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是國家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核心價值觀則是民眾對國家認同的關鍵。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成功傳播得益於六條切實可行的社會化路徑,這對我國十八大提出的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建設具有借鑑意義。
關 鍵 詞: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社會化;核心價值觀;啟示
作者簡介:杜曉燕(1979-),女,陝西禮泉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廉政建設;宋希斌 (1979-),男,山西太谷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政治制度。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公務人員廉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2CZZ023)的階段性成果。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布萊克提出:「現代社會高度依賴它的公民的各種形式的承認與合作,國家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獲得這種承認的能力」。(1)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是國家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正是這種國家認同使整個國家內部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於多民族國家而言,民眾觀念中如果只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感情,那麼就會造成國家地域化、族群化分裂,影響社會穩定,動搖國家統一的根基。而民眾對國家的認同集中體現於對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因此,很多國家都致力於國家價值觀的建設。如美國以「美國夢」為核心,倡導個人主義、自由、平等、博愛、勤奮、實效。中共十八大也首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然而,如何更好地被民眾所接受,內化為人們生活和行為的道德準則,則成為一個新的難題。近期,眾多社會矛盾凸顯,更增加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緊迫性。縱覽世界,新加坡是構建與傳播核心價值觀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又因其與中國有相似的國情,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一、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提出與內涵
1、共同價值觀的提出歷程
從1965年建國初的一窮二白到80年代初期,新加坡已發展成新型工業化國家,不僅是東南亞地區海運、空運貿易、加工製造、金融服務、旅遊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與石油輸出港,而且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港、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第五大金融中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從1960年的1215新加坡元(約397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4604新加坡元(約6707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然而,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在引進西方科技的同時,西方的價值觀與不良風氣也隨之侵入,傳統的以家庭為中心的東方傳統社會理念被打破,新加坡出現了金錢掛帥、惟利是圖、貪圖享受、物慾橫流、人際關係冷漠,以及吸毒、賣淫、嫖娼等現象,尤其是青少年受「西化」思想的侵害更為嚴重,造成了新加坡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據統計,新加坡離婚率由1978年的4.4%增至1985年的11%。1985年,未婚少女墮胎數隻佔合法墮胎總數的5%。80年代,新加坡的吸毒問題也十分嚴重,據統計,1984年,因注射和吸服海洛因而被捕的人有2584人,1988年增長到5220人,增加幅度達到102%。因上述原因,新加坡出現強烈的海外移民傾向。70年代,申請移民外國的家庭,每年只有1000戶,80年代早期,亦不超過2000戶,而到1989年則高達7000戶。新加坡政府當時做過一個調查,每六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人曾考慮要移居外國。(3)
時任總理李光耀在1972年「教師聯合會第二十六周年紀念會」指出:「新加坡的生活,並不只靠著更多的旅館,更多的宴會,越來越多的餐廳,更多的汽車……更多的十三個月薪金——這一切固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在這發展過程中,迷失方向,不能認識自己,把自己和那些不同類的混淆起來,……那麼以上所說的一切都將是徒然的。」(4)上述危機使新加坡政府日益清楚地意識到構建國家共同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88年10月,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在對人民行動黨年輕一代的演講中,第一次公開建議新加坡應發展自己的國民意識,提出要制定一套各種族人民均能接受的共同價值觀來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並號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大討論。1989年1月,新加坡總統黃金輝在國會演講中,首次提出了共同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後來經過廣泛地討論修改,1991年1月4日,吳作棟以總理名義向國會提呈《共同價值觀白皮書》,獲得批准。
2、共同價值觀的具體內涵
1991年1月獲準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是新加坡對「共同價值觀」最完整、最準確的官方闡釋。
(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
