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的陽澄漁歌《啥魚白啥魚黑》
6月8日下午,「醉美鄉愁•魅力中國——我在浦東機場學非遺」主題系列活動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舉行。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之稱的相城,將最具地方特色的非遺珍品,零距離地呈現在中外旅客面前。緙絲、草編、磚雕、泥塑等民間非遺大師親臨現場,進行技藝活態展示,中外旅客在與大師的互動學藝中,深度感受非遺魅力和傳統文化精髓。
實物展陳巧奪天工 「老古董」重放異彩
一副精美絕倫的緙絲臺屏旁,圍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嘖嘖,這工藝,放現代也不一定能做出來。」人群中時不時發出這樣的讚嘆。緙絲,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的藝術品。2009年,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傳承人王昌江現場展示緙絲技藝
緙絲傳承人王昌江也來到活動現場。據他介紹,蘇州王氏緙絲的前三代傳人都是清廷匠師,第一代傳人王金停專做宮廷龍袍褂子等緙絲,第二代傳人王新定曾為慈禧太后緙制八仙慶壽袍和霞帔等。「但是修補龍袍也絕非易事。」王昌江說,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因為講求工藝的精美與完整性,工匠通常需要不間斷地完成一個構圖,往往好幾個小時必須一直坐在紡機前不能離開。
「這幾天在蘇州博物館見過類似的中國工藝品,一直以為都是由機器製作的,今天才知道原來珍藏品都是手工縫製的,真是難以置信!」來自法國的Henri和朋友們結束了首次中國行,再臨上飛機前才得知了緙絲的「秘密」。「以前只覺得絲緞上的圖案栩栩如生,十分精巧,現在更佩服發明這項技術的古人,這應該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才對!」Henri興奮地說。
相城生產的仿古青銅器約有上千種產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巧生爐。而巧生爐的製作,曾經一度失傳。自20世紀70年代起,陳巧生致力於挖掘、恢復自明代起逐漸失傳,至民國時期已完全失傳的宣德爐製作技藝。近40年的走訪、查閱和試驗,他終於復原明代宣德爐鑄造技藝,繼而完善和發展了銅爐開模、煉銅、鑄造、皮殼製作等幾十道關鍵工藝。「中國的青銅器馳名海外,但沒想到在百年前流失的工藝還能夠重新找回來。」來自英國留學生Amy指了指身邊的巧生爐,「這類工藝品在其他國家很稀有,憑藉精緻細膩的製作工藝,如果出口到海外,價值一定不菲。」Amy拿出手機拍了許多照片,準備回國後向家人「炫耀」一番。
非遺展演人氣火爆 旅客爭相互動體驗
「阿公站船頭,甩開膀子,緩緩划槳向湖中,一搖一推間,清亮的嗓音敲開了暮色的沉寂。你方唱罷,站在船尾的阿婆,順勢接上,一邊整理著漁網,一邊以歌聲回應,你來我往間,盡顯濃情蜜意……」原生態的陽澄漁歌《啥魚白啥魚黑》一開唱,便將中外旅客紛紛吸引過來。一曲作罷,另一曲《陽澄湖四季情歌》又起。吳儂軟語,配上充滿水鄉風情的小調,仿佛一下子把人帶入到波光粼粼的陽澄湖畔。
蘇派磚雕傳承人袁中平現場展示磚雕技藝
陽澄漁歌作為吳歌嫡系之一,是以吳方言傳唱的山歌,充滿江南水鄉特色和原生態特點,唱腔委婉清麗、含蓄纏綿,從春秋吳國傳唱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從搶救漁歌走街串巷記歌單,到年輕人學唱漁歌、改編漁歌,再到鄉土文化進校園,相城陽澄漁歌千年不衰,培養了數百傳承人,很好地活在了當下。「方言雖然聽不懂,但曲調和伴奏都很特別,很高昂、優雅。」來自美國的Alex聽著漁歌入了迷,不由自主跟著哼了起來。「音樂是無國界的,就像我們的搖滾、鄉村、爵士、嘻哈一樣,只是表演形式不同,核心是一樣的,都是對生活的一種藝術詮釋。」
還沒等旅客從悠揚動聽的歌唱中緩過神來,非遺大師們已經在機場大廳裡「擺了攤」。機場一時成為了「非遺文化互動體驗館」,大師們被圍得裡三層外三層。袁中平是蘇派磚雕的傳承人。只見他微微俯身,手握一把小刻刀,幾乎把臉貼在了面前的青磚上。那種專注,讓人肅然起敬。來自加拿大的William在磚雕前站立了許久,津津有味地看著袁中平的每一道工序。「我們國家大多是立體人像的雕塑,像這樣平面的雕刻我從來沒見過,很有古典宮廷的韻味。」William用手比劃了起來,「人像雕塑體積大,操作相較簡單,在磚頭上雕刻難度應該更大,況且它在平面上也表現出了立體的感覺。」William指著磚雕的鏤空花紋,驚嘆道。袁中平見William對磚雕興趣濃厚,把手中的刻刀交給他,並手把手地展開教學,「力度、方向,都需要精確把握好……」袁中平一邊指導,一邊講解道。
