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高校教師薪酬體系改革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6年11月,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各中央部委直屬高校開始全面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改革,這標誌著我國一流高校的新一輪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已經全面拉開序幕。在此新的形勢背景下,2017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文,進一步要求各部屬高校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如何在國家政策指導及總量調控的基礎上,構建與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相適應的,既符合高校自身發展需要,又能充分發揮激勵效果的教師績效工資體系,實現高校人才隊伍的相對穩定及合理流動,成為高校內外廣泛關注並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一流高校教師薪酬體系的現狀,並借鑑國外一流高校薪酬體系的經驗,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為「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如何構建各高校教師薪酬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提供思路與建議。

  我國一流高校教師薪酬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高校現行的工資制度以單一工資制為主體,決定教師工資的主要因素是學歷、職稱、工齡三大因素。近年來,雖然高校對教師工作績效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加,但績效考核流於形式,績效標準難以做到準確全面,尚不能避免分配中的平均化、資歷化問題。如何建立起確保「績效」,又兼顧「公平」的績效工資制度,真正實現高校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發揮薪酬對人才的績效激勵作用,仍是國內一流大學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

  其次,我國一流高校經過上一輪薪酬體系改革,大部分實行了校內崗位績效津貼制度,有相當數量的高校在薪酬方式多樣化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在制定高層次人才薪酬方案時,能夠根據市場因素、行業特點、人才個性化需求等方面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協議薪酬體系。但對於勞動力市場薪酬水平調整的響應還不夠迅速,在多角度收集和分析薪酬數據方面,還較為被動。在制定高層次人才薪酬政策時,存在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的現象,影響人才長期穩定服務。高校如何科學地制定高層次人才薪酬體系,來引導和規範高層次人才的合理流動,杜絕人才的無序競爭,這將是新一輪績效工資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三,隨著「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政府近年來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累計投入了數以千億計的資金,我國高校在對世界高質量科研的總體貢獻率方面也有搶眼的表現。但從科研經費的支出用途角度來看,對高校提高科研表現作用最大的薪酬支出佔比還有待提高。因此,對於我國一流大學,如何不斷增強管理能力,提高科研經費使用的有效性,使科研經費充分投入到高校的各項教學、科研及公共服務活動中,以適應勞動力市場不斷提高的薪酬水平,也是高校教師薪酬體系構建過程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國外一流大學薪酬體系的借鑑及啟示

  綜觀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的高等學校,以美國為例,其世界一流大學的薪酬體系在吸引人才和績效激勵方面通常比一般大學更具優勢和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1.薪酬水平具有市場競爭力

  美國一流大學面向全球競爭優秀人才,教師的薪酬水平主要取決於市場價格。一方面,重視教師的工作績效,通過對教師的個人貢獻與工作績效評價,並考慮職位、級別的差異,制定出差異化、個性化的工資方案。如頂尖雜誌發表的文章數量、學術成就、教學任務、引用次數以及所出版的書籍等因素,都會對教師的薪酬分配產生影響。對於高層次人才的薪酬福利,甚至做到一人一議。另一方面,高校之間激烈的人才競爭,要求各高校密切關注相關勞動力市場的薪酬動態,定期組織或參與行業內外的各類薪酬調查。在制定本校薪酬政策時,高度重視全行業的薪酬市場調查數據,並以最快的響應速度,儘可能準確地獲取相關勞動力市場的行業薪酬信息。基於這些薪酬信息,學校薪酬部門定期評價現有的薪酬水平及結構,並適時進行調整,以確保能夠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因此,美國一流大學的薪酬水平,相對於其他行業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一流大學的教師有著令人羨慕的薪酬福利待遇,為學校各類人才安心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公平、科學、穩定的薪酬調節機制,有效地保障了美國高校高層次人才的有序流動。