其英文是:Nation Before Community and Society Above Self。這是共同價值觀體系的首要內容。它主要是指命國家、社會、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歸屬關係,即:各個地區的局部利益應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個人利益也應服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把國家和社會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注意培養全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
(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
其英文是:Family as the Basic Unit of Society。新加坡政府認為一個公民只有重視家庭、注重親情、孝敬父母,才能遵守紀律、忠於國家和社會。國家的基本單位家庭穩定了,社會才會穩固,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才能為老人和孩子提供更優越的生存空間。
(3)關懷扶持,尊重個人
其英文是:Community Support and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這個共同價值觀是對社會中每個人關懷、愛護和照顧的基本要求。新加坡強調每位公民享有的權利是不容侵犯的,國家必須為公民提供平等的機會,國家發展所帶來的財富也應當公平地分配。社會不僅要獎勵工作、生活中的強者,也要照顧和保護弱勢群體,使社會更有人文關懷,更富人情味。
(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
其英文是:Consensus,not Conflict。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社會中存在著各種複雜的矛盾和利益關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存在較多差異,因此,在這個根底脆弱的國家,當發生矛盾與分歧時,一定要本著互諒互讓、互相協商的精神化解矛盾,消除分歧。每一項社會政策的出臺和實施都要儘可能多的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
(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其英文是: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指出,種族與宗教和諧共處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新加坡,不同種族的人,在受教育和就業等方面機會均等。新加坡沒有國教,但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新加坡政府強調各宗教之間必須容忍。宗教與政治兩者在新加坡不可混淆,任何政黨和教派都必須把政治和精神信仰分開。新加坡憲法第16章第3節明確規定:「除本身的信仰例外,沒有人應被命令接受任何宗教指導、參與宗教儀式或崇拜。」(5)
二、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社會化路徑
新加坡元老李光耀指明了共同價值觀在新加坡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他說:「我們是匯合了來自中國、印度以及馬來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我們必須傳授給我們年輕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會行為準則、社會價值觀以及道德教條。這些準則、價值觀以及教條將能塑造完整的未來新加坡人」。(6)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社會化的最終目標是協助新加坡政府建設一個具有道德意識和凝聚力的社會,核心精神是通過各種族之間的和睦、和諧來維持和促進國家的穩定。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成功塑造和傳播,實質上是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意識、有目的地使民眾產生對國家的信任感、忠誠感和歸屬感,使民眾能夠自覺地將自己和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有意識地為國家的發展和穩定做貢獻。
(一)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德育教育制度是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傳播的體制保障
在新加坡7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152所中學、10所大專院校、4所本科院校以及數百所小學,構成了新加坡龐大的教育系統。(7)
1、學校教育
(1)小學共同價值觀教育
新加坡小學進行共同價值觀教育使用的教材是《好公民》一書。《好公民》課程包括35個單元,分別是:仁(愛己、愛人、愛物);孝(孝順、緬懷祖先);家庭和諧(手足情深、愛護家庭聲譽、家和萬事興);禮(尊敬別人、尊敬老師、尊敬長輩、守法):責任感(對己、對家庭、對他人、公德心);恕(容忍、為他人著想、原諒別人);忠(愛校、以我校為榮、敬業樂業、愛國);信(守諾言、自信);誠;勇;毅;節儉慷慨(節儉、慷慨);義(公正、平等);協作精神;睦鄰精神(睦鄰、種族和諧)。課程內容的重點各個年級各不相同,小學一年級以「個人」為中心,二年級以「家庭」為中心,三年級以「學校」為中心,四年級以「鄰居」為中心,五年級以「國家」為中心,六年級以「世界」為中心。(8)整個教材遵循傳統的道德觀念,對學生進行有關社會、生活準則、道德責任、種族和諧,以及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等方面的教育,按循序漸進的結構邏輯從個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擴展開來。
(2)中學公民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學遵循教育部頒布的《公民與道德教育大綱》進行共同價值觀教育。在該《大綱》中,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了中學教育的五大道德價值觀念:第一,國家利益高於社區利益,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第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第三,支持社會,尊重個人;第四,珍視團結,防止衝突;第五,實現種族和宗教平等。為了加強德育課教學,新加坡要求各學校必須設置道德教育室,規定校長必須兼任德育教育室主任。德育課分數要計入學生升學考試的總成績中。(9)
2、家庭教育
2000年9月,由新加坡社區發展部、青年及體育部三家聯合成立了家庭教育民眾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學校來培訓家長如何與學生交流溝通,如何對學生進行共同價值觀教育。該委員會2002 年4月啟動了學校家庭教育計劃(School Family Education Programme,SFE計劃),專門負責對家長進行培訓。(10)參與SFE 計劃的每個學校每年至少要開辦100小時的家庭生活教育課程,其中70小時面向家長和教職工(包括10小時的休閒活動與友情聯絡),30小時面向學生。(11)
