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門部膽管癌因其發生部位特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無法手術根治性切除的癌腫,也是目前全球消化系統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7月7日,記者發現,武漢新三板掛牌企業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研發團隊聯合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教授王西墨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展示了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一項臨床轉化成果,該成果對膽管癌治療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視為全球膽管癌治療領域的全新突破。
按測算,我國每年膽管癌發病人數約4萬人。其發病率相對不高,但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對患者影響嚴重,臨床界粗略估算,膽管癌患者的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其病死率和手術復發率比例超過50%-70%,被視為另一個「癌王」。
膽管位於膽汁引流和肝功能正常運轉的關鍵位置,因為解剖位置特殊和膽管癌腫瘤組織的「外殼」堅硬,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對放化療均不敏感,一旦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患者基本面臨「無藥可醫」的局面,且生存質量差。目前,全球治療膽管癌的難度大、手段有限,成為臨床界一個至今無法攻克的難點。
2015年盛齊安生物聯合天津市南開醫院開展了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技術的臨床轉化。研究團隊以20例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類型患者生存期一般在3-6個月),研究結果顯示,約30%的患者影像學顯示膽道梗阻部分緩解,約有50%患者首次療程治療後黃疸症狀減輕、肝功能有所恢復,排便顏色由陶土色轉為正常的黃色,隨訪患者中生存期最長達到21個月,大部分患者飲食狀況、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天津市南開醫院教授王西墨表示,針對失去手術機會的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的治療,中國科學家實現了「零」的突破,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技術已展現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中國膽管癌患者提供一個新的選擇,同時可能讓中國在膽管癌治療領域具備領跑全球的基礎。
據介紹,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集生物化療和免疫治療為一體的新型抗腫瘤技術,湖北盛齊安生物於2009年將細胞外囊泡用於腫瘤治療方案,並成為臨床轉化進展最迅速的公司之一。
除了膽管癌,目前,盛齊安研發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用於肺癌、食管癌、惡性腹水、惡性胸腔積液等實體瘤及其併發症,並已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在湖北、河北、安徽、湖南、山東、深圳、天津等7省市獲批上市,開展臨床應用。(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陳潔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