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
作者:賀誠(澳門教業中學校長、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監事長)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來,特區政府穩健施政,積極實施「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施政綱領,堅持愛國教育作為澳門教育的核心價值,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教育投入明顯增加且保持一定增長,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國兩制」下的澳門教育,翻開了教育發展與課程建設的新篇章,書寫了回歸祖國以來的新輝煌。
愛國教育,教育目標決定課程價值取向
追溯近400年的歷史,由於葡方長期漠視華人子弟的教育,澳門學校辦學多半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教育經費嚴重短缺、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多元共存背景下表現出散亂、雜糅、紛呈的課程「特殊現象」。澳門回歸祖國之後,努力培養和造就愛國愛澳的「一國兩制」偉大事業的接班人,不但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反映民眾對優質教育的現實需要,更是澳門教育時代使命的新抉擇。
光明圖片
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在2000年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特別明確提出「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應在整個教育領域內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切實的推行」。
教育目標,是課程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教育過程的終極追求,既反映課程本質,也代表學校發展方向,還預見著教育結果。因此,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綱要法》第四條「總目標」開宗明義規定:「相關實體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其具備適應時代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體魄。」明確指出:「培養其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使其能恰當地行使公民權利,積極履行公民義務」「使其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包括歷史、地理、經濟等多元的共存,並培養其世界觀」。
據此,澳門課程宗旨得以確立,即在於幫助、促進每一位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德、智、體、群、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對國家對特區有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公民。
圍繞課程宗旨,特區政府在2009年提出:中、小、幼各教育階段,都需要重視培養學生「核心品格」(品德與公民、健康、審美三大素養)、「關鍵能力」(閱讀與語言、數學思維與方法、信息科技、溝通與合作、反思與創新和解決問題等六大能力),以不斷增強年輕一代在參與國家發展戰略及特區建設乃至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
當前澳門教育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新作為鑄成新成就,愛國主義成為學校教育及其課程建設的核心價值,反映了教書育人的本質意義。
力推愛國教育,轉變課程決策與設計範式
建立課程決策新機制。為了更好地組織實施以愛國教育為核心價值的課程,特區政府建立課程決策新機制,調整政府與學校的關係,努力推動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經過充分醞釀、廣泛諮詢,2006年12月立法會通過,特區政府正式頒布並實施《非高等教育綱要法》。此後陸續制定頒布《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正規教育課程制度框架》及其《基本學力要求》與《學生綜合評鑑制度》等一系列法規,明確規定澳門回歸後教育方針、基本原則和培養目標等重大政策制度,為「一國兩制」下的澳門非高等教育開創建立富有國家意識和地域特色的現代課程體系,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與法律依據。
針對私立學校佔絕對比例和私立學校向來有著課程自主權的實際情況,特區政府通過法律手段,牢牢掌握回歸後對課程的領導權。《非高等教育綱要法》在規定由政府以專有法規方式制定各教育階段《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同時,明確指出:「學校在遵守上述法規的基礎上,方可自主發展校本課程」。這是對課程決策機制的一次重大調整與本質轉變,體現國家與特區政府的教育意志,為澳門教育及其課程建設指明正確的方向。
課程設計指向及範式轉變。特區政府從根本上確立教育目標,成為學校發展的基礎,也給課程建設提出任務,促使澳門非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指向及範式轉變。對回歸祖國後的澳門而言,就是按照憲」和基本法,制定並實施「一國兩制」下的課程指向及範式。
澳門的教育,歷史上延續了儒家文化及華人教育傳統,比較重視品德教育和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同時也客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時代發展到今天,教育究竟是什麼?而事實上,澳門教育以人為本,即學習者應具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三大「核心品格」和六種「關鍵能力」中,「品德與公民素養」居於首要地位,顯然為學校的愛國教育,注入了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
素養若要走向課程,還得選擇付諸實踐的路徑。課程編制中重點關注的「關鍵素養」,作為課程內核,以滲透方式融合於課程。這是澳門課程範式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澳門自己的路徑選擇。它通過《課程框架》及各學段、各科目「基本學力要求」來落實,並為校本化課程發展預留自主空間,突出不同科目不同特點的關聯性或共通性研究和實踐,從而使澳門非高等教育堅守愛國愛澳精神,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全面質量。
在課程教學行為中落實愛國教育
基於教育目標、課程宗旨的明晰界定和課程結構、教學要求等完整規劃,澳門學校教育就有了實踐的基礎和行動的方向。
調整課程結構。遵循教育「總目標」,滲透「核心品格」「關鍵能力」,在課程結構上有較大調整。特別是加強品德與公民教育,在小學、初中、高中單獨設立「品德與公民」科目。這對進一步實現以愛國教育為核心價值的課程觀,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近,教青局在計劃對《課程框架》修訂中還明確指出,「社會」學科須分設「歷史」「地理」兩科目進行教學,以進一步落實愛國教育。
課程結構中,既體現政府教育意志的剛性要求,又考慮澳門本地多元化特質的彈性訴求,學校層面運用課程結構的彈性空間,開設校本化課程,如教業中學將「國學經典」「書法」「武術」等列為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必修科目,把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愛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與課程結構相匹配,建立具體學科《基本學力要求》,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展開,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有利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使教育的效果檢測或者質量評估,有了明確的參照。
加強教材建設。回歸前,澳門的教材處於自由泛濫狀態,依賴外部引進。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建立形成課程體系的同時,加強教材建設。近年來,逐步組織編寫一些學科,或建議選用高質量教材,使澳門的教材建設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已在學校中使用的,主要有:《品德與公民》《中國歷史》,《中國語文》小學教材2019年開始試用,中學教材正在編寫。小學《常識》由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編寫。
學校也因應教育教學需要,選編補充愛國教育的相關內容,如「《憲法》與《基本法》」「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索引」等,以深化學生對國家戰略和發展歷程的認知,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這些教材的陸續編寫與使用,使「教什麼」的問題愈來愈明確得到解決,這對澳門教育所要實現的課程價值尤為必要。
課程拓展活動。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課程要素,還往往與課程拓展活動聯結成一個整體,正確處理各種類型的課程及其相互關係。如教業中學充分考慮課程整體關係與各種類型,無論工具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體藝學科都強調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突出育人教育目標。在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確立相互依存關係,有計劃地開展以愛國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活動,如「每周一『國旗下講話』系列」「我是誰,處於怎樣的時空?」「『一帶一路』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論壇」等,促進課內與課外的聯動發展。
也正是通過課程拓展活動,校本因素有更多更好的發揮,開展具有個性化的課程。教業中學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課程活動重點,幼兒教育階段注重啟蒙性和遊戲性,避免概念化傾向;在小學教育階段體現基礎性,增強認知體驗,增進對國家和特區的情感;到中學教育階段,突出發展性,確立報國志向及做好生涯規劃。這樣,牢牢地把愛國教育,植入課程建設之中,實現教育的核心價值。
青少年是國家發展和港澳特區建設的希望與未來,青少年的教育與培養,事關「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根本。堅守愛國教育核心價值,是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我們責無旁貸。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1日 15版)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