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九十九年前的今天,中國的青年為了公平與正義做出了一件令人光榮與驕傲的事情。回顧當年熱血的先輩,即便已是中年的我們,也不禁五內澎湃,再次感受到了青年的活力。
我們驚奇地發現,當年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原來個個身懷絕技,即便冷酷旗手如魯迅,也擁有著近乎完整的技能樹:打油詩人/ 平面設計/ 圖書裝幀/ 電影評論/ …
為迅哥兒打CALL!
最強的斜槓青年也就是這樣了。本期的BAI科全書準備完畢,上車走吧!
哪裡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魯迅
民國時代的斜槓青年
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牛人輩出的時代。
清末民初的動蕩時局,不僅孕育了改革者與政治家,同時也催生了無數天馬行空的內容創作人員,在紙質媒體方興未艾的二十世紀初期,他們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名副其實的新媒體創業者。
舊的時代已經結束,新的時代尚未降臨,在這新舊交替的間隙中,中華大地潛藏著各種各樣的可能。
過去,人們只能從城門貼的皇榜上獲取信息,而到了報紙雜誌迅速普及的現在,信息將以何種方式傳遞,所有人都還沒有答案。
在二十世紀的前三十年,中國迎來了近代史上第一波內容創業的狂潮。新銳的、保守的、先鋒的、娛樂的……各式大報小刊從市場的真空中瘋長出來,共同構成了即便在今天看來也蔚為大觀的媒體行業生態。
只要你認識字,那可選擇的雜誌還是蠻多的。
需要親子教育知識的可以看《兒童世界》,追潮流要fancy的可以看《紫羅蘭》、《禮拜六》。
追求消費升級的還可以看《香豔雜誌》,名媛養成類,不是未成年人不讓看的那種。
要是對國學、靈學、機械理工感興趣,還有《學衡》《靈學雜誌》《電氣雜誌》這些垂直領域媒體等你來follow…
你造嗎,中國人徐壽(1818-1884)在1881年就已經在《Nature》上po文了誒
可以可以,厲害厲害,但作為熱愛德先生與賽先生的進步青年,我們當然還是要看《新青年》。
即便是《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老師,在內容創業上也曾經是很接地氣的。
1904年,筆名為「三愛」的陳獨秀老師創辦了自己第一份報紙《安徽俗話報》,他的發刊詞互動性極強:
「唉!人生在世,糊裡糊塗的過去,一項學問也不懂得,一樣事體也不知道,豈不可恥嗎?」
三愛老師看來是情感類大V……
就是有錢的,天天躺在家裡,陪著嬌妻美妾,吃的珍香百味,好不快活。但是不通時事。若遇有兵荒擾亂的時候,那裡可以避亂,那裡可以謀生,那裡是荒年多盜。那裡是太平無事,這都要打聽的一些真實的消息,才好保得身家性命哩。若說起窮人來,越發要懂得點學問,通達些時事,出外去見人謀事,包管人家也看得起些。卻是因為想學點學問,通些時事,個個人都是要上學攻書?這豈不是一椿難事麼?但是有一樣巧妙的法子就是買幾種報來家看看,也可以學點學問,通些時事,這就算事半功倍了。
話說得好實在啊,可以說是很通俗了。
然而相比於這些雜誌報刊的大編小編,同時期還有另外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在文字上叱吒風雲,甚至在平面設計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簡直比陳獨秀還要優秀。
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被熟知為魯迅的周樹人周老師。
跨界全能王魯迅
常以冷峻面孔示人的魯迅周老師內心恐怕是異常活躍的,據不完全統計,魯迅僅僅是他182個馬甲筆名中的一個……很好奇這稿費最後是怎麼領的。
據《魯迅筆名索解》的統計,魯迅的一字筆名有16個,二字筆名有116個,三字筆名有37個,四字五字六字筆名還各有5,7,1個……
除去我們熟知的嚴肅畫風,魯迅周老師的擬古新詩也是頗為值得玩味的。
它生動地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直男的愛情故事。
《我的失戀》
我的所愛在山腰;
想去尋她山太高,
低頭無法淚沾袍。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麼: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
想去尋她人擁擠,
仰頭無法淚沾耳。
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麼:冰糖壺盧。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
我的所愛在河濱;
想去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
愛人贈我金表索;
回她什麼: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
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
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耿直啊,頂天立地一直男。
與內容上的風格多變相對應,魯迅在設計上卻也有著自己的細膩之處。除了著名的北京大學校徽之外,魯迅還曾參與設計過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國徽。
魯迅在《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中,對於自己設計的「十二章」國徽,援引《尚書》解釋說:「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
果然設計上的事情,還是交給文化人來闡釋比較好。
除了北大和國務院的大case,魯迅對於自己作品的package也往往親力親為,他的一些設計即便在今天看來,也很少落入俗套。畢竟只有自己做出的設計,才最能匹配自己的文字吧。
沒有ps的時代,魯迅的設計就是這樣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除了書面的cover,魯迅對於紙質書的裝幀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魯迅書籍的裝幀帶有濃厚的古典色彩,這或許與他收藏古器名物的愛好有關。
當然了,愛做書的魯迅穿衣也往往很潮。制服、著物、長衫、混搭款款hold得住。據說魯迅還參照日本學生制服設計了一款介於制服和長衫之間的衣服。
作為熱愛收藏,設計感極強的文字工作者,魯迅還對好萊塢電影有著很大的興趣,當然咯,這種爆米花電影是要帶著批判的眼光看的。據《魯迅日記》的記載,魯迅在1927至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
幾乎每周都要看一場電影,老先生的業餘文化生活還真是五彩繽紛。據說,像《仲夏之夢》《米老鼠》《南極探險》《人獸奇觀》這種片,魯迅看了還不止一次……即便是在病危的1936年,魯迅還強忍著病痛看了19場電影,真是很深度的影迷了。
魯迅:「電影沒有什麼好的,看看鳥獸之類倒可以增加些對動物的知識。」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看了這麼多電影,影評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上海文藝之一瞥》中,魯迅對國產電影做出了嚴厲的批評:
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在很受著這「才子+流氓」式的影響,裡面的英雄,作為「好人」的英雄,也都是油頭滑腦的,和一些住慣了上海,曉得怎樣「拆梢」,「揩油」,「弔膀子」的滑頭少年一樣。看了之後,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
別這麼說周老師,《痞子英雄》我其實也挺愛看的……
本文參考:
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
鄧雲鄉:《魯迅與北京風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李允經:《魯迅筆名索解》,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魯迅:《魯迅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來自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