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一個打十個,才是真正掌握了兵法,學會了打仗

2021-02-13 孫子兵學講武堂

在寫《跟孫臏學用勢》的時候,發現孫臏始終在強調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有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孫臏這樣對用兵有深刻認識的軍事家,怎麼會缺少對這些軍事要素的辯證認識呢?

如果說他繼承和發揚了《孫子兵法》的用兵思想,也不會有這樣的結論,在《孫子兵法》中,眾寡、強弱這些都是相對概念,眾有眾的戰法,寡有寡的打法,強有強的打法,弱有弱的方法,而且眾寡、強弱會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

故《孫子兵法》告訴我們一整套力量使用的操作方法,不僅有戰術的,還有戰略的,通過十三篇系統的教我們如何將自己能夠支配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儘管《孫臏兵法》有殘缺,但很多篇章都體現了弱勝強、寡勝眾的思想,並給出具體操作方法,他所在的齊國,在當時也不是弱國,屬於強國序列,為什麼會講這個呢?

看到蔣百裡的故事我豁然開朗了,明白了孫臏這樣講的原因和深意。

蔣百裡是我國近代優秀軍事家之一,他曾任保定陸軍學校校長,培養出近百位軍事將才,他的《國防論》、《軍事常識》、《孫臏兵法淺說》(只寫了兩篇,後劉邦驥補充完整)在民國時期都非常有影響力。有一次,他給那些未來將要叱吒風雲的軍事精英們講課,問大家:一個打十個怎麼打?

這些精英們聽到問題後一臉懵,都覺得無從下手,十個打一個大家都知道,一個打十個怎麼打?

蔣百裡淡淡的說: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個一個的打,打了一個再打另一個。

集中優勢兵力,這個永恆的兵力法則,幾乎人人都知道,然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

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十個打一個」怎麼打,感覺這樣的操作比較容易,被問到如何「一個打十個」,就不知道怎麼操作了,從本質上說,他也不會「十個打一個」,因為「一個打十個」才是真正兵法的精髓,才是集中優勢兵力的精髓,才是「十個打一個」的精髓。

因為,「一個打十個」需要考慮如何分敵,考慮對方的性格、力量、技能、資源、習慣等方面因素,然後正確部署自己的資源,實施自己的策略,才能做到。而這也是「十個打一個」所必須的策略,至少你要做對方分敵、因敵的預案,才能不被打敗。

因此說,只有學會了「一個打十個」才能真正懂得「十個打一個」的用法,才能真正做到集中兵力。

解放戰爭時的華東戰場,國民黨第一次集結了十二萬人準備圍攻粟裕的三萬人,後又集結六十萬人對粟裕十萬人左右,都相當於十個打一個,但均沒有成功,這些將領哪個不知道集中優勢兵力,哪個不知道「十個打一個」的道理,為什麼沒有成功?除了一些內部因素外,也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領會「十個打一個」的要領。

前幾年企業常見的一種現象,跨國公司高管,或大企業高管,跳槽到中小企業或創業之後,根本不知道怎麼操作,他們不知道中小企業更要聚焦資源做事?不知道力量越小越要集中使用?

顯然不是!

很多時候,集中兵力、聚焦資源這事,不是你想集中就集中,你想聚焦就聚焦,對手的策略、內部環境、力量和資源的性質都決定了它能否集中,集中到什麼程度。

可見,集中兵力法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

好多人特別認可「兵法是講以多勝少、以強勝弱」的說法,是因為局限在一個思維瓶頸中,稍有辯證法思維,就會發現這個結論的問題,因為這個說法忽略了多少、強弱都是相對概念。全局多,局部不一定多,全局少,局部不一定少,孫臏講,敵人兵眾,就想辦法分散他,敵人武器裝備精良,就讓他的武器裝備沒有發揮威力的環境,敵人處於優勢地形,就想辦法把他調出來,進入自己預設的戰場。

有人說,以少勝多的事在歷史其實很少見,更多的是以多勝少,這樣總結也不夠全面,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事例很多,讀毛選時,毛委員講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以多勝少的例子也很多,多是分散與集中的運用。

總之,不管眾寡、強弱,作為將領,你要做的事,是將現有力量發揮到極致,並戰勝對方,至少不被戰勝。

到這裡,不知是否寫明白了?從其他平臺上五花八門的留言看,似乎理解的都不一樣,再總結一下「十個打一個」與「一個打十個」的關係。

第一,「一個打十個」需要動作、戰術的配合,可以說,它是「十個打一個」的基礎,部隊指揮、調動、戰術很多時候都是從「一個打十個」中練就的,也是真正能夠實現集中優勢兵力的關鍵,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就是這樣一個歷程,這個歷程才最終實現了兵力的集中使用。

