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魯迅,陳獨秀都沒有你秀 | BAI 科全書

2020-12-20 騰訊網

編者按: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九十九年前的今天,中國的青年為了公平與正義做出了一件令人光榮與驕傲的事情。回顧當年熱血的先輩,即便已是中年的我們,也不禁五內澎湃,再次感受到了青年的活力。

我們驚奇地發現,當年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原來個個身懷絕技,即便冷酷旗手如魯迅,也擁有著近乎完整的技能樹:打油詩人/ 平面設計/ 圖書裝幀/ 電影評論/ …

為迅哥兒打CALL!

最強的斜槓青年也就是這樣了。本期的BAI科全書準備完畢,上車走吧!

哪裡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魯迅

民國時代的斜槓青年

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牛人輩出的時代。

清末民初的動蕩時局,不僅孕育了改革者與政治家,同時也催生了無數天馬行空的內容創作人員,在紙質媒體方興未艾的二十世紀初期,他們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名副其實的新媒體創業者。

舊的時代已經結束,新的時代尚未降臨,在這新舊交替的間隙中,中華大地潛藏著各種各樣的可能。

過去,人們只能從城門貼的皇榜上獲取信息,而到了報紙雜誌迅速普及的現在,信息將以何種方式傳遞,所有人都還沒有答案。

在二十世紀的前三十年,中國迎來了近代史上第一波內容創業的狂潮。新銳的、保守的、先鋒的、娛樂的……各式大報小刊從市場的真空中瘋長出來,共同構成了即便在今天看來也蔚為大觀的媒體行業生態。

只要你認識字,那可選擇的雜誌還是蠻多的。

需要親子教育知識的可以看《兒童世界》,追潮流要fancy的可以看《紫羅蘭》、《禮拜六》。

追求消費升級的還可以看《香豔雜誌》,名媛養成類,不是未成年人不讓看的那種。

要是對國學、靈學、機械理工感興趣,還有《學衡》《靈學雜誌》《電氣雜誌》這些垂直領域媒體等你來follow…

你造嗎,中國人徐壽(1818-1884)在1881年就已經在《Nature》上po文了誒

可以可以,厲害厲害,但作為熱愛德先生與賽先生的進步青年,我們當然還是要看《新青年》。

即便是《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老師,在內容創業上也曾經是很接地氣的

1904年,筆名為「三愛」的陳獨秀老師創辦了自己第一份報紙《安徽俗話報》,他的發刊詞互動性極強:

「唉!人生在世,糊裡糊塗的過去,一項學問也不懂得,一樣事體也不知道,豈不可恥嗎?」

三愛老師看來是情感類大V……

就是有錢的,天天躺在家裡,陪著嬌妻美妾,吃的珍香百味,好不快活。但是不通時事。若遇有兵荒擾亂的時候,那裡可以避亂,那裡可以謀生,那裡是荒年多盜。那裡是太平無事,這都要打聽的一些真實的消息,才好保得身家性命哩。若說起窮人來,越發要懂得點學問,通達些時事,出外去見人謀事,包管人家也看得起些。卻是因為想學點學問,通些時事,個個人都是要上學攻書?這豈不是一椿難事麼?但是有一樣巧妙的法子就是買幾種報來家看看,也可以學點學問,通些時事,這就算事半功倍了。

話說得好實在啊,可以說是很通俗了。

然而相比於這些雜誌報刊的大編小編,同時期還有另外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在文字上叱吒風雲,甚至在平面設計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簡直比陳獨秀還要優秀。

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被熟知為魯迅的周樹人周老師。

跨界全能王魯迅

常以冷峻面孔示人的魯迅周老師內心恐怕是異常活躍的,據不完全統計,魯迅僅僅是他182個馬甲筆名中的一個……很好奇這稿費最後是怎麼領的。

據《魯迅筆名索解》的統計,魯迅的一字筆名有16個,二字筆名有116個,三字筆名有37個,四字五字六字筆名還各有5,7,1個……

除去我們熟知的嚴肅畫風,魯迅周老師的擬古新詩也是頗為值得玩味的。

它生動地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直男的愛情故事。

《我的失戀》

我的所愛在山腰;

想去尋她山太高,

低頭無法淚沾袍。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麼: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

想去尋她人擁擠,

仰頭無法淚沾耳。

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麼:冰糖壺盧。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

我的所愛在河濱;

想去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

愛人贈我金表索;

回她什麼: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

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

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耿直啊,頂天立地一直男。

與內容上的風格多變相對應,魯迅在設計上卻也有著自己的細膩之處。除了著名的北京大學校徽之外,魯迅還曾參與設計過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國徽。