向家長開設的課程有:建立自信、了解孩子、自律策略、有效溝通技巧、建立和諧的婚姻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凝聚家庭成員、學習理財技能、平衡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等。由於新加坡是多種族多民族國家,為了滿足受眾的需要,對於有些課程,學校會安排華語和英語兩場講座。
3、社會教育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教育很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力求做到知行合一。1990年教育部制定和推行了一項學生社區服務計劃。該計劃規定,學校要設置專職的課外活動主任,專門負責學生社區服務計劃。這些計劃包括「好朋友」計劃、關懷與分享計劃、到福利收養所和兒童組織服務、清潔環境計劃、臨時服務如春節慰問活動和慈善捐贈活動等。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也積極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予以配合,如經常在全國開展「文明禮貌周」、「禁菸周」等活動。
(二)嚴密完善的社區管理體制是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傳播的組織保障
隨著「居者有其屋」計劃的實施,新加坡90%以上的國民住進政府統一建築的組屋內,政府規定每個組屋區必須嚴格按照與全國種族比例相同的人數居住,這樣傳統的按種族聚集居住的模式被打破,使得新加坡由散漫的社會變成紀律嚴明和組織嚴密的社會。在政府組屋計劃實施後,許多傳統社會組織如宗鄉會所等逐漸消失,被現代社區管理組織所取代。這樣的基層管理組織在新加坡主要有三個:人民協會、公民協商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這「三駕馬車」由政府支持和控制,除了宣傳政府政策、提供社區管理服務之外,還組織民眾開展各類社區活動,在協助新加坡政府傳播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人民協會
人民協會是一個法定組織,主席由總理兼任,另有一名部長負責日常工作,其常設機構是人民協會的董事會,由包括總理在內的15名董事組成,其中10人是由總理任命,其餘5人由人民協會各附屬團體選舉產生。(12) 人民協會下屬有130個社區中心,每個社區中心由一個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
(1)完成所在社區中心的活動計劃;
(2)鼓勵居民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
(3)竭力完成人民協會在社區中開展的各項工作;
(4)把社區居民的心願反映給人民協會總部,同時把政府的相關政策與運行情況反饋給社區居民。(13)
2、公民協商委員會
公民協商委員會由總理公署直接領導,設立於1965年1月,1993年達到81個。委員會的目的是確保人民行動黨的政策、信息能及時傳達給選民。公民協商委員會成員至少每月與該區國會議員聚會一次,就促進本選區的發展與福利進行磋商,向國會提出有關議案以及建議政府應採取的措施。公民協商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
(1)傳達信息。根據民眾的要求給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並把政府的相關信息反饋給民眾,使民眾知曉並支持以人民行動黨為首的政府的相關政策與行動;
(2)保障新加坡民眾享受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義務。(14)
3、居民委員會
新加坡政府最主要的基層組織之一是居民委員會,新加坡有300多個。居民委員會由建屋發展局領導,它的主要工作是為居民提供與政府更好的溝通渠道,使政府能迅速地解決諸如維修電梯、走廊照明等問題;保障居民的安全,防止犯罪、吸毒及反社會活動,鼓勵居民之間的交往和種族和諧相處。
(三)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是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傳播的人員保障
一些學者認為新加坡是一個「行政國家」,其成功得益於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目前,新加坡有超級公務員494人,佔公務員總數的0.7%;一級公務員8977人,佔13.2%;二級公務員19290人,佔28.4%。(15)其中屬於決策層的是超級公務員,其他公務員負責管理與執行。李光耀總理在1971年新加坡大學先修班的學生講話時也闡明新加坡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具有「一批有幹勁,願意付出代價,而又受過良好教育,並且訓練有素的人口」,新加坡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就是由這批「最高層的政府高級人員、部長和最高級的行政人員來決定」。(16)對於共同價值觀的構建與傳播,新加坡公務員是最直接與重要的參與者與執行者。
為了保證公務員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保持對國家的忠誠感與歸屬感,新加坡於1958年建立了公務員政治學習中心。李光耀在第一期學員班開學典禮上指出:「公務員的廉潔與高效率工作,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國家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而公務人員的腐敗最終將使整個社會制度徹底崩潰。」此後,李光耀多次強調:「當一個公務員,就必須有奉獻精神。」 (17)李光耀認為,要通過對公務員的教育,在新加坡形成一種廉潔的政治文化。公務員在任職時必須填寫宣誓書,宣誓盡忠職守,決不貪汙,決不違法,保守國家機密,如果違反職責義務,願意接受最嚴厲的懲罰。為保證公務員能力得到不斷提升,1971年新加坡建立了公務員進修學院。該學院隸屬財政部公共服務署,每年培訓4500-5000名公務員。新加坡政府規定每個公務員每年至少要接受10小時的專業培訓。公務員在受訓期間必須認真學習,培訓結束後一個月內要向常務秘書和公務員委員會提交受訓報告。(18)
(四)嚴明完備的法治為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注重法治建設,以法促德,是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建設的重要特色。新加坡政府認為,共同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必須有相應的法治作為基礎和保障,必須通過立法、制度和執法來強制人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範,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新加坡完備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不僅為共同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而且把共同價值觀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的許多內容納入了法治化軌道,以詳盡並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條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範,收到了顯著成效。
