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總面積4865.05平方公裡 [1] 。下轄城區、海豐縣、陸河縣,代管陸豐市,2018年常住人口299.36萬人。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80.30億元 [2] 。深汕高速、廈深鐵路、廣州至汕尾高速鐵路貫通全境。
汕尾是一片紅色故土、革命老區。是全國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全市4個縣(市、區)均為一類革命老區縣。汕尾是閩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交匯地,有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等3大稀有劇種,擁有9項國家級、2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了彭湃、馬思聰、鍾敬文、黃旭華等著名人士。全市海岸線長455公裡,居全省第二位;海島數量881個,居全省第一位,是南海優良漁場。擁有中國大陸最大的濱海潟湖——品清湖。該市曾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具魅力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中國現代旅遊新地標」「中國水鳥之鄉」「中國青梅之鄉」「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等稱號。
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
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秦至漢初,汕尾全境均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置東官郡,海豐縣屬東官郡。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又廢安陸縣,並復海豐縣,仍隸屬循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循州改為禎州,海豐隨屬禎州。宋天禧四年(1020),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屬廣南東路惠州。元代,海豐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清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
民國初年,汕尾市轄地(原海豐、陸豐)隸屬廣東潮循道。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3月,改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1月,隸屬惠陽專區;1959年3月22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6次會議通過,撤銷惠陽專區,海豐、陸豐劃歸汕頭專區;1983年12月22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269號文批准,撤銷汕頭地區,海豐、陸豐劃歸惠陽地區管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關於廣東省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設立陸河縣,以陸豐縣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8個鄉鎮及吉康林場的行政區域為陸河縣行政區域;設立汕尾市(地級)和汕尾市城區,以海豐縣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域。汕尾市政府駐汕尾市城區(原汕尾鎮),轄市城區和海豐、陸豐、陸河三縣。1992年11月,劃出市城區田墘、遮浪2鎮設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1995年4月,撤銷廣東省陸豐華僑農場,設汕尾華僑管理區。199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2011年2月,劃出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深圳、汕尾兩共同管理。2017年9月後,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深圳市主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