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倒是有人挖過,而且被破壞了幾次,但是沒有成功。但敢盜孝陵的,都是一些小勢力盜墓賊,而不是大型的軍隊或政權。
又因為一系列的時代巧合,幾乎沒有官方政府對朱元璋的陵墓動手,因此可以說明孝陵是600年風雨飄搖絲毫不動。
朱元璋,我國古代最後一位漢人太祖,驅除了韃虜,恢復了中華。洗淨了南宋被滅之恥,在遊牧環伺的時代裡,朱元璋開創的明帝國一直在守護中原地大地。
雖然朱元璋嗜殺,但不否認的是他的功勞巨大。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死後被葬入明孝陵,因為當時的大明首都就在南京,因此朱元璋的孝陵也建在了南京,以示永守國門。而後,除去下落不明的建文帝,還有不被承認帝位的朱祁鈺,後來北京的明十三陵,就是依照朱元璋之法,葬在北京,守護國都。
自公元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而亡,明朝就結束了。明朝的結束,面臨著一個很可怕的問題。那就是陵墓太過集中,究竟會不會被集體盜竊,其實李自成就在明定陵搞過破壞,而清兵也對十三陵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而朱元璋的孝陵,也將在未來的幾百年時光中,歷經挑戰。大明的接棒者滿清政府:為了安定人心。清兵入關時,還沒有入主中原。在後金階段,女真人對中原的的確確進行了「三光」策略。這是為了打起消耗戰,既消耗大明國力,也補充他們自己的實力。
因此當年,明十三陵的表面是遭受過破壞的。但是內部的陵墓沒有被動過,保存完好,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清兵,都只是掠奪陵墓表面的財富。
直到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大清入主成為定局。後來順治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撫政策,對於明朝先帝的所有陵墓都進行了皇家級別的保護。例如當年就找到過朱元璋之子朱桂的後裔來作為明皇陵的守陵人。
朱元璋是當時漢人心中的英雄,而滿清政府的本質和當年元朝一樣,都是外來民族,難以被漢人所接受。因此,為了快速地融入漢人,滿清不僅不可以對明朝皇陵進行破壞,而且還要加大保護、維護的力度,以此加快民族融合,鞏固政權。
在這個背景下,滿清所定都的北京的十三陵都不可能去破壞,更不用說遠在南京的孝陵。那麼在明代的時候,更不可能說有人敢去破壞孝陵。明代除了明末的失控,孝陵的確存在隱患以外。隨著局勢的穩定,清朝擔起了保護的職責,孝陵還是非常安全的。當然,前面也說到了孝陵其實是有被盜過的痕跡,但是都是沒有成功的表現。
現代考古對孝陵有過檢測,證明被專業盜墓者曾經試圖破壞過,但是沒有得手,而且具體時間不可考,有可能是在明朝末年,也有可能是在清代末年,盜陵墓,若不是像曹操此類官方出動,幾乎都是在亂世才能被得手。
不過太平天國時期,有起義軍曾對孝陵的表面造成過破壞,孝陵目前的明樓是後來清政府重修的,在一次起義軍作亂的時候,明樓被毀掉了。當然,後來洪秀全定都金陵,第一時間是跑到孝陵進行祭拜,即便是起義軍洪秀全,都是保持著對孝陵敬畏的態度:
不肖子孫洪秀全,率領皇漢天國百官謹祭於吾皇之靈曰:「昔以漢族不幸,皇綱覆墜,亂臣賊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國,遂使大地陸沈,中原板蕩。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復吾有,異族因得以盤踞,靈秀之胄,雜以腥羶,種族淪亡,二百年矣。秀全自惟涼薄,不及早除異類,慰我先靈。
這是出自洪秀全的《祭明太祖陵寢文》,洪秀全定都南京後,第一時間帶領百官朝拜朱元璋,而且自稱不肖子孫,這意味著洪秀全即便反清,但是也還是保住了守衛祖宗陵寢的底線。
而清朝之中,滿清政府以及太平天國兩大存在的隱患不存在了,在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孝陵自然是沒有任何風波。而後世的帝國列強,也沒有把目光放到明朝皇帝的陵寢上來,因此完成了一個時代的安全過渡。
