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狄鑫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通訊員 王雯婷
在礄口區,有這麼一名老師,她以「不留作業」出名,但每次她的班語文測試都在年級名列前茅;儘管她不是班主任,在學生面前卻相當「有氣場」;雖然身材嬌小,卻有一群1米8的小夥子爭著給她當「乾兒子」。她就是武漢市十一中老師姜冬霞。因業務精湛,師德高尚,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愛戴,近日,姜冬霞獲評2020年礄口區年度教師。
近幾年,礄口區湧現出一批優秀教師:武漢市第一聾校楊小玲老師先後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師德楷模」;武漢市十一中湯彥平老師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武漢市十一中思政教師王忠文被評為武漢市中青年專家······在優質教師隊伍的引領下,全區廣大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用心用情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贏得了全社會廣泛讚譽。
姜冬霞正在給學生們上課
傾情教育守初心
年度教師這樣煉成
姜冬霞老師從教24年中帶了11屆高三,她的學生中,先後10餘人考入清華北大;16人獲得礄口區高考文、理科第一。今年高考中,姜冬霞班上的邱俊妍同學以132分獲礄口區語文單科第一名。
邱俊妍的家長這樣評價姜冬霞:「她把愛生如子做到了極致,把每個學生捧在手裡、放在心裡來愛。」當初姜老師剖腹產休假未滿2個月,就丟下生病的孩子繼續上課;母親因病去世,只請了三天假就含淚回到了講臺;炎炎夏日,兩次昏倒在講臺;喉部腫瘤做了手術,一直咯血未愈,卻堅持給高三學生上課;新冠疫情期間,不能去醫院就診,靠網購藥物控制病情,也不讓孩子們落下一堂語文課……
曾有學生說:「姜媽,沒有了你,語文課就沒有了生氣。」從此,只要孩子們需要,她就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當看到學生寫給她的滿滿一黑板「情書」時,她禁不住熱淚盈眶。姜冬霞說:「因為熱愛,所以總是把煩惱丟在一邊,微笑著走上講臺;因為熱愛,才把難過埋在心裡,像媽媽一樣擁抱每個學生。」
優化師資結構
招聘新教師410人
近五年,礄口區共招聘新教師410人,安置公費師範生51名,通過逐年加大專項教師招聘力度,教師素質和結構不斷優化。為深化教師輪崗交流改革,2019-2020學年度,全區330名教師參加輪崗交流,交流比例達到21.2%,區域師資由數量均衡逐步走向質量均衡。該區還積極開展學區制改革,深化集團化辦學,實現優質中小學幼兒園委託管理新建校(園),促進名校(園)資源增值,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近年來,礄口區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出發點;以提高師德素養和業務能力為核心,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湧現了一批「湖北省勞模」「武漢市勞模」「武漢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無私奉獻在廣大教師中蔚然成風。
狠抓技能培養
打造優質師資隊伍
為打造優質師資隊伍,礄口區狠抓教師基本技能培養,積極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水平。該區每年組織教師參加五項技能競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教學競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競賽等系列專業比賽。主動「請進來」,邀請浙江、上海、南京、臺灣等地教育名家到礄口給教師做培訓;堅持定向「走出去」,組織學科骨幹教師分期分批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教育先進地區學習考察。
通過練兵和培訓,一大批教師快速成長為各學科骨幹教師,領銜學科發展。在湖北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礄口區教師連續六屆均有教師獲得一等獎,其中4名教師獲得「狀元」稱號,在武漢市職業技能大賽暨教師五項技能競賽中,連續三屆均有教師榮獲「狀元」。全區現有省特級教師16人,省、市管專家各2人,享受市政府津貼11人,武漢市學科帶頭人98人,武漢市優秀青年教師212人,礄口區學科帶頭人636人,礄口區優秀青年教師4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