蘇州泥塑傳承人陸招妹現場展示泥塑技藝
「太逼真了,跟變戲法似的,這就是泥塑技藝嗎?」看著小時候玩的泥巴,在來自相城的蘇州泥塑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陸招妹的手中,變身成精美的工藝品,旅客王先生不禁豎起大拇指。陸招妹介紹說,蘇州泥塑歷史悠久,唐宋已有作品問世,明清達到高峰,蘇州泥塑和無錫大阿福、天津泥人張、潮州大吳泥塑齊名,並稱為「中國四大泥塑」。2008年,蘇州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王先生躍躍欲試,跟著陸招妹捏起了泥人。「沒想到來外地出差也能有這樣特別的體驗,教學過程很有趣,學到了不少東西。」離登機還有半個多小時,王先生才與「師傅」道別,依依不捨地離開,「下次有機會,希望去相城非遺文化館看看。」
千年積澱滋養,相城非遺走向世界
2500年歷史的沉澱,滋養著相城的民間手工藝。一塊御窯金磚、一方錦繡緙絲、一曲陽澄漁歌……這些來自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相城的自然脈絡,彰顯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至今,相城區已公布了六批47個非遺項目、五批76名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有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8個。
中外旅客駐足感受非遺魅力和傳統文化精髓
如何傳承發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讓更多國內外人士了解,留住手藝,留住文明的記憶,給非遺創造更多露臉的機會,讓更多人知道非遺、了解非遺的價值所在。近年來多個博物館在相城落地,匯聚相城民間藝術精粹,開創了國內眾多歷史文化博物館的先河。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展示「御窯金磚」的(遺址)博物,「御窯金磚」是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磚」。蘇州巧生爐博物館是國內首家銅爐主題博物館,陳列近四十年陳巧生家族收藏的明清宣德爐和近千鼎「巧生爐」精品。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易館是蘇州市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集互動展示、產品交易、宣傳教育、創新研發於一體的綜合性場館,薈萃了全區14個非遺項目,20多位傳承人免費入駐,展示了共200餘件非遺作品。
相城還致力於為非遺搭建「走出去」的平臺,通過組團參加博覽會、交流會等途徑,為相城非遺進行多方位展示交流,御窯金磚就曾漂洋過海,巡展「金磚國」,走上國際大舞臺。據悉,這已不是相城第一次亮相上海。2016年為期兩個月的「向手藝致敬」浦東機場蘇州相城非遺大展,共展出相城13個非遺項目的百餘件實物展品。2017年,「活力新城,書香太平」和「相融天下 城通四海」相城形象展在上海虹橋站鄉愁小棧文化展廳開展,吸引數百萬旅客了解相城、認識相城。而此次的「醉美鄉愁•魅力中國——我在浦東機場學非遺」活動,則是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將相城非遺帶入全新的場所和文化空間,面向國內外受眾,展開的一場相城非遺與國際的「對話」。
眾多中外旅客表示,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讓他們提升了對相城的認識和興趣,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去相城,親自探尋江南水鄉的歷史文脈和人文底蘊。從事文化產業的Clarence,經常奔波在新加坡和中國之間。他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雅是俗,總能激起那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國人深深的好奇心。比起空洞的文字,讓他們親眼目睹或者體驗,能夠大大提升傳播效果,由點及面,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