魯迅在《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中,對於自己設計的「十二章」國徽,援引《尚書》解釋說:「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

果然設計上的事情,還是交給文化人來闡釋比較好。

除了北大和國務院的大case,魯迅對於自己作品的package也往往親力親為,他的一些設計即便在今天看來,也很少落入俗套。畢竟只有自己做出的設計,才最能匹配自己的文字吧。

沒有ps的時代,魯迅的設計就是這樣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除了書面的cover,魯迅對於紙質書的裝幀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魯迅書籍的裝幀帶有濃厚的古典色彩,這或許與他收藏古器名物的愛好有關。

當然了,愛做書的魯迅穿衣也往往很潮。制服、著物、長衫、混搭款款hold得住。據說魯迅還參照日本學生制服設計了一款介於制服和長衫之間的衣服。

作為熱愛收藏,設計感極強的文字工作者,魯迅還對好萊塢電影有著很大的興趣,當然咯,這種爆米花電影是要帶著批判的眼光看的。據《魯迅日記》的記載,魯迅在1927至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

幾乎每周都要看一場電影,老先生的業餘文化生活還真是五彩繽紛。據說,像《仲夏之夢》《米老鼠》《南極探險》《人獸奇觀》這種片,魯迅看了還不止一次……即便是在病危的1936年,魯迅還強忍著病痛看了19場電影,真是很深度的影迷了。

魯迅:「電影沒有什麼好的,看看鳥獸之類倒可以增加些對動物的知識。」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看了這麼多電影,影評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上海文藝之一瞥》中,魯迅對國產電影做出了嚴厲的批評:

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在很受著這「才子+流氓」式的影響,裡面的英雄,作為「好人」的英雄,也都是油頭滑腦的,和一些住慣了上海,曉得怎樣「拆梢」,「揩油」,「弔膀子」的滑頭少年一樣。看了之後,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

別這麼說周老師,《痞子英雄》我其實也挺愛看的……

本文參考:

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

鄧雲鄉:《魯迅與北京風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李允經:《魯迅筆名索解》,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魯迅:《魯迅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來自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AI)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斜槓青年?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一本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其實很簡單,舉個最熟悉的人作為例子,我們語文課本上的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愛吃糖,戀愛高手,這樣斜槓的魯迅,你認識嗎?
    對於梁實秋,他說:「有些走狗,因為是資本家養過的,但是沒有家,餓的精瘦,成了沒人要的野狗,習慣見了窮人就叫,見了資本家就搖尾巴。」魯迅罵人,一步到位,一語戳中人的骨關節,連肉和皮都有陣痛。因此,大眾對魯迅的印象就片面於一個被才情和霸氣籠罩的狂人。
  • 陳獨秀同學請你坐下是什麼梗 火起來單單只是名中帶秀
    陳獨秀是源於網絡直播平臺的最新熱門詞語,起源於「帶秀」一詞,是帶著秀、被帶著秀的意思,比如和妹子的合照,帶著妹子玩遊戲刷直播,或者和CP同時出現。我不是非要來看你,只是帶秀一下我CP。   上面提到了「秀」作為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最早源自於電競圈,鬥魚6324直播間用語,而發展成如今的形式「陳獨秀」的用法,源自歷史書上的著名革命家、政治家《新青年》雜誌創始人、「新文化運動」發起者和領導者陳獨秀。
  • 你是斜槓青年嗎?
    而且目前,很多人都在以斜槓青年的身份生活著,並且收穫了盼望已久的快樂。斜槓青年這個名詞的來源是在英語介紹職業時候用的斜槓「slash」,好比你的正職是一名銷售,但也在公眾號寫寫文章,你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就可以說自己是銷售/自媒體,其中這個/就是斜槓青年的來源。通常來說 會成為斜槓青年一般會有兩種原因,一種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另一種是為了擴展和正職相輔的技術。
  • 歷史中的「五四」:真實的陳獨秀與《新青年》
    我們都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便是以《新青年》雜誌的創辦作為標誌的,說起《新青年》,便不能不提陳獨秀,有些人說他「右傾」,有些人講他「託派」,他也從來就是一位叱詫風雲的革命者,無論如何,陳獨秀的大名,向來都是如雷貫耳的。
  • 斜槓青年
    有一陣子市面上特別流行斜槓青年,沒幾條斜槓的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靈魂有趣。有些人的斜槓花團錦簇,比如我就見過「寫作/肚皮舞/品酒師/心理諮詢師/烘焙/收納」這樣的斜槓青年簡歷,看得作為面試官的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這位朋友到底想來應聘什麼。斜槓本意是一個人擁有多重職業,收入多元,甚至能靠興趣特長賺錢。
  • 人工智慧時代|斜槓青年 敢於人先
    什麼是斜槓青年?「斜槓青年」的概念出自於《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她認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有多重職業與多重收入。這些人在他們的自我介紹裡面,會使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職業,於是「斜槓」就變成了這些人的代名詞。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聽說斜槓青年(自媒體)月收入十萬,你也想做斜槓青年
    如今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人們都不滿足於單一方面的發展,都想讓自己的生活閱歷更豐富,更精彩,實現自我,在更多方面實現自己的價值,掙更多的錢,實現時間自由,財務自由。可是真正的斜槓青年每一個斜槓後面的內容都是傾注了太多的付出與努力。聽說斜槓青年都比較牛逼,月收入都十萬加了,你也想當斜杆青年。
  • 「斜槓青年」養成記
    成為一個「斜槓青年」,與其說是一句自我調侃,不如說是一種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冒險人格。 我的職業生涯就一直都挺斜槓的,以前是寫作者,出了兩本書以後,又成為了媒體人和創意總監,後來也為朋友做了策展人,現在身份又創業做了自媒體。雖然做過的事情很多,但是一直都沒有離開寫作,想要為自己多找一些「出路」,測試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找到真正的自我。
  • 錢玄同邀魯迅為《新青年》寫稿 贊其翻譯忠實
    張家康  錢玄同是在日本留學時認識魯迅的,那是在1908年。他們都是章太炎的學生,每個星期都要到章太炎先生處聽課,見面機會雖然有了,但卻很少說話。那時,魯迅和周作人正在翻譯《域外小說集》,「志在灌輸俄羅斯波蘭等國之崇高的人道主義,以藥我國人卑劣、陰險、自私等等齷齪心理。」
  • 斜槓文化興起,請問你是斜槓青年嗎?
    「斜槓青年」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個詞?這是很多年前就出現的詞。按照小編現在對斜槓青年的理解就是一群不滿足專一職業帶來的收入,而選擇一種或多種副業作為一份業餘職業帶來額外收入的人群。這原本是青年的專屬,因為他們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並以此來發展成自己的業餘職業。
  • 當代斜槓青年:「你看我的斜槓夠多嗎?」
    也正是因為王嘉爾的運動員經歷培養了他堅定的意志力和拓展無限可能的探索精神,在成為一名實力偶像之後他也從來沒有一刻鬆懈過,所以當他二十出頭就當上《偶像練習生》和《熱血街舞團》的導師後,無論是選手還是網友都心服口服。最近,我們又在《少年之名》中看到成為飛行導師的他,同樣底氣十足。本周,這位斜槓青年身上又多了一道斜槓:創意總監&設計師。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重讀《新青年》:陳獨秀曾提推倒"陳腐的古典文學"
    ◎孫鬱  編者按  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誌》(1916年更名為《新青年》)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任主編﹐由上海群益書社印行(月刊)。當時人們沒有料到,這份雜誌的問世竟改寫了文化的地圖,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恰逢《新青年》創刊100周年之際,本報特推出《重讀》欄目,陸續刊登系列文章。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王一博成為斜槓青年代表,我們普通人如何成為斜槓青年
    這才發現,原來王一博還是斜槓青年呢,他的簡介是這樣的:歌手/演員/主持人。 什麼是斜槓青年 「斜槓」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大學裡的「斜槓」青年
    博士/女籃隊員/合唱團成員成為王聰的斜杠人生,在她看來,這樣的生活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體力上有時會有辛苦的感覺。有時候剛打完比賽就要立馬坐車回來,繼續去實驗室,兩邊來回跑。但是只要你從中能收穫到你想要的能量,體力上的問題就能克服。很值得」。王聰認為,斜槓的人生需要執行力,「學習的時候專心學,搞業餘愛好的時候專心去搞」。
  • 在軍營裡,也有一群「斜槓」青年正在長成
    或許你早已聽過或許這是你get到的一個新詞「斜槓」青年它來源於英文Slash大意指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以及多元的生活也可以引申為多才多藝的青年他們在努力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以擁抱更好的自己古往今來其實「斜槓」人士我們並不陌生比如北宋大文豪蘇軾有著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等很多「頭銜」還主持修建了杭州西湖的蘇堤這樣超級「斜槓」可以說是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如今,在軍營裡也有一群「斜槓」青年正在長成
  • 現在不斜槓,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青年了
    斜槓青年是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的收入。斜槓青年85後居多,斜槓青年的出現,顛覆了單一僱傭制的勞動模式,讓人力資源流動起來,達到了充分、可重複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