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政課託起明天的希望
作者: 鄧偉
「備課時,我陷入沉思。每年都能出十幾個清華北大高材生的教育強縣,卻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教育改變了學子的命運,為何改變不了家鄉的風貌?」
2018年7月,杭州市景成實驗學校教研組組長朱曉嵐來到巴東縣支教,掛職巴東縣實驗小學副校長。這段話,來自她的支教日記。
從西湖之畔來到大山深處,朱曉嵐發現,巴東的教育並不薄弱,縣一中每年都有10多名孩子考入清華、北大,高考一本錄取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與當地老師的交流中,朱曉嵐得知,這裡的百姓竭盡所能,把孩子送到交通相對便利的鄉鎮讀書,造成了班額人數嚴重超標,多的班級人數近90人,最少的也有50多人。每位老師都要擔任至少三門學科的教學,還要兼任住宿管理、食堂師傅和門衛工作,十分辛苦。面對教學,老師學科整合的意識有待提升,素質教育的理念還需加強。
「我想,東西部教育協作扶貧,最重要的是通過交流改變觀念,扶持改善基礎教育環境,擴大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共同為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朱曉嵐在日記中寫下工作思路。
在巴東支教的一年半裡,朱曉嵐經常送教下鄉,引導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針對學生認知的難點,她利用軟體技術,把枯燥的知識點,轉變成生動的具體案例。在當地的官渡口民族中心小學、童家坪小學、和留守兒童集中的陽光小學等,她為年輕教師提出寶貴的教學建議,將多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她不顧山路難行,來到貧困學生向華、向金柱家中,為兩位殘障孩子送課上門,堅持整整一個學期。在教育扶貧的路上,她以最樸素的行動,踐行著「人民教師」這一稱號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學校思政學科的骨幹教師,朱曉嵐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朱老師,啥叫工業?」二年級的孩子還不明白這麼抽象的概念,而《道德與法治》課的魅力就是深入淺出。
「工業?比方說,我們造路修橋要用的大機器就是工業的產物。」
「哦!我明白了,我們巴東有一座跨江大橋!」「我知道,我們不遠的三峽,有三峽大壩!」
「是啊!這可是世界級的超級工程!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孩子們,我們的家鄉,就是你們將來大展宏圖的地方!」
教育扶貧,意義深遠。朱曉嵐堅信,這樣的思政課,一定能在孩子們心間埋下理想的種子,未來終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