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近些年異軍突起,卻逐漸回落。因為《監視》和《密陽》的素材也被其他國家拍成影視作品,所以適合用於比較分析。通過與其他國家的作品兩兩對比,可以輕易發現兩部韓國電影中的「自救」情節。甚至可以概括出一個公式。
《監視》:生命自救
《監視》翻拍自美國的《車庫驚魂》,講述了女職員英雨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逃脫魔爪的故事。
很多觀眾認為它不如原版,因為它不夠懸疑,不夠驚悚。的確如此。韓國導演不擅長製造感官衝擊,但他們懂得如何營造絕望。比如,我們遇到困難時,會向同事、路人、警察求救。但是影片把這些希望一個個地排除,告訴觀眾:他們統統沒用。一步一步地擊潰主角和觀眾的安全防線。直到把主角逼入絕望的谷底,求生的本能點燃了他的小宇宙,憑一己之力終於擺脫困境。當觀眾跟著主角一起慶幸「最後還得靠自己」時,導演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密陽》:靈魂自救
在《密陽》這部影片裡,申愛想要聽從神的旨意,去原諒殺死她兒子的匪徒。可是匪徒告訴她,他已經被神原諒了,並不需要她的原諒。這讓申愛的信仰瞬間崩塌。影片正是要打破人們對宗教的幻想。教義的自相矛盾,註定它無法拯救人們的靈魂。
在TVB也拍過這段故事,只是結局不同。女主被肇事者潛心悔過的行為感動了,化解了心中的憤恨。而在《密陽》的結尾卻用了一個隱喻:申愛自己給自己剪頭髮,暗示著能拯救她靈魂的,只有她自己。
這就是韓國式的「自救」主義:不但生命只能自救,靈魂的救贖也只能靠自己。把它的敘事結構總結出一個公式:選擇一個普通人做主角,讓他遭遇一次無辜的傷害,再讓他求助無門,最後逼得他自救。
公式化的弊端
然而,這樣的「自救公式」有它的弊端。
首先是不真實。在所有人都敗下陣來的時候,主角憑什麼可以突然如有神助、所向無敵。現在的觀眾不再喜歡戲劇性的轉折。他們喜歡的是草蛇灰線,伏行千裡。電影中要有蛛絲馬跡可供觀眾推敲,得出最後的結局。
其次,一旦電影的故事有了套路,就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看到開頭,就猜中了結局,還有什麼意思呢?同時,對導演本身也不利,因為他很難有所突破,很難讓觀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他的功與名都會大打折扣。
即使明知套用公式會讓作品流於平庸,導演們為了迎合市場,還是前赴後繼地拍攝這類題材電影。搜腸刮肚地尋找各種案件,想著用一個離奇事件製造噱頭。這樣的電影難免虎頭蛇尾,觀眾看到一半就哈氣連連。於是為了黏住觀眾,導演和編劇就需要製造各種出其不意。於是乎,很多電影,演著演著就成了玄幻片。
公式化已然讓觀眾的審美疲勞,韓國電影又出現了回落的勢態。
用精細彌補公式化的沉痾
有的導演較為聰明,做不到新意,但可以努力精細。《監視》的豆瓣得分只有5.5分,《密陽》達到了7.9分。他們的差距就在演員的表演。《監視》的演員還有偶像包袱,在演繹的過程中,凹造型的痕跡明顯。一個懸疑片走到了時裝片的軌道上,觀眾自然不會買帳。而《密陽》的表演則以劇情為重,演員的妝容與服飾樸實無華,提高了表演與劇情的貼合度。而且請到了國寶級演員宋康昊,演技方面也得到了保證。做不到人無我有,就努力人有我優,這也是電影的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