  2.高校整體薪酬水平與學校排名密切相關

  美國的高校,按所有制可分為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前者屬政府所有,辦學資金來自政府,經費相對有限單一;後者屬於私有,獲得的政府財政撥款較少,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學費、投資收益及各界校友捐款,經費來源相對廣泛,往往經濟實力雄厚,可提供給教職員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也更為豐厚,在吸引人才方面更具市場競爭力。因此,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美國很多私立大學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表1是2016年美國20所一流大學平均有效薪酬狀況的調查數據。表1按教授的平均有效薪酬排序,可以看出2016年薪酬排名前20的高校,大部分也都位於美國大學排行榜前20名。例如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平均年薪28萬美元,職位相對較低的助理教授也有15萬美元的年收入。只有3所高校位於美國大學排行榜前20名之外,分別為紐約大學(36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4名),巴布森學院(52名)。其中紐約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別地處美國東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兩大都市圈之內,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高,因此兩所學校的整體薪酬水平也較高。而巴布森學院主打商科,經濟類、金融類教授佔很大比重,而這些學科在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平均薪酬水平很高,所以該校提供給教師的薪酬待遇也較高。由此可見,一流大學為教師提供了一流的薪酬待遇,一流的薪酬,也為大學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高校整體薪酬水平存在明顯的學科及地域差異

  美國高校的薪酬水平在不同學科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市場上熱門的行業,如法律、醫學、工程、經濟等專業教師的收入,遠高於文學、歷史、政治等冷門學科。根據2013年全美所有大學各學科教師的平均薪酬的調研結果,將30個學科按大理科和大文科進行簡單分類,從圖1數據可以看出,大理科類教授平均年薪為96741美元。年薪在10萬美元以上的學科有建築學(超過平均值6%)、計算機與信息科學(超過平均值10%)、工程學(超過平均值24%)、醫療保健(超過平均值4%)。副教授年薪在8萬美元以上的有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工程學,同時工程學的助理教授也超過了8萬美元。此外,高校所屬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也會帶來教師平均薪酬水平的差異。如前文列出的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雖然沒有進入美國大學排行榜前二十名,但由於地處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地區,故教師薪酬水平也名列前茅。

  

  

  4.高校整體薪酬水平與科研經費水平密切相關

  美國聯邦政府對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的科研給予了較大的投入,一些歷史悠久、科研實力極強的一流私立大學也能夠爭取到很多的聯邦資助,他們的科研經費支出在學校總收入中佔有很高的比例。美國高校2016年科研經費情況如表2所示。其中排名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經連續33年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列為全美科研經費開支最高的大學,其2016年的總研發支出達到21.06億美元。從表2可以看出,科研經費總量對高校的薪酬水平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科研經費支出排名前列的高校,其教授的平均薪酬也處於較高水平。不論是私立大學還是公立大學,經費數量多,經濟狀況好,自然有實力提供更高的薪酬,也更有利於吸引有價值的人才,從而推動學校綜合水平的提高。

  

  

  在對美國一流大學薪酬體系部分特點分析梳理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校教師薪酬體系現狀,我們可以得到多重啟示,對我國「雙一流」大學教師薪酬體系的合理構建產生積極作用。

  構建高校教師薪酬體系與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建議

  一是遵循國家和主管部門有關規定,規範薪酬體系和標準。國務院在對高等學校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的要求中提到,實施績效工資要與清理規範津貼補貼相結合,與規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相結合。由此可見,規範性是績效工資順利實施的基本要求,不但要規範發放項目,歸併清理津補貼,更要從宏觀上規範收入分配秩序。長期以來,由於統一的績效工資政策一直未出臺,各中央部屬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國家統一津補貼之外自行發放津補貼和獎金的情況。這些津補貼和獎金,有的對促進高校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激發教師工作績效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效果,有的則屬於違規發放。對此,各高校首先應從政治上高度重視,並在綜合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當前高等教育行業的實際特點,綜合考慮社會整體薪酬狀況等因素,對各類津補貼進行合理的規並與清理。對於原來合理發放的校內津補貼納入到績效總量範圍內,繼續體現其對優化薪酬結構的積極補充作用;對於不符合國家及學校規定違規發放的津補貼,則應徹底清理。在對津補貼充分清理規並的基礎上,各高校應在國家教育戰略和學校發展目標的指導下,制定符合行業特色,又兼顧本單位特色要求的績效工資制度,包括績效工資的總體水平、項目構成、分配結構、調整機制等。同時,要嚴肅分配紀律,加大上級主管部門的巡視、監督及懲處力度,採取必要的問責制,多渠道杜絕津補貼違規發放事件的發生。

