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教育,澳門課程建設的核心價值

2020-12-12 光明網新聞中心

  【教育探索】

  作者:賀誠(澳門教業中學校長、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監事長)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來,特區政府穩健施政,積極實施「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施政綱領,堅持愛國教育作為澳門教育的核心價值,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教育投入明顯增加且保持一定增長,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國兩制」下的澳門教育,翻開了教育發展與課程建設的新篇章,書寫了回歸祖國以來的新輝煌。

  愛國教育,教育目標決定課程價值取向

  追溯近400年的歷史,由於葡方長期漠視華人子弟的教育,澳門學校辦學多半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教育經費嚴重短缺、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多元共存背景下表現出散亂、雜糅、紛呈的課程「特殊現象」。澳門回歸祖國之後,努力培養和造就愛國愛澳的「一國兩制」偉大事業的接班人,不但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反映民眾對優質教育的現實需要,更是澳門教育時代使命的新抉擇。

光明圖片

  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在2000年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特別明確提出「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應在整個教育領域內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切實的推行」。

  教育目標,是課程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教育過程的終極追求,既反映課程本質,也代表學校發展方向,還預見著教育結果。因此,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綱要法》第四條「總目標」開宗明義規定:「相關實體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其具備適應時代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體魄。」明確指出:「培養其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使其能恰當地行使公民權利,積極履行公民義務」「使其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包括歷史、地理、經濟等多元的共存,並培養其世界觀」。

  據此,澳門課程宗旨得以確立,即在於幫助、促進每一位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德、智、體、群、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對國家對特區有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公民。

  圍繞課程宗旨,特區政府在2009年提出:中、小、幼各教育階段,都需要重視培養學生「核心品格」(品德與公民、健康、審美三大素養)、「關鍵能力」(閱讀與語言、數學思維與方法、信息科技、溝通與合作、反思與創新和解決問題等六大能力),以不斷增強年輕一代在參與國家發展戰略及特區建設乃至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

  當前澳門教育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新作為鑄成新成就,愛國主義成為學校教育及其課程建設的核心價值,反映了教書育人的本質意義。

  力推愛國教育,轉變課程決策與設計範式

  建立課程決策新機制。為了更好地組織實施以愛國教育為核心價值的課程,特區政府建立課程決策新機制,調整政府與學校的關係,努力推動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經過充分醞釀、廣泛諮詢,2006年12月立法會通過,特區政府正式頒布並實施《非高等教育綱要法》。此後陸續制定頒布《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正規教育課程制度框架》及其《基本學力要求》與《學生綜合評鑑制度》等一系列法規,明確規定澳門回歸後教育方針、基本原則和培養目標等重大政策制度,為「一國兩制」下的澳門非高等教育開創建立富有國家意識和地域特色的現代課程體系,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與法律依據。

  針對私立學校佔絕對比例和私立學校向來有著課程自主權的實際情況,特區政府通過法律手段,牢牢掌握回歸後對課程的領導權。《非高等教育綱要法》在規定由政府以專有法規方式制定各教育階段《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同時,明確指出:「學校在遵守上述法規的基礎上,方可自主發展校本課程」。這是對課程決策機制的一次重大調整與本質轉變,體現國家與特區政府的教育意志,為澳門教育及其課程建設指明正確的方向。

  課程設計指向及範式轉變。特區政府從根本上確立教育目標,成為學校發展的基礎,也給課程建設提出任務,促使澳門非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指向及範式轉變。對回歸祖國後的澳門而言,就是按照憲」和基本法,制定並實施「一國兩制」下的課程指向及範式。

  澳門的教育,歷史上延續了儒家文化及華人教育傳統,比較重視品德教育和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同時也客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時代發展到今天,教育究竟是什麼?而事實上,澳門教育以人為本,即學習者應具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三大「核心品格」和六種「關鍵能力」中,「品德與公民素養」居於首要地位,顯然為學校的愛國教育,注入了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

  素養若要走向課程,還得選擇付諸實踐的路徑。課程編制中重點關注的「關鍵素養」,作為課程內核,以滲透方式融合於課程。這是澳門課程範式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澳門自己的路徑選擇。它通過《課程框架》及各學段、各科目「基本學力要求」來落實,並為校本化課程發展預留自主空間,突出不同科目不同特點的關聯性或共通性研究和實踐,從而使澳門非高等教育堅守愛國愛澳精神,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全面質量。

  在課程教學行為中落實愛國教育

  基於教育目標、課程宗旨的明晰界定和課程結構、教學要求等完整規劃,澳門學校教育就有了實踐的基礎和行動的方向。

  調整課程結構。遵循教育「總目標」,滲透「核心品格」「關鍵能力」,在課程結構上有較大調整。特別是加強品德與公民教育,在小學、初中、高中單獨設立「品德與公民」科目。這對進一步實現以愛國教育為核心價值的課程觀,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近,教青局在計劃對《課程框架》修訂中還明確指出,「社會」學科須分設「歷史」「地理」兩科目進行教學,以進一步落實愛國教育。