1、完備的法律體系。新加坡現行法律已達500餘種,從國家體制到公務員管理,從民族宗教到商業活動,從城市管理到公民個人生活,都有相當完備的法律法規。對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隨地大小便、亂塗亂畫、隨便攀折花木、亂吐口香糖等其他國家法律中無案可查的內容,新加坡都一一做了詳細的立法規定。
2、罰款嚴厲。新加坡罰款項目之多,數額之大,在世界少有。例如,違反規定吸菸時被發現將處以罰款500新元,相當於人民幣4000元;在路上亂丟棄垃圾和隨地吐痰,將被罰款1000新元;亂丟垃圾者不僅要罰款千元,還要掛著「垃圾蟲」的牌子,在繁華的地段打掃衛生若干天。據新加坡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1981-1990年這10年新加坡所收罰金總額為9.1億新元。(19)
3、嚴刑峻法。新加坡是實行嚴刑峻法的國家,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保留絞刑、鞭刑的國家。1975年新加坡「濫用毒品修正法令」規定,對販賣或進出口超過15克海洛因或30克嗎啡的販毒者,一律處以絞刑。2004年初,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一份報告,稱新加坡處死的囚犯佔人口比率世界最高。新加坡的人口雖只有400萬,從1991年至今卻處死了400多名死刑犯。(20)鞭刑在新加坡發揮了巨大的威懾力,有效制止了惡性犯罪的發生。鞭刑要求一鞭下去,皮肉皆開。執行鞭刑時,各大報紙的記者都會去拍照報導,第二天便傳遍全國。
4、強化道德規範。對於很多富有獻身精神、助人為樂、同情和幫助弱者的行為,新加坡政府會以登報、獎勵等形式進行表彰,引導人們向他們學習,努力「向上、向善、向美」。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倡導共同價值觀,如政府分配組屋時,對於二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給予價格優惠和優先安排;規定夫妻在孩子未滿3周歲以前,不能提出離婚,更不能為了離婚把孩子送給他人或送進護嬰院等;規定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國家企業工作人員在婚姻以外擁有情人或發生兩性關係均屬違法行為。(9)
(五)嚴格管理的媒體為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為了在新加坡民眾中傳播共同價值觀,促進種族團結,新加坡政府對媒體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管理,使其成為政府教育民眾的得力工具。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早在1971年國際新聞編輯人員協會會議上闡明了新加坡政府對待媒體的態度:「當新興國家要求人民勤奮勞動、遵守紀律、爭取社會進步的時候,他們的人民會被有關西方的種種見聞困惑。他們從媒介上看到爭取和平中的暴力事件、城市遊擊隊、毒品、放任的戀愛、玩世不恭的哲學。我們要求大眾媒介加強而不是破壞我們學校所培育的文化價值和社會風尚。」(21)新加坡廣播管理局嚴禁媒體和網絡宣揚任何關於暴力和種族宗教仇視的言論,媒體十分注重對國家團結和民族和諧等內容的報導和宣傳,竭力傳播新加坡共同價值觀。
為了加強對媒體的管理與控制,早在1964年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時,就制定了《煽動叛亂治罪法令》,禁止任何帶有煽動暴亂傾向的行為、言論和出版物。對新聞出版界最有影響的法令是1974年頒布的《報章與印刷出版法令》,此後又在1977、1986、1988和1990年進行了四次修改。《報章與印刷出版法令》規定:每份報刊都要登記,報刊所有人應向文化與信息部申辦年度執照。報刊的出版者必須是一家公共公司,而不能是個人或家庭,公司的負責人應是新加坡公民。報刊的出版執照每年更換一次,當政府認為報刊有違法行為時可以隨時撤銷執照。任何人印刷、銷售、散發未經許可的報刊,將被處以罰款或監禁。任何一家報業公司未經文化部同意不得接受外國投資,而且經過同意的外國投資也只能用於商業目的,否則也將處以監禁和罰款。(21) 特別是1986年新加坡議會對《報紙和印刷出版法令》作了重要補充,授權政府當外國出版物在新加坡國內事務問題上出現影響新加坡讀者情況時,有權減少其發行量。新加坡政府要求發行的外國報刊必須尊重新加坡的主權,遵守新加坡的法律和新聞政策,否則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長有權通過憲報宣布任何在新加坡發行的外國報刊為「參與新加坡國內政治」的報刊,限制它在新加坡的銷售和發行量。除了通過法律途徑嚴格控制傳媒外,新加坡政府還通過成立報業控股公司、購買報紙60%以上的股份、合併報紙等辦法將所有的報紙牢牢控制在手中。
除了上述措施外,為了防止西方各種腐朽墮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等對青少年的侵蝕和負面影響,新加坡政府亦藉助法律槓桿對各種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嚴格管理。如政府把各種進口影片分成不同的等級,嚴格規定AR級的外國影片不能在居民區放映;如果21歲以下的青少年觀看AR級的外國影片,一經查出,電影院就會受到懲罰,罰款金額高達2萬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12萬元)。(22)
(六)全國性運動為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傳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新加坡被稱為「運動之國」,新加坡政府幾乎每年都會發起一個或更多的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特點是透過政府的影響力,以運動的形式改變國民性,宣傳新加坡共同價值觀。負責1974-1986年間政府各項運動的組織者B.Nair說:「在那時,運動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國家和在移民中培養主人公的感覺」。(23)
