大型博物館通常會對他們的收藏進行分類。相對而言,博物館更願意歸還近些年購置的文物——或者在法律和國際公約的約束下履行歸還的義務。這些後殖民時代所獲得的文物,往往以非法的途徑流入公共博物館或私人收藏。近年來,美國蓋蒂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等都依照相關的國際公約歸還了這類文物,近日我國成功從英國追回的68件文物也屬於此類。但是當談到這些博物館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的文物時,即從殖民時代就開始建立的博物館收藏之時,他們無不閉口不言,絕不願意放棄這些無價之寶。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媒體把自身博物館失竊的責任推到文物原屬國的國民身上,故意誇張放大民族主義情緒,讓原本敏感的問題更加緊張化、對立化。

因為博物館作為社會中的文化權利機構,其收藏和管理文物的決定,遠遠超出了對文物自身價值的考慮。博物館所在國家和整個西方世界,都可視為這一套系統的背後支持者。總而言之,當今爭論不休的文物歸還問題,其根源在於西方文明通過文藝復興、大航海、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所得來的話語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也許讓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的文物追索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有著相似際遇的國家都面對著這個挑戰。

那些被錯誤放置的人類瑰寶

——全球待回歸文物不完全地圖

□ 沐之

2020年,除了席捲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恐怕影響力最大的是同樣席捲全球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抗議活動,推動了關於歸還殖民時期被掠奪的文物的討論。在歐美,所謂「新一代的博物館館長」們也的確在推動著各國博物館體系的變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這一輪的文物返還熱潮中更是表現得十分積極,親自關心並督促本國數家博物館返還給非洲國家大量文物。德國則從2018年開始歸還20世紀早期殖民者在納米比亞進行種族滅絕中劫掠的人類頭骨,以及率軍抵抗殖民者的國王的鞭子。

而在英國的博物館情況則完全不同。即便越來越多的觀眾們在詢問博物館中展出的非洲或者其他地區的文物的來源,但以大英博物館為首的英國博物館仍然拒絕歸還文物。今年10月,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對BBC闡述了他的理由:「對於這些掠奪來的文物來說,英國的博物館是最好的歸宿……一個擁有全球文化珍品的博物館,充滿了創造力,超越了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而在今年8月,費舍爾表示希望直面大英博物館與殖民主義的聯繫,並移除了大英博物館創始人、奴隸主漢斯·斯隆(Hans Sloane)的雕像。

也許費舍爾矛盾的態度是有理由的。當我們面對歷史的時候,忠於事實是十分重要的。而這段歷史,是人類共同的、複雜的、有些時候是非常痛苦的歷史。「錯誤」的歷史讓很多人類文化的瑰寶離開了它們的誕生地。那麼這些文物中最具爭議的是哪些呢?

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埃及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光滑的花崗巖石碑,上面刻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通用文字和古希臘文三種語言版本的法令,頒布於埃及託勒密王朝,是破譯古代文字的關鍵。在拿破崙1798年發動的埃及戰役中,一個法國中尉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修建防禦工事的時候發現了這塊石碑。1802年,在拿破崙被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擊敗之後,這件無價之寶被輾轉送入了大英博物館,並一直展出至今。2003年,埃及政府聯合國際媒體發表了呼籲,要求將羅塞塔石碑歸還埃及。但最終埃及只要回了一個用玻璃鋼製作的複製品,並將其放置在羅塞塔附近的一個伊斯蘭建築中展出。可悲的是,由於這件文物對於塑造西方文明史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埃及文物委員會前秘書長扎西·哈瓦斯(Zahi Hawass)公開提議永久放棄追回羅塞塔石碑,條件是在大埃及博物館開館之時,大英博物館能夠借給埃及三個月。

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希臘埃爾金大理石雕(部分)

埃爾金大理石雕,也就是古希臘帕特農神廟建築的浮雕,在美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大英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也是最具爭議、最複雜的文物歸還案件之一的主角。埃爾金大理石雕主要在1801年至1812年間被英國人埃爾金伯爵從當時希臘的統治者——奧斯曼帝國運到英國。而當希臘在1832年從奧斯曼帝國中獨立後,就一直向英國索要這些文物。希臘方面非常希望能夠至少「借」來埃爾金大理石雕展覽,歷屆大英博物館的館長都表示同意,但要求希臘方面必須承認大英博物館的所有權。

現存柏林新博物館的奈費爾提蒂半身像

目前藏於柏林新博物館的奈費爾提蒂半身像,是從埃及流出的另一件爭議不斷的文物。這個古埃及王后的半身像,展現了驚人的女性之美,成為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1912年,一個德國考古隊在埃及發現了這尊精美的彩色半身像並帶回歐洲,此後它就一直保存在德國。從1924年開始,埃及當局就和德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舌戰,要求歸還這一絕世珍品。但德國方面早就把奈費爾提蒂半身像看成是德國的文化符號之一,用來「對抗當時統治埃及的英國人手中的圖坦卡蒙像」。