《孫子兵法》中的「四詭八權」之詭道之法,軍形之布陣,險短之兵勢,分合之軍爭,迂直之詐立,虛實之必攻不守都既是「一個打十個」的戰術,也是「十個打一個」的戰術。

第二,真正懂得「一個打十個」的操作,才能在「十個打一個」時有效避免被對方分割殲滅,被對方調動,被對抓住縫隙。

學習兵法,經常用陰陽法學習,打仗這事是動態的,不是你想怎麼就怎麼樣,而是雙方的博弈,你這麼想,對方也這麼想,你朝這方面努力,對方也如此,只有善於從彼我雙方角度體悟才能收穫更多。

(歡迎訂購,已可正常發貨)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真正聰明的人,從5個角度規劃人生,別等40歲後才明白
    《孫子兵法》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文化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裡面有許多關於人生的智慧,關於如何規劃人生,設定讓自己佔據優勢的戰術。孫子從「天、地、道、法、將」五個角度規劃人生,真正聰明的人會及早規劃,別等40歲後才明白一、天、人生目標順應時代如果你給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先賺一個億」,但是卻沒有定下實現期限,比如在十年、二十年內實現,壓力就會催生為動力,讓自己在一定年限內完成目標
  • 窮不可怕,讀透《孫子兵法》這3句話,學會掌控命運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是一個相信「人定勝天」的民族。 雖然這片土地上有宗教文化,我們也會去拜菩薩、拜先人,但我們仍然在骨子裡堅信: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想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 《了凡四訓》有云:「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 毛主席靠什麼打仗?凱豐:就兩本書,《孫子兵法》算一本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在貴州舉行,這一場會議,讓毛主席重新掌握了紅軍的指揮權,在關鍵的時刻,挽救了紅軍、挽救了共產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會上,多數人提議讓指揮能力比較高的毛主席出來主持大局,凱豐不同意,他對毛主席說:"你的兵法並不見得高明,無非是靠《三國演義》、《孫子兵法》這兩本書。"
  • 只把《孫子兵法》看成兵書的人,在戰略上就輸了
    這本書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典、戰略奇書《孫子兵法》。                    局座召忠講過一個典型的例子,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就是美國海軍軍官退役後,常常被大公司聘用為經理、董事,直接到管理層去工作,為什麼呢?
  • 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沒學過啊!
    軍事家或成為戰將的人,都是肯動腦子的人,也許文化不會多高,但對戰爭分析卻很準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戰爭中檢驗自己的分析判斷,時間久了也就成軍事家了,而真正要做一員帶兵打仗的大將軍,那真得天時地理人和軍隊的士氣,敵方的戰鬥力和下步要行走的路線,都要心裡有數才行,單憑勇氣與運氣是不行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
  • 這一次,我們徹底讀透《孫子兵法》
    在學習這門課之前,我們有必要就《孫子兵法》本身,談談如何才能「講透」這本書。1. 提到《孫子兵法》,或許你會覺得就是教人怎麼打仗的。對,但也不對。事實上,《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恰恰是不戰之法。書的一開頭,就講了三個「不戰」:打不贏,不打;打得贏但是打不起,不打;打得贏也打得起,也要看是否不打就可以解決問題。
  •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我做了幾張孫子兵法計篇的圖解,計篇的思維都包含在下面這幾個圖裡了。現在我帶大家詳細分析孫子兵法計篇。慎戰論孫子兵法慎戰論或許大家都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孫子兵法》是教你如何打仗的,其實並非如此。孫武是反對戰爭的,因為戰爭勞民傷財,耗費國力。
  • 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1):本書到底講了點啥
    所以,國家打仗,一定要速戰,速勝最好,要是速勝不了,要想辦法媾和。02 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孫子兵法》最開篇,用了很大的篇幅論述一個問題,那就是開戰之前,一定要計算雙方實力,打得過才能開戰。怎麼才能戰勝別人?最主要的不是看對方怎麼辦,而是看自己,要不斷充實實力才行。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說起明初,那真的是中國古代史上群英璀璨的時代,可以說這是一個輝煌不亞於漢初的大時代,漢初有蕭何、韓信、張良等,而明初的文臣戰將也可以堪稱是豪華,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劉基,有朱元璋稱之為「不亞於蕭何之才」的李善長,也有給朱元璋定下九字攻略的朱升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如此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徐達和常遇春在打仗方面非常有天賦,根據史書記載,常遇春從小就特別勇猛,身體素質遠遠超於常人,曾經因為太貧窮的原因,還當了一陣子草寇,後來才追隨朱元璋徵戰天下。有些人努力一生,都沒辦法出人頭地,而有些人只要稍加用心,就能在某方面獲得一定的成績,而這就是天賦的差別,有時候就因為天賦的差距,倆人的成績就如同鴻溝。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10000字思考筆記(上)