  課程結構中,既體現政府教育意志的剛性要求,又考慮澳門本地多元化特質的彈性訴求,學校層面運用課程結構的彈性空間,開設校本化課程,如教業中學將「國學經典」「書法」「武術」等列為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必修科目,把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愛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與課程結構相匹配,建立具體學科《基本學力要求》,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展開,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有利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使教育的效果檢測或者質量評估,有了明確的參照。

  加強教材建設。回歸前,澳門的教材處於自由泛濫狀態,依賴外部引進。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建立形成課程體系的同時,加強教材建設。近年來,逐步組織編寫一些學科,或建議選用高質量教材,使澳門的教材建設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已在學校中使用的,主要有:《品德與公民》《中國歷史》,《中國語文》小學教材2019年開始試用,中學教材正在編寫。小學《常識》由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編寫。

  學校也因應教育教學需要,選編補充愛國教育的相關內容,如「《憲法》與《基本法》」「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索引」等,以深化學生對國家戰略和發展歷程的認知,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這些教材的陸續編寫與使用,使「教什麼」的問題愈來愈明確得到解決,這對澳門教育所要實現的課程價值尤為必要。

  課程拓展活動。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課程要素,還往往與課程拓展活動聯結成一個整體,正確處理各種類型的課程及其相互關係。如教業中學充分考慮課程整體關係與各種類型,無論工具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體藝學科都強調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突出育人教育目標。在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確立相互依存關係,有計劃地開展以愛國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活動,如「每周一『國旗下講話』系列」「我是誰,處於怎樣的時空?」「『一帶一路』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論壇」等,促進課內與課外的聯動發展。

  也正是通過課程拓展活動,校本因素有更多更好的發揮,開展具有個性化的課程。教業中學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課程活動重點,幼兒教育階段注重啟蒙性和遊戲性,避免概念化傾向;在小學教育階段體現基礎性,增強認知體驗,增進對國家和特區的情感;到中學教育階段,突出發展性,確立報國志向及做好生涯規劃。這樣,牢牢地把愛國教育,植入課程建設之中,實現教育的核心價值。

  青少年是國家發展和港澳特區建設的希望與未來,青少年的教育與培養,事關「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根本。堅守愛國教育核心價值,是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我們責無旁貸。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1日 15版)

[ 責編:叢芳瑤 ]

