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巴蒂!
我們總會收到一些新手家長的問題。
其中有一類問題被問到的頻率特別高:
專家說,我們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他們說話,怎麼說呀,好傻哦……
拍拍,我們覺得和寶寶說話的家長們超棒的!
其實呢,說話是次要的,重點是下面兩個字:
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回應性的親子關係是極為重要的,科學家們把這個過程稱為「發球-回球」(Serve and Return)。
是的,就是像打桌球那樣的 「發球-回球」。
只不過「發球」和「回球」的人變成了孩子和家長,而「球」嘛,可能是一個表情、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
「發球-回球」的過程能夠刺激大腦神經的聯結,進而塑造大腦結構,幫助孩子達到更好的發展水平。
家長朋友們可能會問了,有科學依據嗎?
我是科學的分割線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找來一些寶寶,給他們戴上「頭套」(監測腦電波的儀器),邊讓他們玩兒遊戲邊檢測腦電波。
大概就是這樣的:
結果顯示,在孩子遇到錯誤的時候,如果家長和他們建立了很好的回應性關係,他們的前額葉活動會有明顯的增強。
而沒有建立回應性親子關係的孩子,他們的前額葉則沒有很明顯的活動。
左圖:建立了回應性親子關係孩子的大腦; 右圖:未建立回應性親子關係孩子的大腦
這能說明什麼呢?
那要從前額葉說起~
前額葉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它負責計劃、學習以及信息整合等工作。
當遇到錯誤的時候,孩子的前額葉就會開始工作,使勁兒想辦法解決,或者下次避免類似的錯誤。
神經聯結越豐富,前額葉也就越活躍,思維過程也越快。
通俗的說就是,腦子靈~
回到實驗中來,和家長建立了回應性親子關係的孩子,前額葉活動的強度更大,處理信息的速度也就越快,越「機靈」。
那麼,什麼能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這種回應性的關係呢?
聰明的你一定能想到了。
沒錯:「發球-回球」!
如何打好這場「球」呢?
可不止是說話哦~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提出了建立回應性親子關係的五個步驟,可以讓你和孩子一起玩「球」~
01
共同關注
注意孩子注意的~當孩子關注一個東西的時候,和他們一起觀察、觸摸、玩耍,告訴他們這是什麼、有什麼用、怎麼玩兒,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幫助孩子積累經驗,加強親子之間的聯繫。
02
支持&鼓勵
支持:當孩子對某樣東西感興趣的時候,幫他們拿近點兒;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適當提供幫助。
鼓勵:鼓勵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使用的有——
有請周董為我們傾情示範~
03
說話
這個是家長們經常用的了吧~用語言和孩子交流,幫孩子建立語言聯結,家長可以說出他在看的,或感興趣的物品名稱,還可以描述場景、動作等等,這可以幫助孩子積累經驗,建構認知。
04
輪流和交替
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不要剝奪孩子遊戲或說話的機會,也不要一直讓孩子來做,而是要和孩子輪流、交替進行活動。這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們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在這個過程中,等待很重要,讓孩子知道你在等著呢,不要著急,他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想辦法完成活動。
05
跟隨孩子的步調
嬰幼兒的注意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一直做一件事,比如:他們可能剛玩兒了一會兒積木,就想去看書了。
因此,家長要通過孩子的眼神、動作和發出的聲音判斷什麼時候孩子不想玩兒了,什麼時候想玩兒新的遊戲,要跟隨孩子的步調進行活動,而不是替孩子做主。
以上五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使用,甚至不需要特定的玩具。
在超市裡,孩子一直盯著桃子看,甚至伸手想去拿。
這個時候,可以拿一個桃子放到他手裡。
告訴他:「這是桃子,你看它紅紅的,白白的,摸起來毛茸茸的,你來聞一聞,是不是有香味呀?」
摸摸孩子的頭,給孩子時間多看看手裡的東西。
時刻關注孩子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並及時回應和鼓勵,比如對他說:「你看得真仔細~」
孩子可能會說一些你聽不懂的話,像做閱讀理解那樣儘量推測,然後和他對話。
如果孩子伸手把桃子給你,那可能是他不想要了,把桃子拿走,繼續前進。
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要時刻記得:
慢一些,再慢一些,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試著理解孩子的「語言」。
祝各位家長,都能像國家隊一樣,打得一手好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