  二是構建合理的教師、管理、其他專技和工勤人員的薪酬標準體系。高校績效工資體系的構建,應綜合考慮教師、管理、其他專技、管理和工勤人員幾支隊伍之間的平衡協調關係。在充分保證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優先向教學一線傾斜的前提下,既要體現學校的辦學定位,又要適當平衡各類人員之間的薪酬關係。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高校、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承載了大量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職能,已經成為我國開展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科研經費的激增,帶來的是部分教師科研創收的大幅增加,有的科研型教師,其科研創收部分已遠遠超過其固定工資部分數倍甚至數十倍。這不僅使教師之間收入差距增大,也加大了教師與管理及工勤人員的收入差距。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主體作用,也離不開管理、工勤崗位人員對學校各類事業的辛勤努力。因此,在實施績效工資改革時,各校應合理建立教師、管理、其他專技和工勤人員的標準體系,在優先激勵教師隊伍和高端人才的同時,注意管理隊伍和其他專技人員薪酬標準與教師薪酬標準的差距,充分發揮績效的激勵作用,避免高校內部「貧富懸殊」現象的蔓延。只有使績效工資的功能對各類人員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實現人盡其才,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才能營造出一個優績優酬、和諧發展的校園氛圍。

  三是高層次人才和校領導的績效工資水平應與教師平均績效水平保持合理的比例。高層次人才是一流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對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綜合排名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制定高層次人才薪酬政策時,應堅持激勵約束並重、精神物質激勵結合,與崗位職責要求相統一的收入分配原則。而研究型大學的校領導,很多都是院士、長江學者、各類人才計劃的獲得者,高貢獻值理應有高收入來保障,收入分配政策也應該向關鍵崗位和高層次人才傾斜。目前在我國高校中,這兩類人員的薪酬水平也一直處於薪酬金字塔的最頂端。合理拉開高層次人才與普通教師的薪酬差距,可以對一般人才產生一定的吸引力,激勵其提升自身教學科研水平,有助於實現薪酬制度的激勵作用。但是根據績效激勵的「木桶原理」,組織內部的績效水平取決於組織中績效最低的部分。如果高層次人才與普通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會使部分低收入人群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影響高校內部的和諧以及整體績效。建議合理保持高層次人才、校領導與普通教師的績效水平比例,高層次人才人均績效水平不高於相應教師按專業技術職級人均績效水平的3倍,校領導不高於2.5倍。

  四是規範獎勵性績效的發放。績效工資分為基礎性績效和獎勵性績效兩部分,基礎性績效相對固定,用於穩定基本收入結構,起到基礎保障的作用。而獎勵性績效則是績效工資中相對靈活的部分,一般可通過課酬、辦班收入、科研勞務收入等渠道獲得,校內各二級單位在分配時可以有相對的自主分配權,但這並不意味著獎勵性績效可以隨意發放。績效工資實施後,各高校應對這部分績效的資金來源和構成進行規範,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將這部分收入納入全校財務系統統盤考慮,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學校層面的獎勵性績效與二級單位績效(含科研勞務、辦班收入等)應保持合理比例,建議原則上應不超過1∶1。