據統計,新加坡1958-1982年間,一共發動過66項全國性運動。如1958年8月的反吐痰運動,1958年10月的大掃除運動,1958年12月的消滅害蟲運動,1959年7月的學習馬來語運動,1962年3月、1964年8月、1965年8月和11月的國語周運動,1968-1971年進行的4次「保持新加坡清潔和防止汙化」運動。從l979年6月開始,新加坡更是開展了一系列構建共同價值觀的活動,如:1979年6月開始第一次全國禮貌月活動,以後每年都會舉行。1979年11月舉辦敬老周運動,至今每年舉行。從1988年開始,政府每年都要開展一次「國民意識周」活動,激發國民的愛國熱情,增強國民的愛國意識。2003年開展了「家庭周」運動,在全社會倡導孝敬父母、熱愛家庭的觀念。這些運動贏得了群眾,也教育了群眾,深化了人們對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理解和認識,為新加坡國民進一步貫徹、踐行共同價值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成功塑造與傳播增強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信心。進入九十年代,不少全國性社會調查結果驗證了這一點,如1994年新加坡國立研究院做的一份調查顯示:84%的受調查者為作為新加坡人感到非常自豪,有超過70%的人對新加坡非常有信心。1996年9月,新加坡電視機構和美國蓋洛普公司聯合對全國525名各階層人士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70%的人認為新加坡未來5年在衣食住行方面會變得更好,70%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66%認為國家更加團結,90%的人對新加坡的前途充滿信心。(24)1999年新加坡南洋大學對990名新加坡人的問卷調查顯示,90%的人自認為是「新加坡人」,74%希望被稱為新加坡人而非華人、馬來人或印度人,74%的人願意為新加坡而戰並付出生命。(25)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啟示
1、植根中華傳統文化,借鑑西方文明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確立及其教育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對儒家文化的揚棄和對西方文明成果的借鑑。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當前,我國各種社會價值觀念紛繁複雜,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並存、積極價值觀念與消極價值觀念交織。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一種富有時代特徵、人文內涵、民族特色的核心價值觀迫在眉睫。
2、以道德實踐為基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絡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證明,以道德實踐為基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綜合德育模式,對於促使共同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大眾化具有積極價值。當前,我國雖然也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但在實踐中「並沒有扭轉德育工作隊伍孤軍奮戰的狀況,所有教師、所有管理人員、所有教育環節、所有課程都擔負著育人重任的責任意識還沒有真正形成;社會和家庭教育不但難以與學校道德教育形成合力,而且在不少方面還直接抵消了學校本來就實效不太高的道德教育」。(9) 中國德育教育須以道德實踐為基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德育網絡,必須重視道德實踐和日常行為訓練在核心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必須強化家庭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家庭在青少年價值觀塑造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社會環境建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綜合德育體系。
3、加強公務員管理,注重公務員道德修養教育
新加坡在共同價值觀傳播過程中十分重視公務員道德素養教育,注重培養政府官員的廉潔自律觀念,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教授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領導幹部是關鍵。領導幹部的行為及其體現出來的理論素養、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起著重要的示範和導向作用。」 (26)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使之真正成為引領當代社會思潮的核心價值觀,其首要的舉措和根本的方略是加強公務員道德素養教育,使廣大黨員和領導幹部首先確立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帶動和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認同和確立。
4、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完善道德約束機制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成功傳播說明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一個社會公民文明素質的提高和社會道德良序的形成,宣傳、輿論、道德教育、典型示範固然重要,但僅此遠遠不夠,還必須將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諸多內容制度化、法治化,成為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並儘可能地在日常行為中鞏固下來,將核心價值觀變成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切實可行的做法。
5、營造良好的文化與社會輿論氛圍,建立健全輿論引導機制
新加坡卓有成效的媒體管理與控制為傳播其共同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首先要加強輿論導向,培養良好的道德氛圍。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大眾媒體,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滿腔熱情地宣傳兩個文明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反映新時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眾喜愛的名牌欄目,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加強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道德熱點問題的引導。其次,要積極開展輿論監督,有力地批評背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錯誤言行和醜惡現象。要加大網上正面宣傳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勵發布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動、迷信、淫穢、庸俗等不良內容通過網絡傳播。要引導網絡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絡文明。要堅決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調低下的作品和節目,依法打擊反動、淫穢及各種非法出版物。最後,要切實加強對娛樂服務場所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賣淫嫖娼、賭博、吸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此外,要大力提倡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益廣告。