太平天國覆滅後,曾國藩就奉詔再次祭拜孝陵,並且修復明孝陵此前被太平天國起義軍的破壞的表面建築。再後來,滿清政府的倒臺是和平演變倒臺,就沒有存在戰火的威脅。民國時期至現代:尊重先人以及科學保護起到了作用。公元1911年,清政府告別歷史舞臺。中華大地再次回歸漢人主導的時代。孫中山先生作為新時代的領袖,同樣的,也前往了明孝陵進行了祭拜,告慰漢人王朝明朝的太祖,朱元璋:
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五日辛酉,臨時大總統孫文,謹昭告於大明太祖開天行道肇基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靈曰:「嗚呼!國家外患,振古有聞。趙宋末造,代於蒙古,神州陸沈,幾及百年。我高皇帝應時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復大義,昭示來茲。
《祭明陵文》,絕對地奠定了明太祖對於漢人的意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本身也是朱元璋的旗號。孫中山先生以「神州陸沈,幾及百年」來比喻清代政府對中華大地的統治,而又以「廓清中土,日月重明」來寓意著嶄新的未來。
而這些都是在以當年朱元璋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為一個歷史路線。所以對於民國而言,即便存在著孫殿英這樣的盜墓集團,可在一個大方向上,是對明孝陵保持完全尊重的態度的,不僅不會盜取,也還需要進行祭拜,告慰祖宗,漢人再次自由嫡行走在中華大地上。
自民國以後,中國進入了新中國的時代階段。在對於文物的基礎上,中國政府採取的是科學尊重的態度,因為民族觀念的升華,對於任何盜墓行為都是予以否定且譴責態度。
不過新中國也發生過考古失敗。當年郭沫若先生所建議對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考察,但最後的結果是打開陵墓後導致文物幾乎都被氧化而失去價值。
自此以後,我國對於開墓考古採取了嚴厲的道德尊重以及法律限制等行為應對,不允許再隨意破壞先人的陵寢。而明孝陵,在如今成為南京的一大景點。且明孝陵每年都會有專門的部門維護,有相應的安保組織進行巡查保護。
所以今時今日,明孝陵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安全的環境。
從以往一味地洩憤意義以及報復意義的盜墓行為,掘墓行為。再到現代的科學治理,對陰陽世界的合理的觀念疏導,是從根本上保護明孝陵,乃至所有皇陵的重要進步。
這是現代社會超越以往的魅力所在。南京:皇陵太多,盜墓賊選擇太多。雖然說不管哪個時代,對朱元璋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可一旦遭到亂世,這種敬重也難免會因為社會的紊亂而改變。所以盜墓賊就會出現在這樣的時代之下,然後對皇陵進行破壞。
而同樣在南京的孝陵,其實屢次避開了傷害,有一個較為滑稽,但是又不得不承認的理由,那就是南京的皇陵太多了從晉代一直到明代,皇陵、王陵十分之多。
現在南京中,唯三能確定身份的皇陵,就是南唐烈祖李昇、元宗李璟、明太祖朱元璋三人。但在實際的歷史中,從東吳的孫權起,就埋在了這裡,再到東晉十位天子的十座皇陵,還有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陳等天子的陵墓,都是在南京。
從西晉開始,皇室對於皇陵有著「不封不樹」的傳統,因此之後,皇陵身份難以確定。對於明代以後的盜墓賊來說,與其去盜取朱元璋的陵寢之地,不僅難度大,而且心裡還有點過意不去,還不如去盜取那些不知道具體名號的陵墓。因為盜墓賊往往是求財,並沒有太過挑剔的選擇標準。
南京皇陵的破壞是不小的,對於新時代的考古及保護工作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躋身在南京皇陵的群林中,後來者朱元璋能夠在此安眠,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而這也只是黑色的幽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