  五是建立和完善高校薪酬體系的自律制度,保障高層次人才的有序流動。績效工資的順利實施,除了要求高校內部提高管理水平,制定適合高校發展需要的績效工資制度外,還需要充分發揮專業組織作用,開展人才流動趨勢研究,外部依託專業研究學會,如薪酬分會、師資分會等組織進行有組織的調查研究、數據採集及分析、政策引導。此外,建議由名校牽頭,在自律、公開、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薪酬方面的高校聯盟,形成優勢互補、相互合作、資源流動的聯合體,尋求共同規則,制定與我國高校「雙一流」發展相適應的行業標準及準則,規範整個高等教育行業的薪酬體系。高校聯盟還應發揮必要的監督及監管作用,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使我國高校間的高層次人才流動信息公開透明,從而杜絕高層次人才的無序流動及高校高價挖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實現高層次人才的可持續、健康有序、合理的流動,保證高校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和「雙一流」建設的有序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萍,沈夏珏.高校薪酬體系構建:國內實踐和國外經驗[J] .中國高等教育,2016(7).

  [2]熊俊峰.大學教師薪酬結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3]任穎.高校績效工資制度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2.

  [4]柯文進,姜金秋.世界一流大學的薪酬體系特徵及啟示——以美國5所一流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4(5).

  [5]王保平.高校綜合改革背景下的薪酬制度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6(7).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王保平為常務副校長】