6、深入開展群眾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
新加坡各種全國性運動有力地改變了國民的一些陋習,有效地宣傳了共同價值觀。對中國而言,也需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每個公民既是核心價值觀建設過程的參與者,也是核心價值觀建設成果的受益者,要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開展「精神文明月」、「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紅歌會」、「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等活動。
參考文獻:
[1] [美]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研究[M].段小光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3.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EB/OL].人民網,2012-11-18.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
[3] 韋紅.新加坡精神[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166-171.
[4] 【新】王永炳.新加坡的儒家倫理教育[M].114-117.
[5]新加坡共和國憲法[EB/OL].法律教育網,2006-1-24.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5300/154/2006/1/ma94563840441421600246944_182391.htm
[6] 新加坡《聯合早報》.李光耀40年政論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4:394-395.
[7] 徐悅仁、劉素民、王默茵. 新加坡教育與儒家文化[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95-97.
[8] 王小梅.新加坡基礎教育在多元與整合中走向平衡[D].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史專業,2008.05.
[9] 夏家春.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對我們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9(03):32-35.
[10] 朱晨靜. 新加坡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2):89-93.
[11]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Youth and Sports. SUMMARY OF MCYS 』 PARENT EDUCATION IN PRE-SCHOOL(PEPS)PROGRAMME SURVEY[R].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Youth and Sports,2006.
[12] 李路曲.新加坡現代化之路:進程、模式和文化選擇[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270.
[13] 馬志剛.新加坡的社會管理[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3:31.
[14] Jon S. T.Quah,Chan HengChee,Seah Chee Meow(eds.),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Singapore,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83.
[15] 馬志剛.新加坡道路及發展模式—新型工業與儒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388.
[16] 新加坡《聯合早報》.李光耀40年政論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4:137、159.
[17] 中國精神文明考察團.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34.
[18] 馬志剛.新加坡道路及發展模式—新型工業與儒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399.
[19] 金湘主.騰飛的東協六國[M]. 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156-157.
[20] 亞力克斯•朱熹.新加坡第一[M].臺灣:金陵圖書有限公司,1982:307.
[21] 韓大元.東亞法治的歷史與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1.
[22] 劉宏偉、孫豔豔. 新加坡德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 教育科學,2001(02):60-62.
[23] Susan Long. Welcome to Campaign Country[Z].Sunday Times,May25,2003.
[24] 魯虎.新加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09.
[25] Chiew Seen Kong,「National Integration:The Case of Singapore」,in Peter Chen and Hans-Dieter Evers,eds.,Studies in ASEAN Sociology,Singapore,Chopmen Publishers,1999,pp.145-146.
[26]李慎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共同價值體系建設[J].中國檢察,2008(2):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