相關焦點

  • 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伍芷蕾:我和我們的愛國心
    「愛國愛澳」已經成為澳門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包容的移民城市,不少來自內地的上一代人經歷過國家的發展變遷,很自然地就會把愛國的感情傳給下一代;澳門學生有大量去內地交流的機會,很多澳門學校在內地也都有姊妹校,兩地同輩學生交流密切;澳門媒體也通常會正面報導國家和澳門的情況,再加上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共同塑造了澳門年輕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每個公民的核心價值要求
    原標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每個公民的核心價值要求   桂理昕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公民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概括,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居於基礎地位、起著支撐作用。
  • 澳門:國情教育歷久彌新(看澳門)
    回歸祖國20餘年來,澳門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不斷增強,「愛國愛澳」情懷薪火相傳,這得益於澳門久久為功的國情教育。  澳門同胞對祖國的自豪與認同,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便播下了種子,激勵他們去了解整個國家的歷史與現在。
  • 梅林中學青花瓷博物館捐贈儀式暨澳門愛國教育基地深圳共建基地成立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11月28日訊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潘寶儀 曹園芳)近日,梅林中學青花瓷博物館捐贈儀式暨澳門愛國教育基地深圳共建基地成立儀式拉開帷幕。此後,學校將繼續努力構建基於青花瓷博物館平臺的「博物館+」課程,擦亮「美育引領,多元建構」特色辦學品牌,逐步將梅林中學建設成知名的基礎教育青花瓷人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
  • 澳門廿載|吳志良談澳門學推廣: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民愛國教育
    1988年,澳門基金會進行全面重組,將重點轉向高等教育,特別是有關東亞大學(現為澳門大學)管理,從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規劃上重新安排,以應對過渡期和回歸後的形勢變化。當時,基金會對學校課程的設置上增加了法律、公共行政、工程、教育類專業,並提供學費減免,大量開放對澳門本地學生的招生。
  • 國際化教育是非富即貴、精英教育?澳門這所學校如何「雙輪驅動」國際化辦學?
    說到澳門,大家第一反應是澳門的博彩業。其實,澳門有文化,還有教育。在澳門辦學,有其特殊的基礎與土壤。而對於面向未來的教育來說,只有以優質教育作為辦學的價值取向,才能夠為澳門的年輕一代提供教育與成長的支撐力量。在2020VIS國際學校發展大會上,澳門教業中學校長賀誠以該校為例,深度剖析澳門學校國際化辦學的導入、融匯與突破。
  • 專訪賀一誠:澳門應該有個愛國教育基地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為澳門的市民服務好,為國家的大局服務好,這是我的目標。【談角色轉變:從「挑毛病」的裁判員變成運動員】角色的轉換是很明顯的。【基礎教育使用愛國愛澳教材 學校堅持升國旗】我們有77所學校,都是以愛國愛澳的教材做基礎,我們每個學校都有升國旗等等,這些都完全的貫徹下去。【想在澳門建立愛國教育基地】要說之後我想怎麼做,澳門應該有一個愛國教育基地,讓他們隨時地、系統地培養我們的學生愛國情操。最有代表性的最有說服力(的歷史)就是,為什麼我們變成葡萄牙的殖民地?
  • 澳門的國民教育:我是中國的澳門人
    在私立澳門濠江中學的正門,矗立著一座刻有鄧小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題詞的影壁。正是這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在新中國剛成立之時就率先升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回歸15年的今天,升國旗已成為澳門大多數學校每周一的常規程序。   如今,澳門的國民教育已經枝繁葉茂,愛國愛澳的傳承深入人心。
  • 澳門將籌建愛國愛澳教育基地 預計2020年底分階段投入使用
    新華社澳門5月4日電(記者郭鑫)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4日表示,澳門將籌建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預計2020年底開始分階段投入使用,堅定不移地推行愛國愛澳教育。  澳門特區立法會當天舉行全體會議,辯論社會文化範疇施政方針。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之上提出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以求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有所裨益。「課程思政」形成的背景與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指導下,全國各個學校就「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與思考。
  • 學校強化價值引領的核心是文化引領-中國教育新聞網
    這三個文件是新時代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總體上突出了「四個注重」:注重提高政治站位,注重強化價值引領,注重解決突出問題,注重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其中,「強化價值引領」的核心就是「文化引領」,即通過建設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團結和諧、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引領學校內涵式發展。從2007年起,朝陽區走上了通過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 習近平主席講話在澳門青年中引發熱烈反響:擔負起愛國愛澳的責任!
    愛國愛澳就是澳門人的核心價值12月19日,習近平主席來到了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1949年10月1日,我的母校濠江中學第一任校長杜嵐女士,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我們澳門人的愛國精神,可以說從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澳門人心裡;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澳門本土的教育讓我們一代代學子認識到,沒有國就沒有家。
  • 呂明凱:幼兒園課程建設是核心
    既然「一日活動生活皆課程」那在一日生活或一日活動中如何認識和抓住教育契機,給孩子以適合他自己的教育,這就是幼兒園課程研究的主要任務,或是用一句話來說是:我們如何讓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更具課程意義,或是更具有教育價值。說到課程,什麼是課程?課程一定是有目標、有內容、有管理、有評價,包括實施的途徑和方法等。
  • 20年,澳門教育與祖國同行
    澳門國情教育協會作為推動澳門同胞認識祖國、了解國情、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自豪感的民間機構,也在不斷推進澳門大中小學生與內地的訪問交流,並定期舉辦國情教育知識競賽等活動。  今年暑期,澳門500名青少年赴河北、貴州、江蘇、廣東、湖南等五省,參觀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與當地青少年交流互動,了解「一帶一路」建設及「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戰略。
  • 習近平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歡迎晚宴上的致辭
    ——從2002年推動博彩業適度開放,到2004年提出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再到2007年提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回歸後的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路徑更加明晰,經濟快速增長的態勢不斷穩固。
  • 核心素養下學科組建設的內涵、路徑與價值
    關 鍵 詞:核心素養 學科組建設 內涵 路徑 價值  一、學科組建設問題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正式提出「核心素養」的理念。  作為教科研部門、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我們關心的是學科組如何進行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開發,教師如何開展基於本學科或跨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學校如何優化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開發、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等等。圍繞上述問題,基於核心素養理念,有必要對學科組建設的內涵、路徑、價值展開探索。
  •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_教育...
    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
  • 區二幼「紀念澳門回歸 激發愛國熱情」主題教育活動
    21周年,為使幼兒從小牢記祖國的歷史,激發幼兒的愛國熱情,石家莊市欒城區第二幼兒園開展了 「紀念澳門回歸 激發愛國熱情」主題系列教育活動。澳門·故事裡有你教師通過講解歷史故事和談話活動,帶領孩子們一起了解澳門的歷史。讓孩子真正的了解澳門,走進澳門。同時孩子們紛紛向祖國媽媽表達自己的祝福。
  • 新時代青少年體育教育的愛國價值與實現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毛澤東為新中國體育事業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倡導體育興國,將體育事業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結合起來,「為祖國鍛鍊身體」國家的意識形態嵌入到人民的身體之中。改革開放後,中國運動員們以堅強意志克服傷痛勇摘桂冠,演繹為國爭光的中華體育精神。
  • 新加坡共同價值社會化路徑及對我國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啟示
    中共十八大也首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然而,如何更好地被民眾所接受,內化為人們生活和行為的道德準則,則成為一個新的難題。近期,眾多社會矛盾凸顯,更增加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