相關焦點

  • 「雙一流」背景下推進高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摘 要]高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保障,是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戰略需要。高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立足於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創新驅動,立足於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貫通融合,立足於全方位制度體系的耦合整生。
  • 高校綜合改革背景下的薪酬制度研究
    具有戰略性的高校薪酬管理,對於激發教師潛力、吸引優秀人才、提高高校競爭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是當前高校進行綜合改革、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管理實踐的難點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 「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
    摘要:分析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定位及所面臨的挑戰,以問題為導向,從「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提升學術創新能力、完善質量保障評價體系、推進全方位育人思政體系建設等方面,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以建立充滿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養體系,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著眼「雙一流」建設,積極探索複合型、復語型、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包括改革人才選拔機制,培養國家戰略急需的非通用語種人才,搭建多語種、跨學科、跨文化人才培養平臺,搭建面向國內外一流大學、學科、導師的聯合培養體系,探索國家急需的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戰略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摘 要]行業特色型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要明確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堅持科學的辦學理念,探索新時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新路徑。本文基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實踐經驗,提出行業特色型大學要堅持黨建統領、改革先行、優化布局、合作發展,不斷探索爭創一流、走向卓越之路。
  • 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綜合分析QS、USNews、TIMES等世界權威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標準,儘管其觀測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地把科研水平、師資力量、學生培養質量等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素和共性標準。站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素,我們不難發現,傑出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是疫情防控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一流課程建設教學論壇暨廣西本科高校英語類教指委2020年會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18—19日,「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一流課程建設教學論壇暨廣西本科高校英語類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年會」在桂林成功舉辦。本次論壇暨年會由廣西本科高校英語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協辦,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承辦,來自35所廣西高校的180餘位外國語學院院長及教師參會研討,同時,貴州省多所高校外語教師在線聆聽講座,借鑑經驗。
  • 四川將支持哪些高校建設「雙一流」?最新標準出爐
    鼓勵高校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實質性合作,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國外高校共建科研協作平臺,鼓勵支持高校設立留學生獎學金。  如何改?  將從這五個制度改革入手  四川「雙一流」建設不僅要「建」,還重在「改」,根據《意見》,五項制度將迎來改革。  以完善內部治理為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大學制度。
  • 武漢大學校長: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當前,疫情已經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大學如何準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作為地處武漢的全國重點高校,武漢大學也正在統籌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與學校改革發展。一方面,以高度的責任感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採取科學、嚴密的措施逐步推進復工復學;另一方面,精心做好發展謀劃,不斷增強一流意識,以更加追求卓越的精神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
  • 燕山大學,全國重點大學,能否成河北第二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在上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中,河北也只有河北工業大學一所大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河北工業大學 在下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中,如果河北還能有高校入選,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是燕山大學。根據上述《意見》,河北省將在三年內增量投入,形成多方協同支持燕山大學發展的強大合力,計劃從支持創新平臺做大做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職能、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方式、加強財政經費投入保障、支持薪酬分配製度改革等10個方面支持燕山大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力爭通過3-5年建設,確保燕山大學達到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水平,進入國家「雙一流
  • 臺灣地區公立高校的教師薪酬制度改革
    教師作為高校發展的核心要素,承擔著培養人才、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責任,同時是擁有較高文化資本的社會群體,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及國際化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如何應對其職業定位及社會發展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臺灣高等教育大眾化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經濟的起飛,臺灣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與擴充的黃金時期,院校數量增長迅速,2012年,其高等院校數量達到162所。
  • ...雙一流」大學建設南華新篇章——訪省政協副主席、南華大學...
    【高校校長訪談】奮力譜寫新時代「雙一流」大學建設南華新篇章——訪省政協副主席、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 「南華大學師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感到無比振奮、信心百倍。」
  • 這些高校公開表態:競爭「雙一流」
    他希望,在中國人民大學堅實有力支持下,學校聚焦「雙一流」標準精準發力,必將顯著提升我校學科建設水平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強化服務指導,加大投入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推動中北大學聚焦「六新」、瞄準前沿、勇攀高峰,在全省一流創新生態建設中發揮科研支撐作用。中北大學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健全辦學治教體系,抓住用好機遇,乘勢而上推進「雙一流」大學創建。
  • 這些高校公開表態:競爭「雙一流」!
    他希望,在中國人民大學堅實有力支持下,學校聚焦「雙一流」標準精準發力,必將顯著提升我校學科建設水平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會議指出,支持中北大學創建「雙一流」大學,是推進我省高校「三個調整優化」的重要舉措。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強化服務指導,加大投入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推動中北大學聚焦「六新」、瞄準前沿、勇攀高峰,在全省一流創新生態建設中發揮科研支撐作用。中北大學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健全辦學治教體系,抓住用好機遇,乘勢而上推進「雙一流」大學創建。
  • 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構建「雙一流」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學體系...
    在「雙一流」學校與學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順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趨勢,建設高素質音樂教師隊伍,打造中國與世界音樂教育的研究平臺,建設中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以及教學優秀人才培養高地。學院以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為引領,積極構建適合師範大學音樂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從而帶動了學院音樂教育學、音樂史學、音樂表演學等學科的共同發展。
  • 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果如何?26所985高校自評報告出爐
    今年是首輪「雙一流」建設收官之年。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期多所高校密集開展首輪「雙一流」建設總結工作。目前,我國共有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它們涵蓋了39所「985」高校,外加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3所「211」高校。
  • 東南大學著力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東南大學著力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2018-11-27 來源: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
  • 推進「雙一流」建設!該省撥款超13億支持地方高校改革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網站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會同教育廳下達2020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13.365億元,支持改革完善高校預算撥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撥款水平;支持高校深化改革和內涵式發展,加強教學平臺
  • 「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政策檢視
    基於政治考量,現有建設名單將「最好的」「較好的」和一些「還不錯的」高校(學科)一起列為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學科)。不同建設高校的一流建設學科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有些高校的有些學科接近世界一流,經過「雙一流」建設可以成長為真正的世界一流學科,但還有很多高校的一流建設學科,尤其是某些「自定學科」,學科水平距離世界一流的差距較大,在「雙一流」建設周期內很難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
  • 一級教授年薪60萬元 武漢一高校大力推進教職工薪酬制度改革
    「一級教授年薪60萬元、二級教授年薪45萬元、三級教授年薪30萬元、科研教授年薪20萬元……」近日,武昌理工學院再次對教職工的薪酬及福利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改革,全面提高全校教職工的收入水平,尤其是提高高級人才的薪酬收入水平,建立起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薪酬分配體系,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