    感這一點體會好深刻,學生時代是盲目追求分數、名次,分數高、名次靠前就意味著打敗了其他同學、我勝利了,卻意識不到上學真正的目標應該是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其他都是錦上添花。工作後基本沿用以上套路。特訓營這個系統裡包括組織者、引導者、一期學員、二期學員等要素,大家通過見感思行卡片的輸出,相互點評交流,以及主題演講等產生相互的連接,最終期望實現三個目標:學會用 markdown 寫作+建立一套標籤系統,方便知識調用+學會用「見感思行」這個寫作模型積累知識卡片。一個系統中可能包含很多子系統,而它也可以嵌入到其他更大的系統之中,成為那個更大系統中的子系統。
  • 《孫子兵法》十句名言,讀透一句,人生順達!
    《孫子兵法》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春秋末期蘇武所著,是我國古典軍事文化的代表作品。《孫子兵法》十句名言,讀透一句,人生順達。1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出自《孫子兵法·火攻篇》。君王不可以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去興兵討伐,將領也不要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去與敵軍交戰。2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出自《孫子兵法·虛實篇》。善於帶兵作戰的人們,能夠充分的調動敵軍而不會被敵軍所調動。
  • 146《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
    通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這就是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我稱之為「贏了再打」。諸葛亮的計,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不是「五事七計」的計。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將、法,他哪一條SWOT分析能勝過魏國?但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屍橫遍野。
  • 《孫子兵法》:「壞事」發生前有徵兆,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孫子兵法》有云:「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就是說,在戰爭當中,能夠使敵人不戰而降的人是最厲害的,而那些經過交戰之後才獲勝的人就要差一些。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第五講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5今天已經是講這本書的第五天了,要講的內容在所我劃分的大綱中,也已經到了最後的一個版塊,而這也是這些內容中,我認為最關鍵的一個版塊:勝心與虛實自知。我不由得想起來,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學校裡經常會組織考試,月考、周考、課堂測試等等。而在這些時候,面對情緒緊張的學生們,老師們常常會提起一句話「心態最重要」。
  • 數學,怎麼才算學會了?
    題圖:張老師和一土的老師孩子們一起嘗試不一樣的數學課怎麼才算「學會」數學,說實話,從小學階段開始對數學發生興趣,到進入北大數學系,開始「專業」學「數學」,畢業之前在金融領域從事的工作又與數學高度相關,但從開始教小朋友加減乘除後,我開始重新思考,數學怎麼才算「學會」了?
  • 國防教育欄目|《孫子兵法》作者是誰?
    所以現在山東濱州市的惠民縣和廣饒縣都在認為自己才是孫子的故裡。而且近年來這兩個縣每年都舉辦《孫子兵法》文化節和旅遊節。  後來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或許是為了給伍子胥一個面子,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召見了孫武子。孫子獻上其兵書,吳王被孫武的兵書兵法思想之深刻、謀略之絕妙深深折服,邊看邊連連讚嘆:「好!好!真好!」吳王雖然非常欣賞孫子所寫的兵書。但吳王認為孫子是一介書生和布衣,不知道他是否會真的帶兵打仗,他的兵書是否有實用價值。於是想考察一下孫子的才能,想讓他練兵試試。
  • 做最好的班主任之58 和學生過招前的一定要學會的四大兵法
    教歷史的初中班主任認為,和學生過招,必須先學點兵法,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否則的話,你會一敗再敗,班裡的問題學生將會成為你永遠的疼。那麼,作為班主任的你,在和問題學生過招前,要先學點什麼兵法呢?因此,一定要做到三思,才能儘可能避免吃敗仗:第一,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個學生,班主任的規定是否過於不近人情?第二,自己有無十分的把握去應對學生及家長的質疑、解決可能會出現的麻煩?第三,自己有無能力堅持做下去?這就叫「知己」——如果三條中有一條不能通過,就應該緩行,免得給自己找事。
  • 一個小孩多久能學會遊泳?
    我想大家之所以期待答案無非是一個平均值,也就是說一般人需要多長時間能學會遊泳。其實這還是很難回答因為大家對會的理解不一樣。什麼是會?如果你說可以在水裡浮起來,能換氣,能遊動就算會了,或者說能遊個十幾米就算會了。那我告訴你這並不是一件難事。一名專業遊泳教練通過3到5個課時讓一名從未接觸過遊泳的人達到以上標準是完全可以的。
  • 運用《孫子兵法》的思維居然可以學英語?厲害了!
    第二個,是打的贏,但是代價太大,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打得起,也不要打。(英語學習啟發:我們有時候學習英語方法不對,不僅耗時耗力,最後的收穫卻寥寥無幾,搞得身心疲憊。那就不要再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苦苦堅持。)第三個,是打得贏也打得起,但是等等,不著急打,看看能不能不用打,就讓其屈服,就讓其投降,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