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跟孫臏學用勢》的時候,發現孫臏始終在強調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有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孫臏這樣對用兵有深刻認識的軍事家,怎麼會缺少對這些軍事要素的辯證認識呢?
如果說他繼承和發揚了《孫子兵法》的用兵思想,也不會有這樣的結論,在《孫子兵法》中,眾寡、強弱這些都是相對概念,眾有眾的戰法,寡有寡的打法,強有強的打法,弱有弱的方法,而且眾寡、強弱會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
故《孫子兵法》告訴我們一整套力量使用的操作方法,不僅有戰術的,還有戰略的,通過十三篇系統的教我們如何將自己能夠支配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儘管《孫臏兵法》有殘缺,但很多篇章都體現了弱勝強、寡勝眾的思想,並給出具體操作方法,他所在的齊國,在當時也不是弱國,屬於強國序列,為什麼會講這個呢?
看到蔣百裡的故事我豁然開朗了,明白了孫臏這樣講的原因和深意。
蔣百裡是我國近代優秀軍事家之一,他曾任保定陸軍學校校長,培養出近百位軍事將才,他的《國防論》、《軍事常識》、《孫臏兵法淺說》(只寫了兩篇,後劉邦驥補充完整)在民國時期都非常有影響力。有一次,他給那些未來將要叱吒風雲的軍事精英們講課,問大家:一個打十個怎麼打?
這些精英們聽到問題後一臉懵,都覺得無從下手,十個打一個大家都知道,一個打十個怎麼打?
蔣百裡淡淡的說: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個一個的打,打了一個再打另一個。
集中優勢兵力,這個永恆的兵力法則,幾乎人人都知道,然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
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十個打一個」怎麼打,感覺這樣的操作比較容易,被問到如何「一個打十個」,就不知道怎麼操作了,從本質上說,他也不會「十個打一個」,因為「一個打十個」才是真正兵法的精髓,才是集中優勢兵力的精髓,才是「十個打一個」的精髓。
因為,「一個打十個」需要考慮如何分敵,考慮對方的性格、力量、技能、資源、習慣等方面因素,然後正確部署自己的資源,實施自己的策略,才能做到。而這也是「十個打一個」所必須的策略,至少你要做對方分敵、因敵的預案,才能不被打敗。
因此說,只有學會了「一個打十個」才能真正懂得「十個打一個」的用法,才能真正做到集中兵力。
解放戰爭時的華東戰場,國民黨第一次集結了十二萬人準備圍攻粟裕的三萬人,後又集結六十萬人對粟裕十萬人左右,都相當於十個打一個,但均沒有成功,這些將領哪個不知道集中優勢兵力,哪個不知道「十個打一個」的道理,為什麼沒有成功?除了一些內部因素外,也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領會「十個打一個」的要領。
前幾年企業常見的一種現象,跨國公司高管,或大企業高管,跳槽到中小企業或創業之後,根本不知道怎麼操作,他們不知道中小企業更要聚焦資源做事?不知道力量越小越要集中使用?
顯然不是!
很多時候,集中兵力、聚焦資源這事,不是你想集中就集中,你想聚焦就聚焦,對手的策略、內部環境、力量和資源的性質都決定了它能否集中,集中到什麼程度。
可見,集中兵力法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
好多人特別認可「兵法是講以多勝少、以強勝弱」的說法,是因為局限在一個思維瓶頸中,稍有辯證法思維,就會發現這個結論的問題,因為這個說法忽略了多少、強弱都是相對概念。全局多,局部不一定多,全局少,局部不一定少,孫臏講,敵人兵眾,就想辦法分散他,敵人武器裝備精良,就讓他的武器裝備沒有發揮威力的環境,敵人處於優勢地形,就想辦法把他調出來,進入自己預設的戰場。
有人說,以少勝多的事在歷史其實很少見,更多的是以多勝少,這樣總結也不夠全面,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事例很多,讀毛選時,毛委員講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以多勝少的例子也很多,多是分散與集中的運用。
總之,不管眾寡、強弱,作為將領,你要做的事,是將現有力量發揮到極致,並戰勝對方,至少不被戰勝。
到這裡,不知是否寫明白了?從其他平臺上五花八門的留言看,似乎理解的都不一樣,再總結一下「十個打一個」與「一個打十個」的關係。
第一,「一個打十個」需要動作、戰術的配合,可以說,它是「十個打一個」的基礎,部隊指揮、調動、戰術很多時候都是從「一個打十個」中練就的,也是真正能夠實現集中優勢兵力的關鍵,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就是這樣一個歷程,這個歷程才最終實現了兵力的集中使用。
《孫子兵法》中的「四詭八權」之詭道之法,軍形之布陣,險短之兵勢,分合之軍爭,迂直之詐立,虛實之必攻不守都既是「一個打十個」的戰術,也是「十個打一個」的戰術。
第二,真正懂得「一個打十個」的操作,才能在「十個打一個」時有效避免被對方分割殲滅,被對方調動,被對抓住縫隙。
學習兵法,經常用陰陽法學習,打仗這事是動態的,不是你想怎麼就怎麼樣,而是雙方的博弈,你這麼想,對方也這麼想,你朝這方面努力,對方也如此,只有善於從彼我雙方角度體悟才能收穫更多。
(歡迎訂購,已可正常發貨)