現存於西班牙埃爾埃斯科裡亞爾圖書館的摩洛哥扎伊達尼手稿

現存於西班牙埃爾埃斯科裡亞爾圖書館的扎伊達尼手稿,是1612年一艘西班牙私掠船在摩洛哥掠走的大批圖書收藏的統稱。這些手稿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摩洛哥歷史上最著名的圖書收藏之一,包含了土耳其語、波斯語和拉丁語等語言的古代著作。摩洛哥追索這批文物的歷史持續了整整400年,然而直到2013年,西班牙才在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訪問期間將一份掃描版本的文件交給摩洛哥政府。

現存於伯明罕美術館的蘇丹觀吉佛像

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蘇丹觀吉佛像,高2.3米,重500多公斤,於1861年在印度比哈爾邦的蘇丹觀吉城被東印度鐵路公司發現。這座精美的雕塑不僅體積巨大,且造型流暢圓潤,是失蠟法鑄造技術在當時最高水準的體現。發現這尊佛像的英國鐵路工人將它交給當時伯明罕的市長,因此這尊佛像便一直留在了伯明罕市。鑑於印度和英國幾百年來的特殊關係,儘管近幾十年來印度的一些學者曾經呼籲將這件國寶追回,但印度當局一直默不作聲。

現存於美國國家檔案局的伊拉克猶太人檔案集

這一批猶太人歷史檔案(包括書籍、手稿、圖畫等)的內容為何,至今無人知曉。但根據以色列學者的估計,它們是描述了猶太人、猶太教歷史的無價之寶。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期間,在薩達姆·海珊情報總部的秘密地下室中將這些珍貴文物運送回了美國。美國曾經宣稱將於2018年把這些文物返還給伊拉克政府,但至今仍然沒有實現,因為很多反對歸還的猶太人組織認為:現今伊拉克境內已經幾乎沒有猶太人了。這一切都讓這批檔案的未來所屬更加充滿不確定性。

現存於16家歐美博物館的奈及利亞貝寧青銅器

近幾年來頻頻見於世界主要媒體的貝寧青銅器,是指1897年英國軍隊在奈及利亞南部「平叛」時洗劫的1000多件金屬雕塑和浮雕板(以青銅材質為主)。這些雕塑是13世紀以來由古貝寧王國的愛多人製作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這1000多件雕塑被運到英國後,其中200件被大英博物館挑選後收藏,其餘的被其他歐美博物館購得。

主要存於美國各大博物館的拉丁美洲石雕

在羅傑·阿特伍德的《盜竊歷史:盜墓者、走私客和對古代世界的掠奪》中寫道:「瑪雅文明的石雕成為了美國每一個像樣的博物館必須擁有的藏品,為此那些活躍在墨西哥和瓜地馬拉叢林的偷盜者們不得不加班加點。」這句話生動地描述了殖民者在19和20世紀對拉丁美洲長達百餘年的掠奪。掠奪者們在富商們的資助下,幾乎走遍了中美洲雨林和亞馬遜地區的每一寸土地,在墓地和其他文明遺址大肆偷盜,然後這些文物又被賣給了美國、日本或歐洲的收藏家。

義大利失散的文物

義大利作為傳統意義的殖民主義國家,同樣遭遇了兩波針對文物的浩劫——第一波是拿破崙入侵義大利期間的搶劫,第二波則是二戰後由英美商人和義大利藝術經銷商相互勾結而成的文物走私網絡。目前,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以及很多富有的私人藏家都存有大量的義大利文物。這些文物也是義大利文物警察和國際刑警重點追查的對象。

相關焦點

  • 一馬當先,首件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回歸圓明園,激勵吾輩當自強
    獸首中的馬首流失海外多年,如今正式的回到了圓明園,這也是首個海外流失重要文物回歸圓明園。 圓明園中珍貴的文物 圓明園的建立是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國力十分強盛,長春園也是按照西洋建築設計的,海晏堂更是這一組建築中的最大亮點。
  • 人生短暫而漫長,30歲,是終點亦是起點
    文:尚可得乎談情說愛,於文字之間,訴世間百態……「人生短暫而漫長,是終點亦是起點」。人生,存在起點,就必定存在終點。看似一塵不變,實則發生了量的巨變,但對於我來說「終點亦是新的起點,起點卻是不一樣的終點」。
  • 追奶道路漫長~
    純母乳餵養,追奶道路漫長,經歷了追奶,漲奶,回奶無限循環,把下面這個清單分享給大家。
  • 敦煌藏經洞流失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
    新華社蘭州11月7日電(記者張玉潔)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在通過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首個由中方主導的數位化回歸項目正在籌備之中。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11月7日於敦煌莫高窟舉辦的「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計劃開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項目。這一項目將通過國際合作,系統調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經洞文物。在對文物數位化採集的基礎上,建設敦煌藏經洞文物資料庫,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位化方面已有30餘年的經驗。
  • 流散文物回歸靠捐贈? 收藏家:只能靠血本回購
    和早前另外5尊獸首重金鋪就的歸國之路相比,這兩尊獸首的回歸方式令人驚喜。而記性好的人或許還會記得,2009年,正是這兩尊獸首在法國的拍賣,引來國內的諸多譴責。4年時間,當年沸沸揚揚的故事終於有了一個「大逆轉」的結局,不禁引人無限深思。兩尊獸首的被「捐贈」,究竟是開闢了一條文物回歸的新途徑,還是一場披掛著捐贈外衣的「買賣」?海外流散文物未來的回歸之路應該如何走?本報誠邀各路專家各抒己見。
  •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幕 600餘件...
    2019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開啟流失文物回歸的序幕;第二單元「多措並舉 殊途同歸」,通過從英國追索三千件文物、從美國追索王處直墓浮雕、頤和園文物回歸、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回歸等典型案例,表現改革開放後,我國政府立足雙邊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有效途徑;第三單元「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通過從法國追索秦公墓地金飾片、從英國追索圓明園青銅虎鎣、美國返還文物、義大利返還文物、從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1.19 星期四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恆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跨國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 馬首銅像還家園 文物回歸新典範
    當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為馬首銅像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完滿句號。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正如《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結語中所言:「輾轉走過的,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的漫漫歸途,一路見證的,是中華民族從屈辱顛沛到富強興盛的歷史腳步。」
  • 終點亦是起點,起點本是終點
    存在起點,就必定存在終點。有些看似開始之後,便一直沒有結束的事物,一樣有結束的時候。不過,終點其實也是起點,終點的意義就是證明了起點的存在,終點是新一個起點的開始。當某個或某件事物到達終點之後,它會呼應起點,又以一種類似之前起點開始卻有不一樣的形式開始。思維來源於意識,思維又決定了意識。起點是意識,終點也是意識。
  • 44個溫暖而漫長的句子!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又漫長得一如冬天的寒冷,而心始終是月光下的孤島。不要拒絕走那些漫長的道路,這也許是帶你通往新世界的一條重要的線索。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蹟, 在漫長的歲月裡忽然有,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國家文物局提供回歸祖國10月20日下午,文物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海關在停機坪即時查驗,予以通關便利,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三家直屬單位分工協作,連夜完成文物查驗並點交入庫。
  • 國家博物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看點+展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圓明園獸首在內的我國流失文物陸續現身海外,國際拍賣企業屢屢高價漁利,國人強烈憤慨譴責,國際輿論廣泛關注,文物回歸面臨重重障礙。一念在茲,萬山無阻,克艱克難,榮歸故土。中國政府始終以堅定的決心推進文物回歸,從牛首、虎首、猴首的國企競拍,到馬首、豬首的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國友人返還,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 六大看點別錯過,「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明日國家博物館啟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圓明園獸首在內的我國流失文物陸續現身海外,國際拍賣企業屢屢高價漁利,國人強烈憤慨譴責,國際輿論廣泛關注,文物回歸面臨重重障礙。一念在茲,萬山無阻,克艱克難,榮歸故土。中國政府始終以堅定的決心推進文物回歸,從牛首、虎首、猴首的國企競拍,到馬首、豬首的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國友人返還,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 八國聯軍中,唯有2國主動向我國道歉並歸還文物,名字聽著很耳熟
    時光的流逝,終迎來回歸的那一刻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數量就高達160多萬,要知道這還只是被統計的數據,還有著很多未被記錄的。這些文物流失海外以後,分別被40餘家外國博物館以及圖書館所私藏。
  • 馬首正式回歸圓明園 國家文物局長:不再是皇家私藏,是屬於全體人民...
    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
  • 重磅回歸!68件流失英國文物終於回家了
    經國家文物局組織鑑定,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陝西、河北、貴州等。整體來看,文物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 《漫長的告白》驚喜回歸 秦子然鄭雲龍演繹絕美愛情
    今日話劇《漫長的告白》將於上海城市劇院華麗回歸,該劇由徐俊執導,傅踢踢編劇,新生代實力小花秦子然攜手高人氣演員鄭雲龍詮釋法國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的經典悲喜劇《大鼻子情聖》,該劇將背景移植到了1980年代的上海,在青春激昂的校園裡,一群富有理想的青年追索著人生的真諦,他們心懷祖國憂患,嚮往純真浪漫的愛情
  • 使命必達,讓公平正義「跑」得更快!
    使命必達,讓公平正義「跑」得更快!送達這條路有風有雨,漫長崎嶇但法院人的堅持從未止步也希望路上遇到「千千萬萬」的你配合接收材料、及時主動應訴最大程度保障自身權利!
  • 洛必達用金錢買來的法則-洛必達法則
    最近在上高等數學課時,臺上的老師看我們在臺下有幾個同學聽的一臉懵比,當時正好講到這個用來求極限的洛必達法則,為了讓數學課不那麼枯燥乏味,老師便引出了這個看起來很重要的高數定則洛必達法則背後的故事。學習微積分的同學不可能不知道一個法則:洛必達法則。
  • 圓明園迎來馬首銅像,民間收購海外中國文物之路有多遠?
    至此,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圓滿句號。  近年來,眾多中國文物陸續回流,頻頻回歸公眾視野。然而,流失文物回國之路有多艱辛?民間力量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組件,作為正覺寺基本陳列持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